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奶奶們過的日子

2021-01-09 印象黃陂

想起時下流行的「佛系生活」。「佛系」,網絡上指擁有平平淡淡,不爭不搶,不焦躁,不執著,波瀾不驚,以平和的心態去面對人生百態的生活態度。如果持這種生活態度過日子就是「佛系」,那麼,那些年的奶奶們,就是今天的「網紅」,她們過的日子就是穿越的時尚!

那些年,奶奶們過日子,除了「平平淡淡,不爭不搶,不焦躁,不執著,波瀾不驚,以平和的心態去面對人生百態」外,比現在所謂的「佛系青年」們更多了悲憫情懷。她們推崇眾生平等、奉行物盡其用,對一切的給予都心存敬畏。

奶奶的「眾生平等」不只是對人的尊重與愛惜,甚至對那些「劣勢群體」——植物動物——也滿懷悲憫。

那些年,爸爸媽媽一大早要到生產隊「出早工」,早飯就是奶奶打理。我在灶下燒火,奶奶遞給我幾個雞蛋殼,讓我放在火上烤黃。我以為蛋殼裡面還有沒倒出來的蛋清,不能浪費,烤好了好把蛋白揭下來吃(在物資匱乏的當時,能吃到整個的雞蛋是很奢侈的)。於是我很小心地把蛋殼放在火鉗上烤。

我拿著烤得焦黃的蛋殼,仔細搜尋著蛋殼裡的蛋白,沒有;小心把蛋殼掰碎,還是沒有。奶奶看見了說:「哎呀,找幾個雞蛋殼子好難,你麼樣把它弄破了呢?這蛋殼我有用的。再好好烤,莫弄破了哈!」

奶奶用一張皺巴巴的紙把碎蛋殼包好,再把我烤好的蛋殼和那個裝碎蛋殼的紙包小心放進竹籃裡。吃完飯後,奶奶帶上我去菜地。

剛下過一場雨,一塊一塊嫩黃翠綠的菜地裡,各種蔬菜在五月暖暖的陽光中賣力地生長,各種蟲子在草根下歡快地耕耘。奶奶扯完地裡的草開始割韭菜。韭菜肥壯鮮嫩,香噴噴、水靈靈的,煞是誘人。

奶奶要我把籃子裡的灰灑在割過的韭菜根上,我一看籃子,發現是從雞窩裡掏出來的混著雞屎的柴火灰,又溼又臭,我不幹。奶奶就說我:「莫嫌臭!割了它的苗就要還它一點肥!你以為隨麼事來得都容易?冇得這糞臭,哪來這菜香?隨麼事都要愛惜。一針一線要珍惜,一飯一粥不容易,一粒糧食十滴汗,一粒都不能浪費……」

我走開了,跑去看南瓜開花。南瓜花很有意思,同一根藤上開的花不一樣,有的花底部有一個精緻的小南瓜,有的就是一朵傻傻的大黃花。我正專心研究這花為什麼同根同藤不同貌,是不是就像一個家庭裡應該有男孩也有女孩一樣的時候,忽然發現花心裡有許多小小的硬殼蟲子在啃花心。

我不知道這是什麼蟲,但我知道,凡是不能吃的,一定不能讓他們「逍遙法外」,何況它們還在「人口奪食」。我正準備簡單粗暴地處死它們,奶奶顛著小腳顫巍巍地過來了,說:「這是亮火蟲(螢火蟲),愛吃花心,莫弄死了,把它們趕走就行,這也是一條命呢。」

奶奶讓我折幾根小棍子插在有小瓜的花邊,她拿出我烤得焦黃的蛋殼,倒扣在棍子上,就像給南瓜花撐了一把小傘。然後把我弄碎的蛋殼灑在花心裡。說是螢火蟲膈應焦黃蛋殼的氣味,聞到這種味道,它們就跑了。

那些時,農藥就是農民的「尚方寶劍」,只要發現了「害蟲」,人們不問青紅皂白,就一通亂噴。開始的時候,農藥的效果確實「快、準、狠」,後來就不太管用了。我不信連農藥都「藥」不死的蟲子,奶奶給撐一把傘就能趕走它們。事實證明,打了傘的南瓜長大了。

我們在夏天乘涼的時候,能看見許多螢火蟲提著快樂的小燈籠,在聽奶奶講故事的我們身邊翩翩起舞。我想,它們應該是在感謝奶奶的愛惜之恩。

關於物盡其用,大到糧食衣服,小到布頭棉線,奶奶都能讓它們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

那些年,只要下雨的時候,隊裡女人們沒有農活幹,奶奶、媽媽就清理老大穿了老二穿、穿到破得不能再補的衣服,把不是很破爛的布裁成一塊一塊的,收集在一處。難得一個大晴天,奶奶吩咐我們把她積攢了很久的陳年細碎大米洗乾淨,在碓裡舂成米粉,一部分用來做米粉疙瘩吃,一部分和著紅蓼花或者芝麻花做「酒粬子」用來釀酒,剩下的就打成漿糊。

我們把門板卸下來,奶奶和媽媽就開始在門板上塗漿糊。塗一層漿糊,鋪一層破布,再糊一層漿糊,再鋪一層破布。於是這一塊門板上是鋪了三層破布的漿糊布塊,那一塊門板上是鋪了五層破布的漿糊布塊,奶奶把它們在太陽下曬成硬殼。

我知道,這是奶奶、媽媽用來做鞋子的原料。最終,這些布殼都在奶奶和媽媽的巧手下華麗嬗變,成了我們腳上的棉鞋單鞋,直到我們把鞋穿爛,一朵棉花的使命才算真正完成。

糊完布殼,奶奶開始做「酒粬子」。洗得乾乾淨淨的紅蓼花或芝麻花,在碓裡舂成花漿,再混入米粉舂均勻。奶奶把這混了花的米粉坨子搓成一個個「湯圓」,然後拿出幾個散發著酒香的長了肉蟲的陳年「酒粬子」碾碎,再把搓好的「湯圓」放在裡面滾來滾去,於是,每個「湯圓」上沾滿了「肉蟲粉」,看著很噁心。

奶奶把它們放在曬得暖暖的麥草裡「偎」起來,不出三天,家裡就瀰漫著陣陣醉人的酒香。聞到酒香,奶奶就知道「酒粬子」做好了。以後的日子,我們家的剩飯就變成了甜甜的米酒,喝著香甜醉人的米酒,哪裡還記得曾經的「噁心」?

奶奶心細手巧,總能在野地裡領會到自然的恩賜,利用這些恩賜,奶奶把我們並不富裕的日子打理得馨香甜蜜。自然給予了奶奶生活的智慧,奶奶也回報著自然的恩德。所有的物力、人力,奶奶都不敢辜負,所有的給予,奶奶都心存感激!奶奶感激的方式就是不浪費和敬畏。

我總是牙疼,一疼,半邊臉就腫得像包子,還整晚整晚地哼。第二天,奶奶就會在飯鍋裡蒸一碗黑黢黢、臭乎乎飄滿貌似「蛆蟲」殼的陳年醃白菜水讓我喝,說是性涼,還說我牙疼是上火了,喝了就好了。一開始,我寧願被奶奶在臉上貼水缸邊的臭泥也不願意喝這「臭蛆蟲水」,耐不住牙一疼就要命,只好捏著鼻子硬灌。沒想到這「臭水」還真有效。

於是,奶奶每年都留下飄滿「蛆蟲殼」的「特供水」;於是,我們家有了「一年臭」「兩年臭」「三年臭」的臭菜汁子,奶奶會根據我哼哼的程度,分別用「幾年臭」來對付我的牙疼。當然,灣子裡所有的人,只要有需要,奶奶也毫不吝嗇,布滿青筋的老手一揮,「拿碗來!」

晨起灑掃,然後梳洗。我用葫蘆瓢從鍋裡舀兩瓢熱水端給奶奶洗臉,奶奶不樂意了,說:「水多了,半瓢就夠!人總是『齷湮』(汙染)水,就要愛惜水。水用多了有『過』(罪)!」

極不理解奶奶的說法,水不就是從河裡自動流出來的麼?取之不盡,用之不絕,只要有力氣,想用多少就有多少。「過」在哪裡?什麼都「有過」,人還過不過了?直到成年後,了解到水的儲量和人對水的傷害,我才驚嘆奶奶對自然的敬畏,敬佩她超前的環保意識。

每年寒暑假,我們用過的書本都被清理出來。好一點的,媽媽用來剪鞋樣子,剩下的,灣子裡有的人家就來要去做廁紙。一向善良大方的奶奶這時很不高興,她說:「字是聖人的東西,哪能用來上廁所?我給你們手紙,字紙我留著。」

奶奶把這些字紙放在一個土缽子裡,很虔誠地燒掉,邊燒還邊念念有詞。我年少輕狂,認為這是奶奶的封建愚昧,也不理會奶奶的念叨。

臘月廿七廿八,奶奶養了一年的肉雞自然逃不了一刀。一大早,爺爺磨刀,我們抓著要宰的雞在旁邊等著。奶奶紅著眼,一邊看爺爺殺雞,一邊說:「雞,雞,嗯(你)莫怪,嗯(你)是陽間的一碗菜,今年早些去,明年早些來,脫毛衣,換布衣……」

聽得我心驚肉跳,「脫毛衣,換布衣?難道是等雞子脫胎換骨變成人,來吃我們人類變成的雞不成?」多年以後,我才知道,奶奶這麼說,想表達的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願望,是對純潔、自由、平等生命境界的嚮往。我們不能不吃糧食不吃肉,只是應該擁有一顆對生命敏感的心,去尊重生命,去與生命和諧相處……

奶奶教我們撿起掉在飯桌上的飯菜吃掉,教我們對能趕跑的動物絕對不傷害,教我們在灶下弄些柴火灰,去清洗布滿茶垢的茶壺茶杯和布滿油垢的鍋蓋……

唉!那些年,悲憫的奶奶們一不留神就將日子過成了今天的時尚!

本文作者回頭一笑授權印象黃陂發布

關於作者回頭一笑,黃陂木蘭湖人,現居武漢,以我筆寫我心,變的是時代,不變的是初心。

相關焦點

  • 那些貧窮的幸福日子
    話說,奶奶生了五個兒子一個女兒,等到兒子們該成家的日子,卻連像樣的彩禮都拿不出來。我爸到深山老林裡做瓦工,認識了我媽。於是奶奶裝模作樣地請了個媒人去說媒,聽說是沒有準備彩禮,也是窮的沒辦法準備。那個媒人只對我外公說,我爸人比較老實也是勞動力,但是家裡比較窮,要做好吃苦的準備。就這樣,18歲的媽媽就跟著20歲的爸爸來到了奶奶家。
  • 初二作文:與奶奶在一起的日子
    這次與以往不同,一個是需要悉心被照料的病人,一個是年過花甲、腿腳不便的老太太,生活的不便只有自己知道,但奶奶為了我,一切她都應承下來了。為了精心照顧,讓我早日康復,奶奶可是費心了。奶奶怕我住慣了樓房而不習慣農村的冷,每天都把炕燒得熱乎乎的,院中那堆柴火本來可供爺爺奶奶燒兩冬的,可我一來,一冬都燒不到頭兒了,爺爺又得在奶奶的催促中在院中冒寒劈柴。奶奶怕我因生病而無食慾再被餓著了,每天的菜譜都在不斷地變化著,我知道廚藝不高的奶奶沒少請教鄰居,再回來學著做給我吃。
  • 動漫中的那些奶奶們
    以前曾擔任過湯姆造船公司的秘書。因為長相如同怪獸,路飛稱她為「怪獸婆婆」,名字的由來是心,據說她那貼在胸部上的貝殼「Nu Bra」一旦掉下來就會引發世界末日。山治在看過人魚凱米之後,就把可可羅也是人魚的記憶自動消除。年輕時身材火辣,是位大美人。
  • 【郢都故事•特稿】在奶奶生命最後的日子裡
    【郢都故事•特稿】在奶奶生命最後的日子裡
  • 跟他過的日子,沒有哪一天是我不願意的
    得到了澤璜老師的祝願,我們再沒分開過。」之後,三奶奶的前夫越發猖狂,變著法子打倒荀爺爺,安排他去養雞場餵雞,荀爺爺倒也自得其樂,「三三啊,我可不會餵雞,這下你成老師了,我配得上你嗎?」三奶奶不說話,攬過那些活,陪他一起被批鬥,「早都不想配不配了,我就想兩個人都好好活著,把日子過下去。
  • 那些上過春晚的女星們後來怎麼樣了?
    她對隊員們極其嚴格,緊盯著女孩的每一個動作,老是覺得不對勁,換了一個姿勢,又換一個姿勢,恨不得嵌在她們身上,反覆指導。舞臺上的邰麗華,是優秀的藝術家,耀眼奪目。而舞臺下的邰麗華,是相夫教子的好妻子,好媽媽,她被人真心地愛著,日子幸福滿足。春晚讓她爆紅,她卻沒有被名利淹沒,清醒而智慧,把自己的人生經營地足夠好。
  • 奶奶的姥姥
    奶奶宋喜珠的姥爺葉春善就是富連成科班的班主,怹用畢生心血來經營富連成,怹被後世稱為「戲曲界的蔡元培」。葉春善的夫人叫段承榮,也就是奶奶的姥姥。任勞任怨最初,葉春善搭班唱戲,掙不了幾個錢,日子過得很清苦。
  • 那些在短視頻上乘風破浪的網紅奶奶們-虎嗅網
    從小美到大,一輩子沒吃過飽飯的奶奶樊其揚和李俊蘭是「銀髮閨蜜團」中的兩位,見到她們的那天,北京正下著大雨,她們冒雨準時到了約定的茶館。樊其揚一襲黃色長裙,銀色中發,典型的巴掌臉,眉宇清秀。2018年12月,樂退族在鳥巢組織北京國際中老年時裝周,13位銀髮奶奶成了T臺主角,這次驚豔亮相改變了很多老年人的黑髮審美,樊其揚參加了這次走秀。1950年,樊其揚出生於北京市西城區府右街的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家庭。小時候就長得美,她也愛美,為了美打了一輩子持久戰。
  • 那些年和父母頂嘴的日子
    那些年和父母頂嘴的日子有一個詞叫」叛逆期「,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經歷過這個時期,我的叛逆期是在初中。那時候在學校住宿,臨別父母苦口婆心勸我好好學習,別和學校那些混混一起玩。我哪裡聽得進忠言,就像脫韁野馬成天就知道玩。還真認識了混混頭,成天遊手好閒在校門口,學會了抽菸打架。
  • 故鄉之戀——記憶中的奶奶,那個年代,那些人,那一大家子事
    #故鄉之戀#奶奶已經故去了好些年了,由於父母的婚房緊挨著奶奶家,所以童年的大部分時光是和爺爺奶奶,叔叔長輩們一起度過的。記憶中奶奶永遠是那滿頭的銀髮和風風火火操持家務的樣子。奶奶年輕時那會是建國前了。家是富農,在嫁給我爺爺前是大戶人家的閨女。
  •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那些年,彌足珍貴的女孩子們
    在看完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後,小編雖然也對這部電影感到了一些感動,但是,這部電影無疑把某些事實美化了一番。電影名臣其實就暗含玄機,那些年,那些優秀的女孩子,我們其實是追不到的。在電影中,沈佳宜和柯景騰就像是一對雖然看起來並不合適但卻還是受不住愛情的莫名其妙的吸引力走到了一起的一對小情侶。
  • 跟他過的日子,沒有哪一天是我不願意的丨人間
    得到了澤璜老師的祝願,我們再沒分開過。」之後,三奶奶的前夫越發猖狂,變著法子打倒荀爺爺,安排他去養雞場餵雞,荀爺爺倒也自得其樂,「三三啊,我可不會餵雞,這下你成老師了,我配得上你嗎?」三奶奶不說話,攬過那些活,陪他一起被批鬥,「早都不想配不配了,我就想兩個人都好好活著,把日子過下去。只要他在,我就覺得自己在這世上有點分量。」
  • 那些年,明星們拍過的沙雕廣告!
    那些年,明星們拍過的沙雕廣告! 那些年,明星們拍過的沙雕廣告!
  • 掃黑除惡 | 自述:那些年,我在黑社會的日子……
    掃黑除惡 | 自述:那些年,我在黑社會的日子…… 2018-09-12 17: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有媽在的日子真好,年味真濃
    母親八十大壽上母子合影我生長在一個比較傳統的家庭,從小耳濡目染的是忠孝仁義等思想,每當過年,我們兄弟姊妹都各有分工,哥哥跟隨奶奶上街採購,買來魚肉蛋和鞭炮、對聯以及紅燈籠,還給我們兄弟姊妹每人各買一套新衣服;弟弟用麵粉打好漿糊,將對聯和大紅福字貼在門窗上,還要清掃室內外衛生;我掄起大尖鎬,刨起凍得堅硬的黃土,和好一大池煤,將爐坑裡的爐灰扒淨
  • 看了楊冪十年前的微博文案,懷念明星們那些年「說人話」的日子!
    看了楊冪十年前的微博文案,懷念明星們那些年「說人話」的日子! 7月3日凌晨,王珞丹在微博幫朋友登了一則特別的「尋鴨啟示」,稱因為朋友去劇組,寵物鴨不得不交給長輩照顧,不料鴨子卻被人偷走了。迅速這樣不符合一般明星的微博的神奇的微博,登上了微博熱搜第一,引起了很多網友們的關注和討論。
  • 那些年,我們和美劇裡的「親戚們」過的萬聖節
    每年到了十一月前後,我就要跟熒幕裡的那些「美國親戚」們過一次萬聖節,緊接著再過感恩節和聖誕節... 在Netflix這樣的流媒體平臺出現之前,美劇的播出往往是從秋季開始,到12月份開始冬歇,然後來年接著播。這樣播出的時段正好跨越了幾個重要節日,所以,看美劇本身也是了解美國節日文化的一個最好的窗口。
  • 那些閃亮的日子
    總有一些我相熟的小朋友,在這些日子裡,急急慌逃離學校,急慌慌各奔前路,從此萬劫不復地成為職場上無數「新鮮人」中渺小的一個,就跟我當年一個樣。跟他們閒聊,我勸:別著急辦畢業手續,別著急到單位報到,食堂寢室圖書館自習室小樹林,多走走多看看,以後你想賴在那兒都沒戲。那種叫做「工作著」的日子,以後你有大把時間過它,可校園裡的日子不能重來。所以啊,繼續泡學校裡,能泡多會兒就泡多會兒。
  • 杜若,奶奶心上的花田
    在杜若盛開的時節裡,爺爺因心疼家裡已經窮的揭不開鍋、瘦成一把骨頭的奶奶,早早的迎娶,只為讓奶奶過上不再挨餓的日子。  可是,那樣的年代,又有幾家能過上溫飽的日子呢?即便爺爺的家境略好,可口糧,依然要省著算計著,日子,依舊是要精打細算的過。離開重男輕女的娘家,來到事事挑剔的婆婆身邊,照顧癱瘓在床的公公,看護年紀尚幼的小叔,即便這樣,奶奶卻甘之若飴。只因,我那倔強、不苟言笑的爺爺。
  • 3年的時間,老院子變成大花園,過上塔莎奶奶一樣的日子!
    但凡是養花人,對塔莎奶奶都不陌生,她在10平方公裡的荒地上,建了農家和穀倉,改造了花園、菜地和池塘,時至今日,依然是不少人羨慕追逐的夢想。本文的主人公阿莫莎就是其中一位。除了家裡的水電和燈具安裝,以及部分牆體改換是找人幫忙外,老宅其他部分,和整個花園的改造,都是阿莫莎一個人完成的,所以這足足花了她3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