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好多成語都與古代的城門有關:傾城而出、兵臨城下、攻城略地、滿城風雨、城下之盟等等,可見古代城門在人們心中意義非凡。
古代城門關閉了,城裡的人還沒有途徑出去?或者還有什麼小路通往城外?只能這樣說,你想像力真豐富。
為什麼中國古代建城池?無非是安全需要,主要是防止敵人攻進來,所以城樓都很堅固。古代的城市,就是由一堵堵高牆圍起來的一塊封閉區域,由東西南北四個門組成,這些城門門口每天都由眾多士兵輪流把守,嚴格控制著百姓的進出。
如果都有野外小路可以進來,那些攻城官軍何必冒著生命危險去一遍遍攻城?孟嘗君為了逃出秦國,雞鳴狗盜的門客都用上了,那不如打聽一下哪個小道直接逃了。
我國古代是個農耕社會,不管從事什麼行業,人們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城門的功能便是流通。古代城市的城門管理制度是相當嚴格的,早晚都嚴格的控制開關城門的時間,一旦城門落鎖,除非你有絕世輕功,否則不可能會有人進出。在晚上,城中也會有巡邏的人執行「宵禁」,從二更到四更,如果在巡邏期間被看到在大街上,那是會有嚴格的處罰的,當然特殊情況也是會被寬恕的。
在明代和清代,早晨會在寅時五刻(大概四點多鐘)準時打開城門,城內的百姓能夠在白天出城,比如一些農民可以拿糧食到城外去賣,或者是一些來遊學的人士,還有一些出差的商人,都可以在白天進出城門。晚上則在戌時五刻(大概八點)關閉城門,城門上鎖,升起吊橋,目的也是為了保護城內百姓的安全。
一旦城門關閉後,人們既出不去,也進不來,所以如果是想要抓捕人犯,只要人在城中,關上城門後便很有可能抓住人,城中也不可能找到小路出城。
其實,這麼嚴格的城門管理制度,對保護百姓的人身安全是很有必要的,雖說有時候老百姓人身自由會得到限制,不過安全卻有著很大的保障。這樣的制度,可以有效的維護城中的秩序。
總之,如果城門緊閉,在城中的人是不可能能出城的,加上城門處眾多士兵把守,所以用繩子之類的想要爬出城,恐怕是妄想。更別提能夠找到野外的小路通向城外了。這便是所謂的出不去,進不來。
你們覺得有沒有小路通往城外呢?歡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