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茶者,眾生芸芸;知茶者,眾生渺渺!
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道發祥地,茶道的形成,必須具備兩個先決條件:其一,廣為種植;其二,普遍飲用。
「茶道」二字最早見於唐代詩僧皎然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中:「熟知茶道全而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中國茶道史大體可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神農到隋朝,是中國茶道的醞釀時期。這段漫長的時期,茶事多次寫入文化典籍。
第二階段,唐代,是中國茶道的形成時期。代表人物陸羽,是中國茶道的奠基人,他所著《茶經》是世界第一部全面論述茶的專著,共三卷,分源、具、造、器、煮、飲、事、出、略、圖十節。陸羽將普通茶事升格為一種美妙的文化藝能,並提出茶道主張——精、行、儉、德!
第三階段,宋朝,是中國茶道鼎盛期。至元明清時,茶之手法、禮儀、儀式逐漸由繁及儉、雲淡風輕了。
茶,寧靜清雅、淡泊去欲、品格獨高,備受文人僧道所鍾愛。自佛教傳入中國開始,即與茶結下了不解之緣。茶苦澀清涼,有助僧人的修身養性。品茶之風最早也是在僧侶中流行,意在提倡禪茶一味,以茶禮佛。到了唐代,種茶、烹茶和品茶在寺院中已相當普及了。
茶道,並不只是沏茶品茗,欣賞手法、器皿之美的風雅事,它的真正意涵乃是藉泡茶的方式實現修身養性、參禪悟道,在其潛修心性過程中;藉飲茶時之恬淡,去做「出世」和「入世」的冥思與參悟。
寂靜素雅的茶室猶如淨化心靈的道場,茶人在既定的禮儀規範中,將心緒沉澱,專心一意,體驗沒有妄想、雜念、分別心的清靜心境,進而達到與天地同根、萬物一體的心靈世界。因此,它不只是一門藝術,更是一條悟「道」的路,這也是稱為「茶道」而不成為「茶藝」之所在。
歷史上達官顯貴講茶道,重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權勢、誇顯富貴、附庸風雅。文人學士講茶道,重在「茶之韻」,託物寄懷,激揚文思,交朋結友。佛家講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去困提神、參禪悟道、見性成佛。
道家講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茗養生、葆身盡年、羽化登仙。普通老百姓講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去腥除膩,滌煩解渴,享受生活。
當代茶界泰鬥吳覺農先生在《茶經述評》一書中給茶道下的定義是:「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飲茶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手段。」
周作人先生在《恬適人生·吃茶》中說:「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來說,可以稱作『忙裡偷閒,苦中作樂』,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所以,可以說茶道是一種文化藝術,是茶事與文化的完美結合,是修養和教化的一種手段。
道可道,非常道。茗可茗,非常茗。道是虛無的,茶是具體的。茶道,也許體現的恰好是這種似有若無的感覺。現代社會,物質極度豐富,然而欲望滋生、是非橫陳,四顧茫然之時,品品茶、悟悟道,既是一種生活品位,更是一種內心修為。
想那茶本生於山巔澗側,寂寥苦長,沐天地雨露,吸日月精華,歷經風霜雨雪嚴寒酷暑,方得新芽初成。一經採摘,還需在陽光下暴曬,放入300多攝氏度的高溫鐵鍋裡脫水,然後揉搓成型,烘焙成茶。
千山萬水、迢迢千裡、心手相傳終至壺中,還得以滾水衝泡,才能散發清香、滋養肺腑、開悟心性,實現它的最終價值。人生何嘗不是如此呢?
註:圖文來源網絡,如有疑問或不應無償使用,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