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作為中國第一個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他的創作和表現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而張藝謀這個名字相信大家也不陌生,作為國內頂尖的知名導演,他的作品也同樣讓人讚不絕口。
《紅高粱》由張藝謀執導,改編自莫言的經典作品《紅高粱家族》,並且融合了《高粱酒》的情節,其中表現出來大量的民俗文化,讓人記憶深刻。
豐富燦爛的民俗文化
山東這個地方,自古以來都是中華文明傳承非常悠久的地方,在這片土地上孕育了相當豐富的傳統文化。高粱是這裡最有代表的農作物,其中凝結了祖輩的心血與智慧。
在莫言的作品當中,關於這裡民風與習俗的描寫就非常之多,更有的特色的是其中還融合了夢幻的神秘色彩,從而給人展現出非常獨特的民俗文化,特別是「顛轎」和「哭喪」,在作品中表現非常典型。
通過電影的改編之後,「哭喪」基本上沒有表達,但是對於「顛轎」,表現非常的細膩,從轎夫的步伐,節奏,還有豪放粗獷的歌聲,吹鼓手的音樂,這些都要完美配合,如果要不經過訓練,是不可能做到的。
而坐在轎子中的新娘,這絕對是一種不好的體驗,所以新娘會因為受不了而求饒,顛轎的意義就在於此。
如果說光有豐富的民俗文化,這還不足以讓人讚嘆。
《紅高粱》的成功之處,就在於民俗文化與人物形象的完美結合,人物是文化的載體,從表面看這部電影年代久遠,但文化並不會消亡,放到任何時候都能夠散發出生命力。
不管是在莫言的文章當中,還是經過改編後的電影,人物個性都表現得非常明顯。
「祭酒」也是一項非常獨特的民俗文化,而且給人的視覺衝擊力非常強。
新的高粱酒釀出來後,大家一起唱祭酒歌,用這樣的一種儀式來祭奠酒神,這樣一種精神畫面通過電影展現出來,場面粗獷宏大,相當震撼。
酒神崇拜並非山東高密的獨有,在世界的各個地方,都存在著酒神崇拜,但特色是不一樣的。
在這裡,酒神沒有具體的特指,可以是高粱地,也可以是別的東西,這裡更重要的是要傳遞給我們一種意氣風發,蓬勃向上的精神動力與民族氣概,所以酒神就是你心中的信仰。
婚嫁習俗在電影中的表現也很多,從彩禮開始,到嫁娶,然後回娘家這一系列的過程都有提到,不過導演還是對此做了簡化。
婚嫁自古都是大事,其中的門道太多,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導演只選取了幾個經典的習俗,這樣觀眾的印象更加深刻。
比如電影中的「顛轎」,看上去很荒唐,但儀式感卻非常的足,完全能夠表現出對於婚姻的重視。
野蠻生長的有力表達
這樣的民俗文化,他們的生命力是非常強盛的,如何將這一點表達出來,難度很大。而莫言卻具備這樣一種能力,他構建了一個非常抽象的意境,採用廣闊的背景來進行表達。
這在電影改編的時候,對編劇也是一種極大的考驗。電影中大量採用紅色作為主題色,很巧妙將這種抽象的意境具體化,不禁讓人讚嘆。
色彩在現在的電影作品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它能夠提高審美價值,給電影帶來藝術升華。
紅色是一種非常具有視覺衝擊力的顏色,紅色也是血液的顏色,象徵著生機,也營造出一種熱血沸騰的感覺。
《紅高粱》選用大量的紅色堆積在一起,將民俗文化這種野蠻粗獷,蓬勃發展的特徵展現的淋漓盡致。
本來這樣的場景在現在看來,顯得過於粗獷了,可是在電影後面,一場戰爭將這一切都升華了,上升到民族大義的層面之上。從這裡,也充分體現出來,在民俗文化背景下,人們的凝聚力。
熟悉張藝謀的人都知道,在他的電影當中,從第一部開始,對於色彩的運用就非常多,他本身對於色彩的理解也是非常高深的。電影中那些大量扎眼的紅色,是熱情和生命力的象徵,也是一個民族熱血與激情的表達。
結語
電影本身就是大眾化的娛樂方式,十分需要接地氣,導演在改編的時候,用平民化的口吻進行敘述,使人的代入感更加強烈。
通過這樣的一種敘述方式,將觀眾帶回到當時的社會環境之下,給人一種別樣的體驗,這也是電影獲得成功的關鍵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