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點進這篇文章的各位,不是已經看了《信條》,那至少也對這部電影有所耳聞了。
從首映那天開始,後臺就陸陸續續有讀者讓我聊聊這部電影。
這部電影我確實也看了,而且還看了兩遍(原因後敘)。不過其實放到這個時間點上來說,網上各種解析的文章已經太多了,相信你們多多少少都已經看了。
作為一個寫歷史的人,還是說說和歷史有關的東西吧。
看《信條》這部電影的時候,腦海裡閃現出不少以前看過的以「時間穿越」為主題的電影。
今天就想和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當然,這都是基於我自己的觀影體驗,說的也都是我自己的一些感想和回憶,並非是一部完整嚴謹的回顧史。
只是聊聊。
1
要說到「時間穿越」主題的電影,有一個系列是肯定繞不過去的。
沒錯,就是《回到未來》三部曲。
《回到未來》的第一部在1985年上映,其實劇情並不複雜:
高中生馬丁結識了怪博士布朗,後者發明了一臺只要開到88碼速度就能進行時空穿越的汽車,馬丁在機緣巧合中穿越回了1955年,並且歷經艱辛,促成了自己父母的姻緣。
這部片子的導演是羅伯特·澤米吉斯,製片人是史匹柏。整部電影放到今天來看很多細節依舊可圈可點,更何況是在35年前,那種「時間穿越」的概念簡直驚為天人,所以贏得了一系列的大獎,成為了一部裡程碑式的經典電影。
其實如果要論「時間穿越」這個概念的展現,1989年上映的《回到歸來 2》要比第一部複雜很多,因為電影中不僅又回到了1955年,還穿越到了未來2015年,圍繞過去的自己長輩,現在的自己以及未來的自己後輩,這一集已經初步顯現出了「燒腦」的徵兆——還引發了「單線時間」和「平行空間」的爭論。
至於1990年出品的第三部,某種意義上只是為了這個系列的一個告別,時空背景放到了美國的「西部牛仔」時代,商業味道更濃厚了一些。
不過,總體來說這三部電影前後銜接緊密,邏輯一脈傳承,確實不愧為「時間穿越」系列電影中的經典,三部電影的全球票房分別達到了3.8億美元,3.3億美元和2.4億美元——這在當時來說是一個驚人的天文數字。
只是對於不少中國的80後來說,由於各種原因,對「時間穿越」留下深刻印象的電影,可能未必首推《回到未來》,而是另一個系列:
卡梅隆的《終結者》系列。
實事求是地講,《終結者》系列只是披了一件「時間穿越」的外套(這種電影其實有不少,後面會專門說),內核其實並不在於討論這個問題,更多的是集中在令人炫目的槍戰、追車和搏殺,展現驚人的視覺效果。但無論如何,「從未來穿越回來殺死現在一個人」這種概念,確實是當時不少中國孩子對「時間穿越」的啟蒙(包括我自己)。
在兼顧科學概念討論和視覺打鬥效果方面結合得比較好的,我覺得是阿湯哥的《明日邊緣》。
嚴格意義上說,2014年上映的《明日邊緣》是一部爆米花科幻片,也就是取了一個「時間穿越」的概念,主要表現的其實還是高科技戰爭的視覺效果,以及戰火中的愛情。但「時間穿越(反覆輪迴)」這個概念畢竟構成了電影的基底,從頭到尾的製作都比較嚴謹,畫面出彩,演員的表現力又強,所以我個人還是相當喜愛的,屬於可以二刷乃至多刷的電影。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明日邊緣》在有一點上和《信條》有類似:
主角通過時間穿越獲得的經驗,是可以被記住並借鑑的。如果沒有這一點作為基礎,《明日邊緣》這部電影的根基就不存在了,而《信條》裡所謂的「鉗形戰術」這些概念也失去了理論基礎。
有意思的是,無論是《回到未來》系列還是《終結者》系列,包括《明日邊緣》,總的來說有一個特點:
時間基本是單線的,你回到過去改變一個細節,那麼未來也會隨之改變。
2
2004年,一部科幻驚悚電影橫空出世,讓人眼前一亮。
沒錯,這部電影就是《蝴蝶效應》。
怎麼說呢?至今回想起這部電影,我還有種渾身起雞皮疙瘩的感覺。
影片敘述的男主伊萬有一個非常糟糕的童年,長大以後他漸漸意識到,很多都是因為自己當初做錯了而導致的。隨後他發現自己可以通過潛意識回到童年去糾正自己當初犯下的錯誤。但隨著劇情的推進,他發現:自己改變了一個細節,就又會觸發另一個新的細節,不斷改變,就不斷觸發,最終導致的結局卻都是不變的。
《蝴蝶效應》有四個結局版本,我當初看的是第一個版本,也是我個人覺得最震撼的、最佳版本:主角回到了母親的胎體中,最終做出了自己的抉擇。
以《蝴蝶效應》為代表的這類「時間穿越」電影,表達了另一個不同於《回到未來》系列的概念:
你想回到過去改變歷史進而想改變未來,就會引發新的變量,最終很可能依舊回到結局的平衡。
說到這裡,又想起一部電影:2012年上映的《環形使者》。
這部電影的兩大男主是老牌硬漢布魯斯·威利斯以及當時的「當紅辣子雞」囧瑟夫,影片的概念其實有點新意,但卻沒有拍好,總體口碑並不是很高。
嚴格來說,《環形使者》似乎更努力展現的是一個「閉環」概念(這個概念我們放到後面來講):未來觸發現在,形成歷史。但也確實呈現出了和《蝴蝶效應》一樣的一個觀念:
不要覺得通過時間穿越來改變未來是一件很簡單的事。
請注意,為什麼沒有說「改變未來是不可能的」呢?
這就是《環形使者》和《蝴蝶效應》這兩部電影被放到一起的原因——他們的結尾都給出了改變未來的解決方案:
犧牲自己。
也就是說,在這兩部電影的敘事結構裡,是有一個「源點」存在的——把這個「源點」給「爆破」了,未來是可以改變的。
那麼,有沒有讓人絕望的不可改變呢?
當然有。
3
接下來,就要說到讓人絕望的「無限閉環」概念了。
1995年,一部同樣可以在「時間穿越」類電影歷史上青史留名的電影出現了:
由特瑞·吉列姆導演的《12隻猴子》。
這部電影的基本框架並不新穎:在未來的2035年,一種奇怪的病毒摧毀了人類世界,科學家們製造出了時間機器,把布魯斯·威利斯(他好像老是要承擔這種任務)扮演的主角送回了1996年,試圖能找出製造病毒的源頭「12隻猴子軍」,然而,一系列的意外發生了……
特瑞·吉列姆在這部頗有宗教意味的科幻片中,給出了一個「無限閉環」的死循環:
當你通過時間機器回到過去試圖改變一些細節而改變未來時,你會驚恐地發現:
在過去,那些未來會發生的事本來是根本不存在的,恰恰是因為你穿越後的作為,才會導致這些事發生。
也就是說,你穿越要改變的未來,正是你自己穿越造成的。
在這一點上,《12隻猴子》和《環形使者》想要表達的有一點類似,但區別在於,《環形使者》最終給出了一個「源點爆破」的解決方案,而《12隻猴子》的結局卻耐人尋味:
那位女科學家在飛機上的一句「 I'm in insurance」,引發觀眾的無限猜想乃至爭論:這個「源點」最終被爆破了嗎?還是一個讓人絕望的無限死循環?
如果說到「讓人絕望的無限死循環」,不能不提到另一部電影:《前目的地》。
大概在十年前左右,網際網路上流行一個段子,題目可能是「最燒腦的穿越」這類,說的是有名女子被一個渣男誘騙,未婚先孕,生下的女兒又被人偷走了。絕望之中這名女子接受了變性手術(她本來就是雙性人),後來被政府的一個神秘部門招聘,成為能穿越時空的特工。他回到過去想殺了那個渣男,卻發現愛上了當時尚是女兒身的自己,隨後又偷走了女嬰放到了孤兒院……總之最後真相大白:女子,渣男,女嬰等等一切角色,都是不斷穿越時空的自己。
這個故事其實取材於美國作家羅伯特·海因萊恩在1959年寫的科幻小說《你們這些回魂屍》,而《前目的地》就是把這個存在於文字的「燒腦」故事給拍出來了……
別的沒啥,就是看了確實有點腦殼疼。
其實不少以「時間穿越」為主題的電影,你很難將它嚴格分類,因為它可能同時帶著「蝴蝶效應」,「無限閉環」,「平行空間」,「薛丁格的貓」這些概念,所以這裡的分類只是非常籠統的,有時候只取他們的一個共通點。
比如「無限閉環」這個概念,其實很容易延伸到「時間穿越」電影的另一大熱門概念:平行空間。
4
其實我個人對「平行空間」最初的理解,還是來自於小時候看《龍珠》。
特蘭克斯從未來趕回來和大家一起最後戰勝了沙魯,但只是改變了這一個維度的未來,在他所處的那個未來,悟空和悟飯還是死了,只不過他帶著更強的戰鬥力回去後殺死了沙魯(從這個角度上說又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平行空間」,因為兩個空間裡只有一個特蘭克斯)。
《龍珠》這個橋段裡的特蘭克斯,倒有點像《明日邊緣》裡的阿湯哥——他的戰鬥經驗是可以反覆積累的
說起「平行空間」,我最先想到的倒是小成本製作的電影《彗星來臨的那一夜》。
這部電影在之前的「觀影」欄目中有過介紹,這裡就不贅述了(可點擊文首的「專輯」閱讀)。
然後我想到的就是2009年上映的《恐怖遊輪》。
這是部英國和澳大利亞的合拍片,在我心目中一直佔據重要位置:編劇思路清楚(由導演克里斯多福·史密斯自己編劇),邏輯嚴謹,基本沒有BUG,女主表演出色。
這部電影在不動聲色的推進中,抽絲剝繭地解開一個個謎團,最終帶給你那種直墜深淵的無限絕望——我至今仍記得看到女主在遊輪上發現一堆過去的自己的屍體時,那種毛骨悚然的感覺。
從理論上來說,《恐怖遊輪》也能歸類到「無限閉環」,但因為穿越人物同時出現乃至面對面,更有點「平行空間」的味道,所以歸在了這一類。
相比之下,《原始碼》的構思同樣精緻,而結局也更溫馨一些。
這部2011年上映的電影本身就有一個精巧的構思:一切故事都只發生在8分鐘裡,只是不斷地重複。
影片的精妙點還在於結局的反轉:原本以為一切塵埃落定,但其實又開出了一個新的世界,這不僅僅讓觀眾覺得主角之前的努力都沒有白費,更傳遞了導演的一種表達:
歷史或許可以改變,但你改變的,是另一個平行空間。
說到「平行空間」和「改變」,我又想到了另外一部「奇作」:
2007年上映的科幻片《無姓之人》(Mr. Nobody)。
這部電影交代了的男主尼莫從小到大的六種生活——其實也是他的六種選擇。影片用了大量的插敘,倒敘以及各種奇異的視覺效果,可能播放了半小時之後你都未必能看出一些門道,但卻就是會被吸引。
這是一部很難用一個單一元素定義的電影,因為這裡面展現了多種科學概念:「鴿子迷信」(pigeon superstition),「蝴蝶效應」,「平行空間」,「薛丁格的貓」……
我特別想說的是,我覺得諾蘭導演應該是看過這部電影的,因為《信條》中的一些畫面,我在《無姓之人》中找到了似曾相識的感覺。
比如男主走在沙灘上,但因為時間是倒流的,所以腳印是慢慢收攏到消失的:
比如大量直升機吊著貨櫃的畫面:
當然,這裡並沒有說諾蘭抄襲的意思,只是說這些視覺畫面確實讓人印象深刻。
儘管《無姓之人》的本質還是一部愛情片,但它對「時間穿越」的種種概念有大量的表述和展現,所以依舊是一部可以歸類於此的科幻片。
當然,有一些影片,就真的只是套個「殼」了。
5
「套殼」電影,除了之前提到的《終結者》系列外,其實還有一些值得一看的。
沒錯,不是說「套殼」不好,哪怕「時間穿越」這個主題只是用來做個幌子,但只要你電影拍得用心,一樣是佳作。
比如《X戰警:逆轉未來》,原本就已經是一個超能力者開大會的系列電影了,再加上一個「時間穿越」概念,結果玩得還不錯,我個人甚至認為是「X戰警」系列最出彩的一部。
又比如《時間旅行者的妻子》,其實就是一部打著「時間穿越」概念的愛情片,但卻也足夠打動人——當然,原著小說的描述更引人入勝。
這裡還推薦一部小成本的英國科幻電影:《有關時間旅行的熱門問題》。
影片的主角就是三個普通人,他們並不背負什麼拯救未來之類的大使命,進入「時空旋渦」完全是意外,卻也妙趣橫生,乃至有些地方也引人思考:
如果你能夠青史留名的話,你願意犧牲到什麼程度?
「時間穿越」這個主題,有時候就好比一罐老乾媽,放到什麼菜裡,只要別太豁邊,一般都能調出一些刺激的味道。
電影如此,電視劇也是如此。我記得史前巨坑美劇《迷失》(Lost),原本已經黔驢技窮無法埋坑了,結果引進一個「時間穿梭」概念,立刻起死回生,收視率直線上升——雖然這個坑越挖越大,最後也沒埋過來。
當然,就我個人觀看歷史,目前正兒八經以「時間穿越」為主題的電視劇,還是德劇《暗黑》,具體可以看相關「專輯」中我的介紹——第三季大結局那集,看著看著莫名熱淚盈眶了。
6
好了,終於輪到說《信條》了。
其實今天已經是9月11號了,網上對這部電影的各種分析和評價已經鋪天蓋地,我完全沒有畫蛇添足的必要了。
就簡單說一個我的感想吧:
我覺得諾蘭這部電影拍得並不好——退一步說,至少不如他之前的一系列作品。
當然,如果就這部電影整體而言,質量當然還是可以的,我給出的參考坐標是諾蘭自己導演的一列電影。
開頭一上來那幕大劇院綁架橋段,無論是從剪輯的節奏還是音樂的配合,看得我怦然心動,心想不愧是諾蘭,甚至還有一種「疫情過了能坐在電影院裡看這種大片真好」的幸福感。
隨著劇情的深入,一些亮點也確實讓人印象深刻,比如高速公路上那段追車的大戲——我一度懷疑奧迪是不是做了植入廣告了,不然Q7為啥倒開都比寶馬要快?還有男主進入逆行世界的種種視覺效果,等等。
但是,就好比是一塊鮮奶蛋糕:表層有嬌豔欲滴的草莓,有引人食慾的菠蘿,有星星點點的巧克力屑,這些當然都讓人印象深刻,但這些點綴背後的那塊蛋糕主體是最重要的,但在這點上,諾蘭這塊蛋糕主體我覺得並沒有做到最好。
有一個天馬行空的點子,營造一個讓人驚豔的世界,然後把這個故事講圓講好,這應該是諾蘭的強項,《盜夢空間》就是一個完美的例子,這部電影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一部神作。
如果說要講「硬科幻」,《星際穿越》也是一部絕佳的作品,裡面還埋藏了一些橋段讓很多觀眾(尤其是有女兒的爸爸們)哭紅了雙眼;
如果要講挖掘心理或探討人性,《致命魔術》就做得不錯。《蝙蝠俠》三部曲更是驚世之作,在前人已經拍濫的題材上再憑空創造出另一層思考,諾蘭在這方面有驚人的天賦。還有《敦刻爾克》也屬於這一類,一個大家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故事,他總有辦法換個切入角度拍給你看。
就算純粹要比燒腦,那諾蘭的成名作《記憶碎片》(Memento)也做得非常好——雖然大家第一遍未必能全看懂,但仔細復盤,各條邏輯都對得上,然後也會拍案叫絕。
所以,與諾蘭的這些大作相比,《信條》至少是讓我個人有些失望的。這部電影我刷了兩遍,倒不是要故意刷第二遍,主要是第一遍大高潮時(爆炸和遊艇兩條線都進入到最後大結局)我鬧肚子去上廁所了,所以心有不甘晚上又去看了一遍,不過看完後發現和我原來想的也差不多。
有人說,《信條》這部電影有個大致的感覺就好,不要去細想。話是不錯的,但一部偉大的作品,就是要經得起細細推敲,不是嗎?
所以,我自認也看過一些「時間穿越」的電影,也看過諾蘭的所有作品,但我還是覺得,《信條》確實沒有給我帶來那種久久揮之不去的「神作」感——當然可以不認同我的審美品位,也可以覺得我智商不夠。但看電影嘛,每個人有每個人自己的觀感,這就是我自己的觀感,實事求是。
不過最後的最後,我還是要說一句:我依舊還是很佩服諾蘭。
一名導演,尤其是像他這樣的導演,其實是背負很大壓力的,因為觀眾已經有了「諾蘭出品,必屬精品」的期待,而他對自己的藝術創作也有要求,也希望不斷能突破過去,突破自己。
在這樣的背景下,他還能願意做出新的嘗試,去面對新的挑戰,這本身就是應該得到掌聲和尊敬的。
更何況,《信條》這部電影也沒有垮,只是我們在用ISO9001「諾蘭質量認證體系」在要求而已。
所以,雖然對《信條》略有失望,但諾蘭之後拍的每部電影,我還是會很期待。
偉大的電影本來就是稀缺貨,且看且珍惜。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