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隋煬帝、唐太宗同時相中的地段,北京的法源寺,來歷有傳奇

2020-12-24 闡史官曉悅

幽州,是古代中國對現在京、津,以及河北地區的統稱。薊城,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城,自古以來便是幽州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薊城是連通中原及北方地區的交通要道,同時又因為其險要的地勢,成為阻擋遊牧民族進犯中原的天然屏障,所以薊城在軍事上,也是相當重要的,堪稱中原的門戶。

隋唐時期,雖然因循秦漢遺風,以長安為政治中心號令全國,但此時天下格局卻發生了很大變化:

首先,南方的經濟崛起,使全國的經濟中心逐漸向洛陽轉移。其次,南北朝以來,形成了一次由北向南的民族融合浪潮,這使得北方少數民族,對南方的富庶愈發嚮往,在政治和軍事上的擴張意圖也更加強烈。所以,作為中原門戶的薊城,在軍事上的地位,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為了加強邊防,更重要的是對北方少數民族進行威懾,及領土擴張的需要,隋煬帝和唐太宗對薊城,甚至整個幽州地區都非常重視,並進行了一系列的基礎建設和軍事行動,這些對薊城,乃至北京城後來的發展,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接下來咱們就來看看,這兩位天子在薊城(其實我很想直接說北京),都幹了啥大事。

一、隋煬帝算不算「基建狂魔」?

為了加強中央政府對幽州地區的控制,並且便於對遼東地區發動軍事行動,隋煬帝以薊城為中心,修建了三大重點工程:

1、開鑿黃河到涿郡的永濟渠

《隋書》記載:

河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於河,北通涿郡。

這個動員了上百萬人施工的永濟渠,開建於公元608年,也就是大業四年。永濟渠引桑乾河支流(今豐臺區涼水河)從當時薊城南郊入渠,一路向南。

當年隋煬帝修建永濟渠,主要是出於方便軍事物資運輸的考慮,畢竟以當時的條件來說,貨運走水路無論從成本還是時間上,都優於路運。而事實上,永濟渠後來成為著名的京杭大運河的最北段,所運輸的物資早已不限於軍事裝備,而成為南糧北運的重要渠道,從這點來說,隋煬帝修建永濟渠確實為日後北京城的經濟發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不過對隋煬帝來說,造福後世應該是捎帶手的事情,他修渠的主要目的:一個是為了調兵和軍資運輸,一個是為了方便自己尋歡作樂。據說永濟渠修成後,隋煬帝曾乘龍舟北巡涿郡,途中極盡享樂之能事,可是把當皇帝的譜兒擺到了極致。

2、進一步修築馳道

為何要說是進一步?因為以薊城為中轉站修築馳道這件事,最早是秦始皇的創意,而且秦代修築的馳道,已經讓薊城成為北接朔漠,南進中原的通衢要地,隋煬帝只是繼承了秦漢時期修築馳道的成績,並將其發揚光大而已。雖說修了運河,讓南北的交通得以暢通,但畢竟水路雖然經濟,但覆蓋廣度有限,要講四通八達,還得發展道路交通。

隋煬帝開發的馳道主要有三條:

第一條從榆林到涿郡,全長3000裡,寬100步。第二條橫亙南北:從河內(注意此河內在今天的河南沁陽,而不是越南首都),經魏郡(今安陽)、博陵郡(今河北定縣)到涿郡。第三條貫穿東西:從柳城郡(今遼寧朝陽),經北平郡(今河北盧龍)、漁陽郡(今天津薊縣)、穿過涿郡止於馬邑郡(今山西朔縣)。

這三條新建馳道的交匯點,均為薊城。這三條馳道修成之後,原本就是交通要道的薊城,其交通樞紐的地位更是如虎添翼,當然作為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入侵的軍事重鎮,有了這樣的交通便利,其戰略重要性,更是無需多言。

3、營建臨朔宮

要說隋煬帝愛玩、能享受,那絕對算得上超級玩家(不接受反駁)。按道理說,薊城這樣一個軍事重鎮,你一個當皇帝的過來除了慰問邊疆戰士,巡視邊境防務,還能幹啥?既然是公務,隨便找個地方湊合住就行了,又不可能常住。

但隋煬帝可不這麼想,他發現幽州這個地方的旅遊資源挺豐富,一時半會兒玩不過來,於是就打算在這裡修建一座帝王行宮,以便隨時可以過來「嗨」(應該叫巡幸,皇家還得保持儀式感)。

據傳說這座名叫臨朔宮的行宮,地址位於薊城的東南,也就是今天北京宣武門外教子胡同南端,現在是北京市最古老的佛教名剎法源寺的所在地。

不過成也蕭何敗蕭何,因為隋煬帝太注重軍事,窮兵黷武,特別是三次徵討高麗(據說兩次是御駕親徵),都以薊城為兵馬和糧草的集結地,搞得整個幽州地區戰亂頻繁,老百姓的兵役勞役接連不斷,田地荒蕪、民不聊生,最終不僅高麗沒有打下來,還導致了大規模農民起義的爆發,輝煌一時的臨朔宮,遭到農民起義軍的破壞,毀於一旦。

歷史上對於隋煬帝的評價,基本上是貶多於褒,不是這個「昏」,便是那個「昏」。但作為一名北京大妞,還是很感激這位「昏」君,正是他不遺餘力地對薊城進行基礎建設,才為我的故鄉北京後來的持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對薊城來說,隋煬帝是位「基建狂魔」,對今天的北京來說,隋煬帝或許是位「承前啟後」的貴人。

二、在開發房地產這件事上,唐太宗和隋煬帝的眼光是一樣的

唐高祖李淵推翻了隋朝的統治,建立了大唐王朝。雖說時光荏苒、滄海桑田,很多事情因為改朝換代而發生了改變。隋唐時,對邊疆構成嚴重威脅的北方遊牧民族已經從漢時匈奴,變成了突厥和契丹。幽州重要的戰略地位不僅沒有因為朝代的更替而改變,反而因為是抗擊突厥的前沿陣地,而變得更為重要了。

那時,薊城的名稱,也變成了幽州城。

1、唐太宗李世民派兵收復東突厥

公元629年,也就是貞觀三年,唐太宗李世民趁突厥內亂之機,派兵出幽州北伐,俘獲頡利可汗,東突厥整個部落分崩離析,大部分部族向唐朝投降。

唐太宗下令,將東突厥歸順各部,安置於幽州一帶,並設立的專門的都督府,對降眾進行管理。此後,自太宗至高宗末年,幽州邊境基本無大型戰事,經此一役,為大唐王朝換來了將近五十年的和平期。

2、唐太宗遠徵高麗

與隋煬帝一樣,唐太宗也是一心想徵服高麗。公元645年(貞觀19年),唐太宗以幽州為基地,親徵高麗,出發前,大軍在幽州城南誓師。

與隋煬帝一樣,這次遠徵高麗並不是一次成功的徵伐。因為高麗軍隊的殊死抵抗,唐軍損失慘重,加之糧草斷供,唐太宗不得不於這年冬天撤兵返回幽州城,徵遼之戰以失敗收場。

唐太宗下令將在此次遠徵中部分陣亡將士遺骨,安葬於幽州城西,稱為「哀忠墓」。據《帝京景物略》記載:

白雲觀西十餘裡,為唐太宗哀忠墓。

即便如此,依然無法撫平唐太宗心中對陣亡將士的追思之情,於是他又命在幽州城內修築廟宇以緬懷英靈,並為此廟命名「憫忠寺」,也就是今天北京城內法源寺的前身。讓人稱奇的是:唐太宗選擇建立憫忠寺的地址,就是當年隋煬帝修建臨朔宮的原址。

別看史學家對唐太宗和隋煬帝的評價大相逕庭,但這兩位皇帝在某些方面的品味還真是出奇地一致。比如說,隋煬帝想徵服高麗,唐太宗也想;隋煬帝遠徵失利,唐太宗也一樣。就連挑地方蓋房子搞「房地產」,這哥倆兒的眼光都出奇的一致,這恐怕與古代帝王迷信風水之說不無關係,修建憫忠寺的這塊地能夠接連被帝王相中,想來真的是塊風水寶地吧。

三、番外:法源寺趣聞軼事

文章寫到這裡,本來可以結束了,但筆者意猶未盡,突然想給各位把法源寺稍微說道說道:

1、安史之亂的時候,安祿山在幽州城裡毀了不少寺院,卻唯獨敬畏憫忠寺,還特地把憫忠寺改為「順天寺」,似乎是在炫耀自己造反是「順應天意」的。他的部將史思明為了拍馬屁,特意在寺裡立了一塊石碑歌頌安祿山。後來史思明降唐,又將石碑磨平重新篆刻。後憫忠寺毀,這塊石碑卻有幸保留,現存於法源寺的憫忠閣內,這塊距今1200年的石碑,是法源寺中最古老的石碑。

2、據《舊都文物略》載:

宋徽宗被俘北來,羈囚於此,欽宗則居憫忠寺。

也就是說憫忠寺是靖康之變後,金人囚禁宋欽宗的地方。憫忠寺是緬懷英烈的地方,而宋欽宗卻在這裡住了幾十年,也不知他的心裡會是個什麼感受?

3、遼時,幽州大地震(1057年),憫忠寺被毀,1070年重新修復後,被稱為「大憫忠寺」。明代稱「崇福寺」,清代雍正十二年改名為法源寺,一直就叫到了今天。

4、1956年,中國佛學院在法源寺成立。不過相對於佛學,筆者最愛的還是法源寺的丁香花。據說法源寺的丁香花在明清之時,便已名動京城,是北京著名的三大花事之一,就連印度詩人泰戈爾,也曾在徐志摩的陪同下觀賞過法源寺的丁香。可能是受了佛祖的點化,每當丁香盛開,整個寺院馨香馥鬱,而又古韻悠長,那種特有的寧靜之氣,真的是北京城中一抹與眾不同的春色。

相關焦點

  • 「一座法源寺,半部民國史」——北京法源寺閒時一遊
    出差到北京有半日的空閒,北京那麼多風景名勝去哪裡逛逛呢,大的地方遠的地方半天不夠,小的地方就不想去,正好這段時間正在看李敖描寫從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這段時間歷史故事的《北京法源寺》,搜了搜法源寺的位置,距離也不遠,決定去走一趟。
  • 探秘北京最古老的寺院法源寺
    首都北京,古寺名剎眾多。位於南城教子胡同附近的法源寺可以說是北京城裡最老的寺院,始建於唐朝,但是現在寺院裡目光所及的建築基本都是清朝重修的了,據傳,也只有如今大雄寶殿裡那兩塊蓮花瓣的柱礎石極有可能是唐朝的了。
  • 隋煬帝與唐太宗有諸多相似之處,但為何歷史評價卻天差地別
    今天來聊兩個歷史評價天差地別的皇帝:隋煬帝楊廣(569年-618年)和唐太宗李世民(598年-649年)。各位是不是單聽到這兩個名字,就本能地感到了其二者的明顯反差?淺水原平定隴西薛仁果;敗宋金剛、劉武周,收復並、汾失地,消滅北方地方軍閥;虎牢之戰中一舉殲滅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集團;重創竇建德餘部劉黑闥和山東的徐圓朗,比起隋煬帝面臨的四面楚歌,唐太宗李世民在上位之前就已掃清了各路障礙。
  • 李敖與《北京法源寺》
    不過李敖的「狂」,確實有「狂」的資本。李敖一生可謂「波瀾壯闊」,至今似乎仍難以完全「蓋棺定論」。這裡,只談談李敖寫的一本長篇歷史小說《北京法源寺》。 話劇《北京法源寺》曾一票難求 當然,《北京法源寺》在大陸的暢銷,並不僅僅是因為噱頭,它以北京法源寺為背景,講述了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大刀王五
  • 袁崇煥超度的地方,北京法源寺,已走過千年……
    黑衣人姓佘,遭凌遲處死的人便是鼎鼎大名、曾經威震遼東的明末抗清英雄袁崇煥,那座為他超度亡魂的千年寺廟便是如今的北京法源寺。知道北京法源寺這個地方,要感謝大師李敖,是他的那本文筆流暢、文化厚重的《北京法源寺》,令我對李敖欽羨無比,令我對法源寺心緣神往。
  • 田沁鑫《北京法源寺》
    當初田導與李敖在臺北結識,一次李敖請她吃飯,討論起他的哪一部小說可以改成話劇,田導脫口而出說《北京法源寺》,當時她只看過李敖的《北京法源寺》,她認為這部小說最有影響力,於是李敖很慷慨地拿出版權給她去用。當田沁鑫導演接下這個改編任務時,其實也給她自己出了個難題,最大的挑戰來自於戊戌變法眾說紛紜又謎案重重的歷史背景,加上小說原著又是章節體,改編難度極大。
  • 聽書|北京法源寺·第4節 寂寞餘花
    那時候憫忠寺已經改名法源寺,改了一百五十七年了。法源寺在北京宣武門外西磚胡同,遠遠望去,並排的三座大門,每座都對開兩扇,門頂上是厚重的宮殿式建築,門與門之間是牆,牆頭也同樣鋪上琉璃瓦。這一排山門建築,第一印象使人覺得厚重,好像凡是看到的,都戴了又厚又重的大帽子,莊嚴地等你過來。中間的門最大,前面左右各一隻石獅子,尤其顯得莊嚴。正門是開著的,可是冷清清,看不到什麼人。
  • 隋煬帝的蕭皇后與唐太宗李世民之間為什麼會產生「緋聞」?
    在前文《「六味地黃丸」:隋煬帝的蕭皇后真的先後嫁給六位帝王嗎?》中,本鬼提到隋煬帝的蕭皇后一生中只有一次婚姻。然而蕭皇后卻被如今某些人造了很多「緋聞」,其中最過分的是與唐太宗的「緋聞」。
  • 《北京法源寺》:一部「好久不見」的「中國話劇」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有戲」欄目,未經授權,謝絕轉載。轉發朋友圈請隨意。撰文:潘妤攝影:江一寧田沁鑫版《北京法源寺》劇照。延續了去年在北京連演兩輪一票難求的盛況,《北京法源寺》在今年的上海國際藝術節上依然成為最轟動的演出之一。
  • 人間戲場法源寺:一座與死亡相關的千年寺廟,如今丁香花開動京城
    法源寺,原名憫忠寺,1300年裡連結著戰爭、死亡、亡國和信仰。根據李敖《北京法源寺》的同名戲劇,對它的評論最恰當,古剎千年,人間戲場。公元644年,唐太宗李世民的心裡有一件事他忍了好多年,親徵遼東的高句麗。但此時並非東徵的時機,正如一位老戰士說:「遼東太遠了,補給困難,高麗人很會守城,速戰速決恐怕很難。」結果,一語成讖。同年,唐太宗率近二十萬將士出發,出發前還跟兒子開玩笑:「回來我還穿這身袍子。」
  • 薦書| 今天必須聊聊李敖的《北京法源寺》
    言歸正傳,我只看過一本李敖的小說,就是大學時期在圖書館借來的《北京法源寺》,這本書是2000年出版的,至於頻頻在康熙來了裡面提到的很汙的小說《上山,上山,愛》,至今還無緣得見我只讀過一遍《北京法源寺》,已經是十幾年前的事,只記得,讀完的那幾天裡,一直沉浸在一種悲傷的情緒中,悲傷對於過往無能為力,悲傷人的渺小,悲傷世人的愚昧。
  • 不得不看 | 話劇《北京法源寺》再臨京城,回望百年歲月,品味舞臺巨匠之功力
    慈禧訓政,康有為、梁啓超海外流亡,以譚嗣同為首的「六君子」血濺北京菜市口。1921年,康有為與梁啓超重遊法源寺,原本要好的師徒二人,因「保皇還是革命」的政見不同,而緣盡法源寺。該劇以北京法源寺為事件討論的發生地,與大清朝廷相連。核心思想為「廟堂高聳,人間戲場」。
  • 【開票預告】話劇《北京法源寺》(2018年3月7日—3月11日 北京天橋藝術中心中劇場演出)
    故事起自唐代古剎北京法源寺,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三位核心變法人士,住家離寺廟很近,譚、梁二位虔誠信佛。三位經常廟裡走動,譚、梁二人結拜法源寺,緣定三生。光緒皇帝召見康有為,完成了等待多年的一次相見。康有為提出變法觀點,得到皇帝信任。變法93天,慈禧幹涉,眼看變法失利之時,光緒帝命秘書楊銳帶出「密詔」,著維新派人士,火速籌謀「救駕」事宜。
  • 隋煬帝的蕭皇后,靠什麼把6位君主迷得神魂顛倒,還真御夫有術
    蕭皇后一生服侍過六位君王,那麼蕭皇后到底有哪些的工作能力可以把六位君王吸引住呢?在真正的歷史上,隋朝蕭後是一位文化藝術涵養非常高的傳統式女人。在《北史》和《隋書》上都談及了隋朝蕭後的性情品性。蕭後是一位溫馴柔婉的人,不僅聰慧靈巧,並且具備很高的文化藝術涵養。再加上,蕭後明白佔卦秘術,因此 深得公公婆婆和老公的歡喜。
  • 田沁鑫x奚美娟x周杰,《北京法源寺》歸來|新京報×國家大劇院
    田沁鑫x奚美娟x周杰,強強聯手要用一種全新的視角看戊戌變法,話劇《北京法源寺》將在10月22日至 11月1日再度回歸,亮相國家大劇院。劇照攝影 高尚《北京法源寺》改編自李敖同名小說,導演田沁鑫打破了以往歷史劇線性發展的敘事結構,從2015年首演至今,《北京法源寺》收穫了好口碑。
  • 北京法源寺:中國佛學院所在之地,也是李敖一本歷史小說的書名
    在北京宣武門之外,從教子胡同沿街而行,我們會發現在城內竟然現存著一座最古老的佛家寺院,名為「北京法源寺」。這個擁有著1300多年歷史古剎,不僅是一所重要的佛家活動場所,也是目前漢傳佛教當中的最高學府「中國佛學院」的所在之地。1956年,陳毅副總理曾經批示,在北京法源寺成立「中國佛學院」。
  • 史書記載隋煬帝荒淫無道集一切惡劣品質於一身,可能我們錯怪了他
    這種評價一直延續至今,成為我們對於隋煬帝的主流印象。可這是隋煬帝的真實情況嗎?隋煬帝做過很多經天緯地的大事,有很多是我們比較熟悉的,比如:大運河、科舉考試等等,近年來其實為隋煬帝楊廣翻案的文化名人很多,為楊廣正名的作品也不少,今天,我們稍微換一個角度,站到楊廣的立場上去思考一下他,思考一下他為什麼要這麼做?他有的選嗎?
  • 隋煬帝的蕭後被六位皇帝喜歡,後為李世民妃子,經歷比楊貴妃傳奇
    蕭皇后原本是隋煬帝楊廣的妃子。隋末時期,農民起義不斷,窺視皇位和蕭皇后已久的宇文化及率領禁軍造反,縊殺了隋煬帝,霸佔了蕭皇后,並自立為許帝,改稱蕭皇后為淑妃。竇建德率軍打敗宇文化及後,沒收了宇文化及的一切。蕭皇后再次落入他人之手,幾次試圖自殺都沒有成功。
  • 隋文帝的「聖人可汗」和唐太宗的「天可汗」有何相似與不同之處?
    汗,在古代是突厥、蒙古這些遊牧民族對首領的尊稱——汗,可汗,蕃王稱——《廣韻》在中國歷史上有兩個漢人皇帝也曾被賦予「可汗」的尊稱,他們是隋文帝楊堅(聖人可汗)和唐太宗李世民(天可汗但另一方面,聖人可汗和天可汗兩個稱號的背後又是不同的,它涉及到兩位君主不同的民族政策以及所取得的不同成就;聖人可汗的來歷:經略突厥的殊榮隋朝統一的標誌是楊堅消滅了南方的陳朝和西梁,自西晉滅亡以來,中國在經歷了魏晉南北朝這一動蕩分裂的時期後重新完成統一
  • 歷史上真實的隋朝有多強大,隋煬帝評價:雄才大略式的用力過猛
    隋煬帝楊廣劇照真實的隋朝有多強大?開鑿大運河隋煬帝大業年間(605年至610年)五年多的時間,徵調500萬民夫疏浚及開鑿了北京至浙江全長2700公裡的運河。當時可沒有大型工程機械的,純手工開鑿。隋唐大運河規模巨大的官倉府庫唐太宗曾下令清點隋朝遺留下的倉庫,清點之後統計,雖經隋末唐初動亂,但倉庫裡的物資還夠唐朝使用五六十年。1969年,洛陽發掘了一座隋朝的含嘉倉糧倉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