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隊裡摘花椒的那些日子

2020-12-25 齊魯壹點

文 | 李月福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們老家的花椒生產便已小有規模。花椒樹就是老百姓的命根子。花椒收入是生產隊的主要經濟來源。生產工具、生產資料的開支,全靠花椒收入支出。大到耕牛、犁耙、化肥、種子,小到叉把、掃帚、揚場鍁。

莊稼地裡的三遍活(定苗、施肥、除草)剛乾完掛了鋤勾子,老爺們還來不及抽袋煙歇歇腳,生產隊裡便又開始張羅布置摘花椒了。首先全體勞力去山上槐樹林裡拾一天柴禾用於燒水,社場裡支起大鍋頭,買好曬花椒用的葦席、篩子等。晚上開社員會選舉出德高望重的三人作為先頭小組,給花椒樹編號、評估花椒樹工分值;選一記帳員負責記帳;再選舉出手巧心細的一撥人在社場曬花椒、燒水、送飯做後勤。

一切準備就緒後,男女勞力,家庭婦女,星期天不上學的學生,回家休班的社辦企業工人,「全家」出動,浩浩蕩蕩的隊伍便湧向了遍是花椒樹的大山裡。

深深的大山谷,蒼翠欲滴。溝底土厚的地裡種上了莊稼,山坡土薄的地裡便是花椒樹。窄窄的梯田隨彎就曲地繞著山嶺轉,一棵棵花椒樹參差不齊但錯落有致地就勢排列著,漫山遍野。人們看到長勢喜人、瑪瑙似的椒果,心花怒放、摩拳擦掌。

花椒是熟透亦爆亦落的作物,摘花椒又是不能急不能躁的手工活,時間一拖,花椒就真要「噴出玄珠顆顆同」了。所以為了進度,生產隊裡便搞了小包工。

那個年代在生產隊幹一天活,男勞力一天掙十個工分,婦女勞力八分,最好的年成工日值五角錢。小包工一天下來,快手能掙四十個工分就是兩塊錢。這在七十年代的山溝溝裡可是一筆難得的收入啊!窮怕了的莊戶人爭先恐後,你追我趕地搶著摘。

首先三人小組將花椒樹的工分值逐棵評估,連同順序編號寫在小紙條上,一式兩份,一份貼在樹上,一份交給記帳員。然後大家依次從記帳員那裡排隊拿到和貼在樹上一樣的小紙條,然後對號找到樹便開始摘。摘完這棵便找記帳員再領一紙條摘第二棵、第三棵。小紙條就是記帳憑證。

正值「秋老虎」季節,人們在驕陽下曬得汗流浹背,手上胳膊上被花椒刺扎得滋啦啦的疼,兩腿站得都打不過彎來。在那個歲月裡,吃苦耐勞是種榮耀,大家已習以為常。多掙點工分盼著年終多分點錢,這是唯一的奔頭。

憨厚樂觀的山裡人雖然苦和累,男女老少兄弟姐妹聚在一起總少不了說說笑笑。你聽,東坡堰邊樹上,有人講起了昨天晚上收音機裡剛聽來的劉蘭芳的評書《楊家將》,穆桂英大破天門陣的故事還沒講完,西坡樹下老戲花子又唱起了耳熟能詳的東張笛梆子,那種獨有韻味的家鄉腔調響徹山谷。有些逗樂能手則信口唱起了自編的順口溜,詼諧幽默、大膽豪放、風趣逗人,惹得大家陣陣歡笑,羞得幾個待嫁的大姑娘俊臉兒緋紅,就像花椒般豔麗。

樹前樹後,地上堰下,邊摘邊唱、邊聽邊摘,疲勞、炎熱早已忘了個乾淨,一穗穗紅豔豔的花椒擠滿了筐子,苦中作樂的笑聲落滿了山坡。

中午吃飯的時候,那場面更是讓人汗顏、難忘。上午十點,在家做後勤的人員便把幾個馱婁分別放在大街上,家家留守的老人把乾糧做好,讓剛放學的小孩子放在馱婁裡,晌午的時候,後勤人員便挑著燒好的綠豆湯趕著馱著乾糧的毛驢上山送飯了。

送飯的隊伍一到,隊長一聲招呼,人們呼啦啦地先跑過來搶水,來晚了綠豆湯就沒有了。我們生產隊有370多口人,上坡摘花椒的人最多時一天200多人,吃飯時黑鴉鴉的一山坡,也沒有什麼好飯,家家是二和面窩窩頭、連麩帶面的烙餅,鹹菜或番瓜豆角。煎餅也沒功夫攤,白面饅頭就是奢想了。

人們就地一坐頭頂烈日匆匆吃完就又開始摘,中午也不歇晌。水不夠怎麼辦?人們只好早晨起來自帶一壺。說是一壺,實際上是一個耐高溫的白酒瓶。那時家裡連一個「時髦」的小塑料桶都沒有,哪來的水壺?

摘花椒的季節天氣多變,上午陽光燦爛,下午就可能是大雨傾盆。那時也沒有什麼雨具,人人準備一化肥袋子塑料布,下小雨戴在頭上繼續摘,下大雨便竄進石安屋避雨。

坡裡的石安屋很多,是祖先在山坡上或地堰裡壘砌的極簡單的石頭「屋」。一陣大雨過後,天空放晴。人們從四面山坡、地堰石安屋裡冒了出來,用鐮刀削一枝條抽打一下山坡草上、樹上的雨水就繼續摘。這時候的花椒粒上水露露的,兩隻手也是溼的,一不小心扎破手捏破花椒粒,辛麻的水分鑽進肉裡就像打了麻醉劑,麻得難受。那時就有青年人期盼:啥時我能走出山溝溝不摘花椒了啊!

下午,太陽漸漸地落下了西山,勞累了一天的人們也該回家了,隊長吹響了收工的哨子。人們肩挑手挎滿載而歸。長長的隊伍,彎彎的山路,前頭一個隊長領著,後頭一個隊長跟著。絢麗的晚霞灑落在山間路上,蕩漾在人們的臉上。雖光彩照人,但卻怎麼也掩飾不住人們疲憊的神情。

那個年代的花椒買賣市場可沒有現在自由,只有供銷社獨家收購。為了多賣幾個錢,隊長、會計便帶領大家趕著毛驢,挑著擔子翻山越嶺去齊長城南邊貿易稍好的萊蕪供銷社的閣老、北灤宮門市部去賣。

花椒皮子賣了錢,人們高興的不得了,那花椒種子也是寶。人們用最原始的辦法,將花椒粒在石碾上碾碎後再在大鍋裡蒸熟,然後在石磨盤上安放兩塊有一圈凹槽的重方石塊,將蒸熟的花椒粒粉打包,用鐵箍圈好放在石塊下,利用槓桿原理十幾個人輪流壓,一小股清清的花椒油沿著凹槽慢慢流向磨盤再流入油缸裡。

壓出的油清醇麻香,攤煎餅、燉番瓜、燉豆角香味可口。一年得不到幾斤油吃的山裡人,每家分一盆花椒種子油就像過大年一樣,人人臉上洋溢著知足的笑容。

時代不同了。不知不覺間,這種大鍋飯的日子已過去了近四十年。慢慢地我們遠離了貧窮,遠離了那個落後的年代,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青年人已大部分步入城鎮生活,在外創業、經營、上班、打工。新農民的日子像芝麻開花節節高。

歲月悠悠,往事如煙。雖然我們不可能去懷念那些日子,但作為山村的一段歷史,我們這一代人的一段經歷、一段記憶,是很難從腦海裡抹去的。

又到了老家摘花椒的季節,晶瑩剔透的花椒珠圓玉潤,漲紅了臉,紅滿了山。家家戶戶又摘、又曬、又賣,忙得不亦樂乎,山上山下,村裡村外,處處飄逸著濃濃的花椒香味。

在這濃濃的香味裡,氤氳著人們豐收的喜悅,氤氳著人們對改革開放的感恩,氤氳著人們對新時代的祝福。(來源:章丘故事)。

李月福,濟南市章丘區文祖街道東張村人,60後,農民工,愛好文學。長期從事移動通信室內分布工程。

壹點號山東創作中心

相關焦點

  • 致那些即將逝去的野菜:花椒葉.
    爺爺是一名老共產黨員,就像《人民的名義》裡陳巖石一樣,是有信仰的一代,在最基層默默奉獻60年,為村裡修了路,打了井,安裝了電話,鋪設了自來水,十幾年前就率先完成了新村規劃建設,退休後爺爺最大的愛好就是在田間地頭勞作,到了飯點採摘一點自己種的菜,咪點小酒,看看新聞,日子雖然清淡但很愜意。
  • 生產隊裡聽喇叭
    可惜貧窮的家庭境況,根本無法滿足我的願望,我的期待就像肥皂寶一樣膨脹——破滅——破滅——膨脹——在一再的膨脹和破滅中,我在時間裡漸漸長大,這個近於豪奢的夢想終於得到了實現——儘管不如人意。那一年隊裡普及了有線廣播,大人小孩對這樣的新鮮事物興奮異常。大家都在談論洋戲匣子的事,同時也在詛咒那位叔叔。那位叔叔因為虛浮和喜歡喧譁,已被公社下放,他的洋戲匣子也因生活的緊迫花落人家。
  • 家鄉的特產,陝西韓城大紅袍花椒2020年新花椒純顆粒花椒乾貨
    我是土生土長的陝西韓城人,從記事起家裡就種幾十畝花椒樹。每年花椒的最好採摘期是7月底到8月,那個時候孩子整個暑假都是在地裡度過的,頭頂烈日在太陽底下摘花椒,漫山遍野都能聞到花椒的香味。一直能摘到暑假結束,有時候都開學了,家裡的花椒還沒摘完。
  • 夜讀|拈鬮一一生產隊的故事(二)
    隊長先簡要地傳達了一下大隊會議精神,其主要內容就是要進一步掀起學習毛澤東思想的高潮,開展「三忠於、四無限」活動,每個生產隊都要設「忠字堂」,要早請示、晚匯報,跳「忠字舞」。隊長傳達完上級精神之後,會場上沉默了一會,沒有人發言。因為此事太大,誰也不知如何去做。最後還是老會計三伢裡說:"這是上級布置的任務,我們誰也沒見過,也不知怎麼做。仔乃你就牽個頭,按排人去做吧!」
  • 蟬鳴聲聲中,想起當年「爬瓜」的日子
    流年如水,又是夏韻悠悠,又是蟬鳴陣陣,那些夏天的悠悠往事,伴著一年一度的蟬鳴,在我們記憶的屏幕上一次次清晰地再現。蟬鳴聲聲裡,瓜棚下隱士風範。青春歲月裡,那些無憂無慮的暑假,我最喜歡到自己瓜棚裡看瓜。當時,生產隊經營的土地是大塊地,土地大多是生產隊管著,可是,頭腦靈活的隊長,也會給每家每戶分一些自留地,作為大家種菜的小塊地。我們隊就遇到了一個體恤百姓的好隊長,每家分得一塊自留地。那時鄉鄰們總喜歡在自留地裡種一片瓜。於是,一放暑假,各家的孩子們都喜歡去自家的瓜棚裡看瓜。看瓜,過的是一種隱士生活,充滿了詩情畫意。
  • 華能西安熱工院:種下火紅花椒 過上紅火日子
    西安熱工院駐村扶貧工作隊的隊員卻不得閒,他們已經出門去看今年花椒銷售情況。  上午,陳書勤餵完豬坐在椅子上剝起了玉米,看見駐村工作隊隊長何剛走進院門,她趕忙起身熱情迎接。  「真得好好感謝何隊長的幫忙,今年地裡的花椒賣了好價錢,比往年的客商收購價高出不少。」
  • 花椒 | 哦!我咬到花椒了!
    在這花椒辣椒比雞多的盤子裡,或許很容易避開大塊的辣椒,但小粒的花椒總是會卡在雞肉裡,隨著筷子進入口中。↑沒拍辣子雞,只好放張沸騰魚突然,舌頭上傳來一整衝擊,再也嘗不到任何滋味了,完全麻痺,失去了味覺。「哦!我又咬到花椒了!「雖然粒小,但夠勁。
  • 涼山喜德紅花椒:「椒」香四溢
    「好香啊……」2020年7月15日上午,記者走進四川省涼山喜德縣沙馬拉達鄉鐵口村,還未下車,一陣陣的花椒香味就撲面而來,大地是綠的、空氣是清新的、花椒的香味是肺人心脾的……站在鐵口村的山頂,層層疊疊的花椒林盡收眼底,而花椒林裡的村民們正在不停地採摘著通紅的紅花椒……採摘紅花椒。
  • 「涼山新聞網」四川喜德縣:種下火紅花椒 過上紅火日子
    夕陽下,暖暖的紅霞斜照在喜德縣山間地頭裡的花椒樹上,紅潤潤的花椒果透出了油亮亮的椒油,散發著一陣陣濃濃的麻香味,瀰漫在花椒地及方圓幾公裡內的空氣中。在喜德縣沙馬拉達鄉花椒市場裡,忙碌了一天的馬海伍來把白天摘下的一大兜花椒背進花椒市場,背篼一放在擺臺上,花椒收購商搶著前來觀看,跟馬海伍來談起了價錢……近年來,喜德縣委、縣政府極其關紅注花椒品質,大力發展紅花椒產業、打造紅花椒品牌,將其列為農業上的「一薯一雞一花椒」品牌,納入政府重點工作。
  • 風味人間:魚翅與花椒
    生肉大理的好多地方都吃,在彌渡(大理的另一個縣)龍哥家,也吃過生肉,但是他們家用的楊梅醬,每年有楊梅的時節,把楊梅摘了熬製醬,用在吃生肉的時候用,也是好吃。(現在很少有人製作楊梅醬,是用白醋兌梨醬。)在朋友家吃到的生肉的豬都是自己家養,感覺吃到生皮和生肉的滋味會更好一些。大理好多白族開的飯店中都有生皮這個菜,感興趣的去大理的時候可以試試。
  • 韓城大紅袍花椒的前世今生
    看呀,漫山遍野都是火紅火紅的花椒,到處都是採摘花椒的人,街巷、門前、屋後、院子裡、平臺上、馬路邊,全都晾曬滿了花椒,鄉村像著了火似的。八月的韓原大地是一年之中最美的季節,就連空氣中飄蕩的也都是歡歌笑語與濃濃椒香。
  • ——生產隊的故事之鍘飼草
    有牲畜就得有專門休養的地方,每個生產隊都有一座大院,四周建有飼養室、牲口棚、豬圈、倉庫等,大牲畜夜間需要加遍料,所以牲口棚一般都安排在飼養室的隔壁。還得有專職的飼養員,負責這幫傢伙的吃喝拉撒,十幾頭牲畜,加上二三十頭肥豬、母豬、仔豬,鍘草料、粉細料、拌料餵食、清糞墊土…,一年四季不得空,颳風下雨如一日。
  • 70年代人民公社社員:生產隊麥秸垛,仿佛就在昨天,一晃就老了
    上了點年紀的人,都會記得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還是人民公社大集體的年代,每個大隊都是有幾個小生產隊組成,每個生產隊有小隊的土地,上地幹活,也是各小隊幹自己小隊地裡活。每個小隊有自己的麥場,麥收的季節,全大隊的人都必須上地收割小麥,大喇叭每天高喊:「生死奪麥」!
  • 那些年,奶奶們過的日子
    如果持這種生活態度過日子就是「佛系」,那麼,那些年的奶奶們,就是今天的「網紅」,她們過的日子就是穿越的時尚!那些年,奶奶們過日子,除了「平平淡淡,不爭不搶,不焦躁,不執著,波瀾不驚,以平和的心態去面對人生百態」外,比現在所謂的「佛系青年」們更多了悲憫情懷。她們推崇眾生平等、奉行物盡其用,對一切的給予都心存敬畏。
  • 花椒直播充值中心(花椒豆充值平臺)
    花椒直播充值中心,花椒豆充值平臺,樂充助手,花椒充值,花椒豆充值,花椒充值平臺,花椒快速充值花椒豆,花椒豆充值中心,1分鐘自動充值到帳!
  • 如何挑選又麻又香的花椒?牢記這3點,保準花椒粒粒飽滿,麻味足
    小花椒大學問,花椒,在我們日常烹飪過程中起著舉重輕重的作用,特別是在川菜中起到畫龍點睛之筆。那麼接下來,問題就來了,我們在平時購買花椒的時候,如何才能買到又麻又香的花椒呢?在後文中我會總結3點小技巧,保準你在購買花椒時,能買到粒粒飽滿麻味足的花椒。
  • 喬宏嶽研製成功4CD-5花椒電動採摘機
    花椒是我縣的特色農業產業,花椒採摘費時費力,一直困擾著廣大椒農。我縣花椒種植面積較大,每到花椒採摘季,正是最炎熱的天氣,採椒過程因為花椒有刺,摘的時候經常會扎到手,時間久了手發麻特別難受,針對花椒採摘的這一現實問題,喬宏嶽動起了心思。 農民發明家 喬宏嶽
  • 近身格鬥,擊潰保安團,生產隊從此有槍
    林維先被任命為皖西北道委會參謀,不過仍身兼生產隊隊長一職。生產隊,顧名思義就是在蘇區從事生產、後勤服務的隊伍,其成員都是之前錯誤地被革職的地方幹部和軍官。所以,生產隊雖然沒有武器,但成員有一定作戰經驗,其實是有戰鬥力的。林維先原本是紅82師師長,後因蒙上不白之冤,被發配到了生產隊。
  • 那一年,我們生產隊從城裡來了個知青,他的諢號叫「牤牛蛋」
    老莊戶張慶運看在眼裡喜在心上,不停地點頭讚許:「這個孩子就象咱隊裡的那頭小牤牛蛋,一身的勁!」     一項工程下來,牤牛蛋的諢號就傳開了。從此只要有人說到牤牛蛋社員們就知道是他。隊裡有幾個熊孩子,每當看到孫軍文右肩搭著上衣,光著膀子,哼著小曲收工回家的時候,他們常常會突然從莊稼地裡竄出來齊聲大喊:「牤牛蛋,不簡單,腚幫子大,臉盤圓……」等到孫軍文回過神來,熊孩子們早就鼠竄遠了。不過,讓他們這樣一鬧騰,「牤牛蛋」這一名字更深入人心了。
  • 當花椒葉遇見了鍋巴
    我的家在關中平原的一個村子裡,記憶裡,這個村莊裡栽滿了梧桐樹。花期時,紫色梧桐花點綴在巨傘般樹梢,清淡芳香瀰漫在每家每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