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紅高粱》:大量的民俗文化和大量的紅色堆積,讓人記憶深刻

2020-12-25 鄒春萌寵

莫言作為中國第一個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他的創作和表現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而張藝謀這個名字相信大家也不陌生,作為國內頂尖的知名導演,他的作品也同樣讓人讚不絕口。

《紅高粱》由張藝謀執導,改編自莫言的經典作品《紅高粱家族》,並且融合了《高粱酒》的情節,其中表現出來大量的民俗文化,讓人記憶深刻。

豐富燦爛的民俗文化

山東這個地方,自古以來都是中華文明傳承非常悠久的地方,在這片土地上孕育了相當豐富的傳統文化。高粱是這裡最有代表的農作物,其中凝結了祖輩的心血與智慧。

在莫言的作品當中,關於這裡民風與習俗的描寫就非常之多,更有的特色的是其中還融合了夢幻的神秘色彩,從而給人展現出非常獨特的民俗文化,特別是「顛轎」和「哭喪」,在作品中表現非常典型

通過電影的改編之後,「哭喪」基本上沒有表達,但是對於「顛轎」,表現非常的細膩,從轎夫的步伐,節奏,還有豪放粗獷的歌聲,吹鼓手的音樂,這些都要完美配合,如果要不經過訓練,是不可能做到的。

而坐在轎子中的新娘,這絕對是一種不好的體驗,所以新娘會因為受不了而求饒,顛轎的意義就在於此。

如果說光有豐富的民俗文化,這還不足以讓人讚嘆。

《紅高粱》的成功之處,就在於民俗文化與人物形象的完美結合,人物是文化的載體,從表面看這部電影年代久遠,但文化並不會消亡,放到任何時候都能夠散發出生命力。

不管是在莫言的文章當中,還是經過改編後的電影,人物個性都表現得非常明顯。

「祭酒」也是一項非常獨特的民俗文化,而且給人的視覺衝擊力非常強。

新的高粱酒釀出來後,大家一起唱祭酒歌,用這樣的一種儀式來祭奠酒神,這樣一種精神畫面通過電影展現出來,場面粗獷宏大,相當震撼。

酒神崇拜並非山東高密的獨有,在世界的各個地方,都存在著酒神崇拜,但特色是不一樣的。

在這裡,酒神沒有具體的特指,可以是高粱地,也可以是別的東西,這裡更重要的是要傳遞給我們一種意氣風發,蓬勃向上的精神動力與民族氣概,所以酒神就是你心中的信仰。

婚嫁習俗在電影中的表現也很多,從彩禮開始,到嫁娶,然後回娘家這一系列的過程都有提到,不過導演還是對此做了簡化。

婚嫁自古都是大事,其中的門道太多,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導演只選取了幾個經典的習俗,這樣觀眾的印象更加深刻。

比如電影中的「顛轎」,看上去很荒唐,但儀式感卻非常的足,完全能夠表現出對於婚姻的重視。

野蠻生長的有力表達

這樣的民俗文化,他們的生命力是非常強盛的,如何將這一點表達出來,難度很大。而莫言卻具備這樣一種能力,他構建了一個非常抽象的意境,採用廣闊的背景來進行表達。

這在電影改編的時候,對編劇也是一種極大的考驗。電影中大量採用紅色作為主題色,很巧妙將這種抽象的意境具體化,不禁讓人讚嘆。

色彩在現在的電影作品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它能夠提高審美價值,給電影帶來藝術升華。

紅色是一種非常具有視覺衝擊力的顏色,紅色也是血液的顏色,象徵著生機,也營造出一種熱血沸騰的感覺。

《紅高粱》選用大量的紅色堆積在一起,將民俗文化這種野蠻粗獷,蓬勃發展的特徵展現的淋漓盡致。

本來這樣的場景在現在看來,顯得過於粗獷了,可是在電影後面,一場戰爭將這一切都升華了,上升到民族大義的層面之上。從這裡,也充分體現出來,在民俗文化背景下,人們的凝聚力。

熟悉張藝謀的人都知道,在他的電影當中,從第一部開始,對於色彩的運用就非常多,他本身對於色彩的理解也是非常高深的。電影中那些大量扎眼的紅色,是熱情和生命力的象徵,也是一個民族熱血與激情的表達。

結語

電影本身就是大眾化的娛樂方式,十分需要接地氣,導演在改編的時候,用平民化的口吻進行敘述,使人的代入感更加強烈。

通過這樣的一種敘述方式,將觀眾帶回到當時的社會環境之下,給人一種別樣的體驗,這也是電影獲得成功的關鍵部分。

相關焦點

  • 相約看滄州丨這家博物館不僅有民俗文化,還有紅色記憶……
    民俗大院裡,石磨、轆轤、老式拖拉機,靜靜排列;5萬盤石磨被擺出了石橋、石路等造型;長長的樹化石,晶瑩而剛硬;大喇叭裡,紅色歌謠慷慨激昂,在院子上空飄蕩。這裡,再現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北方人工作、學習和生活的場景。民俗物件館裡,上世紀甚至更早的鐘表、壺具、燈具、模具、農具、鞋子、衣服、放映機、毛衣編織機等老物件應有盡有,令不少人想起了童年。
  • 從電影《紅高粱》看,導演張藝謀的鄉土情懷
    高粱地裡面對「我爺爺」時半推半就的羞澀狀態,隱含無窮的野性和強勁爆發力,將一個追求自由農村姑娘表現得淋漓盡致。九兒充分體現了一個鄉村姑娘的樸實和善良,她不僅對待酒窖夥計就像自己的親人,而且當羅漢大叔被日本人剝皮致死後,九兒鼓動「我爺爺」和其他夥計們為他報仇,體現了人性的真善美。
  • 張藝謀的「紅色風暴」,讓人震撼的《紅高粱》
    剛看完張藝謀在1987年所導的片子《紅高粱》,還一直沉浸在影片最後的震撼之中。還有抹那近乎詭異的紅,揮之不去的紅。看《紅高粱的》時候,我想到了之前所看的,陳凱歌所導的《邊走邊唱》,感覺兩部影片的拍攝地點都像是在陝西那一帶。
  • 豆瓣8.4,時隔32年再看《紅高粱》:民族音樂才是電影的靈魂
    電影 《紅高粱》描繪了在中國的二三十年代一夥農民的古樸、野性的生活,他們誓與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伏擊日本人汽車隊,全劇始終貫穿著中國人民所具有的強烈的國家意識和奮勇抗爭的民族精神。一部成功的影片的創作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紅高粱》中除去極具張力的色彩衝擊,還融合了大量中國傳統的民族音樂元素,賦予電影以強烈的立體感和真實感。
  • 電影《紅高粱》:紅色的頌歌
    《紅高粱》是一部1987年上映的,由張藝謀執導、姜文、鞏俐主演的戰爭文藝片。本片以女主人公九兒的命運發展為故事線索,講述的是在抗日時期的山東高密,男女主人公在經歷挫折之後在一起並共同經營高粱酒坊,最後卻因抗日被日本人虐殺的故事。本文將從色彩和音樂的運用上對本片進行分析。
  • 泰山民俗文化
    第一部分 汶水湯湯:大汶口文化遺存大觀山河歲月,文明濫觴;泰山南麓,汶河穿行,面積80餘萬平方米,堆積層達2-3米的文化遺址鋪陳其間。1959年以來,經過考古學家的三次考古發掘,出土有陶、石、玉、骨、牙器等不同質料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和裝飾品。生產工具有磨製精緻的石斧、石錛、石鑿和磨製骨器。
  • 豆瓣8.4《紅高粱》的色彩渲染 | 淺談張藝謀電影對色彩運用的研究
    1.電影《紅高粱》融入大量「中國紅」民族元素,給予觀眾強烈的視覺衝擊和內心震撼張藝謀對於「紅」的鐘愛絕不是一種簡單的個人喜好,而是在電影色彩的運用之中飽含著中國民間最為熾熱摯誠的情感元素, 飽含著由民族性走向世界性的最為深沉的思索。再加上紅色在中國傳統文化和民俗中的特殊地位, 張藝謀的選擇可以說是以一種色彩, 挑動了一個民族的情感之弦, 並唱響了整個世界電影的中國之音。
  • 想當年|《紅高粱》:中國電影的轉折點
    電影《紅高粱》改編自小說家莫言的作品,以孫輩的視角回憶了「我爺爺」餘佔鰲(姜文飾)和「我奶奶」九兒(鞏俐飾)的傳奇故事。電影前半部分以表現西北民俗民生為主,後半部分加入日本侵華的大歷史背景。整部電影畫面色彩濃烈,以強烈的視覺刺激突出人民旺盛的生命力,在大的歷史背景下,這種原始的、野性的生命力又成為了民族不屈不撓精神的象徵。
  • 民族生命的生生不息——電影《紅高粱》分析
    廣闊的草地給予了觀眾一定的視野空白,從而使觀眾腦海畫面超越現實畫面,由「我」描述聯想到日軍的毀人行徑,由內而外調動觀眾憤慨情緒,發人深省。在祭酒的情節中,畫面鏡頭時間較以往情節均較長,此處的情感堆積也較為豐富,且畫面情節嚴肅,故而長鏡頭較多。用以渲染肅穆緊張的氣氛。
  • 土家族民俗事象的影像書寫與文化迷思——基於電影《1980
    [3]無論是張藝謀的《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還是陳凱歌的《黃土地》《霸王別姬》,抑或是田壯壯的《獵場札撒》《鼓書藝人》,都不約而同地將民俗事象作為其電影敘事的客觀社會環境的一種符號構成,並且力圖使之承載更為豐厚和深刻的民族文化內涵,他們的電影也因此被稱為「新民俗電影」。
  • 民俗電影《紅高粱》為什麼可以走向世界?
    今天和大家聊聊《紅高粱》,這是張藝謀的經典作品,曾榮獲第38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那麼這部中國民俗影片為什麼可以走向世界?帶著好奇我們一起看看吧! 這個亭亭玉立,秀外慧中的姑娘,因為在九月初九出生,在家又排行老九,所以叫九兒。
  • 圖文看電影,民俗電影《紅高粱》為什麼可以走向世界?
    今天和大家聊聊《紅高粱》,這是張藝謀的經典作品,曾榮獲第38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那麼這部中國民俗影片為什麼可以走向世界?帶著好奇我們一起看看吧!這個亭亭玉立,秀外慧中的姑娘,因為在九月初九出生,在家又排行老九,所以叫九兒。剛剛十九歲的她,卻被見錢眼開的父親因為一頭騾子,許配給一個年過半百、患有麻風病的酒坊掌柜李大頭。
  • 國漫中讓人記憶深刻的5個句子,不只是句子,更是一段文化記憶
    而在熱門國產動漫作品裡面,總會留下一些讓人印象深刻的句子。可以說,這些句子已經不單單是動漫的東西,而且是一種文化的東西,長時間讓網友們讓人津津樂道。我是真遊泳的貓,關注我,一起來看看國漫中讓人記憶深刻的5個句子,不只是句子,更是一段文化記憶。第1句:「武當王也,拜見老天師。」這句話出自《一人之下》。
  • 網友反映天府三街附近大量共享單車堆積 高新區管委會回應
    12月2日,有成都網友在麻辣社區《群眾呼聲-問政四川》發帖,反映天府三街及附近路段堆積著大量的共享單車。帖文收到了成都市高新區管委會的回覆。 網友反映天府三街太平洋大廈至天府大道路口,吉泰四路,天府三街雲華路路口,從10月初開始,就有大量的共享單車堆積,涉及到多家共享單車。
  • 以「民俗」視角看電影《菊豆》不是驚悚片也不是恐怖片
    《白鹿原》、《大紅燈籠高高掛》、《紅高粱》、《大鴻米店》……在那個被祖訓和道德壓抑的年代,乾柴碰上烈火,總是燃燒的旺盛,熄滅的迅速。那個時候第五代導演在強烈的色差下釋放著自己壓抑多年的心境,張藝謀總是能給人驚喜。有人說《菊豆》是關於舊社會的恐怖片和驚悚片。
  • 挖掘紅色記憶!一曲土琵琶在微山湖畔餘音繚繞
    鐵道遊擊隊紅色旅遊景區已被列入全國12個重點紅色旅遊景區、30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和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以鐵道遊擊隊、微湖大隊、運河支隊等紅色旅遊資源為代表的文化和旅遊產業蓬勃發展,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提升。
  • 閒話民俗錢的文化內涵
    (一)樸素的自然觀從文化生態學的觀點出發,一件物品上的圖案紋飾,代表製造者的審美眼觀和審美文化。一個時期、一個地區、一個民族、一個團體形成的特有的空間意識和審美情趣,反映在民俗錢上就是一種固有的文化模式,這種模式是依賴人與自然的關係表現出來的。
  • 張藝謀拍攝的電影《紅高粱》當年為何遭批判.
    「莫言的《紅高粱》描述了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農村淳樸、粗獷的民間生活,對人的生命力和精神自由進行讚頌,呈現出一個自由張揚的民間世界,與以往農村鄉土小說有很大不同。」按照當時的版稅規定,張藝謀自己掏了800元錢,坐著公共汽車到莫言家裡,買下了《紅高粱》的電影改編權。
  • 小人物的民族大愛《紅高粱》
    是張藝謀的巔峰之作,它獲得了第38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也是中國電影真正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裡程碑。劇中不僅出現了很多和酒有關的歌曲還有很多和酒有關的場景,就像劇中反反覆覆出現的酒作坊,酒作坊門口的一排排大酒缸。讓人首先就想到了劇中我的爺爺餘佔鰲喝的爛醉要睡九兒的喜炕,被九兒打了一頓扔在酒缸裡睡了三天三夜的那口大酒缸至今還擺放在酒作坊門口。
  • 新老重慶人在渝中區最美街道探尋歷史痕跡記憶,喚起母城記憶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新老重慶人,你知道在你呱呱墜地來到這片土地之前曾經發生的那些重大歷史事件、那些對重慶乃至國內國際有著重要影響的歷史人物嗎?重慶母城記憶保護與傳播志願服務中心,圍繞「守護城市記憶,傳承歷史文脈,傳播母城文化,弘揚新時代愛國主義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多年來,在重慶母城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和熱心人士的支持下,組織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人士、青少年等參與《重慶母城記憶體驗之旅》和《母城記憶大講堂》上100場次,參與人員10000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