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自主育成小麥品種冀麥325實現畝產672.7公斤!

2020-12-24 河北新聞網

河北省自主育成的半冬性中晚熟小麥品種

冀麥325實現畝產672.7公斤

節約灌溉水50%,節省化肥24%

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趙紅梅)在節約灌溉水50%,節省化肥24%的情況下,冀麥325畝產672.7公斤!6月11日,由省農林科學院組織,邀請省內相關專家組成測產組,對節水高產抗逆小麥新品種冀麥325進行了實打實收測產,測產結果讓在場的小麥專家十分欣喜。

「我們專家組在冀麥325寧晉示範基地抽取了2塊代表性示範田,總收穫面積10.1畝,採用聯合收割機現場收穫,現場丈量地塊,現場稱重。然後通過人工測定雜質含量,按照13%水分標準折算出籽粒淨重,並扣除雜質,計算出實打實收畝產。」河北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小麥產業創新團隊首席專家曹剛研究員告訴記者,在今年小麥生長期前期高溫旺長、返青時遭遇倒春寒、病蟲害較多等不利條件下,冀麥325畝產672.7公斤實屬不易。

冀麥325是省農林科學院糧油作物研究所自主育成的具有抗旱水肥高效、廣適、高產等綜合優良特性的半冬性中晚熟品種,該品種抗寒性好,成穗率高,畝穗數多,抗病性強,是近年來黃淮麥區育成的具有突破性的小麥品種,通過了國家黃淮北片水地組審定(2016年度)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審定(2019年度)。

好品種離不開好的栽培技術。冀麥325主研人李輝介紹,為最大程度地發揮良種的節水節肥高產潛力,省小麥栽培專家、寧晉糧食作物綠色高效生產示範基地技術指導負責人賈秀領研究員,把生物節水、農藝節水、工程節水三者融為一體,帶領技術人員採用地埋式多節自動伸縮噴灌節水技術、平移式淋灌方式、水肥一體化技術等技術,根據小麥生長的水肥需要規律和氣候特點精準調控水肥管理,最大限度減少水肥使用、提高水肥利用率,小麥全生育期灌水總量75立方米/畝,比傳統小麥生產減少一半的用水量。他們還通過深翻整地控制了麥田惡性雜草的發生量,通過適度推遲小麥播種減輕了莖基腐病的發生,通過農業措施與化學防控結合的綠色防控技術體系,實現小麥農藥用量減少,引領河北省小麥生產模式由高產高效向全程綠色高效生產轉型升級。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

相關焦點

  • 這種小麥品種創了畝產新紀錄,畝產855.2公斤,耐倒春寒能力不錯
    在河南省延津縣通郭村,冬小麥創下了平均畝產855.2公斤的記錄。其實,也是在河南,6月1日剛剛創了畝產841.5公斤的小麥單產記錄,但剛過了4天,新紀錄就誕生了。創下單產1710.4斤的小麥品種,叫做「豐德存麥20號」,在延津縣種植面積有2.2萬畝,豐德存麥20號不僅創下了單產新記錄,而且每畝豐德存麥20號小麥,比普通其他小麥多收了約150公斤。
  • 154個小麥品種通過國家初審,這些新品種上榜!
    關於第四屆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第四次審定會議(小麥)初審通過品種的公示國品審辦〔2020〕10號  根據《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辦法》,現將第四屆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第四次小麥審定會議初審通過的小麥品種予以公示,公示期為30日(自2020年12月23日至2021年2月3日)。
  • 麥田守望者沈天民的夢想:建黨100周年小麥畝產突破1000公斤
    如今,這個夢想可以說是早已實現,74歲的沈天民又有了新的目標:在建黨100周年時,小麥畝產突破1000公斤。 守得雲開見月明 「豫麥66」豐產性高、抗病性強,成為全國第一個畝產突破700公斤的小麥品種。 「蘭考198」創造畝產最高記錄812.8公斤,成為國內第一個畝產突破800公斤的小麥品種。
  • 855.2公斤!黃淮冬麥區畝產新紀錄誕生,啥品種這麼牛?
    冬小麥單產新紀錄產生在河南省延津縣塔鋪街道辦事處通郭村,我國冬小麥千畝方平均畝產達到855.2公斤,刷新了黃淮冬麥區千畝方單產的最高紀錄。據悉,本次打破紀錄的冬小麥品種為國審小麥新「豐德存麥20號」,在延津有2.2萬畝,每畝比普通小麥多收約150公斤。
  • ...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1500公斤 晚稻品種「叄優一號」畝產911.7...
    【新華社長沙11月2日電】11月2日,湖南省衡陽市衡南縣清竹村,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團隊研發的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1500公斤大關,其中晚稻品種為第三代雜交水稻。  在今年疫情和災情的多重衝擊下,這樣的測產結果來之不易,具有很高的「含金量」。
  • 小麥平均畝產量高達855.2公斤,到底是什麼麥種?
    有的人種植小麥最多畝產500公斤一畝,有的人種植小麥卻畝產達800多公斤一畝,為何差別這麼大?到底是什麼麥種?畝產855多公斤一畝的小麥,現實中的確是存在的,國審小麥新品種豐德存20號,千畝方,平均畝產量高達855.2公斤,刷新了黃淮冬麥區千畝方產量的最高紀錄。
  • 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面積佔比超過95%
    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萬建民院士說,我國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在96%以上,自主選育品種面積佔比超過95%,其中,水稻、小麥兩大口糧作物品種已實現完全自給。良種對糧食增產貢獻率已超過45%。萬建民說,我國作物單產顯著提升,糧食總產連續5年超過6.5億噸,糧食作物滿足基本自給,口糧實現絕對安全。
  • 自主創新、優質高產、助農增收——科技興農 種子先行(組圖)
    2016年以來,九聖禾主持承擔了農業農村部、科技部以及自治區農業農村廳、自治區科技廳等多個農業產業化項目,參加實施了「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七大農作物育種」重點專項東北、西南玉米育種,西北玉米小麥育種等重大種子工程項目。目前,九聖禾擁有獨家生產經營權的品種達141個,獲得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品種40個,已擁有較強的自主創新能力和發展後勁。
  • 855.2公斤!小麥單產紀錄又被打破
    6月5日,在河南省延津縣塔鋪街道辦事處通郭村「豐德存麥20號」千畝豐產方,我國冬小麥又創下平均畝產855.2公斤紀錄。此前的6月1日,河南剛在修武縣創下841.5公斤的小麥單產紀錄。時隔4天,即被打破。
  • 富吉泰種業黃淮海區域主推品種簡介
    豫單9953具有以下特點:1、產量高:國家區試超對照鄭單958產量27.8%。2016年9月25日,在鶴壁市鉅橋鎮15畝高產示範方的專家組實地測產中,豫單9953以畝產高達1096.22公斤創造了黃淮海宜機收品種的高產記錄。在2015年國家玉米良種攻關機收品種黃淮海夏玉米區域試驗中,豫單9953產量居54個參試品種第一位,是唯一一個比全田對照和臨近對照所有試點都增產的品種。
  • 第三代雜交水稻早晚兩季實現畝產超1500公斤
    11月2日,湖南衡南雙季晚稻試驗示範基地傳來消息:由袁隆平院士團隊培育的第三代雜交水稻「叄優一號」測產結果公布,晚稻平均畝產達到911.7公斤。
  • 超級稻最新品種「隆兩優華佔」畝產達853.5公斤
    株洲傳媒網10月10日訊(記者潘婷玉 李政明 洪軍)在醴陵大障鎮汪家壠村示範基地,第四期超級稻畝產1000公斤攻關最新品種「隆兩優華佔」已進入成熟期。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翻看這裡的麥稈後興奮地表示:這一新品種畝產有望高出同類稻種20%。經過測產,畝產達到853.5公斤。
  • 841.5公斤!河南小麥單產創歷史新高
    ◎ 科技日報記者 喬地「專家組在30畝高產創建示範方內,用聯合收割機隨機收穫1個樣點,實收面積1.135畝,共計收穫籽粒鮮重1002.5公斤。依據《全國糧食高產創建測產驗收辦法(試行)》,折合平均畝產841.5公斤。」
  • 兩個超級玉米品種,畝產超「1.6」噸,多次刷新我國玉米高產紀錄
    如果玉米想要高產量,品種就是關鍵。今天推薦兩個超高產玉米新品種,多次打破我國玉米單產最高紀錄。畝產量達到1.6噸以上。被稱為超級玉米品種。這兩個超級玉米品種畝產量超過1.6噸,多次刷新我國玉米高產紀錄產量表示法2012年經過專家生產驗收,10畝夏播平均畝產1105.10公斤。首次實現了夏季畝產0.5噸的新突破。2013年9月29日,經過國家農業部玉米專家組進行了實際驗收。
  • 濟麥38等三個小麥新品種通過審定
    近日,山東省農業農村廳發布《關於山東省2020年第二批農作物審定品種的通告》,由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所選育的濟麥38、濟麥70和濟麥106三個小麥新品種通過審定。   濟麥38具有高產穩產、穗大穗多、矮稈抗倒、抗病抗逆等特點,區試平均穗粒數41.7粒,比濟麥22多6.4粒,平均畝成穗42.3萬,實現了大穗品種畝穗數的突破。
  • 畝產從1.5噸到1.6噸,這兩個玉米品種,多次刷新我國玉米高產紀錄
    畝產達到了1.5噸以上。被稱為超級玉米品種。登海618產量表現2012年經專家測產驗收,10畝夏播平均畝產1105.10公斤。首次實現了夏季畝產半噸量的新突破。2013年9月29日,經國家農業部玉米專家組進行實打驗收。最高畝產達1511.74公斤,刷新了我國玉米單產紀錄。
  • 產量排名前五的玉米品種,最高畝產3000多斤,特此推薦
    1,寶玉龍高L2此品種是黑龍江農科院培育的玉米品種,目前在黑龍江地區已大面積種植,其他地區也在進行試種,此品種曾打破畝產3000多斤的記錄,平均畝產在1000公斤左右,目前來看,只適合一二季溫帶種植。2,金衝一號金衝一號玉米是內蒙培育的品種,此品種適應性好,抗病、抗寒、抗倒伏,平均畝產1600斤以上,最高時畝產突破2000多斤,在東北三省以及內蒙、新疆等地均有種植,其他地區可以先試種,在推廣。
  • 豐德存麥20號855.2公斤!黃淮冬麥區畝產新紀錄誕生
    國審小麥新品種豐德存麥20號,千畝方平均畝產達到855.2公斤,刷新了黃淮冬麥區千畝方單產的最高紀錄。在河南延津縣,中國農科院組織專家測產組,對國審小麥新品種豐德存麥20號千畝示範方進行實打測產驗收。按照農業農村部高產測產驗收辦法,專家組現場機收、現場稱重,扣除水分、雜質後,宣布產量。
  • 原標題:雜交水稻雙季畝產1530.76公斤 除了紀錄還有這些重要意義
    619.06公斤、第三代雜交水稻晚稻品種「叄優一號」911.7公斤,超過了1500公斤的預期目標。  應對極端天氣 它表現優異  去年10月,在同樣的地塊,這次測產的第三代雜交水稻品種「叄優一號」取得了畝產1046.3公斤的成績。當時,這位「尖子生」是以單季晚稻的身份「應考」,而今天它首次作為雙季晚稻的畝產成績儘管「只有」911.7公斤,卻更顯難得。  首先,「叄優一號」作為雙季晚稻的生長期比單季晚稻少了一周。
  • 雙季超級稻畝產3061.52斤 實現禾下乘涼夢
    「叄優一號平均畝產911.7公斤!」 11月3日,第三代雜交水稻測產組組長謝華安院士在新聞發布會上高聲宣布,標誌著我國第三代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3000斤。 這是袁隆平團隊在履破超級稻單產700、800、1000、1149公斤等世界紀錄後再次創造的新紀錄,也意味著袁老「一畝地可以養活五個人」的目標已經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