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生死事大

2021-03-02 靈隱寺

永嘉玄覺禪師往曹溪參訪六祖惠能,振錫揚瓶,繞祖三匝,六祖說:「沙門應有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是來自何方,如何傲慢?」永嘉答:「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六祖回說:「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

永嘉禪師以「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回答六祖,意思是他已經沒有時間去考慮威儀、禮貌;這些虛排場對生死問題無所裨益,只能說是人與人之間彼此對待的一種表面行為而已。禪宗祖師們以心的清淨為重,外在的禮貌為次,甚至以不用著相為宜。這是此段對話的主要涵意。

現在我要點出「生死事大」的五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出生的目的是為了來世界上生和死──出生、生存、生活,最後生命結束。人一出生就確定有死亡的事實在等待,所以生和死就是人生的大事。

第二個層次:為什麼要出生?為什麼要死亡?生死之間的意義是什麼?責任是什麼?多數人連第一個層次都不清楚,所以貪生怕死;對第二個層次也不明白,所以茫然無緒。與草木同生,與草木同腐。

第三個層次:生從何來?死往何去?從佛教信仰的立場而言,出生一定是由前一生轉過來的;但前生是什麼呢?不清楚!生命結束死亡之後又到何處去?不知道!若如孔子所言「未知生,焉知死」,第三個層次的問題也就不存在,只停留在從生到死的階段,盡他的責任義務,守他的倫理道德。但是並非人人都能把握倫理和道德,有缺失的人在死後進入另一個階段的生命時,就要受苦了。所以,這一生受苦或享福並非憑空而來,而是由過去世所造的業因帶來的。把第三個層次弄清楚了,就能在這一生之中安身、立命、努力,面對現實。

第四個層次:生與死不能老是在因果之中打轉。從此生到下一生,從下一生再到下一生,恩怨無盡,煩惱不斷,這種折磨太可怕。必須把生死勘破、放下,這叫做從生死得解脫。一般人不會考慮這個問題,但若遇到變故頻仍、苦難重重,會希望一了百了。實際上沒有「一了百了」這回事,今生未還的債下一生仍要還。此外,擁有權勢財富美眷者,希望保有榮華富貴,捨不得死。其實這一切生前帶不來,死後帶不去,唯有自己的福德可以帶走。明白這個道理之後,活著的時候很滿足,會盡到倫理道德的責任,臨死也不會恐懼,由於功德可以帶走,所以不會捨不得。這個層次可以說是置生死於度外,但仍有所不足。

第五個層次:生也不錯,死也很好。過去是什麼?不需問,未來會如何?別擔心,生死的問題全部放下。這是大自在、大解脫,唯有大修行者才做得到。

「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是要辦大事和急事,無心旁顧小事與瑣事。這是用一般修行者的心態和說法,來試探六祖怎麼回應他。他所得到的答案,是若你已能體驗到既無生死也無緩急,便得解脫了。


相關焦點

  • 佛教的「生死觀」:銘感五內的生命課堂
    以佛教生死觀作基礎,助引參學人士認識和反思生命的意義。 2. 為社會上有需要人士提供善終關懷,讓他們安心預備生命的終結。 3. 為其照顧者提供哀傷管理,使他們安心釋懷。 有了目標,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如何執行。例如:透過什麼方式去讓大眾認識佛教的生死觀?如何回應社會上的需要?如何分配資源?
  • 慧開法師:人間佛教的生死觀建構芻論 —佛教生死輪迴觀的現代理解與詮釋(上)
    針對生死的大哉問,古今中外,從來就不曾有過令眾人皆信服的定論,未來也不大可能有放諸四海皆準的解答。關於死後的生命存在與否,就世間現有的理論來分析,大致不出下列三種主要的觀點:斷滅見、恆常觀與輪迴說。斷滅見認為人死之後,生命即隨之灰飛煙滅,不復存在,此乃唯物論所持的觀點,為東、西方各大宗教所駁斥。
  • 堅持佛教中國化 講好成都佛教故事丨第十六期:寶光寺牛角的故事...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講好新時期佛教故事,是堅持佛教中國化方向和傳承優秀民間文學的重要手段。寶光寺牛角的故事——以史為鑑,嚴持戒律清末民初,寶光寺的一位監院將平時積攢的銀兩放在一個罐子裡,準備用來修建自己的小廟,然而還未滿願就因病去世了。第二年春,寶光寺一位佃戶家的一頭三個月大的小牛突然走進寶光寺,徑直走向庫房監院寮,用頭撞門。首座和尚見後很是疑惑:是不是監院死後變牛了?
  • 探秘生死:從密宗經文到暢銷書,《西藏生死書》是如何演變的?
    經過一番功課之後,我來嘗試捋清這本經書的前世今生,它是如何變成西方所熟知的一本大眾流行書籍的:譯作版本追溯最初版:《西藏生死書》源於公元8世紀,由佛教密宗大師蓮花生創作,初名:《度亡經》,傳入西藏之後翻譯成藏文《中有聞解脫》(也有譯做《中陰聞教得度
  • 對佛教中「輪迴觀」的一點理解
    生死,對嗎?可是佛教中的輪迴觀可能並不止於此,它起碼包括三個方面。首先,佛教中確實生死輪迴的說法,認為有前世、今生、來世。佛陀在金剛經中也說到自己前世為忍辱仙人,並且給大家講了他割肉餵鷹、捨身餵虎的故事。而且,在大多數虔誠的佛教徒中,尤其相信」生死輪迴、報應不爽「這句話,並認為自己應該行善積德,這樣來生才有福報。這也是很多人對佛教的朦朧的認識,認為佛教就是這樣一個教人向善的宗教。
  • 人生大事只有一件,就是「了生死」
    「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有什麼比生死還重要呢?每天假如說沒有用功修行,就是一種浪費,也是一種苦惱、一種輪迴。你看世間人每天都為了爭名爭利,多苦、多累、多沒意思?覺得我們又不為名、不為利,那你做這些事幹嗎?世間有些人就不懂出家人那種「無我利他」的精神,完全不為自己,做一切為佛教、為眾生、為世間的事。他不明白,他覺得那挺傻,什麼都不要,不傻嗎?但是為自己最後得到什麼?什麼也得不到。出家人出家,就是放下世俗人的執著。看破了、放下了,是出家的追求,也只有看破放下,才能真正地為眾生、為佛教服務。
  • 佛教電影《逆緣》
    內容簡介:  一位普通婦女在丈夫百般阻撓下,堅定信念修行的故事。  若不往生、尚在輪迴、若能往生、  則未來無窮無盡的生死輪迴。  從此斷除永無、生老病死之痛苦。  與彌陀同證無量壽命,無量光明、 無量慈悲、無量智慧、無量神通啊。  師父 ,只念一句阿彌陀佛、會有如此大的功德嗎?  念佛當然要專、起心動念皆想阿彌陀佛、想西方境界、  想彌陀的教化。
  • 返本還原了生死(宣化上人)
    返本還原了生死我們要把生死的問題搞明白。如果是被造化所控制、被氣秉所拘、被物慾所蔽,生死沒有把握,這是一個糊塗生、糊塗死,自己不能做得主。每一個人都愛惜自己的身體,冷也不行、餓了也不行、睡不夠也不行,有很多不行。不行是什麼?不行就是癱子,不會走路。我們學佛是為什麼?就是在生死中爭。我們要把生死的問題搞明白,最低限度,生來的時候,要知道誰叫我來的?你再要能做到無來亦無所去,那就是如來。
  • 佛教的輪迴說 有這麼幾個鮮明的特點!
    佛教的輪迴說文:陳兵1、佛教輪迴說不片面著眼於靈魂或物質,而是從樸素辯證法緣起論出發,把生命活動,眾生存在看作身心合集佛家輪迴說始終堅持緣起論的、中道的哲學立場,獨闢出以樸素辯證法窮究生死秘奧的蹊徑。2、佛教輪迴說描寫論述三界、六道、十法界之事相、因果、及生前、臨死、死後的情狀,至為詳悉,提供了一幅極為壯闊的多層次宇宙全景圖,為世間訖今為止的所有同類學說無法倫比。
  • 中國佛教歷史故事連載:第五集:錯覺,錯覺,這個錯覺一定要知道
    是的,這個問題問得非常現實,我確實是糊弄人了,因為這點字根本就無法把佛教講清楚,更不可能講完。佛教的《大藏經》,你看到了,一定會暈,它們能排滿一面牆,而且有很多不同的版本。然後你就會明白,就算是花一輩子的時間去讀,也不見得能讀上幾遍,更不要說全都讀懂。
  • 佛教修行的終極目的——空間上不入六道,時間上超脫生死
    虛空這個概念其實最早也是出自於佛教,它指的不是我們理解的宇宙太空,「虛」指的是無形,「空」指的是無礙,合在一起就是無邊無際,無窮無盡的空間。而在這虛空之中,又遍布三千大千世界,每個大世界又分為一千個中世界,一個中世界分為一千個小世界,每個小世界又分為一千個微世界——或者說是微塵世界。《金剛經》:「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否?」
  • 劉豐老師:生死事大,如何超越?
    恐懼一定是因為你的某些認知造成的,也就是我們真的不知道在三維空間以為的生死,其實在更高維度根本就不存在。這些我們執著的東西,其實都是像。○ 當你到了第四維境界的時候,你看所有三維空間的一切發生都是高度平衡的:夢境,幻覺,前世,來生,都是完全平等的。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認為夢境,幻覺,前世,來生是虛假的話,那麼我們當下同等虛假。
  • 中國佛教文化常識
    著有《學成語,講故事》、《中國佛教文化傳說》等作品。五百羅漢 濟公護法神二十諸天 / 託塔李天王與哪吒 / 天龍八部 / 羅剎中國佛教常用詞語與經典常用詞語眾生 / 業 / 煩惱 / 念佛 / 轉法輪 / 三界 / 色 / 法眼 / 十二因緣 / 三世 / 生死輪迴 / 六道 / 隨緣 / 布施 / 菩提 / 佛性 / 涅槃 / 坐化 / 世間與出世間 / 空 / 法門 / 不二法門 / 般若 / 五戒與八戒
  • 佐伯慎亮:無常迅速,生死事大
    是一本以「鴨子」為中心,其中放入了佐伯曾經女友的照片,這讓這本攝影集又像是一個失戀故事。而後,佐伯將重新編輯的《hsw!》寄給了佳能寫真新世紀攝影獎組委會,便開始了他印度的旅行,之所以選擇印度,是因為從印度回來之後,佐伯面臨著繼續從事攝影還是繼承家中寺院的選擇,但至今為止都是在以攝影有趣為尤,學費以及各項開支都是由父母支付,對家裡人來說,這都不是佐伯自己的修行。
  • 淺述佛教的輪迴、因果與「我」
    這裡,我們就先來論述下佛教生死觀的兩大基石——輪迴與因果。其一是輪迴,也就是說生是死的起點,死是生的開始,這一世的開始是上一世的結束,這一世的結束是下一世的開始。往更大的範圍來講,就是在天道、修羅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和地獄道這六道中輪迴,此生在人道,並不見得你前世在人道,也不見得你來世還在人道。
  • 揭秘:靈魂不滅的經典,49天生死故事!
    該部經文自1927年於美國出版後,迅速傳遍歐美,成為對英語世界產生深遠影響的最著名的藏傳佛教經典,被西方哲學家和心理學家奉為圭臬。所以,中陰的意思是指一個生命或靈魂,從死亡到轉世或超生的過程,在這個中陰的階段,可以透過聽聞教法,即《中陰聞教得度經》而得到大解脫,「中陰」這一名詞代表了有情離開世間之後,尚未投生之時段。中陰教法非常古老,見於《大圓滿密續》。這些教法的傳承,可以直溯到人類上師之前的本初佛普賢佛,他代表著絕對的、赤裸的、如天空般本初清淨的心性。
  • 佛教與人生 | 佛教與輪迴
    佛教與輪迴時間:一九九0年五月二十三日地點:新加坡金文泰體育場諸位法師、諸位佛友,今天是我們演講的第三天,我們估計來聽演講的人數超過兩萬人,有的人統計至少兩萬四千人。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希望多少能帶給新加坡一些佛教的理念,也讓大家了解佛教不是迷信,不是消極。
  • 不同的動物在佛教中分別有什麼含義?
    佛經中也以兔毛來表示極微細的物質現象,如:「塵又有微塵、水塵、兔毛塵、羊毛塵……」佛經還以「龜毛兔角」來比喻了不可得之事。龜佛經常常以金龜來比喻即生死即涅槃的佛性,說佛性能遊生死涅槃之海,就像龜之能遊水與陸地。此外,佛經中以「龜藏六」來比喻學人應當守護六根,如同龜守護頭尾和四足一樣。龜藏六:1、藏頭,比喻眾生收攝眼根,不令觀色,則不為一切色塵所危害。
  • 《生死簿》的秘密
    二郎菩薩,這可是佛教的專用語,要麼二郎神是佛教的,要麼花果山的猴子都信佛了!「花果山的猴子還是沒有逃脫死亡的命運,換句話說孫悟空無論在地府做了什麼,都沒有改變任何人的生命長度,也沒有挽救他的猴子猴孫,真是悲劇呀!
  • 陳寅恪:三國志曹衝華佗傳與佛教故事
    裴世期為之注,頗採小說故事以補之,轉失原書去取之意,後人多議之者。實則三國志本文往往有佛教故事,雜糅附益於其間,特跡象隱晦,不易發覺其為外國輸入者耳。今略舉數事以證明之,或亦審查古代史料真偽者之一助也。魏志貳拾鄧哀王衝傳云:鄧哀王衝字倉舒。少聰察岐嶷,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時孫權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鹹莫能出其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