太平天國有點不好評論,洪秀全搞的那一套山寨基督邪教的玩意非常令人討厭,但如果我們僅把眼睛盯著洪秀全而忽略了跟著揭竿而起的人群的訴求,不免過於冷酷。
一、
乾隆五十八年,英國馬戈爾尼出使清廷的記錄之中,有著如下類似描述:在普通的清朝市民裡,看不見英國市民常見的大肚腩,事實上他們十分瘦弱,而為了搶奪使團拋棄掉的雞鴨魚肉和茶葉,圍觀的清朝人會紛紛投入到水裡,遊去爭搶。
以上是號稱乾隆盛世裡,英國人在內地城鎮中看到的情況,假定我們以為其中有誇張之處,那麼看看晚清之時,外國人拍攝的照片。
清朝從從順治十八年的九千萬人,到乾隆五十五年的三億人,人口大量繁衍,清政府對臺灣和關外嚴防死守,這就導致人口密度激增,中原內陸,能開墾的地方都開墾的差不多了,由於地理大發現傳進中國的土豆、玉米和紅薯算是能補充一點口糧,清王朝大力推廣一年兩季的種植新方式,算是勉強讓老百姓在正常年景能夠稍微餬口,但稍微遇到點饑荒天災,就很容易因為飢餓問題引發農民發生暴亂。
嘉慶年間動搖整個清政府統治基礎的川陝楚農民大起義就是因為百萬流民聚集在川陝楚交界處,這裡以前號稱巴山老林,最開始這裡沒有被開墾,各省大量破產手工業者,失地農民以訛傳訛過來開墾,到乾隆中後期,這裡已經沒有什麼課開墾的土地,流民們要麼做了佃農,要麼進了手工業作坊當工人,這裡人口繁盛,用工價格極低,因此就吸引來大量的工商資本開辦血汗工廠。
人民生活困苦,受到的剝削嚴苛,這就讓「白蓮教」在這裡大行其道,剛好在乾隆末年,貴州苗民叛亂,白蓮教以為機會難得,於是決定起事。
《劍橋中國晚清史》稱:十年鬥爭的破費對帝國的國庫是毀滅性的。乾隆後期的盈餘約七千八百萬兩因鎮壓叛亂而消耗淨盡,鎮壓叛亂耗資達一億二千萬兩。
而另外的資料裡則稱:白蓮教起義軍在歷時9年多的戰鬥中,佔據或攻破州縣達204個,抗擊清政府從16個省徵調來的大批軍隊,殲滅了大量清軍,擊斃副將以下將弁400餘名,提鎮等一﹑二品大員20餘名。清政府耗費軍費2億兩,相當於4年的財政收入。
白蓮教是中國流傳已久的官方欽定邪教,在中國古代,普通老百姓普遍無知無識,相信鬼神,他們在受盡生活的困苦以後,當然希望有一個救世主過來拯救他們,於是一些別有用心的人便利用了這種心情,以宗教為號召,鼓勵大家扯旗造反,達成自己的目的。
如果人人吃得飽穿的暖,這些邪教組織也就成不了氣候,老老實實的蟄伏在民間。受了壓迫的底層人士,沒有宗教作為紐帶大規模蠱惑組織,最了不起也就扯旗上山,掛個杏黃旗上書「替天行道」幾個大字,當自己的山大王。
這一場起義雖然最後被撲滅,但卻讓天下不安分的人都看到朝廷虛弱的本質,當初嘉慶皇帝為了撲滅叛亂,只好允許地方搞團練武裝,這在之前是被清王朝極力禁止的,作為異族統治著,最怕的是看到漢人自己拿起武器武裝自己,這才是真正能顛覆統治的大事。
後來東北王張作霖就是開始當土匪,轉正成團練,最後一番折騰,成了割據關外的大軍閥,一度飲馬紫禁城,號令北洋群雄,可以算是個草頭天子。
團練玩到最後,基本就是這個套路。
到叛亂平復以後,朝廷的重點就變成了如何搞定地方團練上,最後的結果就是加倍的縱容地方士紳,用給他們讓利來懷柔的羈縻那些地方武裝勢力。
嘉慶皇帝用平反文字獄來懷柔士紳,道光則是冒著天下大不韙改革了百年鹽政,讓鹽商這個群體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讀書人的功名變得非常的矜貴,從前被雍正皇帝剝奪的特權,被乾隆皇帝打壓的自尊都加倍的還回來了。在皇帝們的支持下,攤丁入畝成為一種變相的包稅制度,當然,這種好處不是平民能享受到的,帝國上下的輿論也給了讀書人更多的尊重。
所以洪教主開始一門心思想考個功名,心思熱切的不行,後來屢次不弟,連個秀才都考不上,轉而對朝廷和儒家產生了刻骨的仇恨。
中國的農民從來就是散漫的一個群體,農民起義通常要用秘密宗教來組織他們,在白蓮教和天理教兩次鬧出大件事以後,清政府對民間宗教活動非常警惕,但1842年《南京條約》籤訂以後,洋人成了一種超越官府之上的勢力,洋教基督教那種組織方式在當時可以說非常優秀了,最妙的是,用洋教作為手段去鼓動造反,還能迷惑官府。
二、
洪秀全是個野心家,同時也是個才具平庸之人,心胸也未見的有多寬廣。
1842年,大清朝被迫籤訂了《南京條約》,中國國門大開。1843年,洪秀全最後一次去廣州赴考,他又失敗了。
他自以為是個有遠大前程的人,但是快30歲了,連個秀才都考不上。
在1836年,第二次參加考試的洪秀全在考場外巧遇梁發和他的弟子正在科舉考場發送《勸世良言》並在考場布道。
當時的洪秀全並不以為意,但在最後一次考場失利以後,他發現表兄李敬芳都信了《勸世良言》裡的話。再加上看到了洋人如今在廣州的勢力,便覺得大有可為,於是很快就被附體,對外宣稱自己是上帝的第二個兒子,創立了「拜上帝教」。
洪秀全跟歷史上所有的野心家一樣,其實並沒有太高的政治追求,他作為一個讀書人,總覺得自己應該比別人高一等,如果正常的途徑沒有讓他得到自己想要的榮華富貴,那麼他就採用一些非正常手段來達成自己的目標,他在裝神弄鬼騙錢騙色的時候,遇到了本地洶湧而起的反抗力量,這些力量一直苦於沒有一個好的組織形式,「拜上帝」教提供了一個平臺,於是雙方一拍即合,決定造反。
洪秀全因為科舉失利,因此對儒教刻骨痛恨,在造反過程中,甚至還派人繞道燒了「嶽麓書院」。但這不僅僅是洪教主的狹隘,而是造反的一幫窮兄弟們對當時的讀書人的仇恨。
川陝楚起義以來,皇帝出於鞏固政權的需要,加倍的給了讀書人鄉紳階層更多好處,在山高皇帝遠,交通不便利的廣西,官府直接能統治的地方不多,老百姓第一個被直接壓榨的就是當地的鄉紳老爺,那一幫讀書人。
越是統治薄弱的地方,紳權越是突出,窮人們積累的怒火越是向著那些斷文識字的秀才老爺們。
北宋年間,在討論變法時,宋神宗說「更張法制,於士大夫誠多不悅,然於百姓何所不便?」文彥博答道:「為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也。」
現在中國基本都受過九年義務教育,但是有幾個人能好不困難的看那些全篇文言文的書?要是連斷句都沒有,只怕看得懂的人更少吧!
在傳統中國社會裡,讀書人跟不讀書的人好像用的都不是同一種語言,彼此之間區別之大,可以說是天壤之別,所以往往落魄文人最仇恨社會,因為他從內心深處看不起普通人,不屑為伍,又由於種種緣故,沒有在他羨慕的那個階層獲得一席之地,所以他寄生於洶湧的反抗民意裡,並不是想讓大家過上好日子,只不過是讓自己過上該過的日子。
對於他們而言,「拜上帝」,「反清復明」都不顧是一個口號,他們不敢給底層的反抗者們講清楚道理,指明方向,所以用迷信來愚弄一批人,讓這些人當炮灰,做他們富貴權勢路上的人肉工具。
當年起來造反的人當然是正義的,反抗暴政,反抗壓迫並沒有什麼不對,但正如歷年來的那些農民起義,要麼最後成為另一批壓迫者的工具,要麼就被殘酷的鎮壓下去。
後來很多人評論說太平天國到南京以後,很快就腐敗了,說到底,本來人家就是奔著腐敗的目的去的,至於最後高層之間彼此殘殺,這就更容易理解了,在沒有那麼大的生存壓力之下,他們打著反儒家的目的搞的起義,所以不太能用中國傳統的一套封建制度來治國,用邪教的手段又有點無以為繼。
當時的實際操盤手楊秀清看到了這種弊端,希望搞政教分離,就像當年的朱元璋和小明王一樣,可惜楊秀清失敗了。說到底他也無非是權力的遊戲那一套,並沒有真正的讓自己融入到人民中去,他要做的無非就是不當教主的洪秀全,當戲碼變成宮鬥劇,顯然邪教的慣性力量更大,於是宮鬥劇洪秀全勝出。
洪秀全最後採取分桃子的方式來鞏固自己的權勢,一口氣分封了2000多個王,真是亙古未有。
後來,太平軍當然是分裂了,石達開帶著一部分人打出去了,他註定要失敗,因為洪秀全的太平天國雖然架構在邪教之上,但畢竟還有「天國田畝制度」這樣的理想來號召,而石達開即便是有出色的軍事能力,沒有理想又沒有先進組織的一支隊伍,就是再能打仗,也只能是一股流寇,慢慢在內耗裡灰飛煙滅。
1864年,洪秀全病死,繼而南京被湘軍攻陷。
那麼為何太平天國起於廣西,卻最後定都於南京,在長江流域發展呢?
三、
1843年的廣西是個非常特殊的地方,像一股超級火藥桶,各種民間仇殺肆虐,主要來自土民和客民之間的利益糾葛。
雍正年間有一個新政是「改土歸流」,就是把少數民族土司自治區域劃撥到清政府統治之下。改土歸流過程中,大量漢族失地農民被組團遷徙到廣西、雲南、四川這些地區,本地人叫做土民,新遷徙過來的漢人便被稱為客民。
我們現在旅遊的時候還能看到一些偏遠地區客家聚集村落裡的圍屋建築,現在看是獵奇,當年卻是無奈之舉,為了穩固統治,土客民在官府有意挑唆之下,彼此仇恨,互相仇殺,這樣底層民眾的仇恨對象就不會對著清政府。
當然,由於有長達百年的武裝抗爭歷史,廣西客家人民風彪悍,武力強橫,後來太平天國對抗清軍,公認為最難對付的就是廣西老兄弟。
1942年南京條約籤訂以後,本來傳統的經商路線是內地的貨物用腳夫運到廣州,由十三行統一對外貿易,這套傳統的行商模式很快被打斷,大量挑夫、搬運工失業,連帶著整個兩廣百業蕭條,廣西大量的礦工也開始生活困難。
在挑夫團體有個叫「天地會」的組織,他們跟洪教主都有造反的需求,但是彼此之間並沒有太多共同語言。
天平天國最初的核心團體充分的動員了廣西不滿的客家漢子們,但大家都清楚,廣西這裡土客之間仇恨太深,彼此仇殺不休,戰鬥力都不差,再加上土地貧瘠,物產有限,在本地發展無疑是沒有前途的,至於鄰近的廣東,幫會兄弟太多,很難整合。
當時中國南北經濟樞紐屬京杭大運河,以及依附在運河之上的漕運體系,為了保障漕運通暢,據說乾隆皇帝都偷偷的入了槽幫。
但到了清代中期以來,漕運經費拮据,弊竇叢生,復行海運的呼聲日趨高漲。道光五年(1825)於上海設海運總局,天津設收兌局,並特調琦善等總辦首次海運。
道光真的算是一個有心搞改革的皇帝,但海運雖好,可是漕運槽幫是一個巨大的利益鏈,一旦皇帝打算在這上面動手,上上下下很快就不幹了,所以最後漕運還是漕運。
等到第一次鴉片戰爭開打,英軍威脅漕運,清朝皇帝又開始搞一點海運做補充,這就大大的影響了一條運河的經濟利益帶了,於是槽幫裡想造反的人就很多了。
太平天國起事以後,上層認為一定要打出去,他們當然想推翻清廷的統治,自然而然的就注意到了漕運跟清朝氣運之間的關係,於是一路打到了南京,並在此定都。
其實最開始鬧太平軍的時候,各方勢力都在圍觀,洋人也好,各地士紳也好,都認為你們打你們的不關我事。
但太平軍一系列砸孔孟燒書院廢儒家的行為很快就惹怒了中國社會的中堅分子——士紳階層。
內地不同於偏遠的廣西,讀書人的群體多而且在地方上的勢力很龐大,太平天國的這一套就是要斷了他們的根,當然,後來到江南以後,太平天國改了口號叫「驅除韃虜」,但這時候已經為時已晚,地主們紛紛咬牙破財,贊助團練,鹹豐皇帝一看正規軍不起作用,於是下旨給各地在家的官員,任命他們為團練大臣,組織地方武裝,跟太平軍戰鬥。
這個時候,英國政府也摻和進來了。
四、
對當時的英國人來說,到中國來是為了發財,殖民地不過是另一種賺錢的方式。所以太平天國剛開始打的時候,英國人以為可以從中漁利,兩邊發財,所以很積極的給太平軍賣各種先進的武器。
等到洪秀全定都南京,他們發現太平軍有點不擅長做生意,1854年,英國人派使者跟太平軍接洽,結果發現彼此沒有辦法溝通。
當時五口通商,因為鬧了一把太平天國,上海的租界變得異常繁華,繁華歸繁華,正常的絲茶貿易都受了阻礙,這讓商人們很不爽。
與此同時1857到1858年,在印度爆發了印度民族大起義。印度人的起義源自東印度公司在當地不尊重本地人的習俗和生活方式,徹底的激怒了當地人。於是英國人不得不就解散了東印度公司,開始派駐官員、軍隊,直接統治印度。結果英國人發現,這麼做不但不賺錢,而且還在賠錢,由於本地人的反抗之心尚存,導致英國的生意也不好做了,這讓英國意識到,有一個投降派的政府比直接跟當地人打交道要划算。
轉折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在英法聯軍燒了圓明園以後,恭親王受命在北京跟洋人談判。
在接觸中,清廷發現洋人不過是想過來賺錢,從前他們把大量的中間費用給到中國的士紳階層,誰知道這幫人不靠譜,搞得天下大亂,算了一把帳,其實賄賂洋人要花的錢反倒是更少一點,於是雙方一拍即合,英國人決定全力支持清政府打太平軍。
雙方媾和的一個結果就是中國海關外包給了英國人,英國人控制了海關便能隨意向內地傾銷洋貨,其中利益損害最大的其實是原來的鄉紳階層,他們的中間好處費被洋人拿走了許多,所以到最後,推翻清政府最積極的成了各地的鄉紳,辛亥革命的槍聲一響,立刻就「鹹與維新」了。
在《北京條約》籤訂以後,恭親王奕訢上了一道題為《通籌夷務全局酌擬章程六條折》的奏摺,在奏摺中,奕訢分析列強各國特點,認為太平天國是心腹之患,英法不過想賺錢,俄國人才想佔中國的地盤。這為清政府含羞充當半殖民地圍了一個遮羞布,從此以後,清政府就能坦坦蕩蕩接受帝國主義的好處了。
湘軍和脫胎於湘軍的淮軍得到了帝國主義洋槍洋炮的資助以後,戰鬥力有了很快的提升,在對付太平天國和後來的捻軍中,簡直勢如破竹。
1864年,南京被攻破,湘軍瘋狂搶劫,殺人無算,湘軍上上下下算是發了財了。
最近這些年,曾國藩特別流行,從成功學的角度看,曾國藩是個非常了不起的人,他懂得中國社會組織的精妙之處,他懂得人情世故,他號稱理學大師,但他眼裡心中,就像他那個階層的所有的人一樣,唯獨沒有對庶民的仁慈。
曾國藩的幕僚趙烈文在《能靜居士日記》中記載破城後七天時他所目睹的情形:「 其老弱本地人民,不能挑擔,又無窖可挖者,盡遭殺死,沿街死屍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滿二三歲者亦斫戮以為戲,匍匐道上。婦女四十歲以下者一人俱無,老者無不負傷,或十餘刀,數十刀,哀號之聲,達於四遠,其亂如此,可為發指。」
曾國藩殺降、屠城、指示部下殘忍對待被捲入戰爭中的普通百姓的書信流傳下來的不少,這裡沒有必要一一列舉。當然,也有人以為這是所謂的官場手段,那我無話可說。對清政府而言,這是必要的血腥手段,以懲罰後來者,正如他們偷偷的投靠了洋人一樣,這都是只能意會,不能明說的,口口聲聲還是要講愛人。
對讀書人而言,一將功成萬骨枯,他們只看到成功的曾文正,桃李滿天下,理學大師,當然庶民跟英國人眼裡的黑奴一樣,不算是人,只不過是工具而已。有人說曾國藩謙退,最後不造反,老老實實當臣子,實話實說,他殺了那麼多人,造了那麼多孽,造反?誰會跟?
湘軍發的這一場財,讓湖南人文薈萃,回鄉的大老粗們紛紛拿錢出來支持教育事業,因此才有了韶山沖裡走出的偉人。
洪秀全雖然不堪,但太平天國本身卻有它的進步意義,它代表的是一種理想,在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的渴望之下,底層人民能迸發出何等的戰鬥力。
申明:本公眾號所有文章都是本人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各位看官私人轉發,本文所有圖片均來自百度搜索,如有侵權,秒刪。
覺得好的話,可以點一下右下角的在看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