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照華:故鄉的人是生命中一份永久的記憶

2021-01-09 騰訊網

他的身上,有故鄉惠安的淨雅,也有中原大地的厚重。兩種文化碰出的化學反應,使他成為一位以清雅之中見沉厚、以畫筆讚美中原厚土和人民的藝術家。

方照華,生於1946年12月,福建惠安人。曾用名方照樺、肖仿,歷任中國美協河南分會副秘書長,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河南省美術家協會主席、河南省文聯副主席、河南省國畫家協會名譽主席、鄭州大學名譽教授、新加坡新神州藝術院高級顧問,中國歷史博物館畫廊顧問、《中國書畫收藏》、《中國書畫鑑賞》等雜誌顧問,享受政府津貼的優秀專家。

方照華深愛著他的兩個故鄉——生養於斯的福建惠安和生活近半個世紀的河南。

家鄉姐妹

他在河南省美術家協會主持工作長達24年,作品大都描繪中原地區人物和風光,尤其有著濃濃的「黃河情結」。

塞北駝鈴

邊寨秋日

對生養之地福建的情結,對海峽的眷戀,對「惠女題材」的心儀,在他的作品中也體現得淋漓盡致。

閩南早春

《微風》創作於1994年,表現的就是方照華家鄉惠安女的一個內容。畫面展示的是惠女的背影,卻因海鷗翻飛的輕盈和石頭的沉重形成鮮明對比,主題鮮明。

方照華說,惠安女有兩個特點:惠安女在全國很有名氣,她們善良、勤勞、不怕苦,還有其服飾視覺效果非常獨特,很有衝擊力。

微風

他說,地瓜、稀飯養育他長大,中原的水土澆灌他成長,他深愛著這兩個故鄉,因此作品中傾注了兩種感情。

他並不囿於這兩類題材,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使他創作了許多表現艱苦卓絕的革命戰爭年代內容的精品。而他也鍾愛古典題材。

紡線圖

醉仙圖

《難忘的歌》創作於1989年,曾榮獲「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國際美展」金獎。畫面以銀灰色調為主,表現的是一位八路軍的女文藝戰士,聽見河灘上一個牧羊老人在唱著《信天遊》,引起了她的很多回憶。

方照華想表現的是在抗日戰爭期間,中國人民英勇卓、絕前僕後繼的精神,最後終於打敗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這本身也是一首難忘的歌。

難忘的歌

從河南省美協主席退下來後,方照華就回到上海定居了。2008年在上海創作的《花樣年華》,畫裡的幾名惠安女牽著一輛嶄新的電動摩託車談笑風生,姿態和神情生動而甜美。

著名美術評論家水天中說:「方照華筆下的惠安女,於婀娜娟秀之外別具沉酣凝重的意味。」

花樣年華

歲月可以改變一個人的音容,但惟一無法改變的是鄉音與鄉情,一顆對故鄉熱情的心。在方照華創作的作品中,有許多作品描寫的是形態各一,生動有趣的惠安女形象。離開故鄉近半個世紀,故鄉的山山水水,故鄉的人都成為他生命中的一份永久的記憶。

相關焦點

  • 故鄉,是生命裡一首流淚的詩
    -01-「故鄉,不想說出來。說出來,故鄉就老了,心就空了,就找不見自己了,請允許我跟故鄉捉會兒迷藏。」故鄉,是用來懷念的,而時間將拉長這種懷念。每個人的記憶裡都有個故鄉的模樣,它總是會牽扯出許多情懷。小時的故鄉是那樣的古樸,純真。那散發著泥土氣息的土坯房,灶臺旁母親祥和的目光;土炕上那散發著幽香的一壺老酒,那就是家的味道,悠遠而流長!
  • 《戀愛的發現》沒有一份永久的想你
           戀愛的時候,想到要和這個人過一輩子,開心的時候是甜蜜的,吵架的時候確是負擔的。如果每一份戀愛是有期限的,那我們是不是會愛的更加珍惜彼此?因為沒有一份永久的想你,此刻,我應更珍惜你。
  • 畢飛宇 | 文學的故鄉,生命的密碼
    這話說對了,紀錄片《文學的故鄉》便是努力尋找隱藏在作家身上的這組生命密碼。這組生命的密碼將故鄉的生命文學化,又使得他的文學生命深植於那片厚重的土地。畢飛宇的故鄉,是土地與水和在一起的故鄉。畢飛宇的小說,是沉重與靈動融在一爐的文字美學。
  • 畢飛宇|文學的故鄉,生命的密碼
    片中有採訪畢飛宇兒時的一個發小,說,畢飛宇很有意思,他會在他的小說裡不經意地把他生命的密碼給透露出來。這話說對了,紀錄片《文學的故鄉》便是努力尋找隱藏在作家身上的這組生命密碼。這組生命的密碼將故鄉的生命文學化,又使得他的文學生命深植於那片厚重的土地。畢飛宇的故鄉,是土地與水和在一起的故鄉。
  • 故鄉之戀——記憶中的奶奶,那個年代,那些人,那一大家子事
    #故鄉之戀#奶奶已經故去了好些年了,由於父母的婚房緊挨著奶奶家,所以童年的大部分時光是和爺爺奶奶,叔叔長輩們一起度過的。記憶中奶奶永遠是那滿頭的銀髮和風風火火操持家務的樣子。奶奶年輕時那會是建國前了。家是富農,在嫁給我爺爺前是大戶人家的閨女。
  • 盤桓在故鄉的記憶 / 郭進院
    父母親都不在了,我的故鄉也成了一種符號,一種記憶,一種懷戀,一種說不出來的滋味!   我的故鄉,在張家口人常說的壩上,隸屬張家口市,壩上四縣之一的尚義縣大青溝鎮廟溝村。廟溝村是個小自然村,最多時候也不足60戶人家。村裡既沒有廟也沒有溝,是壩上最平坦地方。但土地並不肥厚,耕地面積沒多少,究其原因是被幾個大自然村包圍著擠兌著,但是村民們的日子一以來直還過的不錯。
  • 回不去的故鄉,記憶中的外公
    恍惚間,隔著二十年的時光,我依稀看見那個秀麗的小山村看見外公清瘦的身影,我想看的真切一些,看了很久才明白,那個小村莊再也回不去了,而外公也只能存在於我的記憶中了。我的童年時期是在外公家度過的,而少年時又外出求學,所以我對故鄉的概念便是外公在的那個小山村。最難忘的是那青青的石板街,晨風中暮靄裡,一塊塊光滑的石板訴說著歲月的滄桑,它承載了年輕人的奮進中年人的奔波老年人的回憶。它也蕩漾著孩童天真爽朗的笑聲,感受著辛勤勞作後收穫的喜悅。
  • 故鄉夢憶——記憶中的永寧四季
    #山清水秀的隴南徽縣是我的第二故鄉,在永寧那個恬靜的小鎮裡度過的美好時光,成了我此生的珍藏。故鄉那條清澈的小河常常在夢中靜靜地流淌。在永寧橋畔, 澄澈明淨的天空下,青瓦蓋頂的土坯房坐落在山坡上,那裡就是我的家。門前小河潺潺流過,對面山上是整片的槐樹林,暮春,漫山遍野的槐花,散發著芳醇的氣息,你若深吸一口氣,準能醉倒在春天裡。最難忘是和鄰家女孩上山採來槐花,淘洗後拌了麵粉蒸成饃,至今回想起那味道來還是頰齒甜香。
  • 跟隨六位大家尋找生命的原風景 系列紀錄片《文學的故鄉》首播
    日前首播的系列紀錄片《文學的故鄉》,跟隨六位中國當代作家回到故鄉尋找他們生命的「原風景」,也讓觀眾感受中國當代文學版圖裡的著名風景。「故鄉是作家出發的原點。我們跟蹤記錄作家重返故鄉的過程,探究他們如何把生活的故鄉轉化為文學的故鄉。」本片導演、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說,「我期待觀眾通過這部紀錄片找到自己的文學故鄉,就是我們的精神故鄉,就是詩和遠方。」
  • 電影《塔可夫斯基:在電影中祈禱》面對藝術及生命的哲思與信念
    塔可夫斯基之子親自編導,由導演父親塔可夫斯基的寶貴自述貫穿全片,並與詩人祖父阿爾謝尼的詩作相互照應,婉轉道出電影詩人面臨藝術及生命的哲思與信念。片中更罕見地透露塔可夫斯基對部分 著作的詮釋,為其如夢的印象世界留下注解。
  • 《度光陰的人》度的不是你我的緣法,而是生命、愛情和故鄉!
    就像這本書《度光陰的人》裡的第一章:家族!一切生活的最終形態就是一個家族的整個興衰歷程。我們的父母,父母的父母,父母父母的父母,就這樣一輩一輩綿延不絕。就像作者書中寫到的娘姥、母親,我們每個人都有,這就是生命的延續。我們可以哭鬧,卻不可以輕視自己的出生。如今生活節奏太快,我們每天都忙忙碌碌。
  • 失落在記憶中的鳳喈橋|胡楊木
    故鄉小鎮冠以橋名,深藏著前人內心的那一份驕傲和自得。那份驕傲,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漸漸淡薄,日月同樣慢慢消融了那份自得,鳳喈橋也因此變成了鳳橋。在離開了故鄉小鎮的這四十年間,我雖偶然會去故鄉小鎮,但大都也只是行色匆匆,對小鎮的改變也只是驚鴻一瞥,來不及去細細品味那份其實已經深入到骨子裡的改變。
  • 探訪記憶中的故鄉——徽縣永寧
    2020年國慶節期間,從蘭州去成都的路上,特意拐去探看闊別三十七年的故鄉——徽縣永寧鎮,我十五歲離開家鄉,家鄉的一切常縈繞夢魂,永寧河也常常從我的夢中流過,那裡承載了我懵懂歲月的快樂和憂傷,卻因種種原因再未回過故鄉,經過時間的過濾,久遠的回憶都是美好時光。
  • 從五下課文《月是故鄉明》中,感受季羨林老先生生命中飄蕩的鄉愁
    每個人都有故鄉,每個人的故鄉都有月亮。自古以來,月亮就寄託了中國人的思鄉之情。今天我們要一起來學習一篇表達思鄉之情的散文,這篇文章就是五年級語文下冊的第三篇課文——《月是故鄉明》。了解作者,感知往事和經歷這篇文章的作者是季羨林。
  • 《度光陰的人》關於生命的根源、愛情和故鄉,你不能不了解的東西
    就像這本書《度光陰的人》裡的第一章:家族!一切生活的最終形態就是一個家族的整個興衰歷程。我們的父母,父母的父母,父母父母的父母,就這樣一輩一輩綿延不絕。就像作者書中寫到的娘姥、母親,我們每個人都有,這就是生命的延續。我們可以哭鬧,卻不可以輕視自己的出生。如今生活節奏太快,我們每天都忙忙碌碌。
  • 《異世界居酒屋》:忘不了的不是美食,而是和故鄉有關的記憶
    有一首歌這樣唱的:「走遍天下的路,最美的還是故鄉,喝遍天下的水,最甜的還是故鄉。」故鄉是每個人的鎧甲,它讓我們有了遠行的信念。同時,它又是每個人的軟肋,無論走到哪裡,對故鄉的一山一水,以及那些曾經陪伴我們成長的人,總是存有思念。
  • 龔曙光:《日子瘋長》把生命中糾纏最深的人寫進書中獻給故鄉
    我平時腦子裡事情比較多,但是我是一坐下就可以提起筆寫東西的人,現在一晚上也可以寫幾千字。在我生活中影響最大的人,第一篇《鳳凰的樣子》,這是我試筆寫的,然後寫我母親的,就是《母親往事》,然後寫我家三嬸,然後寫大姑,然後寫財先生,這是一路寫過來的,就是跟我生命中糾纏最深的這些人,但是到後來,我想既然已經寫了這麼多,肯定要出個書,既然要出個書,題材不能太雜。」
  • 《邊山》「我的故鄉是廢港」
    「我的故鄉是廢港,我的故鄉太過貧窮,唯有彩霞可以示人。」或許,這部電影在情節上並沒有那麼精緻,細究起來人物關係、邏輯發展、故事安排等等有諸多地方都經不起推敲。但它或許也娓娓道來了一個,關於我們心裡的故鄉的故事。1.我的故鄉也是一座廢港。我最後記憶裡,那些原本碼頭邊擁擠的漁船,在我十歲那年,一個接著一個地散去。
  • 地名記憶:螺城圍頭池 記憶的故鄉
    已經搬到山頂的圍頭池大祠堂  (一)故鄉有田螺姑娘  都說,那裡有愛,那裡有記憶,那裡就是故鄉。  故鄉有田螺姑娘,清水悠悠的圍頭池,小巷深深的青石板,墨綠節節的木麻黃,一座座出磚入石的古厝老房,一對對燕尾脊在飛翔,一串串至親至愛的鄉親,一股股老家的古早味道香,一幅幅德高望重前輩的親情慈祥。  老家在惠安螺城鎮的圍頭池旁。聽老母說,以前老家門口有一湖清美的池水,傳說中美麗的田螺姑娘會在彌霧繚繞的晨曦中時隱時現。據說,螺城就是以此得名的。
  • 過年,有故鄉的人回到故鄉,可是,沒有故鄉的人呢?
    所以,你有沒有想過,你甘願忍受春運、相親、逼婚和熊親戚,每一年都義無反顧地回故鄉過年,到底為了什麼?(二)春節,有故土可立,有故鄉可返,也許對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意義。但是,如果你能換一個視角,去觀察感受一下那些失去故鄉的人,他們的表情和故事,或許,你會對「回家過年」有一種更立體更深沉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