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到了60多歲的年齡,不時會有恐懼感,怕病怕死怕拖累兒女,請問劉豐老師如何顛覆認知?
○ 到了60多歲的年齡,如果還沒有真正了知生命的意義,還沒有真正顛覆自己對生命的有限認知的話,那這段剩下的時間就只有這件事情可做,就是要轉識成智,把所有的精力全部用來喚醒生命的智慧。
超越對死亡的恐懼
○ 很多人的遺憾,或者對生命死亡的恐懼有兩種:第一種,不知道死後是什麼狀態,沒有經歷過,所以就會有恐懼。
○ 當你真正地在內在確信了人類的所有智慧,其實都是在幫助我們去超越生命的局限,直到我們每一個當下的生命,都會向著更高境界、更美好的方向發展的話,這個時候這種恐懼會因為你內在堅持的這種認知的建構得以超越;
○ 第二種,確實明白以後,就會覺得自己這一輩子走到今天,本來有好多可以用好的機會自己沒有用到,愚痴地走了很多很多彎路,很遺憾。
○ 其實沒有關係,有一句話叫朝聞道,夕死可矣。當下徹悟的時候你會發現生命中沒有一件事情不在幫助你覺醒,那個覺醒就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我說的這個岸,是一種新生。
○ 生命的整個過程是一個持續覺醒的過程,覺醒越早越好。只要你還沒有走到生命的最後那一天,都還有機會。
永生的現實意義
○ 在《超體》的電影裡面,專家說了這句話,當環境適應細胞生存的時候,生命選擇繁衍,當環境不適應細胞生存的時候,它們選擇永生。什麼是永生?提升一維它就永生了。因為到第四維時間是變量,你可以任意到過去,任意到未來。
○ 所以,永生是以生命的提升,意識能量的提升而實現的;而不是在三維空間延續我們的生命喘的這口氣叫永生。當你維度提升了以後,你會發現,三維空間我們以為的這個生死,不過就是一個像,是演了場電影,開場到結束而已。投影源——你的發源基地依然在那兒存在。所以就是你建立起這個認知的時候,你才會沒有恐懼。
○ 生,從投影源裡來;死,回到投影源裡去。
顛覆對死亡的認知
○ 為什麼會恐懼?恐懼一定是因為你的某些認知造成的,也就是我們真的不知道在三維空間以為的生死,其實在更高維度根本就不存在。這些我們執著的東西,其實都是像。
○ 當你到了第四維境界的時候,你看所有三維空間的一切發生都是高度平衡的:夢境,幻覺,前世,來生,都是完全平等的。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認為夢境,幻覺,前世,來生是虛假的話,那麼我們當下同等虛假。
○ 其實今天如果我們太執著於三維空間呈現的能量狀態,我們就不太容易活出來。這個過程,你會深入體會。
問:如何從失去親人的痛苦中解脫出來?如何幫助身邊有病痛的老人,讓他們對生活有希望,有期待?
○ 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讓自己身體健康、頭腦清明、儘量延長在人生考場上的考試時間。
死能讓我們理解生的意義
○ 我們對於生命的逝去,大部分是從隔代人的死亡開始經歷。由於受到三維空間慣性的影響,當親人離去,我們都會悲痛,會不舍。這種悲痛和不舍是能引發我們對生命的深層思考的,如果它帶來的只是恐懼,這可能會變成一個惡性循環。會讓我們一輩子都生活在對死亡的恐懼裡。
○ 親人或周邊的人每讓你面對一次死亡,都在挑戰你的智慧——死亡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死能讓我們理解生的意義。
○ 從這個角度去理解生死的時候,也許你在某一刻就突然釋懷:哦,原來生命有方向的時候,不叫死亡,叫往生,叫回歸。亡是什麼?亡是沒有方向。
○ 做臨終關懷的時候,有一位老師跟我說,他二十年前就開始給自己做臨終關懷了。這句話說得太妙了,因為他從二十多年前就開始探索生死,我們在三維認知裡,把死看的特別嚴重。生死事大,在三維空間,這是最大的事。可是到了第四維,根本不存在死這回事。因為你在時間軸上可以任意到過去、未來。
當生命有方向的時候
不叫死亡,是回歸
○ 對生命意義的真正領悟是超越的前提。無明的時候,會對死亡產生恐懼。
○ 沒有覺悟的時候,就是迷的狀態,是混日子,最後要走的時候發現這輩子白來一趟,很遺憾。很多想要抓住的東西最後都是一場空。當你看明白的時候,你會知道靈魂高度的提升才是生命的意義。
○ 幫助老人解除痛苦這塊,可能要換個角度去看,不是我們在幫助老人解除痛苦,而是老人在用生命教育我們。
○ 我們身邊可能會出現很多幻像:比如親人處在特別痛苦的狀態中,其實這是在給我們提示,生命為什麼會這樣?
○ 有的人視死如歸,有的人走的很平靜,有的人無疾而終,有的人預知生死,為什麼對於同樣的事情——死亡,不同的人是不一樣的。這就在提示我們在有生之年,為什麼不能往自己想要的方向走呢?難道非要走到生不如死的生命狀態裡嗎?
○ 所以眼中能看到的生老病死都是給自己的啟發和提示。
○ 如果你是想關照老人,可能是想反了。其實是你投影出這樣的生命題目讓你自己去領悟生命,這個題目在告訴你,如果你不修煉的話,到最後你可能要面對的是生不如死的痛苦。
○ 一個覺醒的生命即使得病,得很重的病,但他的痛苦沒那麼大,我見過很多。但是,有的人即使病不那麼嚴重,一點小病就讓他痛不欲生。所以,人的覺悟不一樣,對生命的理解不一樣。
○ 你看到的所有病痛和死亡都是自己的應用題,這樣我們才能在周邊所有事物裡看到自己成長的機緣,超越恐懼。
— 劉豐老師工具書推薦 —
點擊「在看」,傳播智慧,共同精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