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荷包蛋媽媽。
送蛋姐去上英語課也有一陣子了,向來以佛系老母親自居的我,終於也沒辦法靜待花開了估計這種啪啪打臉的轉變,絕大部分寶媽都經歷過吧~
記得以前看過一個段子,是兩個家長的對話:
「5歲擁有1500的英語詞彙量夠嗎?」「在美國夠了,在海澱區可能不夠。」
這個段子初看時只會哈哈哈,現在則一陣心酸飄過~
給蛋姐做英語啟蒙,我也踩過不少坑,她從僅會一句「are you happy」——還是在幼兒園兒歌裡學的,到現在能說出比較豐富的日常詞彙,我在家做了非常多的努力。
蛋姐肉眼可見的進步,給了我很大信心。一想到後臺還有不少為此煩惱的寶媽,我認真總結了幾點心得,相信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幫助。
啟蒙越早越好
一提「英語啟蒙」,很多家長都會皺一皺眉,「不會吧,有必要這麼早嗎?」、「我自己都沒學好,還能啟蒙ta?」
這就要給大家澄清一個常見的謬誤了:研究表明,6個月大的嬰兒,已經可以辨識世界上任一語言的150種聲音的區別。
BBC紀錄片《嬰兒的秘密生活》,講了一個很有趣的知識點:出生的時候,嬰兒就有完整的內耳,他們能辨認媽媽的聲音,甚至在肚子裡聽到的電視劇主題曲,他們都能認出來哦!
所以,擔心寶寶過早接觸雙語會混淆?沒有必要!
反而像我們這一代,小學甚至初中才開始學英語的,還不是大部分都學成啞巴英語了?
這就是因為隨年齡越大,母語越強勢,學習第二語言的難度就會更大。
其實,在蛋姐1歲左右,我就有給她聽英語兒歌,但不會刻意教什麼。當然她大部分都是聽不懂的,然而日積月累後,發音啊、語感啊,已經深深植入了她的腦海。
我想,也正是我這不成系統的「訓練」,無形中為蛋姐搭建了基礎,所以她現在上英語課才不會太吃力。
從不成系統到把英語融進生活,我和老陶頗下了一番功夫,畢竟日常習慣的改變是很難的。但實踐起來效果不錯,分享給大家。
日常做到這幾點,簡單又高效
只要父母引導好,對孩子來說,學習一門外語可以是輕鬆而有趣的。關鍵是堅持和耐心呀,從聽說到讀寫,每一步要落地踏實,無捷徑但有方法。
1、打造語言環境
月齡比較小的寶寶,從最簡單的磨耳朵開始,聽聽英文兒歌或動畫。
等寶寶再大一點,可以試著和ta說一些簡單的單詞,比如各種水果、動物,以及生活中常見物品。
所謂浸潤式環境,就不能依賴短暫練習,要重視語言環境的打造,和孩子進行互動,會說會用才是最終目的。
看看別人家的孩子,比是比不了,但方法可以學
我們以前學不好英語,就是因為大都把英語當成了「知識」在學,重視語法,重視句子成分、結構,就是不重視使用。所以,大膽說吧,別怕出錯。
2、觀察孩子,找到興趣關鍵詞
大量輸入的同時,可以延伸到生活中來練習。
語言只是一門工具,學會表達、敢於表達最重要。啟蒙並不是「枯燥地學習」,而是一種高質量陪伴的體現——用孩子感興趣的單詞和ta對話,用ta喜歡的方式互動。
比如蛋姐對汪汪大隊著迷得不得了,我就會經常拿片子裡的高頻詞彙和蛋姐組詞、造句,每次她的注意力都會被迅速吸引過來!
3、放過自己,也要擺正位置
大多數父母都會擔心,自己的英語不好要怎麼做英語啟蒙呢?恨不得自個兒先把新概念讀十遍,然後上個成人英語班再來教孩子。
其實我想說,父母的水平是很重要,但也沒那麼重要。老陶的英語就很不行,但並不妨礙他用為數不多的英語知識,和蛋姐進行親子閱讀、交流互動。
碰到不認識的,直接說「這個爸爸/媽媽也不會呢,我們一起查一查好嗎?」把這種努力好學的精神帶給孩子,ta自己也會懂得向前的。
某種程度上,父母只是孩子的學習同伴。為寶寶做早教啟蒙,永遠是和自我提升齊頭並進的。
作為父母,當然免不了對孩子的學習抱有期望。但我一直告訴自己,讓蛋姐學得開心、學有所得最重要。
我期望的是,她會通過學習,體會到一門語言的樂趣與美妙。等她長大了,還會發現這門語言可以帶給她更廣闊、更豐富多彩的世界。
你家寶寶開始英語啟蒙了嗎?你是怎麼做的呢?留言區告訴我們吧~
最後,千萬別忘了給我一個「贊」,轉發給更多寶媽,給我一個鼓勵,也給自養娃道路上的自己,鼓勁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