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北京,古寺名剎眾多。位於南城教子胡同附近的法源寺可以說是北京城裡最老的寺院,始建於唐朝,但是現在寺院裡目光所及的建築基本都是清朝重修的了,據傳,也只有如今大雄寶殿裡那兩塊蓮花瓣的柱礎石極有可能是唐朝的了。
法源寺佛像眾多,且都是做工精美的文物,但有趣的是這些佛像大部分都不是本寺的原物,而是東拼西湊、匯聚一堂的。
說到法源寺最有代表性的佛像非四面毗盧佛莫屬了,在法源寺憫忠閣的後身有一座毗盧殿就是專門供奉這尊佛像的,這是一尊明代銅質的毗盧佛像,高4.58米,共分為三層:下層是千朵蓮瓣的巨座,每一個蓮瓣上都鑄有一尊小佛像;中層為東南西北四方佛,分別是東方阿閦佛,南方寶生佛,西方阿彌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最上層則為毗盧佛像,莊嚴肅穆,佛像頭頂已經越過了房梁,這尊佛像做工之精細,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鎮寺之寶。
而同在毗盧殿裡,靠著東牆的玻璃櫃裡供奉著一尊最神秘的佛像,那是一尊明朝銅質的千手觀音像。關於這尊菩薩像的來歷,寺中的僧人也說不清楚,甚至有傳言說這是當年從西藏迎請來的佛像,具體是什麼年代無從知曉,反正應該是古時候。
觀音信仰在中國影響極其廣泛,有「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的說法,而千手觀音的造像在漢傳和密宗佛教裡都有,關於千手觀音的來歷,傳說多於史實,我覺得佛像的第一要務是表法,千手觀音生出一千隻手臂,每個手掌上還有一隻眼睛,他本來是體現觀音菩薩大慈大悲,遍觀三界大千世界,尋聲救苦度群迷的,也可以把那一千隻手理解為友愛之手、援助之手,其實佛像的本意是教育人們伸出友愛的援手幫助別人。
這尊觀音像由於年代久遠,銅鏽斑斑,但仍看得出其手工藝極其精湛。最神秘之處就是這尊千手觀音像身上會自然流出甘露,長年不絕。據僧人講,最初是1989年發現這尊菩薩像流出甘露,把鋪在下面的綢緞都沾溼了。據寺中猜測,這尊觀音像或許一向有甘露流出,只是沒人留意罷了。在1989年,由於甘露流出的太多,才被人發現了這個奇異的現象。甘露最多的時候流遍整個地面,這到底因為什麼,到現在也是寺裡的未解之謎。
法源寺的最後一進院落是法堂,法堂是一座兩層五開間的建築。最近幾年再去法源寺,發現法堂一直關著大門,隔著窗子往裡張望,裡面已做倉庫使用,至於什麼時候能再開放就不得而知了。
1982年的時候,有一尊臥佛像被移到了法源寺,就供在了法堂的一樓,而且這尊臥佛還是北京現存最大的一尊臥佛。香山臥佛寺的臥佛在北京名氣不小了,那尊臥佛是元朝時銅鑄的,全長是5米,法源寺的這尊臥佛是明朝景泰年間木雕的佛像,全長是7.4米,比香山的臥佛像長出了2.4米。
據報導,這尊臥佛本不是法源寺的原物,崇文區花市東斜街的五十九中,早年間是北京一座很有名的臥佛寺,這座寺院始建於明朝,最初叫雲蓋寺,就因為寺裡有一尊大臥佛很是有名,所以久而久之大家就管這兒叫臥佛寺了。清朝乾隆三十一年臥佛寺重修,相傳在寺院的西廊子下邊有一口明朝正德年間的鐵鐘,聲音非常的清脆,所以一度把寺院改叫了妙音寺。
據說當年花市的臥佛寺裡有兩絕,一是進了山門之後有一座圓形的大殿,造型很獨特,殿裡供奉的是阿彌陀佛的站像,還有一個就是後殿裡供奉的一尊巨大的木雕臥佛像。後來花市臥佛寺被五十九中佔用,這尊臥佛先是在解放後移到了西直門外的大慧寺,而後才在1982年移到了法源寺。臥佛其實表現的就是佛祖釋迦牟尼涅槃時候的樣貌,身體右臥,頭枕右臂;但是法源寺這尊臥佛卻有與眾不同之處,佛頭與右臂之間有一條縫隙,也就是說頭並沒有枕在右臂上,據寺中僧人介紹,這尊臥佛像的靈動之處就在於此,它表現的佛祖在似臥非臥之間的狀態,可稱是佛像中的一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