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在微信公眾號「謀略與兵法」上,我們給大家剖析了令人孫臏總結出來的令人「不寒而慄」的兵家用人權謀。不過大家不要在這裡產生誤解,認為兵法謀略是陰暗的,其實兵法謀略是中國先賢們從血與火地實踐中提煉出來的管理科學。兵法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讓他人為我們「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孫臏作為兵法大家,對此他是深有體會的,他把管理學中的激勵手段形象地概括為「延氣」(即精神力量的開發與使用),並根據實施流程分階段做了解釋。
第一, 用團隊意識代替個人意識。
領導者把形形色色的成員從五湖四海招聘過來聚集在一起,怎樣才能把各懷異心的烏合之眾訓練成萬眾一心的威武之師呢?其關鍵就在於孫臏所講的「合軍聚眾,務在激氣」。那「激氣」的本質是什麼呢?就是用團隊(集體)意識來逐漸取代個人意識,給大家造成一種為自己團隊出力就是為自己爭氣的景象。什麼拉歌比賽,什麼團建活動,其實就是「激氣」的常見方式。
第二,通過慣性動作來引導成員的所思所想。
精明的領導者總是希望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贏得下屬的衷心擁戴和追隨。然而人心隔肚皮,大家都不知道對方心理到底是怎麼想的,特別是在組織經歷一些波折之後。孫臏指出:「復徙合軍,務在治兵利氣。」那怎麼通過「治兵」來「利氣」呢?就是通過慣性動作來引導成員的所思所想。在平時通過反覆培訓,使組織成員對很多動作形成習慣,從而在關鍵時刻產生下意識的「條件反射」。比如保險行業要求業務員熟記銷售話術,以至於他們一旦見到客戶完全本能的就能夠脫口而出進行銷售。
第三,誇大潛在威脅從而正視現實威脅。
無論是打仗還是上班都是大家原本所不願意去做的事情,作為領導者怎麼才能讓大家反而欣然接受呢?孫臏指出:「臨境接敵,務在厲氣」。那我們怎麼來實施「厲氣」這個動作呢?就是,通過誇大潛在威脅從而正視現實威脅。「兩害相權取其輕「,只有給大家提供一個更壞的選項,大家才能夠欣然接受當前面對的事實。陳勝說得好「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其實這句話就是最好的「厲氣」動員。
第四,限定痛苦時間才能使大家坦然地接受痛苦。
然而對於組織成員來講,再強有力的激勵措施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喪失效力。對此,孫臏對各位領導者做了提示:「戰日有期,務在斷氣」。怎麼理解「斷氣「呢?其實就是讓大家看到黎明不遠了,我們受苦的時間不長了,這樣就能使大家坦然地接受痛苦。
(歡迎想系統學習兵法謀略的朋友加入「臥龍讀書會」,我們每周定期有語音分享等互動活動,具體情況可以添加微信了解:zhimakamen5918 或 長按下方二維碼。不懂謀略與兵法,怎能從容應對日益激烈的競爭?)
你看此文用 · 秒,轉發只需1秒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