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法源寺,半部民國史」——北京法源寺閒時一遊

2020-12-24 火雲雜談

出差到北京有半日的空閒,北京那麼多風景名勝去哪裡逛逛呢,大的地方遠的地方半天不夠,小的地方就不想去,正好這段時間正在看李敖描寫從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這段時間歷史故事的《北京法源寺》,搜了搜法源寺的位置,距離也不遠,決定去走一趟。

法源寺位於宣武門外教子胡同南端東側,真正是在胡同裡啊。看著導航找過來,還差點走錯胡同。 門面不大,和民居混雜在一起,不注意看的話就容易錯過。

進門5塊錢的門票。寺廟不大,一會兒工夫就逛了一圈。景色初看感覺平平無奇,但是想起書裡的故事再看這座寺廟,歷史的厚重感鋪面而來。

法源寺,建於唐太宗貞觀十九年,最初叫憫忠寺,安史之亂時,改稱順天寺,平亂後改回憫忠寺。遼代與地震損毀,後又重建,到清雍正時修整並改為現在的名字法源寺,名字出自「法海真源」。

法源寺七進六院,殿裡的佛像大部分是明朝年間所建,最為獨特的是毗盧殿內供奉的明代銅鑄「五方佛」菩薩造像,高齊屋頂(4.58米),共三層:下層千葉蓮瓣巨座,每一蓮瓣上鏤一佛像;中層為四方佛,面向東、南、西、北;毗盧佛則居最高層。

法源寺還存有大量的歷史碑刻和古樹。

據說法源寺的丁香花很出名,1924年4月,泰戈爾在徐志摩、林徽因、梁思成等人陪同下,在法源寺賞丁香、談佛法。不過節氣不對也看不到(放張網圖)。

《北京法源寺》雖然是本歷史小說,很多情節都是虛構的,但是法源寺歷經一千四百多年,經歷的風風雨雨,看到的榮辱興衰,都已經在歷史的塵埃中消失不見了。

《辛巳二月朔登憫忠閣》 元 張翥

百級危梯溯碧空,

憑闌浩浩納長風。

金銀宮闕諸天上,

錦繡山川一氣中。

事往前朝僧自老,

魂來滄海鬼猶雄。

只憐春色城南苑,

寂寞餘花落舊紅。

如果喜歡請關注我,我將繼續推送好文。

相關焦點

  • 李敖與《北京法源寺》
    這裡,只談談李敖寫的一本長篇歷史小說《北京法源寺》。 話劇《北京法源寺》曾一票難求 當然,《北京法源寺》在大陸的暢銷,並不僅僅是因為噱頭,它以北京法源寺為背景,講述了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大刀王五
  • 田沁鑫《北京法源寺》
    北京法源寺門法源寺始建於唐代北京,是李世民為祭奠徵戰高麗時死難的戰士們修建的。晚清時期,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等大名士知識分子都住在法源寺附近,他們在此結識、走動,這裡亦成為見證戊戌變法的歷史舞臺。話劇《北京法源寺》改編自李敖的同名歷史小說,自北京和香港演出以來,備受好評,這次作為上海國際藝術節的重頭戲亮相上海大劇院,觀眾將從「高聳廟堂,人間戲場」中,看到田氏戲劇的宏大格局和雄偉氣魄。
  • 探秘北京最古老的寺院法源寺
    首都北京,古寺名剎眾多。位於南城教子胡同附近的法源寺可以說是北京城裡最老的寺院,始建於唐朝,但是現在寺院裡目光所及的建築基本都是清朝重修的了,據傳,也只有如今大雄寶殿裡那兩塊蓮花瓣的柱礎石極有可能是唐朝的了。
  • 袁崇煥超度的地方,北京法源寺,已走過千年……
    黑衣人姓佘,遭凌遲處死的人便是鼎鼎大名、曾經威震遼東的明末抗清英雄袁崇煥,那座為他超度亡魂的千年寺廟便是如今的北京法源寺。知道北京法源寺這個地方,要感謝大師李敖,是他的那本文筆流暢、文化厚重的《北京法源寺》,令我對李敖欽羨無比,令我對法源寺心緣神往。
  • 《北京法源寺》:一部「好久不見」的「中國話劇」
    撰文:潘妤攝影:江一寧田沁鑫版《北京法源寺》劇照。延續了去年在北京連演兩輪一票難求的盛況,《北京法源寺》在今年的上海國際藝術節上依然成為最轟動的演出之一。四場在上海大劇院的演出早早售罄,首演連走廊過道都坐滿了觀眾。
  • 薦書| 今天必須聊聊李敖的《北京法源寺》
    言歸正傳,我只看過一本李敖的小說,就是大學時期在圖書館借來的《北京法源寺》,這本書是2000年出版的,至於頻頻在康熙來了裡面提到的很汙的小說《上山,上山,愛》,至今還無緣得見我只讀過一遍《北京法源寺》,已經是十幾年前的事,只記得,讀完的那幾天裡,一直沉浸在一種悲傷的情緒中,悲傷對於過往無能為力,悲傷人的渺小,悲傷世人的愚昧。
  • 不得不看 | 話劇《北京法源寺》再臨京城,回望百年歲月,品味舞臺巨匠之功力
    時隔一年半再度回歸國家大劇院·戲劇場2020年10月22日-11月01日由中國國家話劇院出品、演出的話劇《北京法源寺》根據李敖先生同名小說改編,也是他人生唯一一部小說改編話劇。講述「天公無語對枯棋」的沉痾晚清,以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為首的維新派人士,在光緒皇帝提出維新變法,頒布「明定國是詔」之後,為中國尋找出路的「百日維新」過程。
  • 人間戲場法源寺:一座與死亡相關的千年寺廟,如今丁香花開動京城
    法源寺,原名憫忠寺,1300年裡連結著戰爭、死亡、亡國和信仰。根據李敖《北京法源寺》的同名戲劇,對它的評論最恰當,古剎千年,人間戲場。無奈下,唐太宗退到了幽州,也就是北京。在悔恨與痛苦中,他終於換下了那身袍子,但卻洗刷不掉滿身的傷痕。於是他決定給為國盡忠、死在外鄉的將士蓋一座廟,命為「憫忠」。(武則天登基後才建成)但狂人李敖說,最願無忠可憫。
  • 被隋煬帝、唐太宗同時相中的地段,北京的法源寺,來歷有傳奇
    但隋煬帝可不這麼想,他發現幽州這個地方的旅遊資源挺豐富,一時半會兒玩不過來,於是就打算在這裡修建一座帝王行宮,以便隨時可以過來「嗨」(應該叫巡幸,皇家還得保持儀式感)。據傳說這座名叫臨朔宮的行宮,地址位於薊城的東南,也就是今天北京宣武門外教子胡同南端,現在是北京市最古老的佛教名剎法源寺的所在地。
  • 北京法源寺:中國佛學院所在之地,也是李敖一本歷史小說的書名
    在北京宣武門之外,從教子胡同沿街而行,我們會發現在城內竟然現存著一座最古老的佛家寺院,名為「北京法源寺」。這個擁有著1300多年歷史古剎,不僅是一所重要的佛家活動場所,也是目前漢傳佛教當中的最高學府「中國佛學院」的所在之地。1956年,陳毅副總理曾經批示,在北京法源寺成立「中國佛學院」。
  • 田沁鑫x奚美娟x周杰,《北京法源寺》歸來|新京報×國家大劇院
    田沁鑫x奚美娟x周杰,強強聯手要用一種全新的視角看戊戌變法,話劇《北京法源寺》將在10月22日至 11月1日再度回歸,亮相國家大劇院。劇照攝影 高尚《北京法源寺》改編自李敖同名小說,導演田沁鑫打破了以往歷史劇線性發展的敘事結構,從2015年首演至今,《北京法源寺》收穫了好口碑。
  • 聽書|北京法源寺·第4節 寂寞餘花
    那時候憫忠寺已經改名法源寺,改了一百五十七年了。法源寺在北京宣武門外西磚胡同,遠遠望去,並排的三座大門,每座都對開兩扇,門頂上是厚重的宮殿式建築,門與門之間是牆,牆頭也同樣鋪上琉璃瓦。這一排山門建築,第一印象使人覺得厚重,好像凡是看到的,都戴了又厚又重的大帽子,莊嚴地等你過來。中間的門最大,前面左右各一隻石獅子,尤其顯得莊嚴。正門是開著的,可是冷清清,看不到什麼人。
  • 【開票預告】話劇《北京法源寺》(2018年3月7日—3月11日 北京天橋藝術中心中劇場演出)
    故事起自唐代古剎北京法源寺,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三位核心變法人士,住家離寺廟很近,譚、梁二位虔誠信佛。三位經常廟裡走動,譚、梁二人結拜法源寺,緣定三生。光緒皇帝召見康有為,完成了等待多年的一次相見。康有為提出變法觀點,得到皇帝信任。變法93天,慈禧幹涉,眼看變法失利之時,光緒帝命秘書楊銳帶出「密詔」,著維新派人士,火速籌謀「救駕」事宜。
  • 法源寺街區更新計劃系列活動——老電影《剃頭匠》的匠人心路
    對於老北京電影裡相關的北京生活人和事進行講解分享,感受北京生活百態變遷。活動的意義不是做影評,而是通過老電影帶入的北京口述史。本次活動請來了解放初期內聯升老經理的後人陳子鈺(由於總是騎著50年代老飛鴿自行車,所以我們叫他小飛鴿),小飛鴿的爺爺和父親都是內聯升的手藝人,小飛鴿的爺爺於1934年進入內聯升學徒,公私合營後一直任內聯升經理(相當於副總經理)直到退休。
  • 北京最浪漫千年古剎,擁有滿園丁香花,遊客直言仿若人間仙境!
    安史之亂時,寺院也一度改名為順天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進行了大修,賜名為法源寺。此後的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至四十五年(1780年)又有過較大修整,乾隆帝在大修完工後親臨法源寺,贈送了「法海真源」牌匾。
  • 北京超神秘寺廟,不僅門票免費,還有貓咪可擼,你知道嗎
    說到寺廟這幾個字,自然少不了要提到北京,北京不僅是我們國家的首都,也存在著很多寺廟,但是寺廟中有僧侶的卻很少,主要是因為在旅遊業大肆發展的今天,許多古老的寺廟逐漸變成了博物館。但是北京的法源寺卻是不同的,這裡不僅門票免費,還有著眾多僧侶,而且這個地方知道的人很少,即便是本地人也不一定知道,外地遊客更不知道了。
  • 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國史—盤點南京民國建築
    1912年1月1日,隨著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大總統,民國建築的歷史由此拉開序幕。 截至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前後38年的時間裡,在我國的南京、上海、北京、天津、武漢、重慶、廣州、廈門、青島、煙臺、瀋陽、大連等大中城市,相繼湧現出一大批民國建築.
  • 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國史|盤點南京民國建築
    1912年1月1日,隨著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大總統,民國建築的歷史由此拉開序幕。 截至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前後38年的時間裡,在我國的南京、上海、北京、天津、武漢、重慶、廣州、廈門、青島、煙臺、瀋陽、大連等大中城市,相繼湧現出一大批民國建築.
  • 田沁鑫出任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北京法源寺》《生死場》等曾被她...
    田沁鑫的代表作品有話劇《生死場》《狂飆》《趙氏孤兒》《紅玫瑰與白玫瑰》《四世同堂》《北京法源寺》,歌劇《長徵》,歌舞劇《扶貧路上》,崑曲《1699桃花扇》,電視節目《故事裡的中國》等。 田沁鑫無疑是擅於用經典與青年對話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