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之戀——記憶中的奶奶,那個年代,那些人,那一大家子事

2021-01-09 Hola長春

#故鄉之戀#奶奶已經故去了好些年了,由於父母的婚房緊挨著奶奶家,所以童年的大部分時光是和爺爺奶奶,叔叔長輩們一起度過的。記憶中奶奶永遠是那滿頭的銀髮和風風火火操持家務的樣子。

奶奶年輕時那會是建國前了。家是富農,在嫁給我爺爺前是大戶人家的閨女。在奶奶的記憶中她的父親是家族中最小的,也是最受寵愛的。

奶奶的父親英俊帥氣,經常拿著匣子槍天天和一幫人走街串巷的,無所事事。在和奶奶的母親成婚後染上了吸大煙的惡習,後來也就家道敗落了。

我爺爺的老家是河北的,靠海打魚為生。奶奶在嫁給爺爺時家徒四壁,只有一個很小的土坯房子。據奶奶以前回憶,之所以嫁給我的爺爺是因為想早點離開自己那破敗髒亂的家。

後來,國內戰亂,日本鬼子侵華,無奈之下我爺爺帶著我的奶奶,一個扁擔挑著我的父親由關裡逃難到了關外。先到了東北的「奉天」也就是現在的瀋陽。後來還是生計的原因,輾轉反側來到了吉林省長春市附近的「鄭家屯」。

再後來就在那安了家,又有了三叔,姑姑等。

在那個年代家裡的人口多了,日子也就更艱難了,吃穿都是個問題。衣服呢老大穿完老二接著穿,年紀小一點的還得排隊等著,米麵也是奶奶時常左鄰右舍的去賒借。就這樣日子一天天挺過來了。

記得在去年和四叔一次談話中聊起我的奶奶。在他的記憶中奶奶是一個閒不住的人,沒事時喜歡串門,東家長西家短的,和鄰居們相處得也都非常融洽。家裡遇到需要拋頭露面的事也都是奶奶去處理。

奶奶沒讀過書,但凡操持家務,人情世故這方面,奶奶卻能幹的。也真應了「遠親不如近鄰」的那句話,但凡家裡遇到難事兒的時候,也都是奶奶這些個鄰居們在幫襯著。

所以日子雖然艱苦,奶奶還是把所有的兒女都養育的平平安安地成家立業。並且在爺爺去世後自己獨居。

我少年時曾經問過奶奶,是否考慮再找個老伴一起生活?記得奶奶略有羞澀地乾笑幾聲說:這麼大歲數了還找啥,臊得慌。讓別人指著脊梁骨過日子啊?自己過挺好。

奶奶就是這樣一個人,平平凡凡的,對所有的兒女一視同仁,不偏不倚。對於貧困時家裡所欠下的人情債務,後來也都一 一還清了。

只是有一件事,是奶奶所念念不忘的,就是對於自己的哥哥有一份愧疚。這也為後來發生的家庭矛盾埋下了導火索……

相關焦點

  • 故鄉中那深邃的藍,就像奶奶慈祥的臉!那是用愛去播種的
    但要說是故鄉,應該是爺爺家——菏澤,這是我的老家,是農村。我對農村的記憶,不過是圈裡成天吃喝的豬羊,咯咯嘎嘎追逐亂叫的雞鴨,在田野中揮汗的農民……最美的時候也不過是和爺爺一起在樹林裡放羊;有時下著毛毛雨,帶著草帽去稻場上追逐那些被雨水淋溼翅膀,顯得笨拙多的蝴蝶蜻蜓。而有一件事卻讓我記憶深刻。
  • 方照華:故鄉的人是生命中一份永久的記憶
    他的身上,有故鄉惠安的淨雅,也有中原大地的厚重。兩種文化碰出的化學反應,使他成為一位以清雅之中見沉厚、以畫筆讚美中原厚土和人民的藝術家。 方照華,生於1946年12月,福建惠安人。
  • 記憶中奶奶做的薑母鴨
    薑母鴨這道菜,在記憶中最早出現在四五歲的時候,那時候穿著小短褲、小短袖,光著腳丫子,每當奶奶煮好薑母鴨,我總是端著個小鐵碗等奶奶打開高壓鍋的那一刻。奶奶特別的疼我,一揭開鍋蓋就把鴨腿挑出來,那時的我碗裡乘著根熱乎乎的鴨腿,邊走邊吃,吃的滿臉油花像個大花貓,現在想來畫面也是喜感。鴨子是奶奶自己養的,選用的是正番鴨,依稀記得每當鴨販子挑著小鴨苗來販售的場景,一籮筐的小鴨子唧唧嘎嘎叫著甚是可愛。每天早上奶奶都叫我去鴨舍撿鴨蛋。鄉下裡有種說法,剛下的雞鴨蛋拿筷子敲一百下,用手搓搓,然後戳一個洞就可以吃了。
  • 那條記憶中的小巷
    記憶中的小巷即便日後,因為生活所迫,不得不與小巷別離之時,我依然割捨不下。我割捨不下小巷,更割捨不下巷子中的人,那陪伴了我十幾年的人。回首來時路,往事的景象歷歷在目。猶記得孩提時期,總是很調皮不睡午覺的我,爺爺總是冒著炎熱的大太陽,牽著我的小手走在小巷中,走到巷口那個巨大的梧桐樹邊,搬個馬扎坐下。我趴在爺爺的腿上,感受著蒲扇扇來的微風,聆聽著夾雜著知了聲的故事。就這麼一天一天,有無數個午覺我都是在巷子裡的梧桐樹下睡著,在爺爺的懷抱中漸漸入夢。門前這條小巷,爺爺陪我走了一遍又一遍,經歷了春秋冬夏。
  • 雪梨華星藝術團:歌曲《故鄉之戀》
    雪梨華星藝術團:歌曲《故鄉之戀》 2020年09月30日 13:34
  • 回不去的故鄉,記憶中的外公
    恍惚間,隔著二十年的時光,我依稀看見那個秀麗的小山村看見外公清瘦的身影,我想看的真切一些,看了很久才明白,那個小村莊再也回不去了,而外公也只能存在於我的記憶中了。我的童年時期是在外公家度過的,而少年時又外出求學,所以我對故鄉的概念便是外公在的那個小山村。最難忘的是那青青的石板街,晨風中暮靄裡,一塊塊光滑的石板訴說著歲月的滄桑,它承載了年輕人的奮進中年人的奔波老年人的回憶。它也蕩漾著孩童天真爽朗的笑聲,感受著辛勤勞作後收穫的喜悅。
  • 過年,有故鄉的人回到故鄉,可是,沒有故鄉的人呢?
    (一)如今的年味兒,是從某種複雜的「緊張感」開始瀰漫開來的。特價機票稍縱即逝,火車票就更無需多言,每一個沒搶到票的人,都會把那個瀰漫著上世紀風格的網站罵上12306遍。當然,「年」這頭怪獸,照例將最無情的殘酷,全部饋贈給那些在外漂泊一年,迄今依然單身的大齡男女。眼瞅著你保溫杯都端上了,卻還是孤身一人。
  • 地名記憶:螺城圍頭池 記憶的故鄉
    已經搬到山頂的圍頭池大祠堂  (一)故鄉有田螺姑娘  都說,那裡有愛,那裡有記憶,那裡就是故鄉。  故鄉有田螺姑娘,清水悠悠的圍頭池,小巷深深的青石板,墨綠節節的木麻黃,一座座出磚入石的古厝老房,一對對燕尾脊在飛翔,一串串至親至愛的鄉親,一股股老家的古早味道香,一幅幅德高望重前輩的親情慈祥。  老家在惠安螺城鎮的圍頭池旁。聽老母說,以前老家門口有一湖清美的池水,傳說中美麗的田螺姑娘會在彌霧繚繞的晨曦中時隱時現。據說,螺城就是以此得名的。
  • 盤桓在故鄉的記憶 / 郭進院
    我的故鄉,在張家口人常說的壩上,隸屬張家口市,壩上四縣之一的尚義縣大青溝鎮廟溝村。廟溝村是個小自然村,最多時候也不足60戶人家。村裡既沒有廟也沒有溝,是壩上最平坦地方。但土地並不肥厚,耕地面積沒多少,究其原因是被幾個大自然村包圍著擠兌著,但是村民們的日子一以來直還過的不錯。
  • 劉廣寧和那一代人集體記憶的「好聲音」
    25日,又從上海傳來了壞消息,為《生死戀》《冷酷的心》《尼羅河上的慘案》《葉塞尼亞》等多部經典譯製片留下經典好聲音的配音藝術家劉廣寧不幸仙逝,享年81歲。這是一個曾經家喻戶曉的名字,是一個時代的集體回憶,在過去的那些年裡,劉廣寧和她的搭檔們為我們貢獻了上千部(集)經典影視作品,成為人們記憶中永遠揮之不去的時代「好聲音」。
  • 80後宅客追溯那些年的酸甜苦辣之80—90年代的碎片記憶
    大家好!我是80後宅客,今年春節期間無意間在老家的柜子裡翻開布滿灰塵的老相冊,一股無法言喻的情感瞬間抵達腦海深處,猶如80年代的「犁」一樣把塵封在記憶深處「土壤」翻到大腦皮層來。迫不及待的跟老爸老媽聊天,找尋一些素材,想通過這篇圖文的方式分享給大家。我相信很多很多人會感覺非常熟悉,好像我們就是曾經的鄰居一樣吧。
  • 慢慢長大後,我們就會離開,但還是會懷念故鄉——《北國之戀》
    北國之戀第8集DVD封面這部劇叫《北國之戀》,被稱為日劇史上難以逾越的經典之作。劇情大概是因妻子出軌,父親帶一雙兒女離開東京,來到了老家,北海道的富良野。08年的時候,家裡在小城市買了房子,父親很傲氣地把老家的房子給賣了,他們這一輩的人就是這樣吧,一生都在追求城市,恨不得分分鐘脫離那個土得掉渣的小地方。他沒錯,只是我時常懷念老家,雖然有很多不好的回憶,但還是好懷念。
  • 豐縣人記憶中的民俗——戴「春雞」
    縫製的過程大致如下:正常情況下,母親或奶奶們,會用紅布、花布和彩線縫製成一個個菱角的模樣,留個小口,往裡面填上玉米粒、小麥籽或稻米等五穀,然後封口,並用彩線及裝飾物將它們點綴成一隻只五彩漂亮的公雞飾品。在立春的這一天,縫在小孩子的衣袖靠近肩膀的地方,或是縫在小孩的帽子上,寓意這一年吉祥如意、豐衣足食、茁壯成長。
  • 你喜歡的味道,奶奶最懂得
    今天是重陽節,大家有沒有記得去看望家裡的老人呢? 對許多人來說,小時候的味道,就是在爺爺奶奶家,被老人一直夾到碗裡堆成小山的那些美食。
  • 天邊飄過故鄉的雲——故鄉行
    某某當爺爺、奶奶了!聽後讓人感慨萬千。發小邀請我們抽空回去看一看,送走了發小,躺在床上怎麼也睡不著,好不容易睡著了,夢境中我的童年、故鄉,越發清晰如昨,為什麼不去呢?故鄉用一場紛紛揚揚的雪花迎接了我們的到來。              剛進連隊的東西路我的故鄉164團(烏拉斯臺)共15個連隊,戲稱第十六連就是(墳地)了。
  • 老屋的窗花,無數白銀人記憶中最亮的那一抹紅……
    傳統文化的存在是祖先在歷史長河裡留給後輩的藝術瑰寶,是需要傳承和發揚的,而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它們逐漸走向了滅亡的地步,就像電影中的嗩吶;亦或被人遺忘的各種小曲種;還有我奶奶剪的各式各樣的窗花,那些逐漸被時代塵封的剪紙藝術。
  • 薦書|《紅磡1994》:收藏了那個年代的記憶
    1994年的紅磡演唱會,無論後世對其評價如何,都是會被歷史記住的一役。而那一役,高原就在現場。作為讀者,你手捧著的可能就是「不可複製」的「唯一」。竇唯、張楚、何勇、鄧謳歌、歐陽、劉義軍、張炬……熟悉的名字,不羈的面龐,靈活的軀體,躁動的心……近200幅從未出版過的,魔巖三傑、唐朝樂隊的珍貴照片,此次以大幅、黑白的面孔面世。佐以高原的手寫文字,坦率、直白,記錄下對那場演出的獨家記憶。
  • 80後宅客追溯那些年的酸甜苦辣之1990—2000年代的碎片記憶
    90年代的中國,全面經濟進入快速發展期。不過南北的差異依然很大。微客小編地處黃河以北,算是不太正兒八經的北方,但是絕對算不得南方。出生和生活在地處偏僻的農村,根據記憶和老人的介紹整理了一些這個10年生活的地方大概的樣子。接下來宅客小編通過簡單的生活場景來追溯一下那些年的碎片記憶吧!
  • 故鄉夢憶——記憶中的永寧四季
    #山清水秀的隴南徽縣是我的第二故鄉,在永寧那個恬靜的小鎮裡度過的美好時光,成了我此生的珍藏。故鄉那條清澈的小河常常在夢中靜靜地流淌。在永寧橋畔, 澄澈明淨的天空下,青瓦蓋頂的土坯房坐落在山坡上,那裡就是我的家。門前小河潺潺流過,對面山上是整片的槐樹林,暮春,漫山遍野的槐花,散發著芳醇的氣息,你若深吸一口氣,準能醉倒在春天裡。最難忘是和鄰家女孩上山採來槐花,淘洗後拌了麵粉蒸成饃,至今回想起那味道來還是頰齒甜香。
  • 電影《布魯克林》 | 心安之處是故鄉
    特別是時不時鎖定在艾莉絲臉上的特寫鏡頭,可以清晰地看到她不同情況下的情緒變化,那些不能言語的千頭萬緒都在她會說話的眼神和表情間抒發。當她躲在寄宿家庭的一角百無聊賴之際,聽見人喊有來信就立即甩下手中的湯匙,起身取信的動作;在那個只有靠書信聯繫親人的年代,一遍一遍捧讀家書,吧嗒吧嗒落下眼淚的細節;還有在紐約愛爾蘭人的聖誕聚會上,聽到熟悉的故鄉歌謠時的欣喜、淚奔,思鄉和淡淡的哀愁,表達得淋漓盡致,一切盡在不言之中。雖然一抹鄉愁一直貫穿電影始終,但在我看來,《布魯克林》展現得更多的,是艾莉絲的融入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