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子渝:
中國烹飪大師、川菜大師。出版有《川菜新作》、《成都小吃》等專著,主編了《成都美食大全》、《川菜群芳譜》等書,參與《四川省志·川菜志》編寫。法國前總統席哈克和金庸等各界貴賓到成都都由他配菜。
早上10點,敲開川菜大師彭子渝的家門,一股墨魚燉雞的香味兒撲鼻而來,一下就讓人忘了外面成都冬天陰冷潮溼的天氣。進屋左轉,就是廚房,爐灶上一邊燉著雞湯,一邊燜的是板慄燒肉,電飯煲裡還熱著孫兒今天中午的飯菜:一碗蒸得軟軟的米飯,一碗去筋、剁茸的雞胸肉餅,下面墊著的是洋蔥。
「只要我在家,孫兒的飯都是我做。」彭子渝笑眯眯地說,銀白色的眉毛隨著臉上的笑容輕輕聳動。彭子渝的老伴兒一直在廚房裡忙著,眼看著就要過年了。彭子渝不急不緩,將「彭氏」年夜飯慢慢道來,「中國人的傳統嘛,年夜飯的意義不光在於吃,更在於團聚的時刻,在於一個儀式感。」彭家的年夜飯,雖然有名師大廚坐鎮,菜品卻家常得不能再家常,普通得不能再普通。
年夜飯主菜:燒什錦
燒什錦,這道成都人年夜飯桌上流行了數十年不變的主角,也是彭家的年夜飯主菜。「一燒一大鍋,冬筍、紅白蘿蔔、青菜頭做底子,再加魷魚、心子、肚子、舌頭、蹄筋、雞塊、圓子……有人來了,燒熱了就能舀一碗出來吃。」彭子渝說,各家做燒什錦有各家的習慣,有的要加酥肉,但是他家就不加,他的習慣是加魷魚。
每年看著要過年了,提前幾天把魷魚買回來,用水發好。等到大年三十一早就起來忙著:炸圓子、把發好的魷魚洗乾淨切條……「自己家裡做菜不需要按照傳統工藝的標準來,以做得好吃為原則。」
夫人特色菜:枕頭粑
在彭家,沒有年夜飯主廚一說,誰願意做,誰的哪道菜做得好,就誰做。彭子渝的老伴兒是自貢人,喜歡做麻辣兔、冷吃兔。她的拿手菜讓彭子渝讚不絕口,叫做「枕頭粑」:把肉剁碎了,加蛋,加上澱粉,蒸成肉糕,切成一片一片的放在碗裡擺一圈,把炸好的酥肉也在中間墊起,灌上雞湯上籠蒸。蒸好了以後把它翻扣在碗裡,再澆雞湯,燙點豌豆尖兒放在周圍,就是一道非常好的湯菜了。
侄兒侄女們都喜歡彭子渝做的蒸菜。四川人過年總有點九大碗的特色,要整點甜燒白,鹹燒白。這幾年,太甜太油的東西大家不愛吃了,彭子渝就把甜燒白改成八寶飯。彭氏八寶飯用純糯米,再用冬瓜糖和橘餅切成片片擺成圖案,看起又好看,吃起又有點意思。鹹燒白用五花肉做,把肉皮子刮洗乾淨,用傳統的宜賓芽菜打底,或者冬菜打底,是兩種不同的風味。
兒子拿手菜:糖醋排骨
有魚有剩,年年有餘,年夜飯少不了一條魚。魚做成豆瓣魚,看起來紅紅亮亮的,口味十分家常。再有就是涼拌的雞絲,配上炒好的香酥花生米,最後拿剛上市的蒜薹炒一個肉。如果兒子回來得早,也會露一手下廚做個糖醋排骨。當然,臘肉香腸這些醃臘製品總是要有的。
八九個菜擺好,天色已經漸暗,留在成都過年的十多個親戚也都逐漸到齊了。最後煮兩盤餃子,就是年夜飯的主食了。白菜餡兒的、韭菜餡兒的、芹菜餡兒的,皮兒都是彭子渝自己擀的。雖說一家人都是重慶人,卻不知什麼時候形成了年夜飯吃餃子的習慣。彭子渝說,大概是因為四川人都是移民吧,所以各種習俗並存,人的性格包容。
最難忘,是家的味道
忙完這些菜,等老兩口坐下來的時候,已經累得不怎麼想動筷子了。可是,看著一家子十多二十個人坐在一起,其樂融融,聊著一年的變化,等著春晚開播,一種平和圓滿的感覺就要從飯桌上滿溢出來——如同過去數十年來一樣,歲月又眷顧著他們走過了一年。
每一年的年夜飯都是如此過來,幾乎成了彭家的傳統。
「經常有人問我,彭老師,你覺得哪個做的菜最好吃?我都說,我太太做的最好吃,因為她最曉得我的口味。」兩個人一起幾十年了,家裡做菜從不講究什麼規矩,做得好吃就對了,「至於年夜這頓飯要吃得多好,我看也大可不必,關鍵還是個儀式感。現在經濟社會的人情淡漠了,年夜飯是很好的讓大家團聚增加情感的機會,這個傳統不要丟了。」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童星燕
徵集令
幸福年夜飯就等你來講
走得再遠,千金難換家鄉味。年夜飯,是對忙碌了一年人們最好的褒獎。地域不同,各地年夜飯顯現出濃鬱的地方特色,無論菜式簡單與否,每一桌年夜飯,都是一個飽含濃濃親情的故事。今年,或許你是第一次帶女友回家,或許是家庭添了新成員,闔家團圓,天倫之樂,我們邀請你來講述【幸福年夜飯】。徵稿郵箱:40591266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