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碎虛空,創造無限 ——論黃易的武俠小說創作

2021-02-08 馬桶上的五分鐘

在華語圈子裡有一種小說類型,上至達官要人,下至販夫走卒,無論教授學者,還是識字百姓,無論男人女人,還是老人少年,大家都喜歡閱讀,從而擁有最廣大的讀者群,這就是中國文化的獨特產物——武俠小說。沒有哪種文藝作品,可以像武俠小說這樣在中國社會各階層產生如此廣泛的影響。 

可是自從金庸和梁羽生封筆、古龍辭世,中國武俠小說的創作便由巔峰期間的百花齊放跌入了低谷時期的暗淡無光,雖然之後出現的溫瑞安繼承了古龍的風格,但也是曇花一現,為時 未久。然而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又有一位武俠名家不知不覺拉開了武俠小說創作和閱讀高潮的帷幕,這就是黃易。

十多年來,黃易的名字以玄幻和大氣在武俠圈內日益引人注目。如果說以往人們可以憑藉對通俗小說的偏見而對黃易的作品視而不見的話,那麼現在隨著雅俗文學二元對立的逐漸消解和評論界對武俠小說的多元研究,僅僅以武俠小說的大眾通俗性為藉口已難以迴避黃易的存在。在梁金古已成絕響,溫瑞安式微的現狀下,如果推舉一位能夠代表目前華語圈武俠小說創作的人物,那麼非黃易莫屬。

黃易原名黃祖強,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求學期間專攻中國傳統繪畫,曾獲「翁靈宇藝術獎」,後出任香港藝術館助理館長,負責推廣當地藝術和東西文化交流,1989年辭去工 作,隱居離島專心從事小說創作。從90年代至今,他陸續推出獨樹一幟的新武俠小說《破碎虛空》、《覆雨翻雲》、《尋秦記》、《大唐雙龍傳》(以後簡稱《大唐》)以及《邊荒傳說》(以後簡稱《邊荒》),立刻風靡港臺兩岸數以百萬計的讀者,創下出版史上的神話。 

黃易神話的出現,不僅因為他的小說徹底打破了現代武俠小說以「俠骨柔情」為中心的基本格局,以電影分鏡的手法,集武俠與玄幻於一身;還因為他的作品被收集在華人社會不計其數的網站中,在網上廣泛傳播,以致他成為網上文學中最受歡迎的作家。 

可惜文學評論界迄今為止,沒有一篇真正意義上研究黃易的學術論文,對黃易只是在研究金庸時順筆一帶。「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而隨著時代節奏的加快,文學往往是「各領風騷數十年」,只有如此,文學新人輩出,才能推動文學的繁榮進步。

正如金庸對50、60年代的武俠界的意義,黃易的騰空出世對當今的武俠界是一聲驚雷,炸開了低迷已久的濃霧,給讀者帶來了新的震撼和感動。黃易作為武俠大家,他的作品有獨特的研究價值。在金庸研究方興未艾之際,希望黃易研究亦能佔有一席之地,使武俠小說研究不專美於一人,誠以此文拋磚引玉。

在《多情劍客無情劍•代序》中,古龍寫道: 「我們這一代的武俠小說,如果真是由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俠傳》開始,至還珠樓主的《蜀山劍俠傳》到達巔峰,至王度廬的《鐵騎銀瓶》和朱貞木的《七殺碑》為一變,至金庸的《射鵰英雄傳》又一變,到現在又有十幾年了,現在無疑又已到了應該變的時候!」 

又說:「武俠小說既然有自己悠久的傳統和獨特的趣味,若能再儘量吸收其他文學作品的精華,豈非也同樣能創造出一種新的風格,獨立的風格,讓武俠小說也能在文學的領域中佔一席之地,讓別人不能否認它的價值,讓不看武俠小說的人也來看武俠小說!」這段話同樣也適用於黃易,在金庸和古龍的時代結束以後,武俠小說必須再作新的突破,才能踏上新的發展道路,而黃易正以其不斷創新的手法為傳統武俠注入新的元素。 

第一部作品《破碎虛空》便是探討武學與天道,以對天道的不懈追求給我們帶來了新的審美感受和心靈震撼,從而奠定了他的作品「破碎虛空,創造無限」的永恆主題。

其後以明初漢蒙兩族紛爭的歷史為背景的《覆雨翻雲》,進一步探討了「破碎虛空」 的無限可能性,隨即又創作了結合科幻、歷史、戰爭、謀略為一身的《尋秦記》,傳達了生命的意義在於奮爭的創造過程,緊接著的《大唐》借隋末亂世來探索天道無常、武道極致與生命真貌,不斷為武俠小說和他自身的創作版圖開疆闢土。

而《邊荒》則在錯綜複雜的南北朝動蕩的歷史中,演繹了對天道的終極追求和修煉過程。 

我認為一切有價值的文學都是作者思想的體現,所以一部好的文學作品除了人物、情節、 時代環境等之外,在整個作品中應該有一個統領全文的靈魂,也就是作者欲通過文章所表達的對社會人生的思考。沒有思想的作品如同沒有靈魂的身體,再好的情節和描述都相當於美麗的軀體,而不是鮮活的人。 

要了解黃易的武俠小說,首先要明確他小說中的核心概念——天道。從《破碎虛空》到 《邊荒》,天道一直是黃易小說不變的思想。而天道又必須涉及虛空,虛空不是虛無的空間,它指涉的是生命所處的物質世界。 

生命來源於物質虛空但又高於周圍的物質世界,因為高於物質世界而具有一定的支配世界的能力,因為源於物質世界而在很大程度上又被周圍世界所決定著。這就是生命的雙重矛盾性。它造成人類心理上潛意識的虛空,困擾著古往今來的哲人。無論何種生命,最終的趨向是死亡,死亡的結果是重返物質虛無,所以我們害怕失去生命,想竭盡全力逃避死亡,這就是生之衝動;另一方面,物質虛空是萬能的造物主,創造了我們,我們對其具有先天的仰慕,潛意識中有一種回歸虛空的趨向,這就是死之衝動。 

人類終其一生,便處在這兩種衝動中,逃不出命運的圓圈,局限於現實的物質世界中。對其有清晰認識的人,不屈服命運的安排,便尋求破碎虛空或者填充虛空。在中國,道家相信道的存在,藉此出世而破碎虛空;儒家相信世俗地位名分,藉此入世而填充虛空。在西方,一方面基於死亡意識宗教得以創立,從精神方面把握物質以追求天堂的福祉而破碎虛空;一方面基於生存意發展科學追求,從物質本身把握以追求世俗的享受而充實虛空。 

黃易的小說便是在精神層次將人類破碎虛空的夢想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現代人類用科學去探求世界宇宙的真諦,黃易的小說則化為天道。對天道的追求就是對破碎虛空的追求,在小說中作者預設了破碎虛空的現實可能性,使得小說中人物對生命終極價值的追求有其存在的意義。其實破碎虛空只是一種最終目標,至於破碎虛空之後會怎麼樣? 

小說沒有告訴我們,作者也不知道,因為它只是人類的一個夢想罷了,因其夢想而美麗。如果黃易陷入寫天道實現的種種狀況,那麼與以往神魔劍仙類武俠小說又有什麼區別?幸而他向讀者所展示的是對天道孜孜追求的過程,從玄學的角度可以理解為超越生命的追求,從世俗價值的角度不妨理解為對人生目標的追求。

縱觀黃易的武俠小說,他對破碎虛空有一個探索的過程,這一過程正體現了破碎虛空的雙層涵義。第一層是形而上的哲學思考,以《破碎虛空》、《覆雨翻雲》為代表。第二層是形而下 的現實思考,以《尋秦記》、《大唐》為代表。思想存在於人物,由黃易小說的人物形象入手更能看出其對破碎虛空的思考。 

《破碎虛空》的主人公傳鷹「十七歲時,在一個明月照夜的晚上,登上家居附近一座高山之 顛,苦思人生成敗得失、生老病死,悟到生命的無常、人的局限。自那刻開始,他便為自己定下一個目標,就是要勘破宇宙的奧秘」,可見他的人生目標一開始很明確,是為了探索天道、超越生死,其讀書、學武、遊歷都只是一種經驗和過程,而不是生活本身的目標。並且不同以往武俠小說中武功只是一種行俠仗義的手段,黃易則把武功提升到武道的境界,進窺天道才是武道的目的,最終傳鷹通過對武道的不懈追求而超越肉身的局限,達到了破碎虛空的終極目的。 

他代表著武俠中第一次出現的叛逆性人物。傳鷹的人生,再也不是金庸筆下的任重、古龍筆下的滄桑。他超越了世間所有的煩惱,不再為情所迷,也不再為江湖正義、人間善惡所困,「為國為民,俠之大者」也不能激起他心中的熱血。對天道的追求才是傳鷹的最高目標,舍此其它都可以放棄,故人間情愛可割捨,民族大義可以不顧,這不能代表他四大皆空、無情無義,只能說明他的愛是大愛,是對宇宙萬物生命的愛,因此要勘破生死,超越物質虛空。 

《覆雨翻雲》中浪翻雲和傳鷹是同一類人物。他在遇到愛妻紀惜惜之後,知道了如何去掌握和欣賞生命,使每一刻都新鮮、感人,既迷醉於眼前的光陰,又期待著下一刻的來臨,希望 時間永不消逝。可是惜惜的去世使他感嘆生命無恆常當惜惜在他懷內逝去時,他想到的只有一個問題:生命為的究竟是什麼?這想法使他對生命生出最徹底的厭倦!他亦由此明白了百年前的傳鷹為何對功名權位毫不戀棧,只有超脫生死才是唯一的解脫。 惜惜的仙去,改變了他的一生。

在紀惜惜芳魂離去的三天三夜中,他終於悟通了最可怕的對手就是無影無形的命運,如果一天仍被局限在生死之間,就要被命運操縱著,那麼唯一的辦法便是超越生死,探求天道。「唯能極於情,故能極於劍」,他由情入道,達到了憧憬中劍道的極致,最後在和對手龐斑的攔江決戰中解開了束縛生命的一切枷鎖,從而破碎虛空、超越生死。 

在這兩部小說中,黃易給我們展示一個全新的武俠世界,武林高手不再為了名利、權位、財物、武功秘笈甚至抽象的道德而爭鬥,他們有了更高的追求目標,那就是對武道最高境界的追求,不斷超越自己,探求生命的最終意義。

可是黃易在創作完《破碎虛空》和《覆雨翻雲》之後,自身亦陷入一種迷惘中。因為他一開 始看中的是破碎虛空本身,認為破碎虛空是一個人應該追求的最終目標,可是他自己也不知 道破碎虛空之後是怎樣的境界。在以後的小說創作中,他開始尋求破碎虛空的形而下意義,因為不是所有人都能捨棄一切去追求永恆的天道,那麼其他人面對生命如何選擇呢? 

人們要破碎虛空,但虛空的意義發生了置換,不妨理解為每個人在人生歷程中所樹立的人生目標,那麼破碎虛空就是要實現自己並且超越自己的人生目標。黃易小說的主人公從不會放棄追求生存的價值和意義,他們在生命的每一刻都要樹立一個個目標去超越,達到或者無法達到則仍要尋找另一個目標,愈是處在外界的重壓下,愈是能在超越目標中體現生命的真正價值。 

《尋秦記》中的項少龍和《大唐》中的寇仲和徐子陵都是這類人生的積極奮鬥者。21世紀的現代人項少龍被時空機器送回了戰國時代,無法返回,他知道秦始皇會統一中國,便開始尋找秦始皇,找到秦始皇才能在那個時代呼風喚雨。為此他經歷了種種困厄艱難,即使得知真正的嬴政已死,他仍不氣餒,以偷梁換柱的手法讓趙國公子小盤代替了嬴政,開始了他的造皇運動。 此後命運之離奇、掙扎之艱難,他始終以樂觀昂揚的心態去面對生命中的每一份挑戰,從中我們可以感受現代人的個人奮鬥、追求成功的那份情懷。 

經歷了《尋秦記》,黃易在《大唐》中重新尋求以武入道,不過人們追求的不再是破碎虛空的美好夢想,而是不斷超越自己的生命過程。人只要不斷超越自己,雖然身體的進步會受到 自然的限制,但是精神境界的進步卻是永無止境的。

寇仲和徐子陵是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市井小混混,但從小就努力要出人頭地,雖小時候沒有打好根基,顯得先天不足,卻能一次次不斷突破自己,舊目標實現後又不斷追求新的目標,直至挑戰群雄、逐鹿天下。他們並不一味追求永恆的天道,而是在生命的體驗中品味個體的存在,一次次超越命運的預設,在生命的追求中尋求生命的極致。

 

他們往往置身於最險惡的環境中以求突破自己,因為「在高手對壘裡,生死勝敗只是一線之間,精神和潛力均被提升至極限,生命臻至最濃烈的境界」。他們以「以戰養戰」的練功方式,各自在不同道路上執著地前行,都是為了挑戰生命的極限,實現自己生命的價值。

他們的成長過程到最後雖然沒有破碎虛空,卻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讓黃易找到了人類突破自己的可能,驗證了人生沒有什麼限制,人的潛力是無比的,故能不斷進步,不斷超越,創造無限可能性。 

在黃易的最新力作《邊荒》中,他則將破碎虛空兩層涵義結合在一起:一方面,燕飛、孫恩、 向雨田等人追求天道,希冀破空而去;另一方面,劉裕、高彥等人卻追求俗世的歡欣痛苦。天道渺茫,但卻是世人擺脫所處世界羈絆的唯一途徑,故有人不懈追求之。 

在《邊荒》中黃易側重於闡釋天道的修煉過程,其主要理論來源於道家的內丹學。內丹學認為通過一種將人體節律和宇宙節律調諧的技術,使人體精、氣、神等元素充分激發,使自己的身心與混沌的宇宙融匯為一體,返回先天的初始狀態,才能同宇宙的自然本性契合,進入道的境界。 

《邊荒》中更讓我們感動的則是破碎虛空的形而下思考。即使是燕飛,他可以破空而去,但他無法放下情愛,沒有紀千千和安玉晴的心心相惜,破碎虛空後仍是寂寞的靈魂。至於劉裕,則是俗世奮鬥者的典型代表,從北府小卒到無敵統帥的奮鬥歷程是何等艱難,不僅要面對命運的每一次外在挑戰,更重要的是面對自己內心的掙扎,以致妥協求生存。當看到他一次次成功地超越自身,我們很容易感受到《大唐》中寇仲和徐子陵的不斷進取、挑戰生命極限的影子。 

其實黃易要表達的天道不外乎是告訴世人要經歷生命,從生命的經歷中去參悟領會,尋求自我的突破。因為生命本身就是一個奇蹟,是宇宙中最偉大的存在方式。每個生命的誕生與消亡都只是像大海裡的一滴水那樣微不足道,但是每一個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義,生命的意義就是找尋生命的目的,去經歷生命就是生命存在的動力。 

生命的誕生不是為了有一天讓生命死亡,而是讓這個生命去完成它存在的目的,實現這個生命存在的價值。這一切都要生命去經歷,經歷是可以證明一個生命存在的自我價值的唯一途徑。故黃易小說的人物對生命有著真正的理解和熱愛,往往能從所處的環境中抽離出來,體驗生命本身的滋味。他們總能清醒地知道生命的意義所在或是努力去追尋生命的意義,從而創造超越平凡的無限可能性,或最終破空而去,或不斷突破自身。 

總之,「破碎虛空,創造無限」對天道的雙層探求是黃易小說思想的最大亮點,也是黃易小說與前輩名家的最大不同,這是黃易得以成功的最大原因。當然黃易小說的成功有諸多因素 (這裡就不再一一分析),但如果缺少這種獨特的思想,恐怕亦不能使人品味思索。 

如果說梁羽生以現代風格寫武俠,使武俠脫離了劍仙的俗套;金庸融「情」於武俠,使武俠 多了人情味;古龍吸收了偵探小說的技巧,使武俠從此多了懸念與心理;溫瑞安以詩和浪漫賦予武俠新的詩意;那麼黃易,則以天道為武俠注入了玄幻的活力。 

他把生活中的玄幻抽離,給予人以無限的遐想,不僅正面現實更要有追求理想的睿智與勇氣。或許你不相信破碎虛空,但卻會為更美好更長久的未來奮鬥;或許你不會修道參佛,但可以把生活中的成敗得失視如浮煙。這或許就是黃易小說真正價值和意義所在。

相關焦點

  • 黃易的《破碎虛空》稱得上武俠史上的裡程碑
    比如:黃,玄幻,穿越,武俠第五宗師,師從司馬翎,虎軀一震,破碎虛空等等。但黃易的武俠小說無論從創意,行文,構思方面都是有著獨特的個人風格,而且是在諸多武俠大家珠玉在前的情況下自成一格後來居上, 因此實屬不易。
  • 文學|黃易:大唐雙龍入海,覆雨翻雲不再,破碎虛空永哀
    如今武俠五大家,自黃易先生去世後,金古梁溫黃已去其三。黃易原名黃祖強,因為喜歡玄學及《易經》中的「日月為易」的概念,所以將筆名定為「黃易」。早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的他,自小愛看武俠小說,並於少時開始投稿,寫出了生平首部武俠作品《破碎虛空》,順利獲刊載,至此開展了他的作家生涯。
  • 黃易先生破碎虛空,世間再無《尋秦記》
    當時黃易的作品正因結合了科技和武俠而爆紅。將穿越和武俠完美結合的玄派武俠,影響了整整一代網絡作者,即使稱黃易為穿越劇的開山鼻祖也不為過。初遇黃易先生作品就是當年在電視上熱映的《尋秦記》。古天樂彼時也正是顏值擔當的年華,他將「白古」獻給了《神鵰俠侶》,將「黑古」留給了《尋秦記》。
  • 《尋秦記》作者黃易:武俠小說的續命者和掘墓人
    消息傳到內地,無數人通過各種方式對黃易進行了追憶和憑弔。知名網絡作家「我吃西紅柿」在微博上寫道:「因為大唐雙龍,才知道武俠還能破碎虛空。黃易,是玄幻小說的啟蒙者、開闢者……如今已破碎虛空。一代宗師,一路走好!」有人評價說,黃易是武俠小說承上啟下的大師,他於武俠小說逐漸沒落的年代開創了新的表現手段。
  • 仲尼:香港武俠小說作家黃易病逝 《尋秦記》後再沒寫過穿越
    來源:中國青年網香港知名玄幻武俠小說家黃易周三(4月5日)中風並且於醫院病逝,享年65歲。黃易原名黃祖強,曾獲翁靈宇藝術獎,亦曾任香港藝術館助理館長,畢業於中文大學藝術系。其著名作品如《尋秦記》及《大唐雙龍傳》廣為人知,更被翻拍成電視劇。
  • 盤點黃易武俠中成功破碎虛空的風雲人物
    黃易的武俠較之其他武俠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就是武功練到一定程度後便能破碎虛空。在黃易武俠中,破碎虛空這個境界幾乎是所有習武之人狂熱追求的目標,這一篇,就來說說黃易武俠中破碎虛空的強者們。第二位就是《破碎虛空》中的無上宗師令東來。黃易武俠中,大宗師儼然就是立於世間的巔峰強者,但無上宗師這個稱號卻只有令東來所獨有,令東來的傳奇非常神秘,但借著血手厲工之口以及令東來留於<十絕關>的「墓志銘」可以清晰看出,令東來靠著自己的領悟成功破碎虛空,而破碎之前的武功,卻仍舊令厲工感到不可思議。金庸書中有一位獨孤求敗,黃易書裡對應的必定也只能是令東來一人而已。
  • 黃易|破碎虛空,不負此生.
    而黃易,為自己取名「易」,他最好的幾部作品中,確實也在一個「易」字中,所有一切皆求天道,玄學的哲辯也成為他區別於其他武俠小說的最大的標籤。 黃易曾經說過,「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氣運。例如春秋戰國時代,我最喜歡的時代,所有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家都在那時出現。風水、道術其實都是在講氣運,當有偉大的人出現的時候,你就會知道。
  • 香港武俠小說作家黃易病逝曾著《尋秦記》
    海外網4月6日電 據南華早報報導,香港知名武俠小說家黃易周三(4月5日)中風並且於醫院病逝,享年65歲。黃易原名黃祖強,曾獲「翁靈宇藝術獎」,亦曾任香港藝術館助理館長。其著名作品如《尋秦記》及《大唐雙龍傳》廣為人知,更被翻拍成電視劇。
  • 一個王朝的背影和一個時代的先驅——從黃易說起(近現代武俠小說的脈絡梳理之一)
    可以說是武俠小說的一個爆發期。古龍、溫瑞安、陳青雲、柳殘陽,諸葛青雲、司馬翎等等。這個時期,我的印象似乎是在蔣經國主政臺灣開始的。大約也就是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這個階段似乎可以命名為臺灣新武俠期。黃易呢其實是臺灣新武俠期後階段的名家,與溫瑞安前後雙壁。而且黃易出手的破碎虛空玄幻的味道更濃。
  • 香港武俠小說作家黃易病逝,曾著《尋秦記》《大唐雙龍傳》
    感謝IT之家網友神一般的單純7的投稿據南華早報報導,香港知名武俠小說家黃易周三(4月5日)中風並且於醫院病逝,享年65歲。黃易原名黃祖強,曾獲「翁靈宇藝術獎」,亦曾任香港藝術館助理館長。其著名作品如《尋秦記》及《大唐雙龍傳》廣為人知,更被翻拍成電視劇。
  • 黃易生前最後的深度專訪:我不同意武俠小說終結於金庸古龍的說法
    騰訊閱文集團的CEO吳文輝說,《尋秦記》、《大唐雙龍傳》、《大劍師傳奇》、《破碎虛空》、《星際浪子》,是網絡類型小說的基石和起點。今天的網絡大神們,許多人是模仿黃易起步,開始拿起筆寫作的,在寫作上深受他的影響。「因此,說黃易是網絡類型小說的鼻祖,一點也不為過。」中國的網絡作家們把黃易當成「鼻祖」。
  • 【訃告】雙龍齊哀 大秦難尋——作家黃易病逝
    對於好的武俠小說的條件和未來前景的看法如何?黃易如此回答著:「我想我還不夠資格去訂下好的武俠小說應具備什麼條件。凡是能令我廢寢忘食地讀下去的武俠小說,便是我認為好的武俠小說。而引人入勝的方法,更是數之難盡,只待有心人去挖掘。從這個角度去看,武俠小說該是有無限前景的。」黃易正是努力提供武俠小說無限可能性與生機的作者,而他的讀者同樣也佔了一半的功勞。
  • 逝者|黃易:在宇宙的中心流浪
    在武俠小說圈裡,廣為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金古梁溫黃,武俠萬年長。繼古龍,梁羽生辭世後,香港知名武俠小說家黃易於4月5日因中風病逝,享年65歲。在金古梁溫前人的武俠傳統基礎上,黃易開創了「1+X」的武俠題材新模式,將對武藝的追求提升至「道」的地位,大大拓展了武俠的可能性。除此之外,還憑藉《破碎虛空》,引領了現代玄幻小說之流。
  • 香港知名武俠小說作家黃易病逝,《尋秦記》就是他寫的!
    黃易 (香港武俠小說作家)黃易(原名黃祖強),1952年出生於香港,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香港作家。(1952-2017)求學期間專攻傳統中國繪畫,1989年辭去工作,隱居大嶼山專心從事創作。最新:據《南華早報》報導,香港知名武俠小說家黃易周三(4月5日)中風並且於醫院病逝,享年65歲。黃易,求學期間專攻傳統中國繪畫,曾獲「翁靈宇藝術獎」後出任香港藝術館助理館長,負責推動當地藝術與東西文化交流。1989年辭去高職厚薪,隱居離島深山、藏風聚水之地,專心從事創作。至九零年代,旋即以獨樹一幟的武俠作品,席捲港、臺兩地。
  • 《尋秦記》作者黃易病逝……網友:相信他只是穿越回去了!
    @宋錦華V:也來弔唁,最喜歡的武俠作者之一,從大唐雙龍到尋秦記,再到邊荒、覆雨、破碎虛空,無一不讓人熱血沸騰。斯人已去,破碎虛空,與傳鷹燕飛龐斑浪翻云為伴。一聲長嘆。@_少爺闊闊:2000年的時候家裡沒有電腦,為了能夠在第一時間看到尋秦記,劇集一更新就去網吧蹲點。雖然那時候看劇沒有現在那麼方便,可是幾乎每一部港劇都看過。
  • 武俠小說家黃易去世
    黃易童年於香港新界的郊區長大,非常受外祖父的疼愛。外公當時為大廈管理員,是個武俠迷,這點影響黃易很深。黃易在小學時就愛讀外公租來的武俠小說,像是臥龍生、司馬翎、金庸、古龍等書無所不看;童年時的黃易也常和家人上山去玩,也形成他熱愛自然的性格。
  • 80年代武俠小說跌落谷底,《尋秦記》作者黃易:相信會再次崛起
    果不其然八十年代之後,電影、電視等等新興媒體迅速崛起,瓜分走了大半讀者市場,這時武俠小說走向未有過的低谷期,所有人都不相信它可以再次崛起之時,只有一個人站出來高呼:"我相信會再次崛起!"那個人便是《尋秦記》作者黃易,也是日後武俠小說的續命者和掘墓人。
  • 《尋秦記》作者黃易去世,昔日的傳統武俠小說可能再也看不到了
    原名黃祖強的黃易,香港出生,香港中文大學藝術專業,曾任香港藝術館助理館長。黃易之名,是因其喜歡玄學及《易經》中的「日月為易」之概想。說起黃易,或許也有許多人不太了解,但他的作品卻是家喻戶曉;黃易於1991年成立黃易出版社有限公司,小說作品有:《覆雨翻雲》、《大劍師傳奇》、《時空浪族》、《星際浪子》、《尋秦記》、《破碎虛空》、《超級戰士》、《大唐雙龍傳》等。
  • 《尋秦記》作者黃易:武俠小說的堅守者和掘墓人
    其實不然,我們還有黃易,在武俠奄奄一息之時,黃易為它"續命"了。黃易的小說之路黃易,原名黃祖強,生於香港,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香港作家,我認為還可以給他一個畫家的名頭。黃易痴迷武俠、喜歡金庸的武俠,而在上世紀80年代,梁羽生、金庸封筆,古龍病逝,武俠沒落了。那時候電影、電視、漫畫興起,甚至很多人說,再無武俠,再見江湖。而在這個時候,黃易站了出來。
  • 作家黃易病逝 代表作《尋秦記》《大唐雙龍傳》
    黃易據香港媒體報導,武俠小說家黃易4月5日因中風在公立醫院逝世,享年65歲。黃易原名黃祖強,早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1986年,黃易開始創作武俠小說,1989年開始專心從事創作,1991年成立黃易出版社有限公司。其代表作品《尋秦記》因被改編成電視劇而廣為人知。在該作中,黃易將武俠與科幻結合,小說主角項少龍被描寫成來自未來世界穿越到戰國時期的實驗者,同時以這位穿越者引導戰國歷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