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醫藥行業最後一場重頭戲——醫保準入談判,昨日(14日)在北京全國人大會議中心開始進行。通過2020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形式審查的中成藥申報藥品有172種。業內人士分析,在經過公示審查和專家評審後,這172種中成藥,應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品種會在本周,與國家醫療保障經辦機構按規定組織藥物經濟學、醫保管理等方面專家開展談判或準入競價,獨家藥品進入談判環節,非獨家藥品進入企業準入競價環節。
| 全文約1300字,閱讀約需2.5分鐘|
2019年,中成藥和西藥在醫保目錄的數量首次持平,平分秋色,這是整個中藥行業都為之沸騰的時刻。據悉,今年壓軸的這場「大戲」首先由中成藥企業開局。2019版醫保目錄中,西藥僅增加了25個,中成藥則增加83個,是西藥的3倍多。無論在總數還是新增數量上,中成藥都逆流而上。中成藥涵蓋13個治療大類,在零售市場,排在前列的分別是呼吸系統疾病用藥、消化系統疾病用藥、補氣補血類用藥;而在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終端,心腦血管疾病用藥是最暢銷的一個中成藥大類。那麼,這172種中成藥哪個品種能夠脫穎而出,專家普遍認為:有效成分比較清晰,適應症明確,使用量大,金額佔比高,競爭格局良好的品種在優選選擇的範圍內。
目錄調整牽動業界未來動向
每一次醫保目錄調整都會牽動著業界的未來動向。
從以往醫保局發布的數據來看,每一次藥品的調入,都會帶來價格的大幅下降:如2017年新增36種藥品納入醫保藥品目錄,平均降價幅度達到44%;2018年通過開展抗癌藥醫保準入專項談判,將17種抗癌藥納入醫保報銷目錄,平均降價幅度達到56.7%;2019年70個新增藥品價格平均下降60.7%。降價也直接影響了患者的就醫傾向,以及就醫選擇,促進行業的發展。據目前形勢來看,中成藥進入醫保佔比仍然很低,這或許會直接影響中成藥的臨床數據,以及中醫藥的長遠發展。
鼓勵政策不斷 但現實落地困難
國家近幾年來對於中醫藥的鼓勵政策不斷,中醫藥扶貧,中醫藥納入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等利好政策相繼頒布,但在現實執行中卻常常面臨中成藥無人接收的困境。據調查,12月1日,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公布的接受新藥資料申報通知中,中成藥被排除在外——不限定新申報品種,但明確規定「不包括中成藥」。此前,湘雅二院、華西醫院等都曾發文拒絕中藥、中藥注射劑等進院。就在11月份,還有醫院藥事委員會直接將大批中成藥口服製劑、中藥注射劑踢出了醫院。
儘管中醫藥屢受政策鼓勵,在臨床中卻頻頻遭遇尷尬。由於缺少必要的臨床數據支撐,業界也往往對中成藥的安全有效性有質疑,主要包括:有效成分含量不足、不良反應、禁忌「尚不明確」等。而這也直接制約了中醫藥在三甲醫院的落地。
一方面是政策鼓勵,另一方面又面臨著現實落地的困境;一方面是國家鼓勵種植中草藥扶貧,另一方面中草藥卻因中成藥被拒之門外,面臨著無人收購的困境,長此以往,造成中醫藥臨床數據的缺乏,形成惡性循環。國家最新醫保目錄尚未確定,但是中成藥的生存發展空間,受重視程度已引起業界的廣泛關注,想必在接下來的幾年內還會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亟需一個有利於利好政策落地的解決方法。
儘管2020年版醫保目錄最終結果尚不可知,除以上所述外,今年進醫保的藥物價格將普遍大於去年的降幅,將令中成藥進醫保的品種和數量,很難再現去年的高光時刻。
於是,接下來這幾天,這些中成藥品種在談判和競價中的表現,將被業界高度關注。
附錄:可能在談判範圍的中成藥品種一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