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寄情 留住那些記憶中的小幸福——綿陽畫家鮮小雲與他的民俗...

2021-01-17 澎湃新聞

2021年1月1日開始,鮮小雲民俗風情畫展在三臺縣潼川古城梁時民美術館舉行,70餘幅美術作品分疫情見聞、老街記憶、市井生活、民族風情、西北民風等幾大板塊,對人們身邊的生活記憶、市井圖像、老街古巷等民俗風情進行藝術呈現。

作為一名綿陽本土畫家,鮮小雲長期從事版畫、國畫創作,2012年開始民俗風情主題繪畫創作,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此次在三臺縣舉行的展覽,是他的民俗風情主題繪畫首次集中公開亮相。

畫中風景

「每一幅畫,都是一段人生記憶」,這此次展覽作品,給所有參觀者帶來的直觀印象。

在展覽作品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一組市井生活圖像。比如那幅《小酒館》,是鮮小雲2018年在三臺縣城採風時看到的,老闆正在酒館裡夾豬毛,門口兩位食客正在喝酒,一個抽旱菸,一個旁邊是蜂窩煤爐子,「環境實在是有點差,但畫中的人都很滿足。」鮮小雲說,現在人們的生活好了,很多人開始不滿足了,而畫中的老人們的幸福感是「有點小酒喝就知足了。」其實這就是幸福,「越簡單越幸福」。

還有一幅《茶館》,聚焦的是一群衣著普通的老人,他們就著一杯茶聊天、打撲克,以此消磨時間。這樣的場景,是典型的四川市井文化,也是很多鄉下老人最喜歡的娛樂生活。這樣的場景,在綿陽的很多場鎮曾經都很常見。

再如一幅《同樂》,是在綿陽人民公園看到的。一群老人,每天都會帶著樂器自發聚集在一起,吹拉彈唱,自娛自樂,怡然自得的樂趣,透露出老人們的樂觀而豁達的生活態度。這樣場景,鮮小雲每次走進人民公園都會看到,以至於2020年在創作這一幅畫時,所有的細節都信手拈來。

類似的生活點滴,還有不少。比如,老街巷裡擦皮鞋、拔火罐、掏耳朵、刮鬍子、打餅子等場景,還有大院裡的老人、隨處可見的快遞小哥、出行便捷衝擊下的三輪車夫、街邊剃頭匠等等,都以一幅幅靜止的畫面,講述身邊的生活記憶。

藝術選擇

一個挎包,是鮮小雲每次外出的標配。包裡,總是裝著一個速寫本。這次展覽的作品,在他家中那一撂速寫本中,都能找到。

鮮小雲是土生土長的綿陽人,從小就喜歡畫畫,先後受教於王天柱、陽本均。16歲那年,剛初中畢業的鮮小雲想為減輕家庭負擔,選擇「到石洞鄉下鄉當知青」。繪畫的特長,讓他「被一位徵兵幹部看中」,在1978年入伍。

1981年,鮮小雲從部隊復員回到綿陽,先後在企業、銀行從事宣傳工作,業餘進行版畫創作,有多件作品先後在國內展覽中入展並有作品獲獎。到2005年,他選擇離職,成為一名職業畫家。

畫什麼?這是鮮小雲當時最大的困惑。

早年從事版畫創作,後來轉向國畫,以人物為主,尤以佛教人物、禪意人物見長,而他也特別關注家鄉綿陽的民族風情,創作了大量與白馬藏族、羌族題材的作品。一位評論家曾這樣評價,鮮小雲的繪畫「安靜而淳樸,色彩淡雅而樸實」,特別是禪意畫「有著行雲流水般的空靈與流暢」。

但是,鮮小雲始終覺得,他沒有找到有屬於自己獨特的藝術符號。經過反覆思考他想起了與自己相隨多年的速寫本,正是那一幅幅記憶中的畫面,讓他將繪畫藝術的視覺,投放到身邊的市井圖像與民俗風情。

用鮮小雲的話來說,科技進步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但很多傳統的生活方式正在消失,如果不記錄下來,最終將會被人淡忘。從2012年開始,他正式開始了自己的民俗風情繪畫創作,並堅持至今。

藝術情懷

「在濃濃的民俗記憶中,蘊含的是深切的家國情懷」,這是四川省美術家協會主席梁時民對鮮小雲民俗風情畫的評價。

這份情懷,對一位畫家而言,其實是畫家創作態度的誠懇表達。

家住綿陽城市中心,臨近人民公園、鐵牛廣場,樓下就是包羅多種市井生態的成綿路。有空的時候,鮮小雲就會背著挎包四處轉悠,去接近社會底層人物,感受他們的生活,以寫實併兼具小寫意的手法,去表現生活、記錄生活,留下逐漸被高樓大廈淹沒的生活印象。

在綿陽成綿路,有一對十多年前來綿陽的老夫妻,他們冬天賣烤紅薯、夏天賣西瓜,租住一間小屋,雖然掙了錢卻買不起房,女兒考上了大學,他們依然在擺攤。2016年,鮮小雲將夫妻二人畫了出來,發在微信朋友圈後,不少人慕名前去,老夫妻倆對他「打廣告」的舉動感動不已。

老夫妻的感動,讓鮮小雲感受濃濃的暖意。

更多的,是作品背後的遺憾。在這次展覽的作品中,曾經在老街巷隨處可見的茶館再也看不到了,被高檔茶樓取代。街邊上修皮鞋的、掏耳朵的、理髮的、拔火罐的等等,也很少再能看到。

幸運的是,鮮小雲用自己的畫筆保留下來。這樣的作品,他創作了110餘幅。這次在三臺縣舉辦的展覽他精選了73幅,希望通過自己的作品,讓更多的人們去認識這些正在消失或即將消失的真實生活畫卷,留住關於生活的記憶。

文化傳播

在三臺縣潼川古鎮梁時民美術館舉辦的鮮小雲民俗風情畫展,是鮮小雲創作的民俗風情繪畫首次公開集中亮相。

作為一名職業畫家,作品的市場需求是基礎,而民俗風情畫,則「叫好不叫座」。從事民俗風情繪畫以來,只有4幅進入市場,「價格也少得不好意思說。」但他並不後悔自己的選擇,「記錄歷史,傳承文化」是一位文藝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

慶幸的是,就在三臺舉辦的展覽開展後,雲南的一位收藏家經朋友介紹慕名而來,邀請他在「疫情形勢好轉後,去一趟雲南」,請他去感受雲南的民俗風情和市井文化,創作一批具有雲南特色的作品,在那位收藏家的私人博物館長期陳列。

獨具綿陽特色、四川風情的民俗繪畫,也引起了省內外的關注。就在幾天前,有西安、成都、遂寧等地的藝術機構向鮮小雲發出展覽邀請,這讓鮮小雲激動不已,「將這批作品帶出去,是對綿陽民俗、民風的有效傳播」,對綿陽地方歷史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的宣傳推廣將起到積極作用。

根據規劃,在結束三臺縣的展覽後,這些作品還將於2021年「五一」在綿陽越王樓展出,隨後啟動市外巡迴展覽。為拉近與展覽地群眾的距離,他還計劃在外地展覽前去當地採風體驗,創作一批具有當地文化特色的作品融入其中。(伍雪梅 文/圖 張登軍)

相關焦點

  • 用畫筆繪出歇後語圖集 「85後」川妹子的水墨人生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秦怡 實習生 王幽 打油的漏鬥——沒底兒,理髮師的徒弟——從頭學起,七八月的南瓜——皮老心不老……從小跟著外婆長大的成都姑娘陳典,記憶裡有好些有趣的歇後語,用畫筆留住這些歇後語,是這位「85後」與世界對話的方式。
  • 老綿陽人的記憶,就在翠花街這家包子店裡!
    綿陽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文化,而最有老綿陽縮影和人間煙火氣的當屬翠花街。這種煙火氣,存於市井小巷中,存於故事和味道一樣飽滿的傳統美味裡……雖然早已看不出它的舊時模樣,但無數的記憶都留在了這裡~一個尋找舊時記憶的人,漂洋過海踏上故土這條熟悉的街,走進這家兒時的店。堂子裡重新換了模樣,而「窩窩店包子」那幾個金色的大字依舊是當年熟悉的牌匾。
  • 展評 朱振南:在語言的矛盾和衝突中調和水墨
    中國水墨在臺灣已經成為臺灣藝術的基本構成。毫無疑問,經由政治的推演,藝術所反映的許多現實問題在朱振南這一輩畫家的上一代或再上一代都已經遭遇過。朱振南這一代畫家的命運在承前啟後中,其機遇也正是時代使然。因此,他們得以在年幼的時候就能夠接收到比在大陸更加純正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因此,從書法開始的學習為他奠定了後來從事水墨藝術創作的基礎。
  • 小雲
    插秧割禾這些技術性農活,小雲學得樣樣嫻熟,貧下中農都誇獎她心靈手巧,不怕吃苦,是個勤奮的好女孩。儘管白天做事累得腰酸腿痛,到了夜晚幾個下放知青還是湊在一塊,有說有笑談天說地,起鬨要小雲唱歌給大家聽,小雲清脆婉轉的歌聲吸引著大家一起合唱起來,嘹亮的歌聲在頓旗山下,漵水河畔的茫茫夜空中迴蕩。
  • 港澳人物畫家林天行的水墨之路
    系統性的學院訓練為林天行的創作奠定了紮實、深厚的學養基礎;同時,80年代末期受到西方現代美術思潮的影響,林天行逐漸開始了個性化的語言探索,他將中國畫進行解構,在被剝離的色塊和構成中尋找傳統山水畫的當代意味,同時又保留了筆墨和筆性的運用,傳承了中國畫的靈魂和精髓。
  • 畫家葉瑞琨:理解水墨畫的前提是讀懂水墨,繪畫要一直探索
    葉瑞琨:在水墨畫上,我做過許多嘗試和實驗,到目前來說都還是在不斷追求的過程中,因為水墨畫的表現是比較難的。葉瑞琨 水墨系列作品理解水墨畫首先要理解筆墨,很多人是不理解筆墨的,筆墨有其自身獨立的美,當人們理解到筆墨本身獨立的美的時候,才可能對水墨畫有一定的理解。
  • 溥儒繪畫大器晚成,寄情山水有畫必有詩,風格不輸張大千
    絕大多數年輕人會選擇溥儒,因為他的作品更顯一個「雅」字。細觀溥儒的作品,真的可以用精美絕倫來形容,倒也不要貶低張大千的作品,大師張大千的作品風格獨特,潑墨重彩獨成一派無人可比,但相比溥儒的作品,更多人喜歡他的繪畫。
  • 軍旅畫家陳少林中國畫作品展在雙流開展
    同時,也希望自己的作品拋磚引玉,引出眾多的藝術家採用不同的藝術形式、從各個不同的側面,反映出雙流這座最具藝術實力、最具創新活力和最有開放魅力的建設中的中國航空經濟之都。」陳少林說,本次展出的主要是他近10年來包括山水風光、歷史建築、故鄉風情、草原民俗、水墨人物等作品,也可分為軍旅題材、民族團結、紅色題材、山水寄情四個部分,展期為一個月時間。
  • 中青年中國畫家……何慕齊
    現為中國文人畫院研究員;中國水墨畫研究院研究員;陝西國畫院長安畫派研究室研究員;湖湘書畫院畫家;杭州靈山書畫苑創始人;杭州聚順堂文化科技發展公司藝術顧問。《何慕齊作品欣賞》《讀慕齊作品有感》……李廣彥慕齊是一位有靈氣且勤奮的畫家,他也是樂觀豁達,謙和友善的文人。他對於繪畫藝術的追求近乎於痴迷,他敏銳的洞察力能很快領悟到各家精髓,然後一點一點用心臨摹,連續給自己設難題,攻關突破。
  • 千姿百態 墨透性靈——畫家石墩子筆下的寫意水墨鴨
    千姿百態 墨透性靈(畫家石墩子筆下的寫意水墨鴨)文 / 浙江省社會科學院 楊張喬石墩子寫意水墨鴨作品反觀石墩子之寫意墨鴨,搖擺中透著靈性,憨厚中意蘊著狡黠,互懟中含有歉諒,悠然中充滿情趣,之所以能在國內眾多鴨畫中不落俗套地脫穎而出,究其原由,一曰,鴨為主體景為次之。
  • 古民居、鄉愁,你記憶中的那些美好,福清幫你留著
    鄉愁掛鍾、留聲機、縫紉機……在新厝鎮江兜村的鄉土館裡,這些充滿年代記憶的物品,展示民俗家風的元素,讓這座百年古厝綻放別樣風採。而古厝紅磚瓦頂、龍脊鳳簷、雕梁畫棟這類中西合璧獨具特色的建築風格,也成了抹不去的鮮豔記憶。江兜村的這座鄉土館選用江兜村的百年華僑古厝——王高宗祖屋進行保護性修繕,佔地面積達1000平方米。圍繞「民俗、鄉土、家」的主題,分7大展區13個展館。
  • 原子飛&賈沛青《小幸福》溫情演繹生活中的小幸福
    【這是一種簡單的小幸福,像每天都能收到小禮物】由「記錄優美童聲」音樂廠牌傾力打造,著名歌手「原子飛」攜愛女「賈沛青」溫情獻唱,這是一首「母親唱給孩子的歌」,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眼中的小天使,因為他(她)的降臨,每一天都是美好而甜蜜的,每一聲孩子的笑在母親眼裡都是上天賜予最美好的禮物
  • 著名畫家王西京水墨展盛大開幕 千餘觀眾共襄藝
    他的早期繪畫是西方寫實繪畫改造中國畫的範本,王西京在這場變革中,以敏銳的眼光,紮實的基礎,創作了具有時代代表性的作品,奠定了他在中國人物畫家中的地位,他的人物畫是中國畫傳統的探索與西方繪畫的融合。王西京在中國傳統水墨基礎上重新探索創新,他的以線條核心的歷史人物和仕女畫,完成了對中國傳統文人畫的創新。王西京藝術與人類發展同呼吸、共命運,他以全球化視野,以當代水墨關注蒼生、關注全球。
  • @綿陽人,要下館子的注意了,綿陽200多家餐飲企業推廣新制……
    四季豐小吃城曉秧鍋火鍋紫金十三廚中餐廳陽光天地餐飲新魚上任餐飲楊肥腸餐飲公司滋味工坊中餐廳野火燒烤喵之戀老壇酸菜魚一根面牽牛星潮汕鮮牛肉湯鍋>半島地圖綿陽安州川香園波爾卡酒店綿陽安州脆鮮肥腸飯店草廬玖廚餐飲綿陽安州東院休閒山莊城市馬幫餐飲綿陽安州黃土王佳大院川西壩子彭家大院綿陽安州焦小妹餐飲
  • 他的畫如同兒戲,造型稚拙,卻是「水墨戲畫」開山鼻祖
    在關良近60年的繪畫生涯中,他的現代水墨之路,最早萌發於他對西方表現主義油畫的玩味琢磨。關良在學戲的過程中領略了傳統戲劇演繹的高超境界——沒有火氣,意到筆不到。這些老戲迷所推崇的「爐火純青」的境界,讓關良體會到傳統藝術中不可言傳之意境神韻,他開始嘗試將這種寫意之美表現在繪畫中。
  • 老綿陽人的記憶,就在翠花街這家百年包子店裡!
    綿陽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文化,而最有老綿陽縮影和人間煙火氣的當屬翠花街。這種煙火氣,存於市井小巷中,存於故事和味道一樣飽滿的傳統美味裡…… 雖然早已看不出它的舊時模樣,但無數的記憶都留在了這裡~一個尋找舊時記憶的人,漂洋過海踏上故土這條熟悉的街,走進這家兒時的店。堂子裡重新換了模樣,而「窩窩店包子」那幾個金色的大字依舊是當年熟悉的牌匾。
  • 綿陽這家新開的自貢鮮鍋兔,靠一鍋兔兒稱霸整個綿陽...
    這裡有最正宗的自貢味道  它靠一鍋兔稱霸了整個綿陽 兔香不怕巷子深番茄妹兒最近被一家自貢兔勾了魂一位五裡堆的好吃嘴牆裂安利了我三次那一定是非吃不可的兔子還記得火爆綿陽位於長虹世紀城的那家自貢鮮鍋兔嗎?
  • 文壇盟主歐陽修,究竟是真的寄情於山水間,還是迫於無奈
    但是晚年間他做了什麼被迫辭官回家,他又真的能做到他所說的「寄情於山水之間麼」?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歐陽修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歐陽修出生於北宋時期人才輩出的四川綿陽,他的父親在綿陽軍隊中任職,生下他的時候,已經接近六十歲了,所以對歐陽修是寵愛有加。但是好景不長,歐陽修四歲的時候父親病重死去,從此只剩下歐陽修和母親相依為命。於是歐陽修的母親帶著他去投奔自己的叔叔。
  • 日本動畫界稱之為「奇蹟」的上海水墨動畫原來這麼牛逼!
    這部水墨動畫折服無數中外人士,被公認為至今無人超越的典範,日本動畫界甚至稱之為「奇蹟」。水墨動畫重回大眾視線,在進一步的了解過程中,你會發現,原來上海的水墨動畫這麼牛逼!臨別時,老琴師將心愛的古琴贈送給他,然後獨自走向山巔白雲之間。少年遙望消失在茫茫山野中恩師的身影,頓時靈感突來,他盤坐在懸崖峭壁之上,手撫琴弦,彈奏著心之曲。
  • 組圖:禪意佛心-品讀著名畫家侯立遠的水墨畫
    2014年4月:《春季水墨展》、北京798,主辦:美國彼岸藝術學會。2014年6月:《藝氣風發》侯立遠水墨展、臺灣桃園,主辦:臺灣長流美術館。2014年10年:《心中的山水》、國家會議中心,主辦:雅昌文化集團、美國彼岸藝術學會、中國藝術國際畫廊組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