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日開始,鮮小雲民俗風情畫展在三臺縣潼川古城梁時民美術館舉行,70餘幅美術作品分疫情見聞、老街記憶、市井生活、民族風情、西北民風等幾大板塊,對人們身邊的生活記憶、市井圖像、老街古巷等民俗風情進行藝術呈現。
作為一名綿陽本土畫家,鮮小雲長期從事版畫、國畫創作,2012年開始民俗風情主題繪畫創作,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此次在三臺縣舉行的展覽,是他的民俗風情主題繪畫首次集中公開亮相。
畫中風景
「每一幅畫,都是一段人生記憶」,這此次展覽作品,給所有參觀者帶來的直觀印象。
在展覽作品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一組市井生活圖像。比如那幅《小酒館》,是鮮小雲2018年在三臺縣城採風時看到的,老闆正在酒館裡夾豬毛,門口兩位食客正在喝酒,一個抽旱菸,一個旁邊是蜂窩煤爐子,「環境實在是有點差,但畫中的人都很滿足。」鮮小雲說,現在人們的生活好了,很多人開始不滿足了,而畫中的老人們的幸福感是「有點小酒喝就知足了。」其實這就是幸福,「越簡單越幸福」。
還有一幅《茶館》,聚焦的是一群衣著普通的老人,他們就著一杯茶聊天、打撲克,以此消磨時間。這樣的場景,是典型的四川市井文化,也是很多鄉下老人最喜歡的娛樂生活。這樣的場景,在綿陽的很多場鎮曾經都很常見。
再如一幅《同樂》,是在綿陽人民公園看到的。一群老人,每天都會帶著樂器自發聚集在一起,吹拉彈唱,自娛自樂,怡然自得的樂趣,透露出老人們的樂觀而豁達的生活態度。這樣場景,鮮小雲每次走進人民公園都會看到,以至於2020年在創作這一幅畫時,所有的細節都信手拈來。
類似的生活點滴,還有不少。比如,老街巷裡擦皮鞋、拔火罐、掏耳朵、刮鬍子、打餅子等場景,還有大院裡的老人、隨處可見的快遞小哥、出行便捷衝擊下的三輪車夫、街邊剃頭匠等等,都以一幅幅靜止的畫面,講述身邊的生活記憶。
藝術選擇
一個挎包,是鮮小雲每次外出的標配。包裡,總是裝著一個速寫本。這次展覽的作品,在他家中那一撂速寫本中,都能找到。
鮮小雲是土生土長的綿陽人,從小就喜歡畫畫,先後受教於王天柱、陽本均。16歲那年,剛初中畢業的鮮小雲想為減輕家庭負擔,選擇「到石洞鄉下鄉當知青」。繪畫的特長,讓他「被一位徵兵幹部看中」,在1978年入伍。
1981年,鮮小雲從部隊復員回到綿陽,先後在企業、銀行從事宣傳工作,業餘進行版畫創作,有多件作品先後在國內展覽中入展並有作品獲獎。到2005年,他選擇離職,成為一名職業畫家。
畫什麼?這是鮮小雲當時最大的困惑。
早年從事版畫創作,後來轉向國畫,以人物為主,尤以佛教人物、禪意人物見長,而他也特別關注家鄉綿陽的民族風情,創作了大量與白馬藏族、羌族題材的作品。一位評論家曾這樣評價,鮮小雲的繪畫「安靜而淳樸,色彩淡雅而樸實」,特別是禪意畫「有著行雲流水般的空靈與流暢」。
但是,鮮小雲始終覺得,他沒有找到有屬於自己獨特的藝術符號。經過反覆思考他想起了與自己相隨多年的速寫本,正是那一幅幅記憶中的畫面,讓他將繪畫藝術的視覺,投放到身邊的市井圖像與民俗風情。
用鮮小雲的話來說,科技進步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但很多傳統的生活方式正在消失,如果不記錄下來,最終將會被人淡忘。從2012年開始,他正式開始了自己的民俗風情繪畫創作,並堅持至今。
藝術情懷
「在濃濃的民俗記憶中,蘊含的是深切的家國情懷」,這是四川省美術家協會主席梁時民對鮮小雲民俗風情畫的評價。
這份情懷,對一位畫家而言,其實是畫家創作態度的誠懇表達。
家住綿陽城市中心,臨近人民公園、鐵牛廣場,樓下就是包羅多種市井生態的成綿路。有空的時候,鮮小雲就會背著挎包四處轉悠,去接近社會底層人物,感受他們的生活,以寫實併兼具小寫意的手法,去表現生活、記錄生活,留下逐漸被高樓大廈淹沒的生活印象。
在綿陽成綿路,有一對十多年前來綿陽的老夫妻,他們冬天賣烤紅薯、夏天賣西瓜,租住一間小屋,雖然掙了錢卻買不起房,女兒考上了大學,他們依然在擺攤。2016年,鮮小雲將夫妻二人畫了出來,發在微信朋友圈後,不少人慕名前去,老夫妻倆對他「打廣告」的舉動感動不已。
老夫妻的感動,讓鮮小雲感受濃濃的暖意。
更多的,是作品背後的遺憾。在這次展覽的作品中,曾經在老街巷隨處可見的茶館再也看不到了,被高檔茶樓取代。街邊上修皮鞋的、掏耳朵的、理髮的、拔火罐的等等,也很少再能看到。
幸運的是,鮮小雲用自己的畫筆保留下來。這樣的作品,他創作了110餘幅。這次在三臺縣舉辦的展覽他精選了73幅,希望通過自己的作品,讓更多的人們去認識這些正在消失或即將消失的真實生活畫卷,留住關於生活的記憶。
文化傳播
在三臺縣潼川古鎮梁時民美術館舉辦的鮮小雲民俗風情畫展,是鮮小雲創作的民俗風情繪畫首次公開集中亮相。
作為一名職業畫家,作品的市場需求是基礎,而民俗風情畫,則「叫好不叫座」。從事民俗風情繪畫以來,只有4幅進入市場,「價格也少得不好意思說。」但他並不後悔自己的選擇,「記錄歷史,傳承文化」是一位文藝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
慶幸的是,就在三臺舉辦的展覽開展後,雲南的一位收藏家經朋友介紹慕名而來,邀請他在「疫情形勢好轉後,去一趟雲南」,請他去感受雲南的民俗風情和市井文化,創作一批具有雲南特色的作品,在那位收藏家的私人博物館長期陳列。
獨具綿陽特色、四川風情的民俗繪畫,也引起了省內外的關注。就在幾天前,有西安、成都、遂寧等地的藝術機構向鮮小雲發出展覽邀請,這讓鮮小雲激動不已,「將這批作品帶出去,是對綿陽民俗、民風的有效傳播」,對綿陽地方歷史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的宣傳推廣將起到積極作用。
根據規劃,在結束三臺縣的展覽後,這些作品還將於2021年「五一」在綿陽越王樓展出,隨後啟動市外巡迴展覽。為拉近與展覽地群眾的距離,他還計劃在外地展覽前去當地採風體驗,創作一批具有當地文化特色的作品融入其中。(伍雪梅 文/圖 張登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