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東方八大名將:其中一人與孫臏齊名,是兵謀貴後的鼻祖

2020-12-22 騰訊網

西漢初年,為了分析秦朝政治的成敗得失原因,以資借鑑,儒生賈誼寫了不少政論文,其中一篇叫《過秦論》,裡面提到「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後世將這八位稱為戰國「東方六國八名將」。

其中,孫臏是兵家亞聖,在古今軍事領域地位崇高,在現代人看來,與孫臏齊名的應該是吳起,兩人都可以算是兵家亞聖。但令人意外的是,在先秦古人看來,孫武與吳起不足論,春秋戰國時代最豪的軍事家是孫臏、倪良、王廖。那麼,倪良與王廖是何許人也?

01

呂不韋奇貨可居,成功押注秦異人,從一介商人躍升為秦國相邦(漢後避諱劉邦的「邦」,相邦改為相國),為了能夠著書立說,流行天下,名垂青史,呂不韋組織門客編撰了《呂氏春秋》。這是一部以道家理論為基礎,熔諸子百家學說於一爐的書籍,是戰國末期雜家的代表作,對先秦各個學派、名人皆有一定介紹總結,其中就總結了春秋戰國十大豪傑。

《呂氏春秋》:老聃貴柔,孔子貴仁,墨翟貴兼,關尹貴清,列子貴虛,陳駢貴齊,陽生貴己,孫臏貴勢,王廖貴先,兒良(倪良)貴後。此十人者,皆天下之豪士也。

《呂氏春秋》總結的天下十豪中,兵家只有孫臏、王廖與倪良三人,即「孫臏貴勢,王廖貴先,兒良貴後」,而我們熟知的兵聖孫武、亞聖吳起,並未入選天下十豪。

02

可惜的是,作為與孫臏齊名的王廖與倪良,史書上幾乎沒有記載,只留下零星記載。

除了《過秦論》與《呂氏春秋》,其他史書並未記載王廖,大致可以猜測他是六國一位將軍,但應該寫過兵書,提出「兵謀貴先」的理論。

倪良比王廖幸運一些,西漢焦延壽編撰的《焦氏易林》中還提到「帶佗、倪良,明知權兵,將帥合戰,敵不可當,趙魏以強」,因此倪良應該是趙國或魏國的一位將軍。在其他一些史書上,還提到倪良著有《倪良兵法》,書中的謀略注重後發制人,提出「兵謀貴後」的軍事思想,精於總結作戰的經驗教訓,以利再戰獲勝,被漢代列為十三篇上等兵法之一,已失傳。另外,這裡提到的名將「帶佗」,也是一個謎團,史書上幾乎沒有記載。

由於秦始皇焚書、王莽之亂等書厄多次發生,這三人的事跡也消失在歷史煙雲中,如今只能知道春秋戰國有這三位名將,卻很難揭開他們的輝煌一面,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

03

兵者,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周朝之前的兵家謀略,如今已經不可考,大約從姜子牙開始,中國出現了比較系統的軍事理論。周朝建立後,制定了一套嚴格的周禮,受制於周禮,戰國之前的用兵也非常講禮,我們都知道春秋時戰爭主要是「徵」而讓其「服」的戰爭,規矩非常多,相距五十步就不追殺,戰場上遇到敵國國王要迴避或行禮(因而春秋國王鮮有死於戰場上),貴族要由等級相同的貴族俘虜,不能偷襲突襲,不能斷敵糧道等等,講究堂堂正正的徵服。春秋晚期,儘管已經禮崩樂壞,但還是延續了戰場規矩,孫武的「兵者,詭道也」思想很難得到中原諸侯歡迎。春秋末期後,隨著戰爭升級,戰爭越來越不講規矩,於是兵家理論如同雨後春筍。

簡而言之,戰國之前的戰爭,有一套規矩約束,使用兵法謀略的空間不大,但到了戰國時期,由於戰爭變得越來越殘酷,各國為了勝利不擇手段,戰爭真正變成了「詭道」,於是兵法謀略順應形勢,出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

由於時代需要,領先時代一小步的孫臏、倪良等兵法思想才能迅速流傳,而孫武領先了時代一大步,反而不被理解。

04

那麼,倪良的「兵謀貴後」,王廖的「兵謀貴先」,孫臏的「兵貴勢」,到底是什麼樣的軍事思想?

漢朝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將兵家分為四個派系,即兵權謀、兵陰陽、兵形勢、兵技巧,被稱為「兵家四派」或「兵家四勢」。

1,兵權謀,相當於戰略家,班固總結為「以正守國,以奇用兵,先計而後戰,兼形勢,包陰陽,用技巧者也」,從整體上論述取勝之道,包括用兵、用間、外交、經濟打擊等,代表人物是孫武。

2,兵形勢,相當於戰術家,班固總結為「形勢者,雷動風舉,後發而先至,離合背鄉,變化無常,以輕疾制敵者也」,主要是實際戰況以勢制敵,因勢利導,代表人物是尉繚子與項羽。

3,兵陰陽,也猶如戰略家,但更專注於軍事領域,比孫武的戰略範圍要小,班固總結為「順時而發,推行德,隨鬥擊,因五勝,假鬼神而為助者也」,代表人物是孫臏、諸葛亮等。

4,兵技巧,猶如今天軍事後勤的統稱,班固總結為「技巧者,習手足,便器械,積機關,以立攻守之勝者也」,包括後勤保障、武器裝備研發、軍事訓練等,相比以上三者,兵技巧非常具體,代表人物有墨家、田單、戚繼光等。

因此,如果說兵家四派是橫行的分類,那麼倪良的「兵謀貴後」、王廖的「兵謀貴先」,應該就是縱向的討論後發制人與先發制人的用兵策略。「兵謀貴後」與「兵謀貴先」,既包括謀略,又包括戰鬥技巧,甚至還包括兵技巧,三者都為「謀後」或「謀先」服務,最終達到戰勝目的。

總而言之,倪良的「兵謀貴後」、王廖的「兵謀貴先」,簡單又複雜。

說簡單,是因為當時處於兵家理論大爆發之初,之前戰爭講究堂堂正正,互相致禮後開打,敵我雙方無所謂先發制人或後發制人,因為時代變化,軍事天才們敏銳的發現先發制人或後發制人更為有利,進而提出了相應的勝戰理論。

說複雜,是因為「兵謀貴後」與「兵謀貴先」的背後,有一整套軍事思想,從謀略到技巧,以實現勝戰目的,並非簡單的先發制人或後發制人。

參考資料:《漢書·藝文志》、《過秦論》、《呂氏春秋》等

相關焦點

  • 盤點春秋戰國時期的名將,哪個時代更強?
    春秋戰國時期,可以說是歷史上戰爭最為頻繁的一個時期,接連爆發的戰爭自然便催生了大量的名將,那麼春秋戰國時期到底有多少名將呢?孫武,字長卿, 春秋時期著名軍事家,被尊稱為兵聖,又稱「兵家至聖」,被譽為「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著有著名的《孫子兵法》。春秋末期,吳國崛起,與楚長期爭霸於江淮。前506年農曆四月,晉國指使蔡國攻滅楚國附庸沈國,楚國同年則派兵攻打蔡國,吳國君臣認為伐楚時機已到,於是以救蔡為名出兵伐楚。
  • 戰國十大名將:孫臏排第五,王翦排第三,排前兩位的分別又是誰?
    周朝末年,趙、魏、韓「三家分晉」,禮樂徹底崩壞,公元前379年齊國田氏取代姜姓成為齊侯,於是七雄並立,春秋五霸也過渡到戰國七雄時期。七雄相互爭霸,期間也是衍生出了許多著名的名將,這些名將實力層次不齊,若是給他們排個名,誰能排上第一呢?號稱「戰神」的白起都沒能排上第一。
  • 戰國四大名將:連吳起、樂毅都沒能入選,李牧憑什麼榜上有名?
    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之下,戰國時代各國十分重視治軍、練軍、戰術,因此也湧現了眾多的名將。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僅僅單獨列傳的名將,就有田穰苴、孫武、吳起、伍子胥、白起、王翦、信陵君、樂毅、田單、廉頗等10人。當然,戰國時期的名將還遠不止於此。齊將田忌孫臏、匡章;趙將趙奢、龐煖、燕將秦開等人也都聞名於世。
  • 戰國名將簡史,孫、吳、白、廉、王、李是怎麼回事
    但吳起算名將,而曾國藩不是。伏羲到周文王這一脈絡演「易」之後,相當於對華夏文化開源。戰爭的藝術,相當於是一個系統。孫武構建的兵法,相當於把戰爭升級為藝術。因此孫武為百家諸子之一,東方兵聖。但孫武構建的戰爭藝術,從戰場技術講到攻防造勢,講到人性運用,太「正」。孫臏的兵法,就比較「奇」。孫武與孫臏,相當於「正奇」對應。此後的東方軍事實踐,就是這麼個套路。
  • 戰國四大名將中,除了廉頗之外,還有一人不夠資格
    關於戰國四大名將,人們早已耳熟能詳,今天聊一聊其中最不夠資格的兩位名將。所謂戰國四大名將,源於南北朝時梁朝周興嗣編撰的《千字文》,書中有「起翦頗牧,用軍最精」這一句話,由於《千字文》流傳甚廣,於是白起、王翦、李牧、廉頗就被約定俗成為戰國四大名將。但戰國時代兵家天才輩出,說這四人「用軍最精」,實難讓人信服。
  • 戰國名將:廉頗排第八,王翦排第三,第一第二實至名歸!
    戰國四大名將:白起、王翦、李牧、廉頗。《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來形容這四位將領的功績。這四位名將生活在秦強而六國皆弱的年代,他們戰功偉大,但沒有軍事著述。其中白起和王翦乃秦國名將,李牧和廉頗乃趙國名將,不難看出,戰國四大名將被秦、趙兩國包攬。
  • 戰國名將:廉頗排第八,王翦排第三,第一第二實至名歸
    戰國四大名將:白起、王翦、李牧、廉頗。《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來形容這四位將領的功績。這四位名將生活在秦強而六國皆弱的年代,他們戰功偉大,但沒有軍事著述。其中白起和王翦乃秦國名將,李牧和廉頗乃趙國名將,不難看出,戰國四大名將被秦、趙兩國包攬。
  • 中國古代前二十名將排名 誰才是你心中的戰神?
    19、孫臏戰國時期齊國名將,著名的圍魏救趙就是他手下的經典戰役。而他和同門師兄龐涓的博弈更是經典中的經典,減灶誘敵,「龐涓死於此」。18、郭子儀唐朝中期名將,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一生戎馬,屢建奇功,安史之亂後,先後擊敗安祿山、史思明,唐肅宗即位後,收復長安、洛陽,安定了唐朝局勢,是平定安史之亂頭號功臣,後平定僕固懷恩叛亂,聯合回紇破吐蕃。
  • 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各選一位最具代表性的武將,都會有誰?
    我們今天就來把他們其中的一個群體,即戰國七雄的武將,做一個大起底,看看他們之中有哪些人足以被視作明星之中的明星。齊國齊國史載的名將有田忌、孫臏、匡章等。前兩人因為"田忌賽馬"和《孫臏兵法》,至今都有著極高的知名度。而匡章,他雖是孟子的學生,卻也是齊國的一名武將。
  • 馬陵之戰後,孫臏為啥在戰國銷聲匿跡?極有可能被「兔死狗烹」了
    而孫臏的結局則相當蹊蹺:馬陵之戰後,齊國強盛一時,而孫臏本人則「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但在其後,他就徹底從各類戰國史料中消失了,如同人間蒸發了一樣。難道真如一些觀點所言,他在其後功成隱退了嗎?非也,根據後來的蛛絲馬跡以及後世的史書記錄來看,孫臏很大機率被齊國君臣殺害,成了「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大規律的犧牲品。
  • 戰國四大名將,誰才能稱得上第一人
    戰國四大名將是指中國戰國時代四位著名的將領。《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來形容這四位將領的功績。這四位將領分別為: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他們都是從軍中最基層的軍官做起,憑藉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成長為秦、趙兩國最為倚重的大將,代表了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所選的四人都是戰國後期的名將,戰功都很偉大,卻沒有軍事著述。很多人都在討論這四人究竟誰才稱得上第一人,今天小吏便和大家一起探討探討白起(?—公元前257年),秦國白氏,名起,郿邑(今陝西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
  • 齊楚燕韓趙魏秦,戰國七雄中各選出五虎將,哪些名將會入選
    ,戰國哪些名將會入選?孫臏到齊國後,利用圍魏救趙之計和減灶之計,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擊敗了龐涓,並逼迫龐涓自殺,報仇誣陷之仇。田忌是齊軍統帥,和孫臏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中大敗魏軍。田單在趙國名將樂毅,率五國之兵將齊國打著只剩兩座城時,率兵反擊,以火牛陣大破燕軍,幫助齊國收復七十餘座城。匡章曾率兵攻破燕都,大敗楚軍,帶領齊、魏、韓三國聯軍 (後加入趙、宋兩國)攻破秦國函谷關,逼迫秦國求和。
  • 連廉頗都能入選戰國四大名將,一生未嘗敗績的吳起為何沒能入選?
    戰國時期,戰火連綿不絕二百餘年,在這期間名將輩出,後世的人挑選出其中四位佼佼者,列為戰國四大名將。兩百多年的歷史中只挑出來了四個人,爭議必然是很大的。打個比方,廉頗是否能與王翦、白起、李牧並列,一直都是惹人爭議的話題。
  • 戰國七雄中,各國的第一名將分別是誰?
    戰爭是人類自古以來逃避不了的一個話題,而我國則是歷朝歷代都名將輩出。相比之下,因為亂世的戰爭頻率高、規模大,所以在春秋戰國、三國、隋末這樣的動蕩時代成名的將領比之太平盛世要多上不少。周定王十六年(前453),隨著三家分晉事件的發生,歷史正式進入戰國時代,諸侯之間的徵伐更加頻繁,更多的優秀將領也在此時湧現。那麼,如果在各國分別選出一位名將,應該怎麼選呢?首先,我們要看看戰國時期主要有哪些國家,眾所周知,"戰國七雄"是那個時代的主角,它們分別是齊、楚、燕、韓、趙、魏、秦。這七個國家引領了當時的歷史發展,也擁有最多的領土和人才。
  • 在《三國演義》中被秒殺的八大名將,關羽和趙雲各秒殺了三個
    微信ID:shuosanguo在《三國演義》中被秒殺的八大名將,關羽和趙雲各秒殺了三個就是三合之內就被斬殺;此次列出被秒殺的八大名將有幾個標準:被秒殺的名氣最大,武力值最高的當屬袁紹手下河北四庭柱之首的顏良。白馬之戰中,顏良先斬宋憲,再殺魏續,然後二十回合敗徐晃。
  • 戰國名將輩出,每一個都是時代翹楚,大家都認可他們嗎?
    中國歷史就是一部戰爭是,周朝衰微後各自盤踞,成就了春秋五霸,後來晉國分裂為韓、趙、魏三家,從這裡開始正式進入了戰國七雄的局面,一般國家林立,強弱有別的時候就會出現不斷的攻伐和戰亂,而亂世出英雄,因為戰亂造就了很多名將,所以戰國時期名將是最多的,我們就來盤點一下戰國時期的十大名將,不知道大家是否認可呢
  • 連下齊國七十城的樂毅,為什麼不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
    在戰國這一歷史階段,各個諸侯國之間的爭霸和兼併戰爭,為名將的登場提供了一個大舞臺。其中,就白起、廉頗、李牧、王翦這四位將領,就被後人稱之為「戰國四大名將」。不過,對於連下齊國七十城的樂毅,卻沒有躋身戰國四大名將之一,這是為什麼呢?一首先,戰國四大名將是指戰國時代四位著名的將領。《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
  • 為什麼吳起不是戰國四大名將?筆者:亞聖不屑與小輩相提並論!
    「兵家四聖」的選材相比「戰國四大名將」是要廣泛得多的,所以「兵家四聖」要強於「戰國四大名將」也是不無道理的。在「兵家四聖」中只有吳起可以勉勉強強地稱作戰國人(吳起是春秋末期、戰國初期的人物)。那麼亞聖吳起為什麼不是戰國四大名將?吳起是長輩「起翦頗牧」都是戰國後期同一個時代最傑出的將領,而吳起卻是春秋末期、戰國初期的將領,這麼看吳起算得上是「起翦頗牧」的長輩了。
  • 日本人眼中的亞洲八大名將,第一名竟然是中國人,韓國無一人上榜
    韓國人喜歡弄亞洲名將排行榜,卻經常自以為是、顛倒黑白地將韓國人排在榜首,有時他們甚至還自不量力地做個世界名將排行榜,同樣把韓國人排在榜首,而且排行榜中韓國人數最多。濫竽充數用在韓國頭上最恰當不過,什麼阿貓阿狗都用來充當名將,實在貽笑大方。據說,日本人因看不慣韓國人自吹自擂,也做了個亞洲名將排行榜,結果前八位沒有一個韓國人入榜。
  • 近乎沒有存在感的戰國名將-匡章
    戰國名將的相關的文章小說Va叔也看了不少,像《史記》《資治通鑑》《大秦帝國》這些大部頭不少還翻了好幾遍。出名的如龐涓、孫臏、田忌、白起、李牧、樂毅就不說了,不出名但聽過的如肥義、淖齒、暴鳶、劇辛Va叔也是如數家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