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於榮亞
圖:來自網絡
今天早上,在朋友圈,偶然看到一個胳膊上戴著「春雞」,在室內晃晃悠悠走路的小朋友,看著他(她)可愛的模樣,我忽然想起,原來,已經到了立春的時候了。
小時候,「立春」在農村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 立春意味著,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涉負冰。也意味著新的一年真正的開始,新的忙碌也開始了。每當這時候,母親都會在打春前給我們縫一隻迎春的大公雞。
縫製的過程大致如下:正常情況下,母親或奶奶們,會用紅布、花布和彩線縫製成一個個菱角的模樣,留個小口,往裡面填上玉米粒、小麥籽或稻米等五穀,然後封口,並用彩線及裝飾物將它們點綴成一隻只五彩漂亮的公雞飾品。
在立春的這一天,縫在小孩子的衣袖靠近肩膀的地方,或是縫在小孩的帽子上,寓意這一年吉祥如意、豐衣足食、茁壯成長。
第二天,當孩子們起身穿衣時,驀然發現你的胳膊上有一隻振翅欲飛的大公雞的時候,往往會忘記寒冷,高興地跳起來,然後匆匆忙忙的穿好衣服,跑到鄰居家炫耀一番。
我的母親是縫春雞的高手,而那些不太熟稔針線活的家長們,實在拗不過孩子的糾纏,大都會便從針線筐裡,翻撿出平日裁襖做褲時剪剩下的花布頭兒來找母親,這時候,母親不管多忙,都會放下手裡的活,給他們的孩子縫上幾隻大公雞。所以,周圍鄰居的孩子胳膊上帶的大公雞有不少是母親親手縫的。
後來,母親年事已高,看不到針線了,縫春雞的事也就漸行漸遠了。
而今,我遠離了故鄉,母親也不在人世了,對於春雞報春的事早已忘到九霄雲外了。今天,在遠離故鄉的地方,我看到了姐姐親手縫的春雞,倍感親切。我的思鄉之情又泛起了漣漪。
故鄉的春天,你還好嗎?故鄉的春雞,你還能在孩子的胳膊上飛多久呢?
如今,疫情之下,在百無聊賴中,我的思緒此刻一直被那遙遠時光裡的「春雞」牽拽著,飄飄忽忽地走了很遠。好像找到了一件丟失很久的小物件一樣,我用文字把它重又精心封存在我的記憶深處,願它不會再丟失。
也希望這些可愛的精靈們,能被更多的人知道並喜歡,從而再次走進千家萬戶,走進更多人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