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變遷,直播帶貨逐漸湧入大眾視野,成為不可替代的賣貨形式。
在這種背景之下,轉行進入直播行業成為了一種趨勢,女藝人也不可避免地加入直播帶貨的行列。
近日,《奮鬥吧主播》正式上線,這個綜藝與直播帶貨相結合的節目也引起了不少的關注度。
《奮鬥吧主播》一共邀請了25位跨界女藝人參加,由楊天真發起。
25位女藝人將直面市場,經過長達3個月的考核和實戰競技,最後留下最強的4位主播成為天貓官方主播,並享有天貓的獨家資源。
節目一開始就是25位女藝人的個人介紹,所有選手進入同一個場景選擇自己的座位,大家互相交流認識。
這種群像刻畫的拍攝形式和《乘風破浪的姐姐》的拍攝手法如出一轍,而25位性格各異的女藝人在鏡頭之下的談話和交流模式都不盡相同,也為節目增加了不少的看點。
隨著個人介紹的完畢,迎來了各位見習主播的初舞臺——第一次限時競技考核。
考核重點有三個測試指標,通過觀看次數、在線時長和銷售額的最終數據對所有選手進行評級,評級成績將會決定每一位選手的下一次考核。
節目組提供了三種類別供藝人們選擇,分別有百貨類、美食類和美妝類。每位選手還擁有四個助理,參與直播過程中的引流工作和後臺進行的其他工作。
其中,《奮鬥吧主播》還請來了三個有爭議話題的女藝人。
黃奕是以投資商的身份來參加的節目,和"浪姐"裡的張萌設定一樣,都想要通過節目尋找合適的女藝人,從而達到自己的籤約目標。
而葉璇的性格直爽強勢,在節目中直言直語,不吐不快。她敢說的個人形象給節目增加了不少的話題和熱度。
最後一個是大家所熟悉的"皇后娘娘"蔡少芬,蔡少芬性格大大咧咧,很會活躍氣氛,一口不太標準的普通話給嚴肅緊張的直播間增加了不少的笑料。
在節目第一期中,葉璇就不負眾望所託,開啟了自己的"敢說"人設。
一進入直播間的葉璇就變得特別嚴肅,工作人員還沒開始介紹直播環節,她就進入了工作模式。
首先確認自己即將推薦的產品,然後開始詢問直播細節。
當工作人員把直播應該推銷的螺絲粉端上來之後,葉璇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試吃。
給顧客推薦產品就應該負責,自己都不知道產品好不好,更不好去推薦。
然而吃了一口螺絲粉的葉璇當場開始吐槽螺絲粉難吃,場面一度很尷尬。
葉璇後來說,工作人員煮螺螄粉的時候步驟根本不對,調料也沒有放全,自己叮囑過的少點辣工作人員也沒有做到,也難怪葉璇會發火。
大家都不是來玩的,做節目更應該認真負責,嚴格要求每一個環節。
而直播帶貨,產品更加重要。
葉璇自己都不認可的產品,又怎麼能放心推薦給其他人。
雖然話不好聽,但是這種負責的態度還是值得大家認可的。
節目如期進行,原本以為明星自帶流量,做直播肯定輕而易舉,結果現實總是如此的殘酷。
各位藝人們在剛見面的溫馨中無法自拔的時候,節目組的突擊任務就將各位見習主播們打得措手不及。
所有女藝人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進行節目組設置的限時直播實戰演練。
即便是具有一定流量和人氣的女藝人在直播間也遭遇了重重打擊。
蔡少芬在直播間頻頻翻車,麥迪娜在直播間急到崩潰,葉璇在直播間大發脾氣……
各種翻車魔咒頻頻上演,姐姐們剛開始直播就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敗感。
這是因為在考核之下,見習主播們必須在兩個半小時之內熟悉、測評產品和直播彩排。
學習過程中還需要親自計算優惠價格,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超負荷的工作,壓力之大讓藝人們幾近崩潰。
果然行行都有本難念的經啊。
值得一提的是,這檔節目也揭示了職場女性所面臨的問題。
愛豆在國內能發揮的舞臺太少,大多數年輕藝人面臨著出道即失業的風險。
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年輕的女演員奮起直追,中年女演員能飾演的角色越來越少。
能在娛樂圈根深蒂固的藝人少之又少,越來越多的明星面臨著被動轉行的危機。
連女藝人都逃不掉的轉行危機,那我們這些普通人更要如何自處呢?
嘗試,努力和奮鬥。
正如《奮鬥吧主播》的導演說的那樣,"我們希望做到一個女性奮鬥的故事,人生就是要敢於嘗試。"
這檔節目的初衷就是希望25位藝人能從零開始,體驗一場新的職場生活,讓觀眾看到她們的成長,從中獲得涅槃的力量。
女性職場的話題一直爭議不斷,不同年齡層的女性在職場上有著不同的焦慮。
初出茅廬的年輕女孩在職場中沒有成熟女性所擁有的底氣,而職場中的"老人"又時刻擔心會被後來居上,被更多年輕有為的人替代。
焦慮人人都有,並且人這一生都不會擺脫焦慮感。
所以女性們更應該敢於放棄,勇於挑戰。
與其停滯不前,時時刻刻擔憂著沒有發生過的事情,不如勇敢去嘗試,做自己想做又不敢去做的事情。
寧願有悔,但求無憾。
做過了也許會後悔,但是絕對不會遺憾。
沒有所謂的對的選擇和錯的選擇,你選擇走過的每一條路都會成為你的人生,不管結局是好是壞,這些結果都會構造一個新的你,經歷和感受都是屬於自己的,每個人都會走彎路,但不代表彎路就是浪費時間,失敗也是一種人生體驗經驗。
雖然節目中的姐姐們頻頻受挫,心灰意冷,但是她們總能一鼓作氣重新再戰,殺不死的,終將會使我們變得更加強大!而這種堅韌的毅力,值得我們所有人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