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都具有兩面性且是相對而言的:有好必有壞,有高必有低,有遠必有近,有美必有醜,有歡喜必有憤怒。
那麼你是否真正思考過,我們憤怒的情緒一般來自哪裡?它產生的源頭是什麼?
當你吼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時,你是否早已在內心劃好了扛扛?比喻必須98分以上,或全班前十名等等,達不到這個標準,你便產生了失望情緒,繼而抱怨,生氣,憤怒便如洪水般直衝腦門,必須向目標發洩一番,才能罷休。
當夫妻兩人吵架時,男方常喜歡掛在嘴邊的話是:你看你現在的樣子,不修飾,不化妝,成天穿個睡衣晃來晃去,晃得我心煩,你看那誰誰誰,成天打扮得多光鮮,能不能多跟人家學學!
而女方常憤怒反駁:你瞧你那熊樣,又沒本事,一個月就掙幾個錢,還不夠柴米油鹽錢的,哪有閒錢買好衣服高檔化妝品?哪有空去打扮?你看人家老公哪個不是開著奔馳寶馬,家裡僱著保姆伺候著?
可見夫妻間的厭倦不滿多來自他們對對方的期望值遠遠高於現實存在的。長時間如果達不到雙方所要求的,必然看對方不順眼,產生諸多矛盾,甚至戰爭不斷升級也在所難免。
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套原則和底限。所以也就自然而然地對別人也形成自己的一個期望值,當人與人相處時,必然會產生不和諧的音符。夫妻之間需磨合,朋友之間也需磨合,而最終成了仇人的,都是無法相融了,仇恨與憤怒便時刻存在於對立的雙方心中。
可見,期望值降低的過程也就是人與人之間寬容,接納,包容的過程,也是剔除消減憤怒不良情緒的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