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獸按:武志紅的這篇文章開篇引用了紀伯倫的《論孩子》一詩,他沒有註明譯者,但我覺得應該是內地的譯本。我個人認為《論孩子》最好的譯本是臺灣王季慶的版本,她是胡因夢的好友,也被譽為「臺灣新時代運動的教母」。
《論孩子》by Kahlil Gibran
王季慶/譯
一位懷抱嬰兒的婦女說道:請和我們說說關於"孩子"的事。
他於是說道:
孩子實際上並不是"你們的"孩子
他們乃是生命本身的企盼
他們只是經你而生,並非從你們而來
他們雖與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
你們可以給於他們的,是你們的愛而不是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們可以庇蔭他們的身體,卻不能庇蔭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居於明日的世界,那是你們在夢中也無法探訪的地方
你可以努力地學像他們一樣,但是,不要白費力氣要他們像你
因為歲月無法倒流,生命也不會停滯於昨日
你們是弓,孩子是從你們身上發出的生命之箭
那射箭者在蒼茫路途中看定目標,用神力將你們引滿一個彎弓,使你手中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當為射箭者所成就的一切歡欣喜悅
因為祂不僅愛那射出的飛箭,也愛手中握的那穩固的彎弓
放縱型溺愛:最懶惰的愛
武志紅/文
你的兒女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自身渴望所產生的兒女。
他們經由你出生,但不是從你而來,雖然在你身邊,卻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們你的愛,而不是你的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蔽護他們的身體,而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住在你夢中也無法企及的明天。
你要向他們學習,而不是使他們像你。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會在昨日流連。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發射而出活生生的箭。
弓箭手望著永恆之路上的箭靶,它會施全力將你拉開,使它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欣喜地在弓箭手中屈曲吧!因為它愛飛翔的箭,也愛穩定的弓。
——摘自黎巴嫩詩人紀伯倫的著作《先知》
在昨天的微信文章《寵愛自己——溺愛的心理真相》中,我們講到溺愛分兩種——包辦型溺愛和放縱型溺愛。包辦型溺愛已夠糟糕了,但與包辦型溺愛相比,放縱型溺愛的危害更為嚴重。
這是因為,一般來講,包辦型溺愛培養出來的孩子,尊重父母,尊重別人,也遵守法律和倫理道德,他們只是喪失了自我。但相反,放縱型溺愛會培養出「他人的地獄」和「社會的敵人」,在放縱型溺愛中長大的孩子,他們的心中只有自己,他們不尊重父母,輕視別人,也無視法律和倫理道德,他們只想肆意而為。
可以這樣講,包辦型溺愛中,父母將孩子當成了「自我的延伸」,孩子成了父母僵化的複製品,而在放縱型溺愛中,父母自願做孩子的「自我的延伸」,他們是孩子的手和腳,心甘情願地去接受孩子的指揮。在放縱型溺愛的家庭中,孩子是一家之主,而父母卻要惟命是從。
這是一種顛倒的愛,是一種最為懶惰的愛,也是最不利於孩子自我成長的愛。
家裡是「小霸王」,校園裡是「小惡魔」
放縱型溺愛會導致孩子成為「他人的地獄」,這一點早在幼兒園就已開始體現。
一位媽媽寫信說,她女兒上幼兒園中班,老被班裡的一個小女孩欺負。「那個小女孩特別愛指揮人,她命令我女兒和她一起玩,我女兒不同意,她生氣了就過來打我女兒。」這位媽媽焦灼地問道,「我該怎麼辦?她不光打我女兒,也經常打其他孩子,幼兒園的老師怎麼教育都不行。」
「基本可以斷言,這樣的孩子,在家裡肯定是小霸王,他們指揮父母指揮慣了,到了幼兒園自然會指揮其他孩子。」廣州晴朗天心理諮詢中心的諮詢師袁榮親分析說,「因為父母放縱型的溺愛,他們從小就習慣了讓其他人圍繞著自己轉。」
一些家長可能樂於看到孩子喜歡指揮別人,他們會認為這是孩子天生的領導才能。但是,這種早早就慣出來的「領導才能」因為缺乏對別人的理解,不僅會成為「別人的地獄」,也會成為自己的地獄。
11歲的男孩阿輝,因為老在學校惹麻煩,被父母送來做心理諮詢。在諮詢中,袁榮親了解到,他的爸爸媽媽以前是下鄉知青,吃過很多苦。有了阿輝後,他們發誓不讓兒子重複自己的苦難,不管兒子有什麼要求他們都盡力滿足,結果阿輝成了家裡的小霸王。
譬如,吃飯時,要是他喜歡一個菜,就會把菜霸住,不讓父母吃,除非等他吃夠了或吃厭了,父母才能下筷子。看電視,他要看哪個臺,父母不能和他爭,哪怕他去衛生間時父母臨時轉一下臺,他都會暴跳如雷。出門時,他累了,爸爸得把他背在肩上,阿輝大了後,做爸爸的不想再這樣做了,做媽媽的會立即站在孩子這一邊,對他說「你就背一下吧」。
最典型的是,阿輝喜歡蠟筆小新,他家裡有上百個蠟筆小新的公仔,並且有一個同樣的造型阿輝一口氣買了30多個。
爸爸問他:「你不都有了嗎?還買它做什麼?」
阿輝會氣鼓鼓地回答說:「你管我呢,我就是想要。」
上幼兒園時,阿輝和前面提到的那個小女孩一樣,愛指揮同學,雖然幼兒園老師提醒他爸爸媽媽要改變一下教育兒子的方式,然而他們總是無動於衷,覺得這不是問題。但上了小學後,阿輝遇到了麻煩——他的學習成績總是在班裡倒數。
這並不奇怪,因為阿輝習慣了別人替他解決問題,但學習是一個人的事情,別人怎麼努力都不能替他掌握知識。不僅如此,因為學習成績糟糕,老師和同學都不再關注他,為了重新成為大家的關注中心,阿輝發展出了一系列的惡劣行為,譬如在課堂上騷擾其他同學,給同學老師起綽號,故意找老師麻煩……這些做法的目的都是為了贏取別人的關注。
「凡事佔上風,太想成為關注點,這是很多問題孩子製造麻煩的原因。」袁榮親說,「他們多數人難以取得好成績而自動成為大家的關注點,就只好去製造麻煩。」
放縱型溺愛的父母在培育自己的敵人
放縱型溺愛發展到最後,還會培養出「父母的敵人」。17歲的高二男生阿升,他與爸爸的關係已水火不容,因為和爸爸吵了一架,阿升威脅媽媽說:「你要你老公,還是要我。要他,我就離開這個家。要我,你就得和這個傢伙離婚。」
阿升的爸爸是大學教師,媽媽是大公司會計,他們兩人經別人介紹而戀愛結婚,感情一直較平淡,等有了阿升後,媽媽就把全部感情投入到兒子身上,對丈夫很忽略。
譬如,在吃飯時,媽媽會縱容阿升在飯桌上跳舞,就算兒子把飯菜踩翻了她也只是很開心地笑。吃魚和雞的時候,她會把骨頭先剔掉,阿升小時候如此,現在仍然如此。她自己對袁榮親說,她這樣做是為了節省兒子的時間,防止他上學遲到。午餐是從家裡帶去的盒飯,媽媽也會先把盒飯裡的雞蛋殼剝掉。有一次她忘了剝雞蛋殼,阿升居然餓著肚子回來了,把沒剝殼的雞蛋原封不動地帶了回來。
從出生到初中畢業,阿升一直和媽媽睡一張床。上高一時,媽媽因工作調動去外地上班,結果阿升出現嚴重的焦慮情緒,他給媽媽打電話,威脅說她不回來,他就自殺。媽媽回來後,他又和媽媽睡在一張床上。因為在媽媽出差期間,阿升讓爸爸做他喜歡吃的飯,爸爸以工作忙拒絕了,給他錢讓他自己去外面吃。結果惹得阿升大發脾氣,媽媽回來後,他就發出了讓媽媽和爸爸離婚的威脅。
「放縱型溺愛會導致孩子心中根本沒有其他人。」袁榮親說,「如果父母不早點意識到這一點,他們最終也會發現,他們的孩子也是他們的地獄。」
並且,放縱型溺愛中長大的孩子,經常偽裝得很強大,但實際上他們難逃放縱型溺愛帶來的三個常見的惡果:
依賴。即對親密關係的嚴重依賴,他們不能接受獨立,必須和其他人黏到一起,他們必須通過其他人對自己的在乎,才能覺得自己有價值。他們先是依賴父母,最終是依賴配偶或自己的孩子。他是配偶和孩子的地獄,因為他只知道提要求,讓親人關注自己,但他們卻對親人的感受視而不見。
自卑。他們會發現,一旦離開親人自己什麼都不是,所以會出現嚴重的自卑心理。但他們自大慣了,不能接受這種自卑,所以會把自卑轉嫁到別人身上,並變本加厲地傷害別人。
任性。父母的溺愛讓他們養成了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主義,這導致他們嚴重缺乏同情心。他們習慣了願望立即得到滿足,他們沒有學會,願望的滿足需要時間,而且得靠自己的努力去實現。「我要,我立即要」,成了他們的習慣,這也導致他們容易沉溺於電子遊戲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只有在電子遊戲的世界裡,他們的願望才能立即得到滿足。
時代、文化和隔代撫養加劇了溺愛
廣州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的諮詢師榮偉玲說,至少有三個原因促發了溺愛在中國的流行:時代背景、文化背景和隔代撫養。
首先是時代背景。改革前的幾十年時間裡,我們一直生活在物質生活條件非常匱乏的條件下,而且每個家庭一般都有多個兄弟姐妹,我們不僅分到的物質關愛很少,就算精神關愛也偏少。這樣一來,我們的很多渴望都沒有得到滿足,而這些沒有被滿足的渴望藏在我們內心中,就成了我們「內在的小孩」的重要內容。現在,我們身為父母了,卻生活在一個物質條件相對非常豐盛的時期,於是我們「內在的小孩」的未被滿足過的願望被充分喚起。並且,因為現在主要是獨生子女,於是至少父母兩個人的「內在的小孩」被投射到一個獨生子女身上了,這就很容易導致溺愛。現在的父母經常感嘆:「我那個年代,什麼都沒得到過,我一定不能讓我的孩子再重複我那種生活。」
這句話裡的孩子,不僅是真實的孩子,也是深埋在我們心中的那個「內在的小孩」。我們一股腦地、近乎失去理智地去溺愛孩子,其實是在通過孩子去實現我們過去未曾實現的願望。
其次是文化背景。榮偉玲說,我們的文化是,自愛有罪,應該愛別人。但是,人天性首先是自愛的,我們被教導不自愛,其實是違反了人性。在這種教導下,我們壓抑了自愛,但被壓抑的自愛的需要必須表達出來,而孩子無疑是最適合的表達對象。這樣一來,我們在愛孩子的時候,容易比那些尊重自愛文化中的人失去分寸。
第三個原因是隔代撫養。隔代撫養很容易導致溺愛,不少父母表示,自己從小在父母的嚴厲教育下長大,卻從沒有見過他們動過孫輩一個手指頭。並且,隔代撫養仍是我們常見的一種撫養方式。上海做的一項調查顯示,隔代撫養在上海家庭中所佔比率為16.7%,而中國母親網做的一項網絡調查顯示,僅有31%的父母「既不認可隔代教育,又自己帶孩子」,57%的父母是「不認可隔代教育,但因為忙碌所以只能讓老人帶孩子」,12%的父母「既認可隔代教育,又讓老人帶孩子」。
隔代溺愛的六大原因
隔代撫養為什麼容易導致溺愛呢?這裡面有非常複雜的心理原因。
(一)責任感的缺位
榮偉玲認為,責任感的缺位是導致隔代溺愛的一個重要原因。「子不教,父之過」,所以做父母的就算想寵愛孩子,也懂得應有所收斂,否則會慣壞他,而且我們得為此負責。但是,如果我們做了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那麼在寵愛孫輩時就少了這一層顧慮,「從這個角度講,祖父輩的溺愛孫子孫女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
案例:一位母親為幫助兒子改掉馬虎的習慣,要求他每天把家庭作業記下來,回家做完後再仔細檢查一遍。可孩子嫌煩,奶奶看在眼裡疼在心裡,經常瞞著媳婦去學校抄題目,再悄悄幫孫子改正錯題。孩子省心了,可毛病未改,到了期中考試時數學剛及格,結果母親發火、奶奶垂淚,家裡亂成一團。
(二)對死亡的恐懼
在隔代撫養中,做祖父輩的特別怕孫子輩的出什麼安全問題,他們特別在意安全,這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孩子畢竟不是自己的,一旦照顧中出現安全問題,他們會覺得對不住兒女。
第二、做老人的,開始越來越多地面對死亡問題,很多老人無法面對自己心中的死亡恐懼,於是將這種恐懼投射到孫輩身上,也特別擔心他們出問題。
雖然做父母的也會有這種擔心,但老人們的擔心經常會顯得缺乏理性,這主要是因為他們的死亡恐懼。實際上,如果做父母的經歷過太多的生死離別,他們也很容易特別在意孩子的安全問題。
案例:7歲的鬱兒特別怕黑,一般的孩子到了這個年齡,早就一個人睡了,但她一個人的時候就會害怕,就會哭。鬱兒的媽媽想培養女兒的獨立習慣,堅持讓女兒一個人睡,但她婆婆經不住孫女的懇求,只要鬱兒一提出要求,她就去陪孫女睡。
鬱兒的媽媽寫信來說,她覺得自己無法調節這種事情,而她丈夫也不願意責備自己的媽媽,所以這種事情就一直延續了下來。
顯然,鬱兒的媽媽和爸爸都在逃避自己的責任,他們覺得作為晚輩不能責備媽媽,所以希望我能給他們提供靈丹妙藥,從而既不和老人對峙,又可以達到讓女兒一個人睡的目的。但這樣的靈丹妙藥是不存在的,他們如果想讓女兒獨立,就只有去和老人對峙,當然要講究一下對峙的方法。
至於鬱兒和奶奶,在我看來,其實不是奶奶在滿足孫女的需要,而是孫女在滿足奶奶的需要。小孩是非常敏感的,他們能敏銳地捕捉到大人的心理需要,並自認為自己可以解決,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在自戀,他們內心深處認為自己應該為大人的難過負責,並會犧牲自己以解決大人的心理需要。
那麼,鬱兒奶奶的心理需要是什麼呢?很可能就是對死亡的恐懼,她對死亡的恐懼投射到孫女的頭上,而孫女以「怕黑」的形式表達出來。於是,老人就有了和孫女黏在一起的理由。所以說,孫女和奶奶一起睡,滿足的不是孫女的成長需要,而是奶奶要逃避死亡恐懼的需要。
(三)爭寵
在以前的家庭中,因為孩子多,一般是孩子要競爭長輩的愛。但現在,這種情況顛倒了過來,最新一代的孩子生活在「4+2+1」的家庭中,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和爸爸媽媽6個人的愛都投入到一個孩子身上。並且,為了讓孩子更在乎自己的愛,這6個人不免會出現競爭的格局,大家都爭著向孩子表達愛,甚至唯恐被其他人壓過。父母要負責任,所以會控制自己的爭寵心理,但老人們就容易失去控制。
「這是一種『爭寵』。」袁榮親說,「並且,爭寵的目的是讓孩子高興,而不是讓孩子成長。」
案例:6歲的嘉嘉和爸爸媽媽、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每當媽媽對她的錯誤行為進行教育時,外公外婆總免不了在旁邊插上一些話,譬如「孩子還小,不懂事」,「你小時候我都沒這樣對過你」,「孫女乖,待會兒我給你買好吃的,氣死你媽媽」。不僅如此,爺爺奶奶打電話時,總是先問孫女,爸爸有沒有難為她,有的話,給他們說,他們會給乖孫女出氣。
(四)「內在的小孩」的投射
人老了,自己也會變成小孩。這主要是,他們發現,自己說了算的地方越來越少,結果他們容易變得和孩子一樣固執和任性,總需要兒女們的安撫和說服。但同時,他們一樣會覺得自愛有罪,無法坦然地面對自己「內在的小孩」的需要,於是將它投射到真正的小孩———孫輩身上,從而進行無限度的溺愛,一切以孩子的快樂為標準,從不指責孩子的過錯,這其實也是他們內心中渴望的原則。
案例:退休的張婆婆與丈夫對唯一的外孫疼愛有加,6歲的孩子在家裡是絕對的「小霸王」,外孫的拳打腳踢、破口大罵,向來被他們笑納為「享受」。外孫上學前班了,從家裡到學校只有區區300米的路,老人心疼孩子,卻要用「摩的」接送。
(五)補償心理
在教育兒女的時候,老人們曾經苛刻過,因為要負教育的責任。在苛刻的教育中,老人可能埋下了一些內疚心,於是當有了孫輩後,對其特別溺愛,其實內心深處是想藉此補償一下兒女,畢竟孫輩是兒女的生命的延續。
(六)傳宗接代的衝動
北京大學心理學教授王登峰說,傳宗接代———也即傳播我們自己的基因———是我們最重要的本能需要。一開始,兒女們負擔著這個責任,所以老人們會溺愛兒女。但當兒女們生兒育女後,他們傳宗接代的任務就完成了,現在該孫輩們承擔這個責任了,所以老人們會對孫輩特別地疼愛有加,讓兒女們經常會產生嫉妒感。
以上這些原因綜合在一起,使得隔代撫養更容易演變成溺愛。並且,因為我們的文化特別講孝道,所以孩子的爸爸媽媽在挑戰老人們失去理性的溺愛時,會感覺到很大的壓力,再加上現在做父母的普遍又比較忙,他們只好放手讓老人去管,這進一步加劇了溺愛的情形。
挫折幫孩子走出天然自戀
幼小的孩子都是自戀的,他們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孩子需要在自我探索中打破這一天然的自戀。
這個探索過程主要從2歲開始,他們需要認識社會,尋找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而孩子沒走入社會之中時,父母和親人就代表了社會。做父母的一味溺愛孩子,放縱孩子的一切欲望、要求,就是告訴孩子他(她)的一切欲望都是合理的,社會都該滿足的,他的自戀是對的!長此以往,孩子的天然自戀就沒有遭遇真正挫折,心中有了這個自我中心的定式,再難走出來。
有些孩子則是幸運的,他們離開父母親人後,在幼兒園或是小學經受挫折、坎坷,得到寶貴的人生經驗,知道了自己的位置,懂得了自己要去適應環境而不是環境來適應自己。有些則沒有這個幸運,一帆風順地走下去,自我無限膨脹,但當走到真正的社會中時,完全的自我為中心遭到毫不手軟的打擊,社會環境無情地摧毀了他已經固化的自戀的心理定式。這時,他再以一己之力與社會抗衡,面臨的就只是滅頂之災。
別人不會溺愛你的孩子,做父母的,必須先意識到這一點。孩子在探尋過程中,挫折是必須的體驗,也是必然的體驗。
在0~2歲時,怎麼滿足孩子的需要都不會犯大的錯誤,但從2歲開始,做父母的必須一方面尊重孩子的探索,一方面讓孩子學會尊重別人,讓他意識到,世界並非是圍繞著他而轉,其他人是和他一樣重要的人。他要自愛,但同時要愛人。
愛是合理的給和合理的不給
美國心理學家斯考特•派克認為,對孩子的溺愛和對寵物的愛有一致性,可以說是一種父性或母性的本能。它不需要努力,不需要經過意志抉擇,並且對心靈的成長毫無幫助,所以不能算是真愛。雖然溺愛也能幫助建立親密的人際關係,但要養育健康而心智成熟的子女,還需要更多的東西。
派克描述說,這些「更多的東西」就是:
愛不光是給予,它是合理的給和合理的不給;是合理的讚美和合理的批評;它是合理的爭執、對立、鼓勵、敦促、安慰。所謂合理,是一種判斷,不能只憑直覺,必須經過思考和有時不怎麼愉快的取捨決定。
並且,這樣做的人經常會處於一種兩難的困境當中,一方面要尊重所愛的人在生活和人格上的獨立,一方面又要適時提供愛的引導。這種真愛複雜而艱巨,需要認真思考,需要不斷創新。相反,溺愛不管看起來是多麼富有犧牲精神,也是懶惰的,缺乏思考,陳舊,僵化,而且一成不變。最懶惰的就是放縱型的溺愛,因為這樣做的父母居然放棄了思考,而讓沒有控制能力的孩子去發號施令。
放縱型溺愛的代價
冬天的一個晚上,媽媽帶著3歲的皮魯去朋友家串門。回到家裡後,皮魯突然發現一直攥在手裡的一塊糖果不見了。那塊糖果是媽媽的朋友給的,他家沒有這樣的糖果。發現糖果沒有了之後,皮魯著急地哭了起來。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來安慰他,並承諾第二天給他買他最喜歡的玩具。但是,皮魯沒有妥協:「我要!我要!!我一定要!!!」
皮魯打著滾哭鬧,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看得實在心疼,便帶上照明工具,「傾巢」出動,沿著回來的路進行「拉網式」搜尋。眼看到了午夜12時,糖果還是沒有找到,媽媽看到因絕望而死去活來的孩子,終於硬著頭皮敲響了朋友家的門……
經歷小小的失望就這樣歇斯底裡,預兆了未來災難的來臨……
皮魯長大了,想找一個女朋友,但他看上的女孩根本看不上他。他不再打滾哭鬧,而是拿起一把刀子割破了自己的手腕……
在醫院裡,皮魯被搶救過來了,但是他卻又開始絕食。父母哭著對他說:「你想把我們急死?不就是一個女孩嗎?人生的路還長著呢,好女孩多的是。」但是他恨恨地說:「我就想要她!要她!一定要她!!」
從一塊糖果開始,皮魯被無休止的滿足溫柔地包圍著,直至失去了理性……
——摘自美國心理學家華萊士的著作《父母手記:教育好孩子的101種方法》
---
【野獸微薦】:北京心靈自由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微信號:spiritandfreedom) ,可先睹為快尚未出版的身心靈書籍。
【野獸群薦】:為了方便各地的書友彼此交流,建了一個心靈自由書友會QQ群(群號:291656264)
【野獸文薦】:回復 李孟浩 取閱《佛教法師與心理治療師的對話》系列文章
點擊左下角 閱讀原文 可了解億萬老師帶領的《9月13/14日正念瑜伽靜修之旅 :一生一世愛自己》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