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臨淄】 名著流芳——《孫臏兵法》

2021-02-13 臨淄

  《孫臏兵法》(亦稱《齊孫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兵書,由戰國中期傑出的軍事家孫臏與其弟子所著。原著89篇,圖4卷。後來失傳。1972年4月,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一批孫臏論兵的竹簡。經專家整理、編纂為《孫臏兵法》,分上、下編,各15篇,共收364簡,1.1萬餘字。1985年版《孫臏兵法》定為16篇,共收222簡,近5000字。

1975年出土的竹簡鉛印本《孫臏兵法》

  修正後的《孫臏兵法》內容主要包括:

  《擒龐涓》篇主要記述孫臏在桂陵之戰中,用避實擊虛、「攻其必救」等辦法,迷惑敵軍,誘使魏將龐涓棄其輜重,兼程追趕,最終乘其方虛,在桂陵大破魏軍,俘獲龐涓。

  《見威王》篇主要記述孫臏初見齊威王時,陳述自己對戰爭的看法。

  《威王問》篇主要記述孫臏與齊威王、田忌關於用兵之事的問答。齊威王問九條,田忌問七條,孫臏都給以圓滿的解答。前一部分就敵我兵力對比的不同情況,提出不同的作戰方法。後一部分主要指出用兵最重要的是「必攻不守」。

  《陳忌問壘》篇記述田忌與孫臏之間的問答。簡文殘缺,現存部分主要說明在未能構築壁壘時,如何組織配備各種兵力來進行作戰,總結了馬陵之戰的戰法。

  《選卒》篇主要從國家政治的宏觀角度,論述關係戰爭勝負的一些重要因素。其中主要強調了選卒、有德行、明賞罰等等。

  《月戰》篇談到戰爭勝敗與天象的關係。強調了天時、地利、人和對於用兵的重要性。

  《八陣》篇強調將兵必須知「道」。

  《地葆》篇從軍事上論述各種地形的優劣與用兵的關係。

  《勢備》篇提出戰爭不可避免,因而主張要「自為備」,完善兵器裝備,形成必勝之勢。

  《兵情》篇論述了治軍方法,並以矢、弩、發者分別比喻士卒、將帥和君主之間的關係,認為只有三方面都合乎要求,才能勝敵。

  《行篡》篇論述了如何使士卒和百姓在戰爭中為統治者盡力。

  《殺士》篇中,「殺士」意謂善於用兵的將帥能使士卒勇於為國捐軀。

  《尉繚子·兵令下》說:「古之善用兵者,能殺卒之半,其次殺其十三,其下殺其十一」,與本篇主旨相近。

  《延氣》篇列舉激氣、利氣、厲氣、斷氣、延氣五事,主要是強調將軍如何激勵士氣、鼓舞鬥志。

  《官一》篇主要論述各種軍事措施及陣法的作用或適用的場合。

  《五教法》篇提出了教育、訓練士卒的五個方面;論述了如何提高軍隊素質。

  《強兵》篇記述了齊威王與孫臏之間關於富國強兵的問答,內容重要,故列為上編之末。

銀雀山一二號漢墓

  孫臏繼承和發展了孫子的軍事思想,總結了戰國前期和中期的戰爭經驗,圍繞著新形勢下的戰爭問題,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思想主張,豐富了齊國兵學理論的內容,促進了我國古代軍事理論的發展。

  一、「戰而強立」的戰爭觀。《孫臏兵法·見威王》篇中明確提出了「戰勝而強立,故天下服」的指導思想,認為依靠「仁義」、「禮樂」無法「禁爭奪」,只有「舉兵繩之」,即通過戰爭才能實現國家的統一,達到「天下服」的目的。這是孫臏戰爭觀的核心思想,它揭示了戰爭的政治目的。同時,它區分了「有義」和「無義」戰爭,初步揭示了正義戰爭和非正義戰爭的性質。該書深刻闡述了政治在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及民心向背對於戰爭勝負的巨大影響。還闡明了戰爭勝負對國家安危、存亡的關係,指出:「戰勝,則所以在亡國而繼絕世也;戰不勝,則所以削地而危社稷也,是故兵者不可不察。」《孫臏兵法》主張慎戰,即不得已時才進行戰爭。

  二、「事備而後動」的備戰觀。孫臏認為要進行戰爭並贏得勝利,還必須做好充分的戰前準備。《見威王》篇提出了「事備而後動」的備戰方針和戰爭指導原則,要求戰前做好戰爭的各項準備工作,不打無準備之仗、無把握之仗。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兵出而有功,入而不傷」(《客主人分》)。並強調把戰爭準備的重點放在「有委」、「有義」上。「有委」,就是要有充足的戰略物資儲備和雄厚的經濟實力;「有義」,就是要有正義的理由進行戰爭,以取得軍民的支持,得道多助。在《勢備》中又提出了「旦暮服之」的備戰標準,要求國家、軍隊做到常備不懈,有備無患。

  三、富國強兵的治軍觀。《孫臏兵法》發展了前人富國強兵的理論。認為在諸侯紛爭的形勢下,只有「富國」才是「強兵之急者」,國家富了,才有條件使軍隊強大起來。把富國作為強兵的當務之急,揭示了軍隊、國防、戰爭對國家經濟的依賴關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因而主張變法革新,發展經濟,提高生產,以此建設強大的軍隊,奪取戰爭的勝利,促進統一的事業。

  四、以人為主的制勝觀。《孫臏兵法》重視人在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強調發揮主觀能動作用,把提高人的素質視為強兵制勝的關鍵。它在軍事史上首次揭示了人是戰鬥力諸因素和戰爭制勝諸因素中第一位的因素,認為「間於天地之間,莫貴於人」(《月戰》)。講人是戰鬥力的第一要素。因此,對將帥修養不僅提出德、信、忠、敬等一般要求,而且提出要有駕馭戰爭的能力,「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內得其民之心,外知敵之情,陣則知八陣之經,見勝而戰,弗見而諍」。「甲堅利兵,不得以為強」,光靠武器精良,還不算強大;強調要想取得戰爭的勝利,必須依靠人為,利用有利條件,克服不利條件,創造一切條件,才能達到克敵制勝的目的。

  《孫臏兵法》曾廣泛流傳於戰國末和秦漢時期,在歷史上頗有影響。特別是孫臏提出的「圍魏救趙」和「馬陵之戰」,早已成為軍事史上的著名戰法,歷來為兵家所仿效。其影響與日俱增,越來越受到中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溫馨提示:

【聯繫方式】電話:0533—7220579,郵箱:lzqwlwhbgs@163.com

【分享收藏】點擊屏幕右上角按鈕—分享到朋友圈,讓更多朋友一起關注。

【如何訂閱】

1、添加朋友—查找公眾號:臨淄

2、打開微信—點擊屏幕右上角按鈕—掃一掃:掃描下方二維碼

相關焦點

  • 《孫臏兵法》與孫子兵法的區別?它們是怎麼流傳的
    《孫臏兵法》的著錄和流傳比較簡單。孫臏在桂陵之戰與馬陵之戰後,名播天下,其兵法也流傳於世。《韓非子●五蠹》所說「藏孫吳之書者家有之」的「孫」既指孫武,也指孫臏。先秦至秦漢,孫武與孫臏都被稱為「孫子」。《漢書》著錄「《齊孫子》八十九篇,圖四卷」,這是我們現在所能見到的最早的《孫臏兵法》著錄,也是在歷史上能夠見到的唯一著錄,此後的官私目錄書沒有《孫臏兵法》的蹤影。
  • 孫武,孫臏和《孫子兵法》是什麼關係
    吳王闔廬仔細閱讀後,大加讚賞,起名《孫子兵法》。這就是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孫子兵法十三篇」。孫臏是戰國時期,也就是孫武之後的百年間,才橫空出世。是齊國大臣田忌把孫臏推薦給齊威王的。所以歷史上,孫武和孫臏是兩個人,一個在春秋時期的吳國參政,一個是戰國時期的齊國效勞。著名的成語「田忌賽馬」、「圍魏救趙」、「增兵減灶」等都說的是孫臏的故事。
  • 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
    本劇通過戰國時期兩位著名軍事謀略家——孫臏和龐涓的故事,向人們形象展示最為傑出的兵法與計謀。戰國時期,世外奇人鬼谷子有兩個得意弟子——孫臏和龐涓。鬼谷子將失傳的《孫子兵法》獨傳於孫臏。龐涓率魏國大軍在方城與楚國軍隊相持不下,孫臏引用《孫子兵法》上的「上屋抽梯」之計,大敗楚軍。龐涓因此嫉妒孫臏的才能,用「笑裡藏刀」之計栽贓孫臏,孫臏被處以臏型。
  • 孫臏兵法謀略解讀:讓他人「赴湯蹈火在所不辭」的中華管理科學!
    上一期在微信公眾號「謀略與兵法」上,我們給大家剖析了令人孫臏總結出來的令人「不寒而慄」的兵家用人權謀。不過大家不要在這裡產生誤解,認為兵法謀略是陰暗的,其實兵法謀略是中國先賢們從血與火地實踐中提煉出來的管理科學。
  • 桂陵之戰 馬陵之戰 孫臏兩次力克龐涓 活用兵法圍魏救趙、韓
    這兩次戰爭不僅僅是齊、魏之間的對決,更是兩國將領孫臏和龐涓之間的對戰,雙方兵法對決,同樣讓孫臏的成為了名滿千古的兵法家。孫臏,是兵法家孫武的後代,山東省陽穀縣人。孫臏年幼的時候父母雙亡,靠叔父撫養長大。當時孫臏的叔父是齊國大夫,但因為擁戴姜齊公室,被田氏殺害。這種政治站位上的問題非常嚴重,也是要牽連家人的,於是孫臏逃離了齊國,逃離路上遇到了魏人龐涓,結為兄弟。師從鬼谷子,學習兵法。
  • 龐涓和孫臏到底有什麼仇,要對他施以臏刑,出土的竹簡解釋了這些
    可是後來這對同學反目成仇,據相關史料記載,龐涓因為妒忌孫臏的才能,怕他日後不利於自己,所以設計陷害孫臏,挖掉了孫臏的膝蓋骨,使孫臏終身殘疾,孫臏的名字也由此而來。那麼孫臏龐涓之間到底有什麼深仇大恨,僅僅是為了妒忌也不至於下如此狠手,殘忍地挖掉老同學的膝蓋骨,這其中還有沒有其他隱情呢?
  • 孫子兵法:攻其必救,孫臏圍魏救趙,擊潰龐涓
    這種策略在中國戰爭史上被廣泛的運用,就是「圍魏救趙」之策,孫子的後代孫臏,對此也有自己的見解:「解雜亂紛糾者不控卷,救鬥者不搏撠,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意思就是想要解開紛亂糾結的繩子,並不用握緊拳頭去發起攻擊,參與爭鬥,只需要尋找到要害之處,趁虛取之,便能使雙方都受到制約,從而解決紛爭。
  • 孫臏被挖膝蓋一點不冤?山東挖出一竹簡,揭開孫臏遭遇的真相
    導語:提起孫臏我們都不陌生,他和龐涓年輕時就一起學習兵法,而根據一些野史記載,他們更是拜鬼谷子為師。
  • 龐涓挖了孫臏膝蓋骨,在他臉上刺字,孫臏復仇的時候有多狠?
    一提起春秋戰國時兵家的代表人物,很多人心中首先會想到孫子和他所著的《孫子兵法》,然後順理成章的把孫子當作是另外一位大名鼎鼎的軍事家——孫臏。但事實上,孫子和孫臏一個是春秋時人、一個是戰國時人,而且孫子還是孫臏的直系祖先呢。或許是因為家學淵源的緣故,孫臏在兵法上也繼承了先輩的智慧,並且和大名鼎鼎的龐涓一起學術於鬼谷子門下。說起來龐涓和孫臏這對師兄弟,就不得不提到他們之間的那些糾葛!
  • 龐涓將孫臏害成瘸子,還在他臉上刺字,孫臏對他的復仇有多狠辣?
    而在其中,孫臏、伍子胥的復仇都可謂酣暢淋漓、令人痛快。孫臏,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相傳是兵聖孫武的後代。他與龐涓一同求學,拜在鬼谷子王詡的門下。經過多年學習,龐涓率先學成出山。其後,龐涓在魏國找到了工作,並在魏惠王手下擔任大將。由於龐涓深得鬼谷兵法的秘傳,因此在作戰中立下很多功勞,可謂官運亨通。不久後,孫臏也學成下山。龐涓聽聞此事後,立即派人盛情邀請孫臏來魏國任職。
  • 華杉講透孫子兵法
    在本書中,作者通過155個經典戰例,將《孫子兵法》的原意剖析得詳盡透徹。同時援引兩千多年來,解讀《孫子兵法》的傳世注家曹操、杜牧等11人的註解,從不同角度還原兵法原意。全書通俗易懂,案例教學生動形象。雖說沒有完全按照翻譯來解釋,但最後都能夠讓人理解含義和背後的緣由,不失為一本了解孫子兵法的優良讀物。
  • 馬陵之戰後,孫臏為啥在戰國銷聲匿跡?極有可能被「兔死狗烹」了
    只有一個可能,此時的孫臏已死,而且是死於內鬥。成也田忌、敗也田忌當初孫臏從魏國逃往齊國後,投奔到齊國貴族、名將田忌門下,並得到了對方的優待。其後,在一次上流階層的賽馬活動中,田忌採取孫臏的計策,從齊王那裡贏到了千金;緊接著,他借著這個機會,將孫臏隆重介紹給齊王,幫助這位身體殘疾的門客一躍獲得軍師之職。
  • 除了鬼谷子,這對姐妹作用巨大,孫臏數次死裡逃生都跟她們有關
    大家好,歡迎來到萌娃娛娛,本期導讀內容:除了鬼谷子,這對姐妹作用巨大,孫臏數次死裡逃生都跟她們有關(電視劇《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最近在看《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這部電視劇拍的相當好,有許多劇情,讓人回味無窮,恍然大悟!今天,我們來聊一下跟孫臏有關的故事。
  • 每天一個歷史故事——孫臏與龐涓(上)
    孫臏和龐涓是同學,拜鬼谷子先生為師一起學習兵法。同學期間,兩人情誼甚厚,並結拜為兄弟,孫臏稍年長,為兄,龐涓為弟。
  • 2021初中語文人物作文素材:孫臏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初中語文常考作文素材:孫臏,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獲獎名片】   才志雙全   【評價】   在艱難裡,他從不放棄,用銳利的智慧打開一道道塵封的門,終於迎來了人生的道道曙光。龐涓的迫害止不住他才華的釋放,臏腳之痛停不了他追求的腳步。
  • 龐涓處以孫臏臏刑,挖其膝蓋骨,孫臏出逃後在復仇時有多狠?
    ,龐涓曾與孫臏在一個師父門下學習過兵法,後來龐涓在魏國得以重用,擔任魏惠王的將軍,但他認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孫臏,擔心孫臏將來奪走他的光芒,因此捏造罪名將孫臏處以臏刑和黥刑,即在孫臏臉上刺字,挖其膝蓋骨。
  • 孫臏拿龐涓當親人,龐涓卻傷他最深,熟人之間的傷害突顯人性陰暗
    古今人性都是相通的,在二千多年以前的戰國時期,龐涓和孫臏就是一起典型的熟人互害的故事。同門師兄孫臏與龐涓同時跟隨鬼谷子學習兵法,二人作為同門師兄,關係親密,還結為兄弟,情同手足,每天形影不離,無話不說。
  • 龐涓對孫臏表面手足,暗裡痛下殺手,孫臏如何報仇的?君子之道也
    師傅鬼谷子看孫臏做事沉穩冷靜,不像師弟龐涓那般急功近利,便把自己珍藏一生且不曾輕易授予他人的獨門絕學——《孫武子兵法》傳授給了孫臏。    因為龐涓自私的想法而遭受如此酷刑的孫臏此時卻還對龐涓編出來的謊話深信不疑,為了感謝師弟的救命之恩便答應了其將《孫武子兵法》憑記憶複寫在紙上的請求。
  • 孫臏和龐涓
    一種相輔相成,如管仲鮑叔牙;一種相愛相殺,如孫臏和龐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