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軍易得,一將難求——馬致遠《漢宮秋》。
行軍打仗,精兵重要,良將更加難得。周朝末年,趙、魏、韓「三家分晉」,禮樂徹底崩壞,公元前379年齊國田氏取代姜姓成為齊侯,於是七雄並立,春秋五霸也過渡到戰國七雄時期。
七雄相互爭霸,期間也是衍生出了許多著名的名將,這些名將實力層次不齊,若是給他們排個名,誰能排上第一呢?號稱「戰神」的白起都沒能排上第一。
十、蒙恬
蒙恬,秦始皇時期著名武將,只要稍微了解一點秦國歷史,肯定都記得這位大將,他出生在一代武將之家,祖父蒙驁在秦昭王時期,官至上卿,蒙恬、蒙毅兩兄弟深得秦始皇信賴,蒙恬參與了一統天下的大戰,攻破齊國,北伐匈奴,收復了河南地。
蒙恬駐守上郡十多年,威震匈奴,《過秦論》中寫: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裡;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就是他一生寫照,可惜蒙毅、蒙恬最終都含冤而死。
九、趙奢
趙奢乃是趙武靈王之子,此時的趙國引入胡服騎射,軍事實力強盛,不過趙奢並沒有皇室身份,他得到起用還是趙惠文王時期,他率軍在閼與大敗了秦軍,他因公被封賞「馬服君」,他的兒子趙括比他的名氣更大。
趙括在長平之戰,還留下了「紙上談兵」這麼一個成語。
八、廉頗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廉頗作為戰國名將,前半生得到了重用,他討伐齊國,奪取陽晉,擊退燕國,令對方割讓五城求和,在長平之戰時,他以防守為主,抵制了秦軍的入侵,不過趙惠文王去世後,廉頗就失去了伯樂,他這匹戰馬,也沒能戰死沙場。
作為戰國四大名將,他的排名不該這麼低,不過長平之戰他還是要付一些責任的,加上晚年不得志,因此排名較低。
七、匡章
匡章不僅戰國名將,還是一位儒家學術「代表人」,他師從孟子,齊威王期間,擔任了齊國將領,他一生打得仗雖然不多,不過每一場都改變了戰國的格局,齊宣王六年(公元前314年)差點滅掉了燕國,他也是唯一一位攻入函谷關的人。
六、吳起
吳起是魏國崛起的一個重要人物,他改革魏國兵制,創立武卒制,前389年,吳起率領5萬人大敗秦軍50萬,他統帥的「魏武卒」幾乎橫掃六國,七十餘戰,無一敗績。
吳起除了這些軍事成就之外,他還編寫了《吳子兵法》,強調用道、義、禮、仁治理軍隊。
五、孫臏
龐涓是:「遇羊而榮,遇馬而瘁」卻也成就了孫臏,兩人作為鬼谷子的弟子,生來就是要相互爭鬥,龐涓挖他膝蓋骨,孫臏同樣誘殺龐涓,俗話說成王敗寇,在數千年的歷史上,龐涓成了反面教材。
四、樂毅
樂毅,燕國上將軍,封昌國君,燕國在戰國七雄當中實力相對較弱,戰國七雄一向喜歡合縱,齊國強盛時期,燕國聯合其餘五國,共伐齊國,此戰由樂毅領兵,他連續攻下了齊國70餘城,差點把齊國打沒了。
三、王翦
王翦也是秦始皇一統天下重要武將,他攻破趙國邯鄲,掃平三晉,又攻滅楚國,從因軍功官拜太師,封武成侯。
二、白起
白起秦國名將,了解三國的人基本上也都知道他,就算不了解歷史的人,也聽聞過長平之戰,白起坑殺40萬趙軍。
一、李牧
李牧是戰國七雄中威望最高的將領,他一直都支持著趙國,前半生抵禦匈奴,後半生抵禦秦國,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公元前229年趙王中了離間計,李牧被撤了兵權,不久後被殺,趙國也走向了滅亡。
來源:《每日讀宋詞》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