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賢」其實既非七人也無竹,到底是誰命名的?

2021-01-18 寫乎

作者:常志梅

都說魏晉風流,而竹林七賢是其一面精神旗幟,被後人神話般膜拜。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

竹林七賢,對中國古代的文化、藝術與思想,都產生過大而深刻的影響,青史留芳。民間流傳,他們或仕或隱,仕隱兼得;或愚或智,大智若愚;或嗔或怒,不形於色;或愛或憎,愛憎分明。無論喜悅與痛苦,無論反抗與糾結,都保有一份人格的魅力與尊嚴。他們逍遙著人文精神,詩意著自由,彰顯「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一、竹林七賢是幾個人?

竹林七賢,是幾個人?

似乎這是一個淺顯的認知,也是大家都接受的常識。然而,嚴格意上說:「是也不是!」

說「是」,是因為這成了一個約定俗成的概念。這七個人分別是嵇康(《世說新語》中說:嵇康身長七尺八寸,風姿特秀。見者嘆曰:「蕭蕭肅肅,爽朗清舉。」或云:「肅肅如松下風,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為人也,巖巖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阮籍、山濤、劉伶、向秀、阮鹹、王戎。

竹林七賢,以嵇康、阮籍與山濤為首,其中的阮鹹是阮籍的侄子。從中可以看出,「七賢」是兩代人。

(嵇康)

七人已經來歷清晰,為什麼又說「不是」呢?

探起源頭,最早是以年長的嵇康、阮籍與山濤結伴「竹林之遊」,開始並不是這七個人,當時隨遊的還有嵇康的好朋友呂安。

這個呂安,是嵇康的摯友,他與嵇康的關係遠比王戎等人更親密。隨著交往,與山濤、向秀關係也非同一般,在這些人中頗有聲望與地位。還有一個叫袁準,字孝尼,陳郡扶樂(今河南扶樂)人,亦當時名士。此人與嵇康、阮籍等人多有往來。其中比較有名的還有嵇康的兄長嵇喜、嵇康的朋友阮侃、阮種等人。

所以不一定是七個。

二、竹林七賢誰命的名?

史學大家陳寅恪先生給出解釋:《論語 憲問》中說:

子曰:「賢者闢世,其次闢報,其次闢言。」子曰:「作者七人矣!」孔子稱「賢者」「七人」,便被後世定名「竹林七賢」,也僅是一個概數。

《三國志 王粲傳》注引東晉孫盛《魏氏春秋》說:「(嵇)康寓居河內之山陽縣,與之遊者,未嘗見其喜慍之色。與陳留阮籍、河內山濤、河南向秀、籍兄子鹹、琅琊王戎、沛人劉伶相與友善,遊於竹林,號為七賢。」

這段資料告訴我們:這七個人以嵇康為首,常在嵇康居住的河內山陽縣(今河南省修武縣)一個叫「竹林」的地方雅集。

東晉隱士、又是當時名畫家戴逵,與嵇康是同鄉,特意寫了一篇《竹林七賢論》,讓「竹林七賢」之名得以廣泛流傳。

《世說新語》的作者、南朝劉宋時人劉義慶,多記「魏晉」間事,書中收錄了許多「七賢」的軼事,他說:「陳留阮籍、譙國嵇康、河內山濤年皆相比,康年省亞之。預此契者,沛國劉伶、陳留阮鹹、河內向秀、琅琊王戎。七人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

因此,這個鬆散的文人圈子,他們本身也沒有喊出什麼「七賢」之類的口號,而是後人加上的。

三、「竹林」是什麼地方?是否有竹子成林?

「竹林」是以嵇康為首的幾個人常常聚會的地方,其地在「河內之山陽縣」,有專家考證,即今天河南修武縣雲臺山一帶,是當年嵇康隱居的地方。

「七賢」前修飾「竹林」,這是一個真實的地名還是一種文化符號?

留意這「七賢」的詩文,幾乎沒有提到「竹子」,假如當時他們聚會就在竹林間,不能不對竹子產生「感情」,就是家在山陽的嵇康,我們從他的詩文中幾乎找不到「竹子」的字眼。

嵇康去世後,他的摯交向秀寫了一篇紀念嵇康的文章《思舊賦》,寫到山陽舊居的情況,也沒有說到竹子。

由之,「竹林七賢」是後來的人們賦予的一種具有象徵意義的文化概念,和現實中自然界竹林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

竹子,挺直、秀雅,坦然如豪邁的男人,瀟灑如偉岸的君子。剛直不阿,不亢不卑,「枝橫雲夢,葉拍蒼天,及凌雲處尚虛心。」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化身。於是,後人以「竹林」喻「七賢」,象徵一種風骨與傾慕。

【作者簡介】常志梅,甘肅臨夏人,喜歡音樂、文學。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相關焦點

  • 中國最早的派對廠牌—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指的是三國時期曹魏正始年間(240-249),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鹹七人,先有七賢之稱。
  • 「竹林七賢」的「竹林」究竟在哪裡?
    從字面來看,「竹林七賢」所展現的是三國時期著名思想家、音樂家、文學家嵇康,同阮籍、山濤、向秀、阮鹹、王戎和劉伶六位名士,在自己所住的山陽居所旁的竹林裡縱情遊賞的場景。「七賢」在「竹林之遊」中各抒己見,展現自我的自由狀態,不但成為魏晉文化的象徵,而且對中國文士階層的風尚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七賢」諸人的事跡也成為中國文化史上一道亮麗的風景。
  • 嘉寄閒情 七賢為何要在竹林中聚會
    傅抱石 竹林七賢圖設色紙本 立軸64.5 × 76.8 cm中國嘉德2001秋拍52.8萬元成交西晉初年,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阮鹹七人,經常在當時的山陽縣竹林之下,喝酒、,認為這些人不是在竹林中聚會,而且也未必就是7個人。
  • 國寶「竹林七賢」磚畫上為何會出現第「八賢」(圖)
    為何會出現第「八賢」仔細的觀眾會發現,「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中有兩個奇怪之處,一是畫面中多了一個人,「七賢」變成了「八賢」;二是陪伴「竹林七賢」的幾乎無竹,多的卻是杏樹。事實上,「竹林七賢磚畫」只是大家習慣的簡稱,在國家文物局名錄中,其規範名稱應當是《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印模畫》。榮啟期就是畫中那個與「七賢」並列的第八人。
  • 0912 | 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賢分別是誰?這裡面還有一對父子呢!
    「七子」之稱,始於曹丕所著《典論·論文》:「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楨公幹。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鹹以自騁驥騄於千裡,仰齊足而並馳。
  • 「竹林七賢磚畫」上竟有八人 南博鎮院之寶
    「竹林七賢」磚畫(秦懷珠/攝)昨天,南京六朝博物館官方微信上的一則信息引起不少文物愛好者的濃厚興趣,在該館藏著一組錯版的「竹林七賢拼磚畫」。無獨有偶,長期關注歷史文化的「主題南京網」站長老邵也在該網站寫了一篇關於南博「竹林七賢磚畫」的文章,這讓「竹林七賢」再次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記者探訪南博時卻驚訝地發現,「竹林七賢磚畫」上竟有八個人,而且磚畫中也不是「竹林」,反倒是杏樹居多。一問:「竹林七賢」怎會變成了「八賢」?
  • 竹林七賢「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
    在中國文人中,狂者狷者不乏其人。但以狂狷為共同品性且組成一個集團,最著名的莫過於竹林七賢。這種名士集團與侍從文人集團,一為在野,一為在朝,前者是異端,後者乃正統。竹林七賢是曹魏末年特定社會矛盾的產物。漢魏之際,社會動蕩不安。傳統的價值觀念受到巨大衝擊,兩漢大一統時處於獨尊地位的儒家經學與禮法,逐漸式微。
  • 南博壓軸的國寶竹林七賢磚畫為何有八人,七賢結局如何?
    這是至今已發現的最早的魏晉人物畫實物,也是現存最早的竹林七賢人物組圖,列入國家文物局首批禁止出國(境)的一級文物,是南京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相傳七人常在嵇康所住的山陽(今河南修武)一帶竹林聚會,高歌縱酒,狂放不羈,因「棄經典而尚老莊,蔑禮法而崇放達」,推動了當時的思想解放,「竹林之風」不僅成為魏晉風度的重要內容,而且為士林注入了隱逸和清高的文化基因。
  • 《竹林七賢》合集
    竹林七賢01聚會竹林七賢02入仕竹林七賢03才情竹林七賢04絕響竹林七賢05餘韻人物介紹嵇康
  • 「竹林七賢」有七個人,但成就最高的只有兩人,你猜對了嗎?
    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阮鹹……提及魏晉南北朝,就不能落下「竹林七賢」最華麗的一筆,他們在田園竹林間肆意酣暢,揮霍著自身的才思。他們俯仰無愧,顧盼自憐,在狂嘯與痛哭中,為自己寫下永垂不朽的詩文。作為中國文化史上一個廣受爭議的群體,他們其實也是魏晉時期的一個文化符號。陰澹曾經用「豪尚虛無,輕蔑禮法」八個字概括竹林七賢的人生態度。
  • 竹林七賢都是誰?一人寫下《廣陵散》傳世,一人街邊賣李子
    其中竹林七子以其放蕩不羈的態度,驚世駭俗的舉止以及流傳千古的作品,一直受到後世的追捧。甚至清朝的黃帝乾隆還曾賦詩一首《御製七賢詠》來讚賞七賢的風骨,七賢憑什麼能讓乾隆都對其讚不絕口呢?要想了解竹林七賢,就要知道這七賢分別指的都是誰。竹林七賢是指生活在魏末晉初的七位名士,他們分別是稽康、阮籍、山濤、劉伶、阮鹹、向秀、王戎。
  • 竹林七賢:汙濁的世界,救不了絕望的七個人
    當洛陽陷入大規模權力紛爭的時候,在洛陽東北大概400裡的山陽縣的一片竹林裡,有七個人卻在開懷暢飲,仿佛外面什麼都沒發生。這7人中,喝酒最猛的人當數劉伶。劉伶幾乎每時每刻都在飲酒,整日帶著酒壺,揚言自己醉死在哪裡,就把自己埋在哪裡。劉伶喝得盡興時,會把自己的衣服全部脫光,然後對大家說:「我劉伶以天地為屋,以房屋為衣褲,你們為何要鑽到我褲襠裡?」
  • 竹林七賢:他們瘋癲紅塵,卻是中國人最烈的風骨
    阮籍一聽,趕緊拼命喝酒,一連60天,天天爛醉如泥,來人根本沒法向他開口。司馬昭氣結,「算了,這個酒鬼,隨他便吧!」眾人皆醉我獨醒,眾人皆醒我獨醉,到底哪個看得更透?嵇康打他的鐵,山濤當他的官,但其實誰都沒有忘了誰。嵇康後來上刑場時,一對兒女抱著他的腿哭,他卻淡淡地說:山濤會把你們養大的,不要怕。山濤果真把他的一雙兒女帶大,還將嵇紹舉薦入仕。後人常常贊山濤寬厚,批嵇康厚臉皮,但其實,能對山濤放心的嵇康未必不可愛,能和嵇康混一塊兒的山濤也未必不叛逆——沒人比他們更了解彼此。
  • 【紀錄片】《竹林七賢》合集
    譙國至(今安徽宿州市西南)人。嵇康是魏宗室的女婿,任過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崇尚老莊,講求養生服食之道,著有《養生論》。與阮籍齊名,為"竹林七賢"之一。《魏氏春秋》:"(嵇康)與陳留阮籍、河內山濤、河南向秀、籍兄子鹹、琅邪王戎、沛人 劉伶相與友善,遊於竹林,號為七賢。"他的朋友山濤(巨源),後來投靠司馬氏 當了吏部尚書,曾勸他出去做官,他遂寫了一封《與山巨源絕交書》,加以拒絕。
  • 薦讀 | 竹林七賢:越名教而任自然
    本文回歸「竹林七賢」生活的那個時代,恢復「竹林七賢」在那個時代的作為普通人的面目,力圖一窺原生態的「竹林七賢」是怎樣的;進而分析「竹林七賢」的所作所為所想蘊含著怎樣的魅力,致使「竹林七賢」成為歷代知識分子的楷模,這就是「竹林七賢」的文化精神。至三國分立,曹魏主導中原文化,也不以儒教為然,「魏武好法術,而天下貴刑名;魏文慕通達,而天下賤守節」。
  • 周日南博壓軸登場《國家寶藏》系列報導① | 竹林七賢為何有八賢?
    細心的觀眾會發現,「竹林七賢」是七個人,「竹林七賢」磚畫卻出現了八個人,多出來的一個人是誰呢?專家介紹,多出來的是排在北壁磚畫最後一位的榮啟期,他是春秋時期高士,曾列入史書中的《高士傳》。傳說孔子遊泰山時遇到榮啟期,見其衣不蔽體、鼓琴而歌,好奇他為何如此高興。榮啟期自言自己有三樂:為人、又為男子、又行年九十。這一故事後被引為「知足常樂」的典故。
  • 「竹林七賢」放蕩不羈、蔑視禮法,是本性使然,還是另有隱情?
    七人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所與神交者惟陳留阮籍、河內山濤,豫其流者河內向秀、沛國劉伶、籍兄子鹹、琅邪王戎,遂為竹林之遊,世所謂『竹林七賢』也。這是傳世文獻中,關於「竹林七賢」的兩條記載。長期以來,「竹林七賢」的真實性,一直存在爭議。
  • 竹林七賢的抉擇和魏晉名士的真相
    竹林七賢,指魏末晉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鹹、向秀、王戎,據說他們「七人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世說新語》任誕第二十三)。陳寅恪先生認為,所謂「竹林」,取義自佛教著名的「竹林精舍」(Venu-vana)。
  • 酈波評說魏晉風流之《竹林七賢》全集
    、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鹹七人,先有七賢之稱。譙國至(今安徽宿州市西南)人。嵇康是魏宗室的女婿,任過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崇尚老莊,講求養生服食之道,著有《養生論》。與阮籍齊名,為"竹林七賢"之一。《魏氏春秋》:"(嵇康)與陳留阮籍、河內山濤、河南向秀、籍兄子鹹、琅邪王戎、沛人 劉伶相與友善,遊於竹林,號為七賢。"他的朋友山濤(巨源),後來投靠司馬氏 當了吏部尚書,曾勸他出去做官,他遂寫了一封《與山巨源絕交書》,加以拒絕。
  • 中國歷代名家竹林七賢圖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竹林七賢與榮啟期》模印磚畫由200 多塊古墓磚組成,分為兩幅,嵇康、阮籍、山濤、王戎4 人佔一幅,向秀、劉伶、阮鹹、榮啟期4 人佔一幅。人物之間以銀杏、松槐、垂柳相隔。我們來結合「竹林七賢」和榮啟期的個性特徵來看磚畫中的人物。嵇康為「七賢」之首,是一個豁達而有文採的人物。據文獻記載,稽康「博綜伎藝,於絲竹特妙」,且常「彈琴詠詩,自足於懷」。磚畫中的稽康正在撫琴,微微揚頭舉眉,有「手揮五弦,目送歸鴻」的神情,給人一種旁若無人之感。阮籍是一個不拘小節的人,喜好飲酒,且「嗜酒能嘯」,就像我們今天所說的把手指放在嘴裡吹口哨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