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魅影》是根據法國作家卡斯頓·勒胡的同名小說改編。在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法國逐漸興起了各種驚險、偵探和愛情的小說。當時這部小說並不是勒胡最有名的作品,直到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它被一些早期恐怖電影的製作人所發掘,進而一躍成為膾炙人口的佳作。從默片時代到二十一世紀,有關《歌劇魅影》題材的電影被拍攝過很多次,但是似乎並不為人們所熟知。
終於在三十年前,來自英國的音樂才子安德魯·勞伊德·韋伯讀完這部小說的原文之後,發現故事中的幽靈其實是一個有知識、有靈魂的傑出作曲家、優秀的建築師和神奇的魔術師。他的悲劇起源是愛情的魔力,與原著中把其描繪成怪物、異類相比,韋伯更願意把幽靈塑造成一個值得人同情、僅僅是生活在不同世界裡的人的形象。
影片的故事發生在19世紀的巴黎,講述了發生在巴黎歌劇院裡一個神秘而悽美的愛情悲劇。克裡斯汀本是劇團的一名默默無聞的芭蕾舞演員,在偶然的機會中,她頂替劇團的首席女演員卡洛塔上臺演唱。她那天使般美妙的歌聲立刻受到了觀眾的熱烈掌聲,剎那間一顆新星在巴黎歌劇院的宏偉舞臺上誕生,而使她能夠唱出如此美妙聲音的導師,就是棲身於歌劇院迷宮般的地下室裡,那傳說中亦人亦鬼的歌劇院幽靈,那個帶著面具的冷酷魔鬼。
為了能使克裡斯汀成為劇院的首席女高音,幽靈不顧一切,甚至傷及無辜;克裡斯汀把她的音樂導師視為天使,甚至認為是已故父親通過這個天使的音樂陪伴著她,如此歌劇院裡的幽靈便是她內心深處對親人思念的精神寄託。
可以說,二者是精神的共鳴者,有對音樂的執著和熱愛,也有在靈魂深處對音樂難以割捨的情感,但他們卻無法走到一起!不是克裡斯汀對黑暗恐懼,不是她害怕孤獨,而是幽靈不清楚如何去愛!如果通過犧牲他人來滿足自己的欲望,這樣的扭曲行為,如何使一個善良的女孩為之動容?反觀幽靈,也許不是他不懂如何表達情感,而是殘酷的社會和他的悽慘遭遇使他從來沒有體會到親情的關愛、朋友的關心和母親的呵護,這世間所有的溫情從未眷顧過他,導致在愛情面前,他的表達方式是佔有和竭盡所能地保護!
Chapter 2囚禁的玫瑰
音樂天使的誘惑來自陰暗的地窖,天使的聲音猶如父親的關懷迴蕩在金碧輝煌的歌劇院,美麗單純的克裡斯汀被天籟之聲深深地吸引。對於劇院的其他人來講,他的存在只能聞其聲,不能見其人。幽靈的傳說折磨著在劇院工作生活的每一個人,沒人知道下一個被他「選中」的人是誰。
音樂天使的悲慘命運給了他不成形的面龐,還有一顆扭曲的靈魂。他出生時就是一個面龐嚇人的孩子,母親不願看到他並將他丟棄。他過著漂泊和屈辱的生活,即便是命運多舛,也沒能磨滅他的藝術能力,建築、設計樣樣精通,學什麼都很快,甚至掌握得爐火純青。他去過波斯和很多國家,給不少地方建造過魔幻的宮殿。
後來,這個總是帶著面具的人選擇在巴黎歌劇院的地下過著不見天日的陰暗生活。小說中幽靈的名字叫艾瑞克,他一直在暗中精心培養克裡斯汀非凡的歌唱技術,引導和激發她內在天賦的潛力,這件事只有管理巴黎舞團的奇裡夫人知曉,她最了解幽靈的行蹤和身世,她同情幽靈的遭遇,一直認為幽靈是位傑出音樂家。
克裡斯汀與埃瑞克是一對心靈相吸的精神戀愛主義者,他們因為音樂而相識相知。克裡斯汀的父親曾是丹麥著名的小提琴家,從小便受到父親的言傳身教,十幾歲時歌唱功底就不同凡響,然而父親的突然病故,使得年幼的女孩失去了本該屬於她的童年歡樂,也從此不會唱歌。她在巴黎歌劇院僅僅是一個微不足道的芭蕾舞演員,並不被人們所重視。一個是因為思念慈父而被天使般魔幻的聲音所傾倒,一個是被美麗善良純潔的心所打動,是音樂連接了兩顆孤獨無助卻又暗藏憧憬的心。
法國大革命之後建立起了巴黎公社,社會處於動蕩時期,每個人都神色匆匆,克裡斯汀無依無靠的身世猶然令人心生憐憫,她渴求在大大的世界,尋覓到屬於自己的精神支柱,屬於自己最為親近的東西。而劇院裡的幽靈也許就是她對父親的思念和不舍的寄託。
Chapter 3美麗的童話
音樂家的遺孤,有著對音樂的純潔追求和對生命善良的詮釋。她孤獨的童年一直生活在對父愛的幻想中,脆弱的心渴望安全的避風港。幽靈不敢直接面對他所愛慕的人,他的希望和快樂就是在黑暗中默默守護她、教她歌唱,他的歌聲豐富了她的靈魂,引導她成為舞臺上的明星。
當她在臺上一展歌喉,白馬王子註定要愛上她,命運給了她一個童話般的完美結局。克裡斯汀青梅竹馬的男人出現了,他就是劇院的贊助人勞爾子爵,在勞爾殷切和強烈的追求下,克麗斯汀陷入了溫柔的愛河,她也清楚他們的舉動一定會激怒幽靈,但是她選擇勇敢面對,畢竟她一直很敬畏培養自己的導師。果真被激怒後的幽靈不願失去心愛的女孩,他寫出一部佔有性極強的劇本《唐璜的勝利》,高傲強勢的指定由克裡斯汀主演該劇。
該劇首演時,幽靈設計殺死男主角,頂替被害者,親自與克裡斯汀在舞臺上激情歌唱,並趁機擄走她,走過萬花筒般迷離的地下通道,漆黑潮溼卻華麗的地下宮殿,勞爾在奇裡夫人的幫助下追蹤而至也到了神秘幽靈的藏身之地。幽靈、克裡斯汀和勞爾之間的三角戀的衝突也達到了極致,人性、愛情、師徒之情,多層感情焦灼在一起,憤怒中的幽靈和不再憐憫幽靈的克裡斯汀,以及堅貞不渝、勇闖地下迷宮的勞爾,他們把人世間的錯綜複雜用音樂感染了成千上萬的觀眾,不得不承認很多觀眾是從音樂劇的舞臺版本走進電影院的。
本片主旨愛情本沒有對與錯,但愛的方式方法卻有對與錯、是與非!2004年電影版的結局中,幽靈與勞爾去克裡斯汀墓前探望,兩人的處事方式截然不同,勞爾可以光明正大,而幽靈總是躲到沒人看見的地方默默的守護,他給克裡斯汀準備的鑽戒和繫著黑色絲帶的紅玫瑰卻一直是光亮和鮮豔的,這花兒像他的心一樣始終鮮活。
在原書中,克裡斯汀是一個逆來順受且懦弱女孩,她嚮往光明的生活,但是又害怕激怒幽靈。只要他一聽到幽靈用音樂呼喚她,仿佛她的世界裡就只有幽靈這位音樂導師一人,而一旦音樂停止,她又無助地在黑暗中聽從幽靈的指揮,痛苦萬分。好萊塢在上個世紀40年代中期拍攝過一部比較有影響的《歌劇魅影》,也請來當時很具人氣的演員擔當主角,他們遵循了小說中故事人物的性格,並且幽靈的怒氣和對這個世界的怨恨都表現的真實,也許是因為當時的特效不及當代社會先進,所以在那以後這個題材的影視劇一直沒有很大的突破,甚至有段時間人們早已經忘了巴黎歌劇院的幽靈那段離奇的故事。
直到音樂劇作家韋伯看了原書以後,認為幽靈並不是只帶給人們痛苦的人,事實上,他的存在是一個悲劇,也是一個收穫。之所以把「幽靈」譯成「魅影」,是由於艾瑞克本身不是幽靈,而是他的生活、性格、一舉一動和做事方式如同幽靈一樣神秘莫測、鬼魅多端,所以才稱他「魅影」,這樣翻譯更加帶有神秘感和浪漫情愫。
Chapter 4黑暗裡的一束光
是什麼讓幽靈成全了這對戀人?是克裡斯汀送給他平生第一個吻,還是他發現克裡斯汀為為保護勞爾而犧牲自己?在喚醒這位黑暗的藝術家的時候,可能是克裡斯汀對他的憤怒、絕望和憐憫的情緒;但對於幽靈卻等同於重生,或許他從克裡斯汀的親吻中,感悟到了愛一個人是希望對方獲得幸福的,克裡斯汀能因救勞爾的性命,選擇與他結婚,然而聰明的幽靈也深深地體會到佔有對方其實不是給她幸福,而是在進一步傷害她,這時候他的學生克裡斯汀成為他的老師,教他如何做人,也許這才是放走勞爾與克裡斯汀的真正原因,他明白了做人的真正意義,然而這卻是一個痛苦的過程。
如果說幽靈既帶給克裡斯汀黑暗的情感,又給她成功的事業,那麼勞爾的出現便是將克裡斯汀走向光明的使者。這段在當時的巴黎駭人聽聞三角戀,驚動了整個歌劇院和巴黎的人們,大家提到劇院中的幽靈,都有談之變色驚恐,想想還是情有可原的,在那是科技並不發達的時代,光怪陸離的鬼神故事還是非常盛行的。魅影只能說是個特殊的人,他的生活離不開負面的映照,儘管他想盡辦法取悅克裡斯汀,使盡所有魔幻把戲,可是除了音樂以外,似乎他並不是克裡斯汀日日思念的人,因為人對真善美的追求始終不願放棄。
在幽靈的世界裡,除了克裡斯汀的利益,其他都是他的敵人。從來沒有人教過這個可悲的地下生物如何去愛,可是他卻知道愛一個人要為對方付出一切的真諦,他單純且純粹的愛情、扭曲的心靈,加之他美麗的音樂,註定他的悲劇命運,然而卻又讓人心生惋惜與憐憫。邪惡戰勝光明,似乎是一個永恆不變的真理,洋溢著青春朝氣的勞爾,用他那顆善良執著的心感化了幽靈,勞爾也一直感激幽靈成全他與克裡斯汀的童話結局。影片的開頭,勞爾在巴黎歌劇院的物品拍賣會上,把幽靈的猴子音樂盒拍下,之後送到克裡斯汀的墓前,這說明,幽靈對克裡斯汀和勞爾的影響是貫穿他們整個人生,幽靈也從不曾離開他們的生活,這就是精神大於物質的力量,他給克裡斯汀自由,給予綻放,默默地相伴和守護她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