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文學登不上大雅之堂?文學教授這麼說

2021-02-07 浪花朵朵童書

微信更新後

很多小夥伴都說找不到浪花朵朵

只需3步,輕鬆置頂浪花朵朵童書

↓↓↓

文丨阿花

金庸先生的去世引發了一場熱議。

有人說:「金庸的武俠小說是很棒,但終歸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通俗文學。」也有人說:「金庸雖然寫的是武俠小說,但他的小說已然是嚴肅文學。」

兩方人馬你來我往,都認真地大量舉例,以證實自己的觀點。

但我猜,大部分爭執的人目的不在於辨析通俗文學和嚴肅文學,而是在論證「武俠小說是否值得認真去讀。」

實際上,這樣的爭執在三十多年前已經有了。那時孩子們總是偷偷摸摸地傳閱著金庸古龍梁羽生,因為一旦被老師或家長發現,不但書沒了,少說也得挨頓罵,罵的內容無外乎:「盡看這種對學習沒用的閒書。」

金庸的小說可能就是家長嘴裡的閒書,但是等到小時候的我們成了家長,金庸又變成了心中的經典,所以不知道讀金庸長大的這代人,會不會阻止自己的孩子讀金庸?

家長和老師都希望孩子愛讀書,但很多家長和老師覺得孩子們只應該讀文學名著和學習參考。因為通俗文學——不止無效小說,還包括言情、奇幻——只有娛樂功能,而無學習價值,更不要說給孩子的人生以正面影響了。

實際上,能否從書裡獲得學習價值,取決於兩件事:


一、書

二、讀書的人。

後者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

會讀書的人即使讀通俗小說,也能收穫大量的學習價值。

不會讀書的人就算讀了滿滿一書架的名著,看進心裡的,也無非是「情節的起落」。

託馬斯·福斯特就是一個非常會讀書的人,美國密西根大學甚至從1975年開始一直花高薪聘請他在學校裡教學生「如何讀書」(文學和寫作)。他還出版了一系列教人讀書的書,如《如何閱讀一本小說》《如何閱讀一本文學書》,以及專為青少年而作的《文學課:如何輕鬆理解偉大作品》

《文學課:如何輕鬆理解偉大作品》一書中,你可以清晰地看到,身為老師的福斯特非常鼓勵孩子們閱讀通俗文學。

為什麼呢?

首先,他自己就從閱讀通俗文學中獲益匪淺,他時而用通俗文學理解嚴肅文學,時而又用嚴肅文學解讀通俗文學。

其次,他從通俗文學中領悟到的生活道理,並不比嚴肅文學的要少。

譬如,鬼怪故事。大多數家長都不喜歡孩子們看,覺得「孩子們不可能從這種恐怖、血腥的東西裡得到好處。」福斯特則用《很高興吃你:吸血鬼的故事》告訴讀者,如何從鬼故事中獲取閱讀的技巧及生活的經驗。

吸血鬼的書作者讀過不少,如《暮光之城》《驚情四百年》、安妮·賴斯的作品……

他是這樣分析德古拉的形象,小讀者們可以很輕鬆地複製他的分析方法:把各種作品(不僅限於文學)裡的吸血鬼形象一一挑出來,分別羅列他們的人設特點,再找到共通之處:

「……他身上有一種怪異的魅力。他性感無比,但總是非常危險,非常神秘,而且目光總是放在未婚的美女身上。得手後,他自己變得越來越年輕,越來越有活力(如果可以這樣描述這些能夠死而復生的東西的話)。與此同時,他的受害者獲得了他的特性,開始尋找自己的受害者。」

在工業革命時期流行起來的吸血鬼小說,其中的吸血鬼常被理解成「資本家的化身」,而福斯特則根據青少年的生活及心理特點,揭示了吸血鬼的另一種警示意味:

鬼魂和吸血鬼從來就不僅僅是在描述鬼魂和吸血鬼……吸血鬼故事的所有重要因素都在這裡。這裡有一個年長的男人,他代表著腐朽陳舊的價值觀念。這裡有一個朝氣蓬勃、天真無邪的年輕女子,她失去了青春、元氣和貞操。年長的男人繼續活了下來,年輕的女子則撒手人寰。

……這就是吸血鬼故事的精髓所在:利用別人,實現自我;否定他人的生存權利;把自己的欲望,尤其是邪惡的欲望,凌駕於他人的需求之上。

我認為,只要有自私的念頭伴隨著人類,吸血鬼就會永遠伴隨著我們。

沒有人會反對這句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什麼偏偏在閱讀這件事上,家長和老師要常扮演扼殺孩子興趣的角色呢?

孩子們並不會像師長們期待的那樣放下通俗文學拿起嚴肅文學或學習材料,他們要麼「完全不理會師長的要求,繼續看喜歡的書」,要麼乾脆什麼書都不看了。

其實,不管大讀者還是小讀者,之所以喜歡通俗文學,準確的說不是因為「娛樂」,而是在裡面找到了能滿足自己精神需求的東西。

好的老師會以此為契機,向學生們展示「如何運用閱讀技巧,從自己喜歡的作品裡挖掘出更多有趣的內容」,並在這個過程中,看似不經意地帶出嚴肅文學,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

比如,在講吸血鬼時,託馬斯·福斯特提起了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狄更斯的《聖誕頌歌》和亨利·詹姆斯的《黛西·米勒》——並成功地讓年輕的讀者領悟,鬼怪在文學作品裡所起到的作用——象徵某類群體或人類的某種惡德。

年輕的讀者們也得以發現嚴肅文學並非高高在上沉悶無聊,它們也具備流行鬼故事的要素,也許……也會很好看。

福斯特讀莎士比亞,也讀《暮光之城》,讀《荷馬史詩》,也讀哈利·波特。

順便說,哈裡·波特系列的第一部《哈裡·波特與魔法石》出版於1997年,當時福斯特已經在大學教文學課20多年了。

他頻繁地將通俗文學帶上大雅之堂,讓學生們體會到老師對自己的尊重:老師願意花時間了解自己的閱讀喜好,老師願意像朋友那樣認真地和自己聊閱讀的感受,願意花時間告訴自己該如何擴展閱讀的樂趣。

大雅之堂不拒絕通俗文學——今天的一些嚴肅文學,在很長時間裡也都是通俗文學;擅長閱讀的老師也不拒絕通俗文學,福斯特也會像其他老師那樣給自己的學生開列書單,在這份書單裡: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聖誕怪傑》《墳場之書》《查理和巧克力工廠》等通俗文學

也有《永別了,武器》《巴黎聖母院》《俄狄浦斯王》等嚴肅文學。

福斯特這樣對他的學生們解釋這份書單:

在閱讀之中,「喜歡」勝於一切。通俗文學和嚴肅文學一樣,都蘊涵無限寶藏。我們要做的,不是強行壓抑孩子的喜好禁止他們讀通俗文學,而是為他們找一位能帶他們在文學裡尋寶的老師,或者,教給他們尋寶的技巧。

當他們體驗到尋寶的樂趣,他們自然會格外青睞寶藏多多的偉大書籍(包括通俗文學),而懶得為那些單純停留在感官刺激上的粗劣膚淺之作浪費時間了。

更多文學樂趣,不一樣的經典解讀,歡迎購買《文學課:如何輕鬆理解偉大作品》

[美] 託馬斯·福斯特

後浪丨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定價:35.00元

12歲以上成人適讀 

想要知道更多優質童書的一手信息?

還得關注浪花朵朵童書(postwavekids)

轉載投稿合作招聘

langhuaduoduo@hinabook.com

點擊「閱讀原文」,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因為通俗文學的存在,真正支撐著文學的生命
    金庸的大部分書我都反反覆覆地看過幾十遍——之所以說是大部分,是因為我確實未曾看過《書劍恩仇錄》與《碧血劍》——初時我喜歡書中的愛情故事,喜歡情緒強烈而單純的《神鵰俠侶》與《倚天屠龍記》。那幾乎就是通俗文學的語言在某一個方向上的極致。     金庸過世了,從昨天晚上到今天,朋友圈裡看到了無數悼念的文字,微博之上掩蓋了蘋果發布會的頭條,襄陽城上為之點亮了燭火。
  • 劉璇:近十年日本新出中國古代通俗文學研究論著要覽
    ,現為京都府立大學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小說、戲曲。,現為東北大學東北亞研究中心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通俗文學,特別是戲曲文本。,現為關西大學、同志社大學兼職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通俗文學、明清文學。
  • 周蕾‖鴛鴦蝴蝶派:通俗文學閱讀一例(上)
    作者簡介:周蕾,出生於香港,在美國史丹福大學先後獲得碩士、博士學位,曾任教於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與布朗大學,現為美國杜克大學Firor Scott文學教授我們應該如何閱讀鴛蝶派文學?我對此問題的回應可分為三部分。鴛蝶派文學為通俗文學,明白顯示出流行在批評者之間具有影響力的閱讀方式,這些閱讀方式尋求將「通俗」吸納進更為熟悉且更為合於認知的討論領域之中。因此,我回應的第一個部分牽涉了和以往閱讀鴛蝶派文學的一些方式進行批判式的抗詰。
  • 誰該被踢出文學經典?
    弗朗辛·普羅斯(繪圖:R·凱庫歐·詹森)談到「誰該被踢出文學經典」,我毫無思路。畢竟,連「誰是文學經典」這樣的問題,我也答不上來。這書我沒讀過,只依稀記得曾引起過不小的爭議,說布魯姆重男輕女。一般說來,一位作家被奉為「經典」,意味著其作品極具歷史與文化價值,應當人人拜讀,至少是有所耳聞。在學術圈,文學概論課上的各類閱讀書目,就是所謂的「經典」。不過,依我所見,人們的閱讀見解、品味與習慣已大有改變,曾經的經典是否已徒為空殼,對我們不太重要了呢?
  • 《詩經》中很多內容,來源於上古民歌,能看作當時的通俗文學嗎?
    由此可以看出,《詩經》不管是從描寫的內容,還是反應的社會現實,都具有一定通俗文學的特色,覆蓋當時社會的方方面面,很接地氣。換句說話,老百姓可能不識字,但你如果把詩經中寫到的事情講給他們聽,他們是很容易能夠接受的,因為這本來就是他們身邊發生的事情。從這個角度上講,《詩經》具有一定的通俗文學色彩。
  • 與俄羅斯文學教授一席談
    孔教授說個了段子。一位研究俄羅斯文學的著名專家和幾個朋友在莫斯科瞎逛。俄羅斯警察愛找中國人的茬,因為全世界都知道中國人愛行賄。警察查查查,結果有個人的護照確實有點問題,警察於是準備借題發揮。盤問中有人說起,我們剛路過一個地方,在紀念普西金200周年呢。警察就哼,你們還知道普西金?專家當然是真專家,當場就背了一首普西金的詩。結果,俄羅斯警察不糾也不查了,立即放行。
  • 文學「內卷」了嗎?來自不同文學圈層的作家說:文學的天空從未像...
    作為主持人,文學評論家、南京師範大學教授何平說:「之所以推動這樣一場包容了各圈層、各部落的文學論壇,是因為近20年來的媒體革命並沒有帶來文學的『越界』和激活,反而讓科幻文學、網絡文學、影視文學、傳統期刊文學各圈層,沉溺於自己的小圈子,『圈地自萌』,缺少對話。」文學的邊界存在嗎?很多人會覺得純文學和類型文學、網絡文學之間有邊界感。
  • 佛教僧侶「唱導」影響下產生的唐朝通俗文學「變文」
    「變文」是唐代通俗文學形式之一。又省稱「變」。它是在佛教僧侶所謂「唱導」的影響下,繼承漢魏六朝樂府詩、志怪小說、雜賦等文學傳統逐漸發展成熟的一種文體。唐代早期的變文,和南北朝「唱導」一樣,是以「或雜序因緣,或傍引譬喻」(慧皎《高僧傳》)的講經形式和民間說唱形式相結合來演繹佛經神變故事的。
  • 倪湛舸:幻想文學正在捕捉我們的現實
    話癆的比較文學博士艾薩克,在冰淇淋店打工的小太妹範妮,艾薩克的中國室友復,紅髮、不修邊幅的C教授,艾薩克的導師「霸王龍」K教授,「女廁所頭牌」古典學教授M教授……學院並非象牙塔,既有爭奪金字塔位置的刀光劍影,也有情感與肉身的多角關係。
  • 我一定要深深地打動你——說說歌詞裡的文學
    很多時候,流行歌詞並不被一些評論家或者文學家們所認可,畢竟是流行的通俗的東西,並沒有文學性,所以也不能登文學的大雅之堂,只能作為文學的邊沿之邊或下腳料之下。似乎我們的文學和藝術總要追求一個深度,總要有一個雅俗之辯,總要分出來陽春白雪和下裡巴人,然後捧起明珠大加歌唱,扔掉醜石嗤之以鼻,我們不能否認這樣爭辯的意義,有時候文學和藝術不爭辯就沒有進步。但是我們也不能過於極端,通俗的就沒有文學性了嗎,通俗的就沒有文學的表現技巧嗎,或者又因其太過於技巧而被詬病,但凡表達,但凡表現都需要一定的技巧。
  • 廈門大學教授:重視文學在民眾「認同」中的作用
    廈門大學教授:重視文學在民眾「認同」中的作用 此片引發了人們對臺灣文學的進一步關注。(圖片來源:《兩岸關係》雜誌)   《兩岸關係》雜誌2013年第7期刊登了《重視文學在民眾「認同」中的重要作用——訪廈門大學臺研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朱雙一》一文,全文如下:  記者:您多年來從事臺灣文學的研究,請問兩岸文學界交流有哪些新動向?
  • 日本著名文學研究家田中實教授將在上外舉辦文學講座
    ---森歐外的《舞姬》和夏目漱石的《心》主講人:田中實教授。日本近代文學研究第一人。長期研究森鷗外、夏目漱石、芥川龍之介、村上春樹等著名作家的作品。時 間:2016年11月22日上午10:00-11:30地 點:大連西路550號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會議中心富士廳講座內容:後現代理論的侵入使得大家遠離文學文本解讀。講座人將通過對森鷗外的《舞姬》和夏目漱石的《心》兩篇日本國民皆知的小說的解讀,探討近代小說的力量。
  • 中國「現代小說」的理論建構及其文學史意義
    古代小說源起於「街說巷語」,是一種流傳於民間的通俗藝術,包括古代典籍中保留下來的傳奇故事、寓言笑林如志怪、志人之類以及民間口頭的說唱文體等。古代小說的民間性、通俗性,在新的市民文化形成之後獲得新的發展機遇。近代以來,隨著上海等東南沿海城市的逐漸開放與興盛,市民文化得到迅猛發展,為小說的興起與發展提供了必要條件。
  • 青海民族大學中外文學考研真題詳解
    1.寫出下列作品的作者 《神譜》、《亞瑟王之死》、《農民》、《戀愛中的女人》、《寒冬夜行人》 2.寫出下列作者所屬流派(……原諒我吧,我一向最痛恨記人名,T_T……6分啊~~) 馬裡內蒂,米歇爾布託,布勒東和哈羅德品特 3.英國戲劇家本·瓊斯說「
  • 以臺灣文學之名,呂正惠教授帶來了一次意外碰撞
    說本省人,其實也是清末從大胡建漳州來的,只不過現在「外省人」特指1945以後從大陸來的那一大批。呂正惠教授,68歲了,頭髮稀疏。祖輩從漳州來臺灣墾荒,爺爺成了孤兒,從長工到小地主,故事也算滄桑。家裡出了個名牌大學生還做了教授,家人高興的不得了。
  • 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前的文學發展——浪漫主義文學運動
    引言從資產階級革命後到1830年七月革命這一時期的文學,充滿了不同思想、不同流派的對立和衝突,這是該歷史時期的階級鬥爭的反映。浪漫主義的文學現象浪漫主義是這一時期主要的文學現象。▲浪漫主義文學從藝術創作方法的意義上說,法國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文學同樣也具有一般浪漫主義文學共有的特徵,如對理想的追求、對幻想和奇特事物的愛好、感情的泛濫、形象和語言的誇張等等,不論貴族浪漫主義還是資產階級浪漫主義都是如此
  • 王萬舉《中國網絡文學概論》第一次對網絡文學做出完整定義
    這是中國「網絡文學」這一文化行程完結之後(其標誌是融媒體和內容產業實現)對其進行深刻全面總結的第一本體系性專著。該書在總結大量硏究成果的基礎上,第一次對「網絡文學」作出了完整的定義。王萬舉的定義是:網絡文學是文學在市場機制和網際網路機制的交互作用下展開其動力系統的藝術-文化形態。這意味著,長達20餘年的文學「換媒體」運動其實質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 《雪楓文學音樂課:古典音樂中的文學名著》:文學與音樂的天作之合
    中新網北京1月14日電 (記者 高凱)多部殿堂級中外文學經典,從西方經典戲劇、小說,到中國古典詩詞曲賦,配以改編自以上文學經典的「有故事的音樂」——《雪楓文學音樂課:古典音樂中的文學名著》日前新書發布。
  • 2020京東文學盛典麥家直播:文學是燈火,文學是呼吸
    直播一開場,清華大學教授、茅盾文學獎得主格非幾句話就把讀者帶到了美國科幻作家特德·姜顛覆性的想像裡。談起華裔科幻奇才特德·姜的作品,麥家突然想起了自己非常喜愛的作家卡夫卡和博爾赫斯,這兩位作家的作品都是整體荒誕抽象,但小說的局部非常逼真。
  • 重回73部文學經典誕生之地 布克獎評審的閱讀指南
    《偉大的虛構 Ⅱ:重回73部文學經典誕生之地》由未讀·文藝家和海峽文藝出版社最新推出。打開這本書,就像進入時光機器,你可以回到經典誕生的地方:巴爾扎克的巴黎、菲茨傑拉德的紐約、伍爾夫的倫敦、海明威的西班牙,還有奧爾罕·帕慕克的土耳其……這是一本地理學與文學的跨界之作,它獨闢蹊徑,從地域的角度重新解讀經典文本,梳理近二百年來的世界文學思潮,講述在不同文學思潮下、不同地域裡,不同作家處理文學素材的差別和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