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服務員的「臺鐵」站,流失的是人才,增加的是故障

2021-02-14 觀察者網

一個寫文章的程序猿,政治觀察者,知乎ID:不愛雞湯的濱哥哥

近日,一名臺灣網友由於女兒是身心障礙者需要使用到「臺鐵」的特製推車,卻遭到了值班站長的推脫,讓其去找高鐵站的服務人員來幫忙,引發了臺灣網友的討論。

不少人都質疑站長有意推卸責任而設備只為了應付檢查,然而,當我們深入了解這背後的問題,會發現這更多的是「臺鐵」本身遇到的愈發嚴重的問題:工作人員流失嚴重。而這,也是臺灣如今諸多行業面臨的困境之一。

1981年時,「臺鐵」的員工有2.6萬人。然而到了現在,卻只剩下1.4萬人,人力的缺口達到上萬人。不僅如此,「臺鐵」的員工平均年齡為50歲左右,很多都是即將退休的老員工,缺乏年青的力量支撐。

而一個無法忽視的現狀是:每年鐵路特考,錄取人數將近1千人,但是報考人數卻還是下滑。不僅如此,考上「臺鐵」的新進人員到職1年內的流失率高達3成。隨著「臺鐵」班次越開越多,還大興軌道建設,人力缺口也是變得越來越大。

根據「臺鐵」工務處的統計,2008年至今4月,北、中部道班人數減少2到3成,最嚴重的情況是一個12人的道班人數減少到一半,剩下6人。

這就意味著一個道班需要負責3站的軌道養護工作,包括了巡檢軌道是否沉陷,是否扭曲,在保證列車行駛安全的情況下,要定期更換、調整軌道。

而之前就因為員工流失,使得道班工從三人一組變成了兩人一組,因為少了一個瞭望員,從而導致了員工被「臺鐵」車組撞死的慘劇。這嚴重違反了臺灣的《職業安全衛生法》所規定的,軌道作業必須有要檢察人員及設置相關警告設施的規定。

現如今全臺灣共有228個車站,然而由於不合理的規劃,導致現在已經有44個車站變成了「無人招呼站」:意味著這些車站沒有工作人員來進行運營服務。

由於部分車站周邊經濟環境發生改編,產業外移,導致車站的業務服務量越來越少,有時候甚至一整天的旅客數量都不到一百人。加上「臺鐵」員工流失嚴重,以至於「臺鐵」不得不施行「夜間無人車站」制度,計劃在晚間十點至清晨六點時,當該時段旅客數量偏低的話,就用「日間派人,晚間不派人」的服務方式。

也就是說,以後出現根本找不到車站服務員的概率會越來越大。

實際上,「臺鐵」的工作人員不僅僅是服務人員而已。鐵路在晚間的時候同樣需要維修養護的工程人員、電務人員、道班工等等工程師人員。

而工作人員首先需要面臨的一個現實是:同樣是公務人員,「臺鐵」的薪資相比之下少了一大截。

比如,臺灣的鐵工局長調任為「臺鐵」局長的話,每月薪資立刻減少一至兩萬新臺幣;臺灣「交通部」政風主任調任到「臺鐵」,每月薪資減少八千至一萬新臺幣。同樣具備水電知識的「臺鐵」水電工,薪水也不如外面的水電師傅5萬新臺幣月薪起跳,而且他們危險性更低。

在整個公務員體系中對比的話,一般的行政機關起薪為44850新臺幣,「國營」事業為54498新臺幣,而「臺鐵」局卻只有38675新臺幣,足足少了6K~15.8K。

而最基層的普考,「臺鐵」的起薪是31980新臺幣,也比其他的公務員少3K~11K。福利方面,其他公務人員的子女上大學有教育輔助,他們可以領到35800新臺幣,而「臺鐵」卻只有1K,更別說逢年過節不僅沒法休假,還要加班。

薪資低是一個問題,除此之外,「臺鐵」的輪班制也是壓榨勞力的血汗制度,這也使得考上「臺鐵」的人中,有三成的人選擇不去上班。「臺鐵」的輪班制,即便是賣票的站務員,也得上班12個小時。

「臺鐵」的輪班制採用全年無休三班制:日班,夜班,休息日。日/夜班為12小時,休息日為24小時。然而,實際上的工作形態是:工作12小時,休息24小時,基本上每天都在「臺鐵」,不斷地進行日夜顛倒,每三天調整一次時差,休息日其實都是在調整時差的補眠中度過的。模式如下:

8:00AM~8:00PM —休息— 8:00PM~8:00AM—休息— 8:00AM~8:00PM

其實每天都在「臺鐵」上班,不存在完整的24小時個人休息時間

在這種高壓的工作環境之下,新進員工起薪只有3萬新臺幣,使得難以吸引到人才,導致工程經驗不易傳承下去。

根據「臺鐵」的統計,21歲至30歲的工、電務人員分別佔8%和13.8%,老齡化嚴重。而資深員工更是指出,之前不少「臺鐵」出現意外軌道事故,就是工務人員未落實操作守則,需要老師傅更多的指導。

然而,2008年到2016年,「臺鐵」的退休人數達到了4665人,超過了員工的三分之一,而且很多是現場基層人員,面臨著技術斷層的風險。

不同於高鐵(臺灣的高鐵與「臺鐵」是兩回事),高鐵的車種單一,只要學會一種,後續的維修都不成問題。然而,「臺鐵」的車種繁多,學習的內容十分複雜,可能上午你還在修理自強號,下午就要拆電聯車,有時候不得不拿出圖紙來找到拆解的位置。

即便是站務人員的工作也十分繁複,不僅需要售票,剪票,月臺導向,還需要收送代運行李,操控行控中心號誌等。某新進黃姓站務員就如此表示:

我曾經臨時被叫去支援行控室,留意每一輛列車進場、離站的動態,還要切換號誌、轉轍器,不時要負責接駕駛的電話,如果稍微犯一個錯,就可能讓旅客受傷。但長官只讓前一個負責人教我三天(兩個班),之後就要獨立作業。

培訓的時候都沒有學過這些內容,而且精神壓力大,只要有機會,他便會離開。

當然,有人會問了,既然「臺鐵」如此辛苦,錢又少,為什麼還有人考呢?原因是:不少人把「臺鐵」當成一個跳板,學會了就跳槽到其他政府機構去了。尤其是監理所、焚化爐和學校的技師最喜歡用「臺鐵」的技術人員了,因為他們一旦在「臺鐵」學會了,到其他地方維修就相對簡單了。

服務人員流失還不是最重要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路線上的設備保養更是需要人力與時間的付出,倘若不斷流失人力的話,會導致設備來不及進行維修,反而出現更大的問題。

與人力不斷流失的情況相對應的,是不斷增加的軌道與電氣化建設,所需要的工程人員的缺口增大問題。

「臺鐵」的電務處就指出,在整體電務人員人數變動不大的情況下,需求的人員卻更大了。比如,屏潮高架鐵路通車後,將單軌非電氣化區間改為雙軌電氣化區間,「臺鐵」屏東線列車由每日60班次增加至107班次以上,都導致了養護設備增加,人員缺口增大。

「臺鐵」這些年來的班次不斷增加,導致車輛設備的耗損更快,維修時間更短,不僅如此,「臺鐵」的工程人員還需要在惡劣的環境中進行養護工作,而這些工作只能在晚上進行。旅客人數較8年前還增加3成,車站數也從原本的217站增加到228站,每日平均開行客貨列次成長10%。

因為「臺鐵」屬於「交通部」附屬的事業機構,所以它的預算由民意代表把持,而民意代表為了換取選票,而不是經過專業的考量,常以服務選民的民意要求增停其選區的車站,導致停靠站數越來越多,運營成本也越來越高。

比如,在桃園市政府和民意代表的施壓之下,「臺鐵」普悠瑪號西部幹線確定停靠在桃園站。在成功之後,還要繼續施壓使其停靠在中壢。然而,普悠瑪號原本就是用來服務長途旅客,而各地方都來要求停靠的話,反而使普悠瑪號變成了區間車。最後遭到「臺鐵」局長拒絕:「再多一站就不可能了,普悠瑪號不會再增停,到此為止。」

與此同時,蔡英文政府還推出了幾千億《前瞻建設計劃》,大興軌道建設。可以說,在這種情況之下,巡檢人力不足的情況下,主動維護成為了奢談,直接影響設備故障的頻率。

比如,之前太魯閣號扯斷了電車線的意外,就是由高齡主管親自帶隊去修車檢查問題。而且由於發車密度大,光是靠晚上4個小時去進行保養是不夠的,這導致了各地的保養都不得不延後進行,長此以往導致了故障風險不斷增加,意外發生得也就越頻繁了。

在人員不足與需求增加的矛盾之下,現在的「臺鐵」不得不使用替代役、保安、時薪短期工以及志願者來因應人力缺口的問題。現在的站點人力也只能維持到可以剛好應付旅客的最低需求,遇到臨時情況,除了降低服務品質,沒有別的辦法。

最常見的情況就是一個人的站臺,剪票售票的時候,窗口沒有人;坐到窗口服務時,補票就沒有人了;去協助愛心服務的時候,電話沒人接了。

比如,旅客量超過6000人的新北市汐科站,就是一名員工打理所有站務工作。像臺北站,這個全臺運輸量最大的車站,人力也已經不足到服務臺只剩下一個正職的人力,無暇顧及接電話,協助愛心輪椅。需要開電梯的話,服務臺就會沒人。

像上文提到的網友女兒無法使用愛心輪椅的升降梯,就是因為人力不足而導致升降梯許久未用而封存。

可以說,「臺鐵」虧損嚴重,薪資低,工時長引發了人員短缺的惡性循環,歸根結底還是制度跟不上導致資金短缺。鐵道的工程任務本身就是屬於勞動密集型的工作,而在人員短缺的情況下,小至電線掉落,大至鐵軌未來得及檢修而釀成的軌道意外頻率只會不斷增加。如果不加以改善的話,恐怕將迎來故障時代。

轉載規範請後臺回覆:轉載

商務合作/廣告投放

market@guancha.cn

QQ :2920915625

覺得不錯,請點讚↓↓↓

相關焦點

  • 臺鐵列車翻覆之前60名主管第一時間得知故障,卻未依規處理
    23日曝光的臺鐵內部兩則主管簡訊證實司機曾通報異常,臺鐵局長等60名一級主管第一時間就知道列車出問題,卻未按規定派人上車、協助控制列車行駛,且因宜蘭站沒有普悠瑪列車可供替換,臺鐵「賭運氣」打算到花蓮再換車,導致悲劇發生,而從第一封簡訊發出到列車翻覆僅53分鐘。
  • 臺鐵線路停電信號燈故障 1萬名旅客受影響(圖)
    中新網12月7日電綜合臺媒報導,7日上午,臺鐵汐止與基隆間電車線停電,不久,新北市七堵與汐止間發生信號燈故障。臺鐵統計,這次停電已影響43列次列車、旅客約1萬人。
  • 臺鐵列車出事前晚點14分鐘 駕駛員或分心排除故障致翻覆
    參考消息網10月23日報導臺媒稱,臺鐵普悠瑪10月21日發生史上最嚴重事故,造成多起傷亡,宜蘭地檢署初步判定事故原因是超速,臺鐵則表示恐是因司機員關閉ATP才會出軌。然而有臺鐵司機員認為,列車在出發前與行進中皆有出現故障可能,司機員不太可能冒著全車生命危險超速趕點,認為可能是機械或列車傾斜裝置故障等多重原因,導致車速過快。據臺灣中時電子報10月23日報導,臺鐵局長鹿潔身表示該輛列車的ATP遭尤姓司機員關閉,而火車上的列車自動防護系統ATP,就像是汽車的自動剎停系統一樣,除了會提醒司機員該路段速限多少,速度過快還會協助減速剎車。
  • 臺鐵被指缺人難留人,事故列車司機原本幹內勤
    中新網10月26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鐵產業工會指出,臺鐵工作環境、待遇都不好,新人流動率約3成。有質疑稱,新人頻繁離職損耗訓練成本,等於無效投資,人員流動過於頻繁會造成員工對機器設備陌生,將影響行車安全。21日普悠瑪事故列車的尤姓司機就是因人力問題才從內勤調到外勤擔任駕駛員。
  • 臺鐵退休人數高達4665人 恐造成人力及技術斷層
    9月22日訊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鐵司機員、運務員近來接連抗議過勞,臺「立法院交通委員會」今要求臺鐵報告「臺鐵局合理人力分配暨員工權益檢討報告」,報告指出臺鐵預算員額自1999年的1萬8750人,減少至2014年的1萬4169人(不含森鐵),減幅達24.44%。
  • 臺鐵發生6年來最大誤點事故 旅客稱出站像逃難(圖)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中國臺灣網2月28日消息 綜合臺灣媒體報導,臺鐵昨天(28日)早上發生電線被扯落事故,搶修到今天上午8點19分許恢復通車。臺灣「交通部臺鐵局」的負責人鹿潔身坦言,「這是臺鐵近6年來最嚴重的事故」。列車延誤一再擴大,共5.7萬名旅客受影響,被擠塞在月臺上的旅客,大罵出站時像「逃難」。
  • 臺鐵人力缺很大 盼增加人手改善不合理排班
    華夏經緯網6月9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鐵人力嚴重不足,產業工會續抗爭訴求改善不合理排班。「行政院」3月雖已同意增加臺鐵2538人,臺鐵評估仍不夠,再向「行政院」爭取更多人力,盼一次給超過3000員額,2020年前補足。
  • 臺鐵臺中站鐵道模型賽 消失的眷村復活
    臺鐵舉辦模型大賽,記錄即將因高架化工程走入歷史的景觀,鐵道迷陳信有以長春小區作品奪冠,作品栩栩如生。記者李奕昕╱攝影     臺鐵臺中站舉辦「鐵道模型創作大賽」,邀參賽者以精緻模型,紀念即將因高架工程拆除消逝的老舊鐵道環境,火車、鐵道、房舍躍然桌面,栩栩如生令人驚豔。    臺中都會區鐵路高架捷運化工程去年8月起陸續動工,沿線鐵路舊有景象將走入歷史,臺鐵舉辦「鐵道模型創作大賽」記錄回憶,昨評選前3名頒獎,吸引大批鐵道迷圍觀見證歷史。
  • 「人才流失」用英語怎麼說?
    大家好,今天我們分享一個非常有用且地道的表達——人才流失, 這個短語的英文表達是:brain drain 人才外流,人才流失Britain suffered a considerable brain
  • 臺鐵莒光號列車出軌 臺南車站被人潮包圍宛如避難潮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中國臺灣網7月28日訊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鐵544次莒光號北上列車,今天(28日)下午3點21分在善化站西線進站時,疑因轉轍器故障導致出軌傾斜,初估需要6小時才能修復。善化、新市間雙線不通,影響逾7000人。臺鐵採接駁車方式,讓北上乘客在臺南車站轉乘接駁車到新營車站,再從新營車站搭臺鐵繼續北上,不少民眾抱怨:「已經等了2、3個小時,還回得了家嗎?」
  • 臺鐵37年最嚴重事故,已致22死193傷,脫軌列車系日本購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鐵普悠瑪10月21日下午在新馬站出軌翻車,截至10月22日早上7點,已釀成19人不幸罹難
  • 臺灣火車翻車18死187傷,只因制動壓縮機故障沒人管
    據調查,火車制動壓縮機故障,壓力不足是此次事故的主要因素之一。臺鐵翻車完整畫面曝光 列車瞬間傾斜衝出軌道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10月23日曝光的臺鐵內部兩則主管簡訊證實司機曾通報異常,臺鐵局長等60位一級主管第一時間就知道列車出問題,卻未按規定派人上車、協助控制列車行駛,且因宜蘭站沒有普悠瑪列車可供替換,臺鐵「賭運氣」打算到花蓮再換車,導致悲劇發生,而從第一封簡訊發出到列車翻覆僅53分鐘。
  • 電視臺的世紀難題:制播分離導致人才流失,還是人才流失導致制播分離?
    傳媒大眼導讀:盲目制播分離和人才流失構成廣電的惡性循環。
  • 臺鐵列車「普悠瑪」曾一年半內脫軌6次 原因各不同
    據了解,臺鐵的「普悠瑪」列車並非第一次出現脫軌事故,據統計,在2017年10月之前的一年半時間內就曾發生了6次客車脫軌事故。這列臺鐵6432次「普悠瑪」列車,是在21號下午的14:50分從新北市樹林車站發車,預備前往臺東的列車,在行至宜蘭蘇澳的新馬車站前時發生出軌事故。
  • 普悠瑪事故調查結果公布,臺鐵產工:太多「滾動式檢討」
    不過,在臺灣鐵路產業工會(下稱:臺鐵產工)看來,報告中存在太多「滾動式檢討」,「前科累累的臺鐵局及『交通部』應該要提出更具體的作法……真心將建議內化成內部機制,並時刻檢討改善。」50項肇因,臺鐵局難辭其咎報告顯示,2018年10月21日,臺鐵局第6432次車普悠瑪自強號(下稱:事故列車)自新北市樹林站開往臺東縣臺東站過程中,於進入蘇澳新馬站月臺前之右彎路段裡程K89+251處,第8節車廂向左(海)側傾斜翻覆,最終8節車廂全數出軌,其中4節車廂傾覆。
  • 臺鐵「普悠瑪號」出軌事故背景及原因分析
    島內的主幹線形成了一個環島的環線,連接著臺灣島內的大部分主要城市。臺灣高鐵則是由一家名為「臺灣高鐵股份有限公司」(Taiwan High Speed Rail Corporation)的私有資本公司運營,它包含了臺北南港與高雄左英之間的客運服務,這條線路貫穿臺灣西部,包含了12個車站。除了5個城市軌道交通運營商,臺灣還有2個專營鐵路運營商,分別是林業和糖業。
  • 臺鐵事故列車出軌瞬間畫面曝光…
    臺鐵局長證實:司機關閉ATP防護系統臺鐵局長鹿潔身22日證實,司機員關閉ATP自動防護系統,至於為何關閉、何時關閉,目前仍要根據通聯紀錄調查。至於阻風泵兩度故障,分析應與出軌沒有關係。根據目前掌握信息,肇因指向車輛與人為因素。
  • 臺鐵列車翻覆事故真相如何 | 內部簡訊曝光 內情不單純
    但島內媒體取得的臺鐵內部簡訊顯示,普悠瑪脫軌翻覆的內情似乎並不單純。隨後,臺鐵事件調查又有新進展。有臺鐵內部簡訊流出顯示,列車出軌以前,司機員發出過異常通報,臺鐵也發出兩封簡訊。在第二封簡訊發出的16分鐘後,普悠瑪在新馬站出軌翻覆。
  • 臺鐵自強號在基隆站發車時冒煙 延誤約15分鐘
    中新網8月12日電 據「中央社」報導,一輛臺鐵自強號12日上午7時多準備從基隆火車站發車時,第8節車廂下方電氣箱突然冒出濃煙,經臺鐵檢修後已恢復正常,延誤約15分鐘。  有民眾12日上午在網上發文並上傳一段影片,指一輛自強號列車在基隆火車站冒出濃煙,影片顯示乘客下車時,發現陣陣煙霧,紛紛捂住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