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初年,為了分析秦朝政治的成敗得失原因,以資借鑑,儒生賈誼寫了不少政論文,其中一篇叫《過秦論》,裡面提到「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後世將這八位稱為戰國「東方六國八名將」。
其中,孫臏是兵家亞聖,在古今軍事領域地位崇高,在現代人看來,與孫臏齊名的應該是吳起,兩人都可以算是兵家亞聖。但令人意外的是,在先秦古人看來,孫武與吳起不足論,春秋戰國時代最豪的軍事家是孫臏、倪良、王廖。那麼,倪良與王廖是何許人也?
01
呂不韋奇貨可居,成功押注秦異人,從一介商人躍升為秦國相邦(漢後避諱劉邦的「邦」,相邦改為相國),為了能夠著書立說,流行天下,名垂青史,呂不韋組織門客編撰了《呂氏春秋》。這是一部以道家理論為基礎,熔諸子百家學說於一爐的書籍,是戰國末期雜家的代表作,對先秦各個學派、名人皆有一定介紹總結,其中就總結了春秋戰國十大豪傑。
《呂氏春秋》:老聃貴柔,孔子貴仁,墨翟貴兼,關尹貴清,列子貴虛,陳駢貴齊,陽生貴己,孫臏貴勢,王廖貴先,兒良(倪良)貴後。此十人者,皆天下之豪士也。
《呂氏春秋》總結的天下十豪中,兵家只有孫臏、王廖與倪良三人,即「孫臏貴勢,王廖貴先,兒良貴後」,而我們熟知的兵聖孫武、亞聖吳起,並未入選天下十豪。
02
可惜的是,作為與孫臏齊名的王廖與倪良,史書上幾乎沒有記載,只留下零星記載。
除了《過秦論》與《呂氏春秋》,其他史書並未記載王廖,大致可以猜測他是六國一位將軍,但應該寫過兵書,提出「兵謀貴先」的理論。
倪良比王廖幸運一些,西漢焦延壽編撰的《焦氏易林》中還提到「帶佗、倪良,明知權兵,將帥合戰,敵不可當,趙魏以強」,因此倪良應該是趙國或魏國的一位將軍。在其他一些史書上,還提到倪良著有《倪良兵法》,書中的謀略注重後發制人,提出「兵謀貴後」的軍事思想,精於總結作戰的經驗教訓,以利再戰獲勝,被漢代列為十三篇上等兵法之一,已失傳。另外,這裡提到的名將「帶佗」,也是一個謎團,史書上幾乎沒有記載。
由於秦始皇焚書、王莽之亂等書厄多次發生,這三人的事跡也消失在歷史煙雲中,如今只能知道春秋戰國有這三位名將,卻很難揭開他們的輝煌一面,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
03
兵者,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周朝之前的兵家謀略,如今已經不可考,大約從姜子牙開始,中國出現了比較系統的軍事理論。周朝建立後,制定了一套嚴格的周禮,受制於周禮,戰國之前的用兵也非常講禮,我們都知道春秋時戰爭主要是「徵」而讓其「服」的戰爭,規矩非常多,相距五十步就不追殺,戰場上遇到敵國國王要迴避或行禮(因而春秋國王鮮有死於戰場上),貴族要由等級相同的貴族俘虜,不能偷襲突襲,不能斷敵糧道等等,講究堂堂正正的徵服。春秋晚期,儘管已經禮崩樂壞,但還是延續了戰場規矩,孫武的「兵者,詭道也」思想很難得到中原諸侯歡迎。春秋末期後,隨著戰爭升級,戰爭越來越不講規矩,於是兵家理論如同雨後春筍。
簡而言之,戰國之前的戰爭,有一套規矩約束,使用兵法謀略的空間不大,但到了戰國時期,由於戰爭變得越來越殘酷,各國為了勝利不擇手段,戰爭真正變成了「詭道」,於是兵法謀略順應形勢,出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
由於時代需要,領先時代一小步的孫臏、倪良等兵法思想才能迅速流傳,而孫武領先了時代一大步,反而不被理解。
04
那麼,倪良的「兵謀貴後」,王廖的「兵謀貴先」,孫臏的「兵貴勢」,到底是什麼樣的軍事思想?
漢朝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將兵家分為四個派系,即兵權謀、兵陰陽、兵形勢、兵技巧,被稱為「兵家四派」或「兵家四勢」。
1,兵權謀,相當於戰略家,班固總結為「以正守國,以奇用兵,先計而後戰,兼形勢,包陰陽,用技巧者也」,從整體上論述取勝之道,包括用兵、用間、外交、經濟打擊等,代表人物是孫武。
2,兵形勢,相當於戰術家,班固總結為「形勢者,雷動風舉,後發而先至,離合背鄉,變化無常,以輕疾制敵者也」,主要是實際戰況以勢制敵,因勢利導,代表人物是尉繚子與項羽。
3,兵陰陽,也猶如戰略家,但更專注於軍事領域,比孫武的戰略範圍要小,班固總結為「順時而發,推行德,隨鬥擊,因五勝,假鬼神而為助者也」,代表人物是孫臏、諸葛亮等。
4,兵技巧,猶如今天軍事後勤的統稱,班固總結為「技巧者,習手足,便器械,積機關,以立攻守之勝者也」,包括後勤保障、武器裝備研發、軍事訓練等,相比以上三者,兵技巧非常具體,代表人物有墨家、田單、戚繼光等。
因此,如果說兵家四派是橫行的分類,那麼倪良的「兵謀貴後」、王廖的「兵謀貴先」,應該就是縱向的討論後發制人與先發制人的用兵策略。「兵謀貴後」與「兵謀貴先」,既包括謀略,又包括戰鬥技巧,甚至還包括兵技巧,三者都為「謀後」或「謀先」服務,最終達到戰勝目的。
總而言之,倪良的「兵謀貴後」、王廖的「兵謀貴先」,簡單又複雜。
說簡單,是因為當時處於兵家理論大爆發之初,之前戰爭講究堂堂正正,互相致禮後開打,敵我雙方無所謂先發制人或後發制人,因為時代變化,軍事天才們敏銳的發現先發制人或後發制人更為有利,進而提出了相應的勝戰理論。
說複雜,是因為「兵謀貴後」與「兵謀貴先」的背後,有一整套軍事思想,從謀略到技巧,以實現勝戰目的,並非簡單的先發制人或後發制人。
參考資料:《漢書·藝文志》、《過秦論》、《呂氏春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