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茶者,眾生芸芸;知茶者,眾生渺渺

2021-01-08 福建茶葉網fjtea

飲茶者,眾生芸芸;知茶者,眾生渺渺!

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道發祥地,茶道的形成,必須具備兩個先決條件:其一,廣為種植;其二,普遍飲用。

「茶道」二字最早見於唐代詩僧皎然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中:「熟知茶道全而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中國茶道史大體可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神農到隋朝,是中國茶道的醞釀時期。這段漫長的時期,茶事多次寫入文化典籍。

第二階段,唐代,是中國茶道的形成時期。代表人物陸羽,是中國茶道的奠基人,他所著《茶經》是世界第一部全面論述茶的專著,共三卷,分源、具、造、器、煮、飲、事、出、略、圖十節。陸羽將普通茶事升格為一種美妙的文化藝能,並提出茶道主張——精、行、儉、德!

第三階段,宋朝,是中國茶道鼎盛期。至元明清時,茶之手法、禮儀、儀式逐漸由繁及儉、雲淡風輕了。

茶,寧靜清雅、淡泊去欲、品格獨高,備受文人僧道所鍾愛。自佛教傳入中國開始,即與茶結下了不解之緣。茶苦澀清涼,有助僧人的修身養性。品茶之風最早也是在僧侶中流行,意在提倡禪茶一味,以茶禮佛。到了唐代,種茶、烹茶和品茶在寺院中已相當普及了。

茶道,並不只是沏茶品茗,欣賞手法、器皿之美的風雅事,它的真正意涵乃是藉泡茶的方式實現修身養性、參禪悟道,在其潛修心性過程中;藉飲茶時之恬淡,去做「出世」和「入世」的冥思與參悟。

寂靜素雅的茶室猶如淨化心靈的道場,茶人在既定的禮儀規範中,將心緒沉澱,專心一意,體驗沒有妄想、雜念、分別心的清靜心境,進而達到與天地同根、萬物一體的心靈世界。因此,它不只是一門藝術,更是一條悟「道」的路,這也是稱為「茶道」而不成為「茶藝」之所在。

歷史上達官顯貴講茶道,重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權勢、誇顯富貴、附庸風雅。文人學士講茶道,重在「茶之韻」,託物寄懷,激揚文思,交朋結友。佛家講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去困提神、參禪悟道、見性成佛。

道家講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茗養生、葆身盡年、羽化登仙。普通老百姓講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去腥除膩,滌煩解渴,享受生活。

當代茶界泰鬥吳覺農先生在《茶經述評》一書中給茶道下的定義是:「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飲茶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手段。」

周作人先生在《恬適人生·吃茶》中說:「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來說,可以稱作『忙裡偷閒,苦中作樂』,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所以,可以說茶道是一種文化藝術,是茶事與文化的完美結合,是修養和教化的一種手段。

道可道,非常道。茗可茗,非常茗。道是虛無的,茶是具體的。茶道,也許體現的恰好是這種似有若無的感覺。現代社會,物質極度豐富,然而欲望滋生、是非橫陳,四顧茫然之時,品品茶、悟悟道,既是一種生活品位,更是一種內心修為。

想那茶本生於山巔澗側,寂寥苦長,沐天地雨露,吸日月精華,歷經風霜雨雪嚴寒酷暑,方得新芽初成。一經採摘,還需在陽光下暴曬,放入300多攝氏度的高溫鐵鍋裡脫水,然後揉搓成型,烘焙成茶。

千山萬水、迢迢千裡、心手相傳終至壺中,還得以滾水衝泡,才能散發清香、滋養肺腑、開悟心性,實現它的最終價值。人生何嘗不是如此呢?

註:圖文來源網絡,如有疑問或不應無償使用,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眾生芸芸,海海人生
    眾生芸芸,海海人生--讀《人生海海》有感李 宏剛剛結束了麥家《人生海海》的閱讀,感受頗深,十分值得回味和讚嘆,書中鮮明的人物、清晰的脈絡、跌巖的情節、起伏的人生都給人以感動,久違的感動,我已經很久沒有為哪本書中的人物如此感動過了,就像烙在心上的印痕,
  • 暖心文案|在芸芸的眾生蟻穴中,抬起頭來
    在芸芸的眾生蟻穴中抬起頭來,世人皆醉我獨醒亦或沉淪,何妨去應許那些淡雅的心簡又有何妨?
  • 恆順眾生
    言恆順眾生者。宣化上人慈悲開示:普賢菩薩又稱一聲,善男子!我再給你講一講「恆順眾生」的這個道理。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所有眾生種種差別,所謂卵生、胎生、溼生、化生,或有依於地、水、火、風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種種威儀、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於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
  • 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
    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 我們都是佛弟子,現在想一想,八萬四千法門中,如果沒有阿彌陀佛的本願救度,把這個念佛法門拿掉,我們還有希望嗎?沒有希望啊!佛教還能談得上大慈大悲嗎?談不上。不管是佛教徒還是世間人,講到佛教都會說「大慈大悲, 善哉善哉!」所以,慈悲是佛教的特色、本質。
  • 《金剛經》:「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直譯--「雖然我所要宣說之法,是為令一切眾生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雖如此滅度一切眾生,實際上並無有任何一位眾生得到滅度。」又若站在眾生之立場,佛法的確也是甚深甚妙,難證難入,必須要有佛菩薩、善知識的教導,才能建立正確之知見,才會訓練出工夫,才懂得廣修福德這當中有許多要修要學之處。若沒有正確的正法知見,所學到的儘是邪知邪見,這等於是背道而行,那有可能走上涅盤解脫之路?
  • 六道眾生投胎轉世如何判斷
    13、這類眾生已流浪生死往返於惡道中,經無量億劫不可數歲月,於此世難得此人身,卻仍是如此,因此註定死後仍再返回苦海,投生墮回畜生道中。這是外道非所能知的。世尊說:外道人沒有智慧且不善識人,這些見解也不是愚痴者所能見解的了的,也非凡夫所能測知,所能校量的。從天界轉生人間的眾生1、若有眾生持五戒修十善,能得生天上受勝妙樂,當從天上退沒而生於人世間時,長相端嚴,具正信正見,貌好殊妙,其人聰慧,樂好清淨。2、喜穿著華鬘,薰香塗身、常愛鮮潔,,好擇賢良的人為友。
  • 大慈大悲悲眾生,信佛念佛必見佛
    眾生眼裡佛皆眾生,佛法眼中眾生皆佛……由趙樸初先生母親之死,及大德請益印老上海某老太太之死,可以確知,佛不妄語,亦可以確知真信佛之難!趙樸初先生菩薩再來,所以以常情示眾者,表法也,生眾生之信心,自正佛法不虛也!
  • 《楞嚴經》眾生別業妄見
    亦令將來,諸有漏者,獲菩提果。阿難!一切眾生,輪迴世間,由二顛倒,分別見妄,當處發生,當業輪轉。云何二見?一者:眾生別業妄見、二者:眾生同分妄見。云何名叫別業妄見?阿難!如世間人,目有赤眚,夜見燈光,別有園影,五色重疊,於意云何?此夜燈明,所現園光,為是燈色?為是見色?阿難!此若燈色,則非眚人何不同見?而此園影唯眚之觀?若是見色,見已成色,則佊眚人,見園影者,名為何等?複次,阿難!
  • 「鬼道」眾生長什麼樣子?
    鬼道的眾生,經過千百年都沒有聽過水的名字,更不用說見過水,或喝過水了。有的鬼肚子大得像座山,咽喉卻如針孔般小,因此就算得到飲食,也無福消受。雖然鬼道眾生的痛苦比地獄略少,但比畜牲道大。如果以智力來比較,鬼道眾生的智力比畜牲道的眾生高。鬼道眾生多是胎生,而且它們每胎便會生下幾百個鬼子。
  • 眾生為何「迷悶」?佛在《圓覺經》中,如此解析了全過程
    佛在《圓覺經》中,如此解析了全過程,他說: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妄想執有我人眾生,及與壽命,認四顛倒為實我體,由此便生憎愛二境,於虛妄體重執虛妄,二妄相依,生妄業道,有妄業故,妄見流轉,厭流轉者,妄見涅槃,由此不能入清淨覺,非覺違拒諸能入者,有諸能入,非覺入故,是故動念及與息念,皆歸迷悶。
  • 佛理智慧:《圓覺經》之『云何我相、人相、眾生相、壽命相』
    謂諸眾生,心所證者。譬如有人,百骸調適,忽忘我身。四肢弦緩,攝養乖方,微加針艾,即知有我,是故證取,方現我體。善男子,其心乃至證於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皆是我相。善男子,什麼是我相?我相就是眾生的心所證的境界,即是心所了別的境界。
  • 淨土宗:要讚嘆眾生的閃光點
    例如禮敬諸佛時,不僅自己一人在禮敬,還要觀想法界無量無邊的眾生在禮敬;不僅自己在一處禮敬,還要觀想自己在一一佛所,以無量無邊的身,禮敬無量無邊的佛。十大願王都是以普賢的心量去做的,這種心量是無盡的——虛空無盡,眾生無盡,眾生業無盡,眾生煩惱無盡,禮敬諸佛亦無有窮盡。
  • ✎ 藥師山紫虛居士:簡介仙道與精怪眾生
    筆者相信學佛的人大多想知道其真相,「神」在佛教中是指六道中的天道眾生,稱為「天神」,但在民間的「神」則除天神外,可能尚包括一些其他道的眾生,例如,阿修羅、藥叉或有福報的陰界眾生。至於仙道眾生則是指「仙人」,這是在人間修一些特殊外道法而有成就的人,其壽命可達千萬歲,在《楞嚴經》中就介紹十種仙人,筆者將於下文中提出說明。
  • 《元氣眾生錄》大事件!專屬主題曲《眾生奇緣》上線
    《元氣眾生錄》新伺服器「洞天福地」將於12月4日中午12:00準時開啟!全新國風主題曲《眾生奇緣》全網同步上線,歡迎各位上仙共同來傾聽這首天籟之音! 晚上7點,兩大短視頻平臺的紅人主播也將開啟試玩,三位主播風格各異,總有一款你會中意。全新內容「家有仙宅」溫情上線!全新洞府庭院系統,開闢私人修仙領地,人人有房,裝修自由!
  • 《大乘起信論》|一切境界本來一心離於想念,以眾生妄見境界故心有分齊
    世界無邊故眾生無邊。眾生無邊故心行差別亦復無邊。如是境界不可分齊難知難解。若無明斷無有心想。云何能了名一切種智。  答曰。一切境界本來一心離於想念。以眾生妄見境界故心有分齊。以妄起想念不稱法性故不能決了。諸佛如來離於見想無所不遍。心真實故。即是諸法之性。自體顯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無量方便。隨諸眾生所應得解。皆能開示種種法義。是故得名一切種智。
  • 王鼎鈞的眾生情懷
    他親眼看到國破家亡時「眾生」的命運,他與這些「眾生」們同在苦難裡,他就是「眾生」中的一員。壁壘林立的時候,眾生被反覆地強制地砌進各種壁壘;陣營分明的時候,眾生便是浩蕩的被獻祭再被踐踏的芻狗。這樣的話,是有著血與淚的,「我中年以前崇拜英雄,中年以後把感情交給無名的蒼頭眾生。所以至此,是因為我發現了『英雄不仁,以群眾為芻狗」,「江山代有英雄出,各苦生靈數十年」(《山裡山外·序》)。
  • 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直譯--「為什麼呢?如果執取空無一切法的非法相,就是執著有真實的我、真實的人、真實的眾生、真實的壽者。」解釋--「何以故?若取非法相」--五蘊、十二入、十八界等一切法雖然是虛幻不實、無常不堅,如夢幻泡影一般;可是它們畢竟還是存在,並不是沒有。
  • 《金剛經》中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指為何?如何斷滅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金剛經》《金剛經》處處提出四相,作為《金剛經》中極為重要的概念,四相究竟所指為何?下面,我們一一來加以說明。一、我相我相——度眾生時,見有能度的我,則有我相;不見有能度眾生的我,則無我相。我相不是本來有,取我則有我相,不取則無我相。何為取我而有我相?
  • 阿彌陀佛來接引眾生的相,是什麼樣子的?
    他跟我說,他想知道阿彌陀佛會現什麼樣的相來接引念佛的眾生。這樣,他可以現在就開始準備,可以好好地記住祂,把祂刻在八識心田當中。哪一天臨命終時的時候,他就可以跟著阿彌陀佛走,不會跟錯對象。這個問題,是一個好問題。但是,我要跟諸位同修講:你如果有這樣的擔心和掛礙,我跟你說,這是多餘的。
  • 了解佛法中的地獄、餓鬼眾生,以及佛法救度惡趣眾生大悲至願
    與此同時,民間信仰裡面,還有「人死曰鬼」「鬼者歸也」的多元信仰。在樸素的民俗文化中,還將鬼描述成生前含有殘念,卻未能了結的人,因此在死後會以特別的行事來報仇或報恩,這種思想傳來傳去,後來索性就把地獄當成鬼的住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