皎然《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賞析

2021-02-19 詩茶網

原文:


      飲茶歌誚崔石使君 

                    ---唐 皎然

  越人遺我剡溪茗, 採得金芽爨金鼎。

  素瓷雪色縹沫香, 何似諸仙瓊蕊漿。

  一飲滌昏寐, 情思爽朗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 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 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 世人飲酒多自欺。

  愁看畢卓甕間夜, 笑向陶潛籬下時。

  崔侯啜之意不已, 狂歌一曲驚人耳。

  孰知茶道全爾真, 唯有丹丘得如此。 

注釋:

  (1)「誚」字不是貶義,而是帶有詼諧調侃之意。崔石約在唐德宗貞元初任湖州刺史,時皎然居湖州妙喜寺。

  (2)越:古代紹興。遺:讀Wèī,贈送。剡溪:水名,在紹興地區。剡溪茗:唐時名茶。

  (3)金芽:鵝黃色的嫩芽。爨:此處當燒火講。

  (4)白瓷碗裡的茶湯,漂著沫餑散發著清香。

  (5)如清涼的雨絲從天而降。

  (6)畢卓:晉朝人,是個酒徒。一天夜裡,他遁著酒香,跑去偷喝了人家的酒,醉的不省人事,被夥計們捆起放在

酒甕邊。次日掌柜的見捆的是州郡「吏部郎」,哭笑不得,此事被傳為笑談。

  (7)丹丘:即丹丘子,傳說中的神仙。 

譯文:

紹興友人送給我剡溪名茶,採摘下的鮮嫩茶芽,放在茶具裡烹煮。白瓷碗裡漂著青色的餑沫茶湯,如長生不老的瓊樹之蕊的漿液從天而降。

一飲後洗滌去乏困,神清氣爽情思滿天地,再飲提醒醒腦、神思捋順,如忽然降下的飛雨落灑於輕塵中,三飲便得道全真,何須苦心費力的去破煩惱。

這茶的優雅清高,世人都不知道,世人都靠喝酒來自欺欺人。愁看畢卓貪圖飲酒夜宿在酒甕邊,笑看陶淵明在東籬下所做的飲酒詩,崔使君飲酒過多之時,還會發出驚人的狂歌。誰能知飲茶可得道,得到道是最真實的道?只有傳說中的仙人丹丘子了解。

作者簡介:

僧皎然(公元約720-約公元805),俗姓謝,字清晝,吳興(今浙江湖州)人,謝靈運的十世孫,唐代著名詩人。在文學、佛學、茶學等方面頗有造詣。與顏真卿、靈澈、陸羽等和詩,現存470首詩。多為送別酬答之作。情調閒適,語言簡淡。皎然的詩歌理論著作《詩式》。

皎然訪名山,遍尋大德,常入法席,四處參學。他不但精研佛典,且對子史經書等,都頗為精通。所到之處,都極受尊崇。京師之諸王公、大臣對他禮遇有加,諸郡之達官貴人對他非常欽敬。

皎然常以詩會友,與許多文人學者顏真卿、韋應物、盧幼平、吳季德、李萼、皇甫曾、梁肅、崔子向、薛逢、呂渭、楊逵等,都過從密切。

皎然的《詩式》為當時詩格一類作品中較有價值的一部。其詩 清麗閒淡,多為贈答送別、山水遊賞之作,被時人成為「江東名僧」。和另外兩位詩僧貫休和齊已齊名。

創作背景:

《飲茶歌誚崔石使君》是詩僧皎然同友人崔刺史共品越州茶時即興之作。皎然長年隱居湖州杼山妙喜寺,但「隱心不隱跡」,與當時的名僧高士、權貴顯要有著廣泛的聯繫。崔石初任浙江湖州刺史,前來拜訪茶道高僧皎然大師,兩人飲茶盡興時,即興做出此首皎然飲茶歌。

賞析:

《飲茶歌誚崔石使君》是一首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相結合的詩篇,皎然在飲用越人贈送的剡溪茶後所作,他激情滿懷,文思似泉湧井噴,詩人從友贈送剡溪名茶開始講到茶的珍貴,讚譽剡溪茶(產於今浙江嵊縣)清鬱雋永的香氣,甘露瓊漿般的滋味,在細膩地描繪茶的色、香、味形後,並生動描繪了一飲、再飲、三飲的感受。

此首皎然飲茶歌與盧仝飲茶歌有相似之處,都講到了喝茶的功效與作用,而且將功效逐步深入,描寫的非常有層次感。但盧仝將飲茶後的情緒比作神仙,皎然把飲茶當做一種修道的方法,可謂是意義深遠。如果能將盧仝飲茶歌與皎然飲茶歌刪減融合成一首詩詞,可謂是錦上添花,無人能敵。

當代知名茶人舒曼曾高度評價這首飲茶的詩句:皎然這首詩即是佛家禪宗對茶作為清高之物的一種理解,也是對品茗育德的一種感悟。而禪宗歷來主張「平常心是道」的茶道之理,是對拋卻貪、嗔、痴的一種解讀,三碗得道,通過對「滌昏寐」、「清我神」、「破煩惱」的描述,揭示了禪宗茶道的修行宗旨,表達了對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讚賞。


相關焦點

  • 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賞析
    《誚崔石使君》賞析 越人遺我剡溪茗,採得金芽爨金鼎。 《飲茶歌誚崔石使君》是一首五、七言古體茶歌。詩僧皎然同友人崔刺史共品越州茶時即興之作。皎然長年隱居湖州杼山妙喜寺,但「隱心不隱跡」,與當時的名僧高士、權貴顯要有著廣泛的聯繫。崔石約在貞元(唐德宗年號,公元785—805年)初任湖州刺史,時皎然居於湖州妙喜寺,兩人同飲茶,皎然做此作品。這首詩約作於公元785年(唐德宗貞元元年),題中雖冠以「誚」字,微含譏嘲之意,乃為詼諧之言。其意在倡導以茶代酒,探討茗飲藝術境界。
  • 品吟茶詩之十一《飲茶歌誚崔石使君》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是說崔石使君飲酒過多之時,也會發出驚人的狂歌。狂歌,此指放歌無節。「全爾真」:真實,真正。「丹丘」:即丹丘子,傳說中的神仙。茶詩品吟之十皎然的《飲茶歌送鄭容》裡描述「丹丘羽人輕玉食,採茶飲之生羽翼。名藏仙府世空知,骨化雲宮人不識。」詩句大意是:這茶的清高世人都不知道,世人都靠喝酒來自欺欺人。
  • 皎然「三飲便得道」
    「自古高僧愛鬥茶」,佛教崇茶,歷代通曉茶事的高僧不乏其人,如唐代詩僧皎然即是一位有名的茶僧。  皎然(?~785),名書,字清晝,俗姓謝,系南朝謝靈運十世孫,長城(今浙江長興)人。在唐代詩僧中,皎然的文名最高,文章雋麗,詩風清淡輕鬆,常與顏真卿、韋應物唱和往還,傳世的除詩集《皎然集》外,還有詩話《詩式》,在詩專著中享有一定地位。
  • 詩僧皎然的「三飲」茶道
    陸羽與皎然(圖片來源:資料圖)中國是茶的故鄉,歷史悠久,光輝絢麗,但「茶道」一詞,很長時間曾被人們遺忘,竟發展到日本學者曾向國人提出「中國有沒有茶道?」這樣荒謬而富諷刺的笑話。根據筆者手中資料,「茶道」一詞最早是中唐時期江南高僧皎然在《飲茶歌·逍崔石使君》一詩中明確提出來的,詩中云:一飲滌昏寐,情思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愁看畢卓甕間夜,笑看陶潛籬下時。崔候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 飲茶者,眾生芸芸;知茶者,眾生渺渺
    飲茶者,眾生芸芸;知茶者,眾生渺渺!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道發祥地,茶道的形成,必須具備兩個先決條件:其一,廣為種植;其二,普遍飲用。「茶道」二字最早見於唐代詩僧皎然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中:「熟知茶道全而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 詩路天台┃《飲茶歌送鄭容》唐·皎然
    釋義:《飲茶歌送鄭容》是唐代詩人皎然創作的一首歌行體詩歌。歌行:是古代詩歌體裁之一,是初唐時期在漢魏六朝樂府詩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歌行體,南朝宋的鮑照所創,鮑照模擬和學習樂府,經過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鑄創造,不僅得其風神氣骨,自創格調,而且發展了七言詩,創造了以七言體為主的歌行體。
  • 詩詞入歌的《陽春白雪》,裡面的陽春音樂其實都出自於一個歌唱比賽
    因為看到很多小夥伴都在問「為什麼沒有古風歌」「能不能加入大陸的古風歌曲」,也看到很多小夥伴吐槽陽春歌曲中的讀音問題,所以我想開一個帖科普一下陽春中歌曲的來歷,希望能解決大家的疑問。陽春「茶」曲包中的《那茶那塔》、《白日夢飲茶》、《鄉野樂活》以及預設曲《飲茶歌誚崔石使君》都是來自這屆比賽。其中《飲茶歌誚崔石使君》和《白日夢飲茶》分別是這屆的狀元和探花。當時比賽還不夠完善,這使得《飲茶歌誚崔石使君》和《白日夢飲茶》含有一些相同的發音問題,比如「爨」唱成「釁」(「釁」的繁體字形「釁」和「爨」很相近)、「孰」唱成「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