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教授:重視文學在民眾「認同」中的作用

2021-01-13 中國新聞網

廈門大學教授:重視文學在民眾「認同」中的作用

    文學電影《他們在島嶼寫作》記錄了林海音、周夢蝶、余光中、鄭予愁、王文興、楊牧6為文學大師的文學歷程。此片引發了人們對臺灣文學的進一步關注。(圖片來源:《兩岸關係》雜誌)

  《兩岸關係》雜誌2013年第7期刊登了《重視文學在民眾「認同」中的重要作用——訪廈門大學臺研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朱雙一》一文,全文如下:

  記者:您多年來從事臺灣文學的研究,請問兩岸文學界交流有哪些新動向?

  朱雙一:進入新世紀以來,臺灣文學發展頗快,年輕一代的新作家、新作品不斷湧現。新鄉土文學、生態環保文學、歷史地誌書寫、家族文學、少數民族創作(即「原住民文學」),都有長足的進展,這不是幾句話可以說清楚、說完全的。作為學者,我還是談談兩岸學界交流的新動向。我為臺灣《文訊》月刊撰寫介紹大陸的臺灣文學和華文文學研究情況的專欄,每月一篇,已延續了將近十年時間,之所以延續這麼久,就因為臺灣的讀者(主要是學者和學子)還是很關心大陸的臺灣文學研究情況的。從1991年起,我每年為大陸的全國臺灣研究會寫作一篇年度臺灣文學情況的綜述文章,此外已延續了20多年,說明大陸方面對於臺灣文學也頗為重視。

  早幾年,兩岸學界的直接交往,比較局限於像廈門大學臺灣研究所(院)、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福建社科院等少數單位。近年來一個明顯的變化,可說從「一枝獨秀」走向「全面開花」。兩岸不分省份、不分城市的眾多高校、研究機構,與臺灣的對等單位籤訂了雙方合作協議,你來我往,相互參訪,頻繁地聯合舉辦學術研討會。例如,從2012年10月底到12月初的短短一個來月時間裡,僅在廈門和泉州,就有廈門大學和臺北藝術大學、臺灣戲曲學院等合作舉辦的「姚一葦先生誕辰90周年學術研討會」,廈門大學中文系與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成功大學人文社科中心聯合舉行的「海洋文化學術研討會」,福建省文聯、廈大人文學院與成功大學社科中心、金門大學閩南文化研究所合作主辦的「2012海峽文緣論壇」,泉州師院與成功大學閩南文化研究中心等聯合舉辦的「兩岸閩南文化的傳承創新與社會發展」研討會,我就像趕場一樣來回跑。另外還有臺灣著名的明華園歌仔戲劇團的「海峽兩岸文化藝術之旅」,名角孫翠鳳親往廈門大學、集美大學與大學生互動交流,邊演邊講,場面熱烈而感人。

  除了兩岸高校之間交換學生的安排為大陸的碩博士生提供了到臺灣實地考察、搜集資料、聆聽名師授課等機會,一些文學機構還努力舉辦兩岸青年學生的交流活動。像臺灣《文訊》雜誌曾經一年一度在臺灣連續舉辦了10屆由臺灣高校研究生唱主角的「青年文學會議」,在前年將此會議「移師」北京,與中國作協和現代文學館聯合舉辦,使之成為兩岸青年作家、學者交流切磋的園地。2012年7月,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組織其研究生前來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舉辦了「臺灣文學研究青年論壇」。今年7月,廈大學臺研院的研究生和老師將組團回訪,在臺灣大學舉行同樣的青年論壇,此外廈大師生還將南下到新竹的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臺南的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參訪交流。

  不過我稍微有點遺憾的是,一年一度在福建舉行的民間盛會「海峽論壇」很少邀請臺灣作家、文學評論家和學者與會。這方面今後或可加強。

  記者:兩岸文學交流如此熱絡,您覺得臺灣文學以及相關研究、交流有什麼價值和意義呢?

  朱雙一:文學具有反映(社會現實)功能、教育功能、薰陶功能、娛樂功能等,但有個重要功能往往被人們所忽略了,這就是它在民眾「認同」中的重要作用。

  在臺灣的現實政治中,「認同」是最重要的問題之一,因「認同」直接決定了將投票給誰。「認同」當然與現實利益有關,但「利益」絕非惟一的誘因,「文化」也許是決定「認同」取向(亦即選票流向)的更重要的因素。這裡可以舉個具體的例子:陳水扁當政時,由於種種原因,不少臺灣南部農民陷入生活困境中,大陸方面釋放善意給予不少優惠政策,但到了選舉時,不少南部農民仍表示:「肚子扁扁也要選阿扁」。這一現象其實要從文化上才能找出其根本原因。一則臺灣南部農民號稱忠厚老實講義氣,他們既然曾經「挺」過陳水扁,就要一挺到底,不願變來變去;更主要的,則是他們的歷史記憶、現實遭遇等種種原因所形成的「認同」所致。而所謂「歷史」(比如二二八事件),未必是他們所親歷,更可能是他們所聽說的「故事」而已。

  近年來出現的「敘事認同理論」認為:人們通過敘事活動——即講故事——理解個人生命的性質與意義,建立起自我認同乃至更廣大的民族、國家認同。回想我們自己的經歷,我們認定自己是中國人,建立互助友愛、勤奮上進的價值觀念,崇敬屈原、嶽飛、文天祥、鄭成功等的愛國主義精神,乃至認同忠孝仁愛、禮義廉恥的傳統道德觀,諸如此類,難道不都是從小聽父母說的,上學時教科書上講的,或是從歷史、文學、戲劇作品中看來的?包括孔融讓梨、司馬光砸缸、雷鋒的故事,都對我們價值觀念的形成有所影響。試想如果臺灣的小朋友從小就被教以「我是臺灣人,不是中國人」的觀念,以後此類觀念沁入心骨,融入血液,成為一種集體潛意識,那危害極大且深遠。

  如果我們回顧一下「臺獨」勢力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就可以發覺其實與「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當「臺獨」勢力初萌而在現實政治中毫無立足之地時,首先寄身於文學文化領域,表現為一種意識形態,然後伺機向現實政治領域擴張,這就是早期的「臺獨」分子(如廖文毅、彭明敏、王育德等)往往是文學作者、文化人的原因。原本在政權機構中資源極少、在經濟上實力也很有限的民進黨之所以能擊敗國民黨奪得政權,除了國民黨自身的一些原因,民進黨對於意識形態的操弄無疑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試想如果沒有搬弄「臺灣主體性」、「臺灣人出頭天」、「愛臺灣」、「臺灣之子」等概念和命題,沒有宣揚「三四百年來臺灣屢遭外來政權統治」的「臺獨史觀」以及所謂大多臺灣人屬於南島語族而非漢族之類的「臺灣民族主義」論調,沒有鼓動「日本統治帶給臺灣現代化」等親日仇華論調和思潮,沒有歪曲「二?二八事件」等的歷史真相以挑撥省籍、族群矛盾,由此獲得了相當多臺灣民眾的同情、認可和支持且最終轉化成選票,陳水扁的上臺是不可能的。民進黨實現了由意識形態向現實政治領域的轉進後,並沒有放棄或減少對文化、意識形態的關注和重視。在其執政的8年中,「法理臺獨」的推行屢屢受挫,於是種種「去中國化」的「文化臺獨」的伎倆和鬧劇,幾乎成為陳水扁當局的看得到的主要「政績」,文化、意識形態領域也成為「臺獨」推行最有實效、其危害最為深遠,以致讓有識者(如左翼統派作家陳映真)最感憂心的所在。

相關焦點

  • 「文學地理學與臺灣文學研究新視野」學術研討會在廈舉行
    央廣網廈門11月18日消息(記者 郭婕妤)17日上午,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與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主辦的「文學地理學與臺灣文學研究新視野」學術研討會在廈門召開,來自兩岸70餘名專家學者和研究生參加了本次會議。
  • 廈門大學設立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中心 助力多元文化對話
    中新網廈門9月26日電 (楊伏山 謝晨馨)廈門大學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中心26日揭牌成立,助力多元文化對話、文明交流互鑑。 廈門大學黨委副書記賴虹凱與廈門大學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陸建德共同為中心揭牌,標誌著廈門大學外語學科建設在創新發展之路上邁出了關鍵性一步。 來自境內外多所著名院校和科研機構的領軍學者,以及多位國內重要學術期刊主編,以線下+線上蒞會方式助陣,共襄盛舉。
  • 這些文學考研院校,愛了愛了!|廣告學|三星|西南政法大學|廈門大學|...
    文學考研院校全國接近150所,但強勢的學校依然是傳統綜合類大學(985和部分211)和師範類大學,相較於有文學碩士點的理工類高校,這些高校底蘊深厚,學科實力較強,學科受重視程度也不一樣。文學,大致可以分為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三個方向。
  • 魏薇採訪大師刊9 |訪著名音樂教育家,廈門大學藝術學院方妙英教授和趙升書教授(上)
    方妙英教授和趙升書教授一同相伴恩愛有加,為我國音樂教育事業比肩奮進。兩位老藝術家是廈門大學教授,在我國音樂教育界也是著名的前輩。這裡(分上、下集)為大家對二位將逐一介紹:    方妙英教授:民族音樂理論家,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廈門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廈門大學音樂系創始人之一。
  • 廈門大學法學院教授鄭金雄:「鐵案」體現止於至善的追求
    每當出現法律方面的熱點新聞,我們就會看到「鐵案」一詞,比如近幾天的新聞資訊中,有地方紀委監察部門開展定期評查,打造「鐵案」工程;有證據存疑,檢察官「較真」辦鐵案;有司法部門努力把每起涉黑涉惡案件辦成「鐵案」……廈門大學法學院教授鄭金雄。
  • 《臺灣女性文學史》首發 大陸臺灣文學研究中首創
    《臺灣女性文學史》主編、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林丹婭介紹這部史書的撰寫與出版。 楊伏山 攝   中新網廈門9月12日電 (記者 楊伏山)一部勾勒從古代至21世紀初年臺灣女性文學的緣起、發展、沿革歷史脈絡的近百萬字鴻篇巨製《臺灣女性文學史》,12日在廈門舉辦的第十一屆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上首發。
  • 「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族群認同與多元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莫泰熙從自己深耕多年的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實踐出發,談到了馬來西亞華人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的培育等重大問題,認為馬來西亞華人今天所取得的成就,是大家不斷抗爭、自強不息的努力結果。王潤華教授在講座中指出,中華文化與東南亞/西方的文化交流最早發生在馬六甲,他通過幾個典型的中國文化新發展個案,探討了鄭和登陸馬六甲之後,中華文化與多元教育文化的創新問題。
  • 時報文學獎暨金沙書院散文獎在廈門頒獎
    新華社廈門11月15日電(記者付敏)「第四十屆旺旺·時報文學獎暨第一屆金沙書院兩岸散文獎」頒獎儀式,15日上午在廈門海滄舉行。據介紹,這是臺灣時報文學獎創辦40年來,首度與大陸合作舉辦大型文學類徵文評獎活動。
  • 66件作品獲廈門文學藝術獎
    作為廈門市文學藝術領域的最高獎和風向標,本屆評選釋放出兩個強烈信號——廈門文學藝術創作年輕力量正在崛起,電影作品開始在廈門文學藝術獎嶄露頭角。本屆廈門文學藝術獎評選於2018年正式啟動,面向廈門文藝團體及個人的創作作品,或外地作者創作的廈門題材作品,最終評出特別榮譽獎3件,榮譽獎4件,一等獎14件,二等獎20件,三等獎25件。據悉,上屆廈門文學藝術獎在2015年評出。
  • 紀念臺灣光復70周年兩岸三地專家學者共同探討日據時代臺灣文學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臺灣文學的抗日意識與原鄉情懷——紀念臺灣光復70周年」研討會在廈門大學拉開帷幕。來源:《兩岸關係》雜誌社 中國臺灣網10月29日訊 29日,由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國務院臺辦《兩岸關係》雜誌社、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文宣部共同主辦,中華兩岸和平發展聯合會(臺灣)、《臺港文學選刊》雜誌社共同協辦,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承辦的「臺灣文學的抗日意識與原鄉情懷——紀念臺灣光復70周年」研討會在廈門大學拉開帷幕。
  • 飯塚容:中日聯手找回東方文化的認同感和自信心
    2017年5月飯塚容在首爾與餘華合影(受訪者供圖) 人民網東京9月26日電(許永新 吳穎)飯塚容是日本著名漢學家,現任日本中央大學文學系教授。他早在大學時代便開啟了他的中國文學翻譯生涯,已經翻譯了餘華、鐵凝、蘇童等40多名中國作家的80多部作品,為中國文化的在日傳播做出了巨大貢獻。近日,人民網駐日記者對飯塚容進行了專訪,請他介紹了自己的翻譯作品、對於中國的改革開放的認識以及中國文學在日本的現狀等。
  • 廈門大學財務管理與會計研究院教授王荔紅、博士研究生康少青論文...
    近日,廈門大學財務管理與會計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荔紅(第一作者),與廈門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吳紅軍(通訊作者)、財務管理與會計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康少青合作撰寫的論文「Do politically connected firms pay less towar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 符號與意義指向:西南少數民族口傳文學中的秩序與規範
    另一方面,口傳文學通過主體的文化實踐重構集體記憶。承載著族群文化的口傳文學作品,讓人們在理解過去的基礎上,通過個體的實踐參與,促進集體記憶的儲存和重建,以促成歷史和現實的延續。族群所共有的思維模式在人們內心始終保持著穩定性和持續性。集體記憶中所共享的群體認知和價值認同在這一過程中得以闡釋,這些闡釋又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創新。
  • 集美大學電影學院正式揭牌,今年招收首批本科生和碩士生!
    6月28日上午,集美大學舉行電影學院揭牌儀式,集美區委宣傳部代表,廈門市影視界、作家協會代表,我校黨委副書記、校長李清彪,相關部門和學院負責人,教師代表參加了揭牌儀式。校長李清彪與「閩江學者」特聘教授鄭亮為學院揭牌。
  • 兩岸學者共談臺灣文學的抗日意識與原鄉情懷
    70周年」研討會在廈門大學拉開帷幕。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優聘教授許俊雅向大家介紹說,臺灣文人在日本殖民統治下與中國文化文學的關係千絲萬縷,每份報刊都承載了相當多中國文學作品,如《臺灣文藝叢志》之於《小說新報》,《臺南新報》之於《小說叢報》,《臺灣日日新報》的涵蓋範圍則更廣。
  • 廈門大學袁喜娜教授應邀來湖師大開展創業研究講座
    11月17日上午,廈門大學管理學院袁喜娜教授應邀蒞臨我校開展「創業研究怎麼做」的主題講座,並與首屆創業教育研究生進行了線下會面。創新創業學院院長王泉對袁喜娜教授的到來表示歡迎,並對學院及創業教育專業開展情況做了介紹,同時正式邀請袁喜娜教授擔任我校創業教育碩士研究生校外導師並現場頒發了聘書。
  • 鄭強教授:不會英語不代表是文盲,國人應當對自己的文化加以重視
    就比如英語,近年以來,英語這個學科在中小學教育已經成了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中國人從小學甚至是幼兒園開始便學習英語,國人對英語的重視程度一度超過對漢語的重視程度。基於此,鄭強教授認為:不會英語不代表就是文盲,英語已經耗竭了孩子許多寶貴的時間。國人應當對自己的文化加以重視。
  • 南京:「世界文學之都」打造時代戲劇名片
    來自文學、戲劇界的知名專家學者共同研討南京的文學與戲劇創作,展望「世界文學之都」的未來,提出打造南京戲劇名片的構想,進一步助推南京不斷推出文藝精品、培養優秀戲劇人才。  ● 徐興無(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教授):  南京大學文學院在申報「世界文學之都」的工作中,一開始就作為重要的學術支撐力量介入,特別是梳理南京為什麼能成為「世界文學之都」的歷史遺產方面。
  • 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亞中:島內目前在身份認同上「較悲觀」,但...
    在議題二「兩岸和平統一的希望有多大」的討論中,主持人黃智賢提到,美國與臺灣民進黨在包裹著「維持現狀」糖衣時,實則在用各種法案、用語、派遣人士,通過將臺灣問題「國際化」來改變臺灣現狀。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亞中表示,島內目前在身份認同上「比較悲觀」,但兩岸仍然存在走向和平統一的土壤。張亞中表示,和平統一在臺灣方面有三點阻礙。
  • 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聞傳播教育的南方之強,廣告教育的搖籃
    學院設有新聞學系、廣告學系、傳播學系3個系,傳播研究所、海峽媒體研究中心、品牌與廣告研究中心、輿論研究中心、福建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廈門大學中華文化傳播研究中心5個校級研究機構,廈門大學福建媒體發展研究院和廈門大學福建媒體發展與對外傳播協同創新中心2個部校共建科研平臺,新聞傳播學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