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電影,我童年回憶中一抹溫馨的亮色

2021-01-07 作家薈原創文學

文/張長國

這幾天,忽然想起馮小剛的電影《芳華》,因為事務繁忙,上映後一直還未顧上觀看。坐在電腦前,光影中紅男綠女穿梭來往,演繹著別樣的青春。沒有「噠噠」作響的放映機、沒有黑色邊框的幕布、沒有奔跑打鬧的孩子,總感覺缺少了一種少年時看露天電影的韻味。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冬天,魯西南的鄉村裡,打工、創業還不是流行的詞語,勞累了一秋的人們所能做的,就是在家裡「貓冬」。當傍晚來臨,雪白的幕布在鄉村的街道上扯起來的時候,鄉村的夜生活也就此拉開了。

放電影的消息不用誰專門通知,早有腿快嘴也伶俐的孩子將這一消息播散到了左鄰右舍、親朋好友。於是,家家戶戶的煙囪都提前吐出了藍黑的、夾雜著一星半點兒火星的炊煙,在天剛擦黑的暮色中明明滅滅。不長時間,「大大、娘來,快點!」「大亮、二牛,看電影去來!」孩子們焦急的呼喚聲、「哐當」的農家木門關閉聲、急匆匆的腳步聲便一起消失在凍得硬邦邦的鄉村胡同裡、土路上。

電影開場前,往往是人聲鼎沸的。銀白色的幕布前,早已坐滿了老的、小的、年輕的觀眾,老人、小孩一簇,青年婦女和鄰家大嫂、嬸子大娘一簇,青年小夥一簇,中年人一簇……雖然擠擠攘攘、參差不齊,卻又顯得那樣涇渭分明,體現著鄉村樸實的人際關係。在黑藍色調的人叢中,婦女們戴著綠的、藍的頭巾,一些時尚些的婦女圍著新買的紗巾,引來旁邊的同伴好奇地打聽價格;老年人談論這秋季的收成,生產隊離得遠的熟人則趁機互相問詢著家庭成員的近況;青年人則互相說笑著,往往還有未婚的大小夥不時向自己心儀已久的姑娘投去偷偷的一瞥……

巨大的人群邊上,來晚的人扛著凳子、椅子喊著熟人的名字往人群裡加塞,還有三三兩兩沒有拿座位的人,他們披著大襖、袖著手,或蹲或站,間或抽著自卷的紙菸,一明一滅間,便和人群中抽菸的人應和起來,煙霧騰騰上冒,映出一張黑紅的臉龐。

隨著一束白亮的光柱打到銀幕上,開場前孩子們的狂歡開始了。放映機前的孩子把自己的手伸到光柱裡,弄成小鳥、小鴨的形狀在銀幕上扭來扭去,個矮的孩子乾脆把自己的棉帽、圍巾扔向空中,以求那一秒鐘的銀幕亮相,離放映機遠的孩子沒有辦法,只能打兩聲尖利的唿哨給別人「助威」,不到一分鐘,白色消失,隨著音樂聲響起,好似群蛙亂鳴的池塘中扔進一塊磚頭,嘈雜的人聲忽地退去,電影就正式開始了。

那時候的電影,一般是戰鬥片和反特片居多,而每當銀幕上出現一顆不斷放射著光芒的紅五角星時,卻總會讓我們小孩激動萬分,因為這是「打仗的」電影。每每,在「打仗的」電影放過後的幾天,小孩子們玩的遊戲也是打仗遊戲,而且,還會聽說誰的哥哥穿上了綠軍裝當兵的消息。

一次放映《黑三角》後,我們幾個小孩還竟無端懷疑起村裡的一對孤寡老人是特務,並偷偷爬上他們家的矮牆「監視」了幾天,這大概都是受了電影的影響吧!

後來,武打片逐漸多了起來,《少林寺》《神笛少俠洪吉童》《木棉袈裟》……那段時間,小孩們中間忽然又時興起了武術熱,以至於到了誰不會個「童子拜佛」出門都不好意思給人打招呼的地步。幾乎在每個小孩家的房前屋後,都會有一個深淺不一的土坑,那是受電影的影響而用來練習輕功用的。

記得鄰居四孩也挖了一個這樣的土坑練輕功,並且堅持了好些天,但不知怎的他卻忽然放棄了。後來,我們得知他放棄的原因竟然是某天下午他去練功時,往坑裡一跳,卻不知是誰預先在坑裡拉了一泡稀屎,並且蓋上了浮土,四孩跳下去,「噗哧」一聲,屎濺了滿鞋滿腿,四孩當然氣得大哭大罵,最後,也沒找到「兇手」,事情就不了了之了,輕功當然也沒有練成。這成了我們多年後還經常談起的笑料。

「世上有朵美麗的花,那是青春吐芳華……」不知不覺,電影的片尾曲響起,一代人的芳華就此落幕,而回首當年在鄉村看電影的經歷,又何嘗不是我們的少年芳華,它包含了我無邪的歲月、快樂的過往,成為我童年回憶中一抹溫馨的亮色,將永存於我人生的往事影集中。

相關焦點

  • 張愛玲小說改編的電影,在半生緣裡找到的一抹亮色,難得一見
    此前有改編自張愛玲的電影《紅玫瑰與白玫瑰》,關錦鵬導演,陳衝和趙文瑄主演。好好的買辦主婦不當,愛上了佟振寶,結果弄得人財盡失,得虧南洋人的娘家家底不薄,不然談一場戀愛簡直就像一場瘟疫,破財又害命。看她的小說和電影倒很有幾分認同。裡面確實有很多不忍直視的真實,呆在童話裡太久的人,一定會覺得刺耳刺眼和扎心,可如果感情本身,就很難像蒸餾水一樣的純淨。怎麼還有多少人會去選擇愛?張愛玲的小說改編成電影,讓人覺得有一抹亮色的是《半生緣》,黎明和吳倩蓮飾演其中的男女主角,他們之間都有一種乾淨和純粹的愛情。儘管最終失散,但愛情本身的純粹和乾淨,沒有被世俗所汙染。
  • 70年代童年記憶:農村露天電影《三打白骨精》,我看了三遍
    70年代的農村小孩,沒有玩具,經常只能玩石子和泥巴,如果能看上電影,感覺就跟過年一樣。童年時代,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部電影是《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農村夜晚放映露天電影場景60、70年代的電影《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故事情節簡單,五六歲的兒童非常容易看懂。
  • 7080後對童年的懷念,沒有一場星空下的露天電影解決不了的
    童年,又是什麼時候離我們早就萬水千山了呢?那些7080後,以及保持著最後的倔強還不願承認步入中年的90後,要不要一起安置好肉身,讓我們一起回到那個星空下,喝著汽水、追著螢火蟲的童年呢……有句廣告詞說得好:仰望一片星空,回憶一段往事,盡在露天電影。
  • 清秋 一抹招搖的亮色
    清秋 一抹招搖的亮色作者 || 浪激天涯連日下雨,氣溫驟降。周末的徒步被風雨阻擋,這閒暇該如何打發?上周末徒步時撿了不少核桃,周中做過椒鹽核桃,帶辦公室去,難得一次所有同事都說好吃,其中一個同事家中有核桃樹,馬上要了方子準備照做。趁今天有空,用剩下的核桃可以做點別的吧?
  • 今日露天電影放映:《中國機長》
    光影講述著熟悉的故事,在很多人的記憶裡,露天電影和夏天最相配。,經典的「龍標電影」開頭,可以喚醒你童年的回憶嗎?更不要說看露天電影了。音樂響起,幕幕拉開,和朋友一起觀看一部電影留下屬於我們的回憶在等待電影播放的同時
  • 星光露天影院開播,免費電影等你來看!
    星光露天影院開播,免費電影等你來看!……在曾經那個普遍缺乏文化娛樂生活的年代裡,露天電影,成為了那個時代的印記,承載了幾代人難忘的回憶。從前看露天電影,三五成群結伴同行,人們聚在一起聊天問候,家長裡短,那種熱鬧而溫馨的畫面漸漸消逝一去不復返了。
  • 二七廣場露天放電影了!一秒鐘勾起鄭州人的集體回憶
    童自榮再現覺遠風採 導演重溫拍攝記憶「師傅,弟子知錯了,你對我有救命之恩,方丈對我有再生之德,不能讓少林因我而遭難,讓我來承擔罪過吧!」活動現場,著名配音演員童自榮老師為大家展示了一段電影《少林寺》中的經典配音橋段。
  • 「小鮮肉收割機」譚松韻,是複雜娛樂圈中的一抹亮色
    (我慕了!)作為李尖尖的扮演者,譚松韻憑藉著一張童顏,以及富有感染力的演技,徵服了觀眾,贏得口碑與收視雙豐收。(我的青春小鳥一樣不回來。)腰也是,掰腰我會哭的。」被稱為「小鮮肉收割機」的她,不炒CP,不蹭熱度,堪稱複雜娛樂圈中的一抹亮色。即使這些天因為母親的官司,被推到風口浪尖,依舊低調行事,默默維權。
  • 刺繡花朵胸針,裝點衣服的一抹亮色
    有些很簡單的衣服,比如黑色西裝、T恤等,穿上去會略顯沉悶,但是衣櫃裡還少不了這樣的衣服,因為有些場合就需要穿這樣的衣服,如果加上絲巾或項鍊或胸針,會衝淡過於嚴肅的風格,所以我要做一個刺繡花朵胸針用來平常裝飾那些過於嚴肅的衣服。
  • 上海電影節|王硯輝:戲份再少,也要成為電影中的一抹亮色
    於是,在上影節的媒體見面會上,他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不好意思又是我」。因為從一部電影到下一部電影的見面會和發布會,他得串著跑,「多少人想來來不了,我佔了仨。」話分兩頭,無論在今年的上影節,還是近年來的電影作品中,雖然王硯輝的出鏡率足夠高,但幾乎每一部作品的戲份都是不多的。
  • 鳳翔記憶:露天電影
    上世紀九十年代,每當村裡有廟會或者有人去世一般都會放露天電影,運氣好了,還有可能放兩場,美美的過一把看電影的癮!在那個物質和文化娛樂活動比較匱乏的年代,放電影很有市場,我小姨夫當年就是放電影的。小姨夫是縣水泥廠的普通工人,雖然有一份相對穩定的收入,但是每月少的可憐的工資要養活一家老小已經是捉襟見肘了。
  • 乏善可陳的人生,唯有小說增添了一抹亮色
    我小時候喜歡湊熱鬧,每逢集市都跟著大人過來,沒別的事,就是瞅人,看著一張張面孔和表情,在討價還價中不自覺揚起的眉梢,渴望著某件物品而不可得的眼神,所謂人氣兒,不外如是。 就這樣,一次偶然,無意間踏足到另一方神奇世界,先看武俠,後看玄幻仙俠,沉浸在幻想中的世界裡,不可自拔,生活中積壓的點點失意,都伴著故事,化為流水奔湧而去。 上初一開始接觸網吧,也開始接觸網文,當時看《蜀山》如痴如醉,每天早上早起半個小時,花一塊錢開機器,看完最新章節就往學校跑。
  • BEING 回顧 |露天電影奇妙夜圓滿落幕,你懷舊了嗎?
    金橋碧雲美術館圍繞熱門展覽「「你去哪裡了」——童年玩具尋跡展」展開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懷舊型公教活動,「BEING ART EDU I 露天電影奇妙夜」是最受歡迎的活動之一。《閃光的彩球》探討上世紀80年代小學教育的意識形態,結尾的拉彩球部分讓觀眾們記憶深刻;《天堂回信》講述了一段親情,童年階段裡,若是有一個能陪自己認識社會、認識生活、認識自然,保持童心與玩性的長輩,是一件難得又幸福的事情;《阿凡提之奇緣歷險》與前兩部電影不同,它是一部動畫片,阿凡提騎著萌萌的小毛驢勾起多少80後美好的童年回憶。
  • 露天幕布睇電影——80年代童年玩樂篇(七)
    在神廟的前面一般都有比較寬闊的宮町,在兩個水泥鑄成的泥樁裡,豎起兩根粗長的竹竿,上面橫著一根細點的竹竿,掛上電影布,就成為一個露天的電影場了。早些時候是四方的電影布,後來逐漸有了寬銀幕的。每次電影放映前,放映員都會用話筒說:「未到場的觀眾請快點到場來,今夜的電影就要放映了。今夜的電影有兩部,第一部是……」到結束後也會說「今夜的電影到此結束,明夜再會!」
  • 《克里斯多福·羅賓》:除了童年回憶,還有一段溫馨父子情
    如果你覺得被生活瑣事壓得喘不過氣,那就不能錯過本周新片《克里斯多福·羅賓》,這個很多人小時候愛不釋手的「玩伴」的故事背後,除了童年回憶,其實還有一段溫馨的父子情。文/深度刊《克里斯多福·羅賓》中,正當已長大成大的Christopher面對大人的煩惱,兒時玩伴小熊維尼又突然湧上心頭。
  • 她的回憶:農村電影放映
    露天電影,多麼富有詩意的名字,現在的90後根本無法了解,在那個精神文明匱乏的年代,露天電影,曾經帶給了一代人多少美好的回憶。在稻草堆起的曬穀場,月亮在白蓮花般的雲朵裡穿行。兩根竹竿子搭建,一塊白色的幕布。星星照路,夏蟲伴奏,夏荷芬芳,溫馨而又浪漫。現在,有多少人看過16毫米露天老電影,也許我們的下一代和下下一代都沒有看過,也許根本不知到。
  • 露天電影院
    孩提時代,最喜歡的就是在曬穀場上看電影,那曬穀場被人們稱之為露天電影院,在曬穀場看電影的那個場景至今還是念念不忘。那時候的農村還沒有電視機,更談不上電腦,人們的精神生活極度匱乏,幸好縣裡的電影院會定期派出放映隊下鄉放電影。
  • 電影版家有兒女,童年的回憶,多少家庭的縮影
    今年,是電視劇《家有兒女》開播15周年,這部曾經陪伴了無數人童年的情景輕喜劇,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當年還帶給了我們許多的歡聲笑語,有消息稱,《家有兒女》電影即將開拍,現在已經進入演員的全國海選階段 。
  • 賞夜風憶童年,露天電影助力大寧國際再添夜活力
    據悉,7月25日起,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露天放映專場與2020中外家庭戲劇大賽在大寧國際商業廣場共同啟幕,豐富廣大市民文化生活的同時,助力夜間經濟再升活力。  文化活動不斷,感受上海的「海納百川」  近期,深受老一輩喜愛的「露天電影」升級回歸,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露天放映在中央廣場火熱進行中,放映的片子既有近年來口碑票房俱佳的《乘風破浪》《後會無期》《攀登者》等,還有各大國際電影節獲獎的熱門影片,如《弗蘭茲》《完美陌生人》等。
  • 光陰的故事:露天電影
    我之所以對這件事印象很深,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父親回家時帶來了縣城的包子。不過說實話,那次那包子真不好吃。早年,只有縣城才有電影院,我們鄉鎮村裡只有露天電影。而父母輩的中年人馬馬虎虎還算喜歡電影,或許他們小時候也是習慣看戲從而對電影也沒有什麼興趣、只是不想給人以跟不上時代之感。他們把露天電影變成溝通莊稼與收成、子女出息與婚嫁的機會,或者乾脆就是幾個老友一起抽抽旱菸,閒聊幾句,在繁重的體力勞動中難得清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