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躍亭悼念原樂視影業CEO張昭:他為電影而生

2021-02-15 財經

美國媒體《好萊塢報導》把張昭稱為「中國電影產業『文藝復興』的旗手」。

來源 | 首席人物觀(ID:sxrenwuguan)

原樂視影業CEO及執行董事張昭去世,終年58歲。2月3日晚間,其妻子黃紫燕在朋友圈發出短短八字:永失我愛,悲痛萬分。

黃紫燕在這條朋友圈同時公布了張昭治喪委員會名單:張藝謀任組長,副組長包括:賈躍亭、韓三平、任仲倫、王長田、孫喆一等11人。

同時,與張昭一直有千絲萬縷關係的賈躍亭,也在當晚發布微博:

睡夢中被驚醒,忽聞張昭已離我們而去了,震驚、悲痛,心碎!

腦海中第一浮現的就是13年在紐約機場候機時,給他講述我的智能電車生態夢想時我倆共同的血脈噴張,是他為這個構想起名「SEE計劃」,感謝他,我會永遠銘記。

他為電影而生,血液中流淌的全部是電影因子,他對電影的痴狂讓人敬仰。

雖然壯志未酬,相信他在天堂裡依然會追逐他的夢想、實現他的夙願。

賈躍亭在2017年7月出國,至今已經過去一千多日。當時的樂視,資金鍊崩斷,在年初投資樂視的孫宏斌焦頭爛額,在發布會上一度哽咽;易到的周航也因為資金被賈躍亭挪用,而陷入了事業僵局。當時的張昭聽說賈躍亭要來借錢,打來的電話,他一個都不敢接。

如果把錢給出去,將直接導致樂視影業無法運營。

張昭在電影業的專業和熱忱有口皆碑,當年離開光線前往樂視,賈躍亭多多少少對他有知遇之恩,在樂視他曾經有遠大的抱負,但在2017年,他的很多計劃因樂視的巨大旋渦而陷入被動。最終,那一天經過漫長煎熬,賈躍亭帶走了3億元,並留給張昭一個承諾,這筆錢將在5天後如數歸還。

但賈躍亭的資金周轉並未如預期所料,多次的資金騰挪已經讓他受到特殊對待,其所質押的股權,沒能立即實現放貸。2個月以後,賈躍亭離開中國,留下巨額債務和一聲嘆息。

和賈躍亭關係最好的時候,張昭曾經和他一起在美國過年,拖家帶口在三亞一起旅遊。他一度相信樂視的生態論,並了解其中的九死一生。

2017年年初,在樂視危機徹底爆發之際,孫宏斌的戰略投資一時給了這個生態緩衝的餘地,在這筆投資中,樂視影業是其中的重要版塊,融資額10.5億元。2016年全年,整個影視行業的增長率是3.73%,而樂視影業獲得了71.5%的增長,這是提振資本信心的重要緣由。

那時候,逆市場潮流的增速和「片片過億」的成績,一時讓樂視影業風頭無兩,站在聚光燈背後的人,就是張昭。

在張昭的樂視履歷中,他建立了「網際網路時代的電影公司」。其製片作品包括張藝謀的《歸來》《長城》《影》,還有郭敬明的《小時代》系列等。美國媒體《好萊塢報導》把張昭稱為「中國電影產業『文藝復興』的旗手」。

《小時代》和《熊出沒》這兩個IP的運營是最成功的。前者在內容上具有爭議,但回頭看,三年當中連續推出的四部《小時代》,以及其獲得的投資回報,張昭在IP運作上的功績具有說服力。

他不再糾結於口碑與市場的絕對平衡,不是每部電影都承擔春晚的責任,其經營概念中,更多是產業眼光、內容的IP化和分眾性質。

「《歸來》做得再精緻,它只能打動有感的人,你不能打動《小時代》的觀眾。《小時代》做得再嗨,你也不能打動《小時代》以外的這些觀眾。所以這個人群的觀點是非常重要的,一旦有人群、分眾的觀點,電影就具備了傳媒的性質。」

在《壹娛觀察》早年的「十問張昭」中,張昭說:如果沒有一個非常強的目標受眾驅動,受眾不會去擠出碎片化的時間,他不會去過遠的空間看電影。

樂視這段經歷,在張昭的從業中具有利弊的割裂。很多成就在這裡發揚光大,而在樂視生態的破碎中,包括張昭在內的多數人,沒能倖免於難。

張昭的每一次東家變更,都會在電影圈內掀起波瀾。

當年他離開老東家光線的時候,就曾引起業內一片揣測,光線傳媒總裁王長田從未在公開場合發表過意見,倒是張昭在離職後,才做了公開回應。

張昭是個憂患意識很強的人,在2011年,他已經隱約感受到網際網路對影視產業的衝擊,加入網際網路浪潮是個勢在必行的事。

話雖如此,但是外界始終認為張昭離職光線根源在於自己創立的光線影業無法獨立上市,必須依附在以電視節目製作為主要業務的光線傳媒內,張昭是失望之下做出的決定。

雖然他在光線推動了發行業地網模式,領導了傳統電影發行的一場變革;同時也是最早一批擁抱網際網路的影視人,提出盛極一時的網際網路發行言論,客觀上幫助了傳統影視行業與新興網際網路的融合,但依然無法取得真正的功成名就。

關於光線影業的地網模式,如果不是當年的親歷者,很少有人能記住他的貢獻;而在樂視雖然一度風光無限,但最終因樂視生態的失利而一地雞毛。

如果說2011年光線上市前夕,張昭突然離職是為了追求一家屬於自己的上市影視公司的話;2016年樂視影業注入樂視網失敗,則徹底打破了他的獨立IPO期望。

曾有很多人勸過張昭賣掉股權,然後出去再自己幹,但他覺得這是個責任的問題,這裡頭包括團隊員工、合作夥伴還有一系列股東,「我一走了之,那所有這些人怎麼辦!」

在賈躍亭前往美國後,為了能夠繼續發展,樂視影業必須做出決定,並選擇脫離樂視系,完成融創等老股東的增資。這也使得融創取代樂視控股,成為樂視影業的第一大股東,隨後在2018年3月,樂視影業更名為「樂創文娛」。更名後,張昭仍出任樂創文娛董事長兼CEO。

就在前一年,張昭還在「樂視影業IP垂直生態戰略」發布會上一度哽咽。而在一年之後,更名後的樂創文娛,一口氣發布了28個大電影系列品牌項目。臺下閃光燈一片,不少人為這次劇烈的轉型感到驚訝,張昭似乎恢復了元氣,他把這次發布會的主題定義為「照亮」。

「這不是矯情,」他笑著說,「做內容的公司還真不會輕而易舉被打倒,我們覺得我們這次度過危機,也證明了生存能力吧,團隊有了打硬仗的素質。」

由於樂視風波,此前一直由樂創文娛運作的《熊出沒》,其第五部並沒有讓樂創文娛操作。而第六部《熊出沒·原始時代》再次回到樂創文娛,其在2019年春節檔收穫7.14億票房,這被認為是樂創文娛重回主流視野的重要作品。

「因為去年有點困難。」張昭停頓了一下,「2018年我們沒有做,可能接下來還會合作。在這麼難的情況下,我們堅持把正在做的幾部電影像《影》《爵跡2》《刺局》《秦明》都拍完。真是咬著牙在做,因為這些戲都是很大的投資。另外還要面對未來大量的研發,新商業模式的孕育和團隊的培養。」

比起項目推進,當時更讓張昭感到擔心的是員工團隊的心態。「樂視的事到了一定時間解釋都解釋不通,覺得太複雜了,這時大家就會墮入一種黑暗。我們有很多東西也敏感,能說又不能說,特別是跟員工團隊。」

然而,正當人們等著樂創文娛重整旗鼓時,一年之後,樂創文娛官微發布公告,張昭因個人原因提出辭去樂創文娛董事長、CEO一職。從賈躍亭時代留下來的最後一位「老臣」,桂冠而去。

但沒過多久,張昭馬上找到了新東家。

復星集團發布通知,公司正式任命前樂創文娛CEO張昭為集團副總裁、影視集團CEO。自此,張昭迎來了第三度創業。早在樂創文娛發布了他離任CEO的公告時,坊間就有了相關風聲,但是對於他加入復星的原因,業內眾說紛紜,有說是因為復星集團誠意邀請,也有說是張昭在無奈之下的選擇。

似乎無奈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在復星僅僅八個月後,張昭主動離職,在經歷了2017年樂視體系危機、2018年稅收政策調整、2019年國家內容方向調整之後,2020年5月,張昭放下了那個背了太久的重擔。

03

從復星離開後,張昭坦言目前有兩個最重要的工作:一是扶持青年創作者,完善中國電影急缺的監製體系;二是做產業梳理,通過自己親歷的產業發展來回顧之前20年中國電影發展的脈絡,從而找到疫情之後的「產業解決方案」。

張昭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我們這群人把電影這個事兒看得至高無上,因為我們都曾被電影深深影響過,希望電影人能一代代做下去」。

離任復星的短短數日內,張昭的電話不斷,原來的同事們給他發來各種消息,傳言稱他將前往某某公司或某某公司。「我都不知道他們是從哪看到的。」張昭說,「因為這些方面我真的沒想,現在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兩個事:幫產業升級做梳理,與大家多交流我對產業的思考;與年輕創作者多合作,幫他們的影片做監製。」

2020年,他去了趟雲南,參觀褚時健打造的橙子園時深受觸動:「老爺子太牛了,75歲還能再創業,我現在不過才58歲,當然也可以重新開始。」隨後,張昭通過自媒體正式宣布,自己創立的電影全產業平臺橘品影業已完成A輪融資,投資方為淺石創投、華錄百納、和力辰光。

其實在離開復星之際,張昭就曾對媒體坦言,「如果有資本或者平臺願意堅守或者推動產業化和品牌化的邏輯,自己樂助其成」。在他決定要自己做公司來實現這一想法時,十幾家基金公司找到他,想要參投。

作為創始人,這次,張昭擁有了絕對話語權。公司名字來源,是在致敬褚時健,也「算過八字」,這是個各方面都讓他很滿意的名字。

然而,不久之後,噩耗傳來,這位在中國電影業的轉折時期,經歷過跌宕起伏,一路又頗具悲情色彩的人物,在2021年2月3日13點08分,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

張昭的助理髮文懷念這位老領導,她說張昭曾經教過自己很多事,她細緻地描繪了兩人最後一次見面的對話。

「最近怎麼樣?」

「挺好的,公司都好……」

「先不說工作,問你個人問題怎麼樣!」

「找著呢,一周見一個,您放心吧。」

素材來源:

《張昭:掙脫樂視,走出至暗時刻》-作者:姚胤米

《張昭辭別樂創文娛,孫宏斌長子出任CEO》-作者:第一財經

《張昭:光線要做中國第一原創品牌電影公司》-作者:東寫西讀

《張昭卸任樂創文娛CEO 曾於2011年創立樂視影業》-作者:娛樂資本論

《萬字實錄把脈電影產業 「十問張昭乾貨」總結》-作者:中國網

《電影之子張昭的「青蛙與蝴蝶」》-作者:趙衛衛

《張昭58歲「再創業」:橘品影業的組盤、核心及當下項目》-作者:餘恨深情 

《獨家|張昭離職復星,發生了什麼?》-作者:龐宏波

《專訪張昭:樂創文娛「破繭成蝶」》-作者:曹樂溪

小編帶著新的福利向你走來!2月1-5日,參與文末的【今日話題討論】,在留言區聊聊你的看法,每天獲得點讚量最多的用戶,可以獲得樊綱作品《雙循環》一本!此書從擴大內需、暢通產業鏈、堅持雙邊開放等維度闡述雙循環戰略的核心內涵和實施策略,幫助大家系統認知雙循環格局,在新形勢下抓住機遇。

還在等什麼?

幸運鵝說不定就是你!

(獎品最終解釋權歸《財經》新媒體所有)

相關焦點

  • 電影人張昭去世,賈躍亭深夜悼念
    賈躍亭稱,張昭為電影而生,血液中流淌的全部是電影因子,「他對電影的痴狂讓人敬仰。雖然壯志未酬,相信他在天堂裡依然會追逐他的夢想、實現他的夙願。」「樂視最後的守夜人」2011年,張昭離開光線,並創立了樂視影業,任職CEO及執行董事。彼時,原樂視控股集團創始人賈躍亭著意涉足網際網路時代的電影產業、打造「中國的迪士尼」,兩人相識之後,他向張昭承諾給予其發展的自由度,允許影業在未來獨立上市。在張昭心目中,賈躍亭對自己有知遇之恩。
  • 【同步十刻】特斯拉上海超級充電樁工廠投產;賈躍亭發文悼念原樂視影業CEO張昭
    最後,是兩位名人辭世的消息:賈躍亭悼念張昭 @新浪電影【原樂視影業CEO及執行董事張昭去世,終年58歲】原樂視影業CEO及執行董事張昭去世,終年58歲。他曾先後創立光線影業、樂視影業,在帶領樂視影業走出至暗時刻後又加入復星集團,被認為是中國電影業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他擔任製片人的作品包括張藝謀的《歸來》《長城》《影》,郭敬明的《小時代》系列等。
  • 趙英俊去世,留下最後一篇小作文;原樂視影業CEO張昭去世,曾隻身探路...
    2月3日晚間,據多位業內人士消息,原樂創文娛董事長兼CEO張昭去世,享年58歲。據騰訊新聞《一線》報導,2月3日晚間,樂視影業原CEO及執行董事張昭家屬向記者確認了張昭今日離世的消息。「上午還在聊工作,中午就沒了。」這位家屬泣不成聲,稱張昭是病故。
  • 58歲知名電影人張昭突然病逝,賈躍亭為治喪委員會副組長
    電影市場為數不多「真正懂電影的老闆」的離去,引發行業哀痛。張昭被稱作中國電影業的領軍人物,卻也是造化弄人的悲情人物,他最廣為人知的職業經歷光線影業、樂視影業都創造了耀眼的成績卻黯然離場。儘管兩度夢碎,企業的沉浮與榮辱從未動搖他作為一個電影人對產業之路的構想與引領,他曾希望將「電影之子」幾個字刻在墓碑上。
  • 趙英俊去世,年僅43歲,他留下了最後一篇小作文;原樂視影業CEO張昭去世,他曾隻身探路...
    導讀:今天,原樂創文娛董事長兼CEO張昭去世,享年58歲。張昭被認為是業內最懂電影的影視公司高管。此外,今天下午,@凸顯凹印 發布署名為知名音樂人趙英俊親友的訃告,宣布趙英俊因病去世,年僅43歲。2月3日晚間,據多位業內人士消息,原樂創文娛董事長兼CEO張昭去世,享年58歲。據騰訊新聞《一線》報導,2月3日晚間,樂視影業原CEO及執行董事張昭家屬向記者確認了張昭今日離世的消息。「上午還在聊工作,中午就沒了。」這位家屬泣不成聲,稱張昭是病故。
  • 張昭:以夢為馬的一生
    張昭的一生以夢為馬,畢生貢獻於電影事業。賈躍亭說他是為電影而生的,王長田稱其為了電影不顧一切,他創造了屬於中國電影的多個高光時刻。
  • 張昭先生走好
    從零開始創辦並掌舵光線影業、樂視影業,澆築了心血,也看到了成果,但最後卻總是離開,而且似乎都錯過了「最好的時候」。 從光線影業成立的2006年至2010年四年間,光線影業火速成長,出品並發行了20餘部商業電影,連續四年保持了100%的增長速度,創造了為中國電影業矚目的「光線速度」。
  • 「電影之子」去世,成也賈躍亭,敗也賈躍亭
    2月3日下午13點08分,電影人張昭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58歲。 他的去世給行業帶來極大的震動。 張藝謀、陳思誠、王長田、李國慶等人紛紛發文表示悼念,與此同時,賈躍亭與甘薇也發文。 在張昭治喪委員會名單中,張藝謀任組長,副組長包括:賈躍亭、韓三平、任仲倫、王長田、孫喆一等11人。
  • 賈躍亭背後的男人,走了!
    張昭曾經被稱為是賈躍亭背後的男人,在賈躍亭被眾叛親離的時候,張昭曾為他頂雷,成為了樂視的「守夜人」。賈這無異于晴天霹靂,張昭並沒有將病情公之於眾,仍然帶病工作,很多朋友都不知道他已身患絕症。他身上背負了太多人的期望和夢想,張昭一刻也不想停留,不想讓他們失望。但是,張昭病情迅速惡化,上帝只給了他一個月的時間;就在他的夢想剛剛啟航的時候,便撒手人寰了。他在推文中寫道:睡夢中被驚醒,忽聞張昭已離我們而去了,震驚、悲痛、心碎!他為電影而生,血液中流淌的全部是電影因子,他對電影的痴狂讓人敬仰。
  • 原樂視影業CEO張昭去世 賈躍亭發文悼念;任正非就華為註冊姚安娜商標道歉;人人影視字幕組因盜版視頻14人被抓...
    (新浪) 10.原樂視影業CEO及執行董事張昭去世 終年58歲 2月3日晚間,據多位業內人士消息,原樂視影業CEO及執行董事張昭去世,終年58歲。他曾先後創立光線影業、樂視影業,在帶領樂視影業走出至暗時刻後又加入復星集團,被認為是中國電影業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 從光線到樂視,張昭終帶著職業生涯中的「魔咒」離去 | 稜鏡
    2011年,他結識了與自己有相似「宏大敘事」習慣的賈躍亭。賈躍亭用更加高維的「生態化反」、「網際網路改造電影」的思想流量將張昭衝刷,也最終將樂視影業捲入更深的漩渦。在樂視迷局佔據媒體頭條的年代裡,作者曾經兩次見到張昭,兩次採訪都約在了半夜12點——這時他的工作才能徹底結束,有時間與作者暢談。聊天中,張昭煙不離手,只吸半根便掐滅。一輪對話後,菸灰缸裡便堆起了十幾個菸蒂。
  • 張昭,天亮就離開
    一直以來,張昭都被視為「樂視最後的守夜人」。賈躍亭遠遁美國造車後,留下了一堆爛攤子和千穿百孔的樂視影業交給張昭處理,他無數次行走在垂死邊緣,終於迎來了屬於樂視影業的高光時刻,此時離開,讓人頗感意外。放手樂視影業在2018年3月27日迎來了轉機。張昭公開了一封內部信,宣布原樂視影業正式更名為樂創文娛。
  • 又一位上海知名電影人突然離世!張藝謀任治喪委員會組長,賈躍亭任副組長
    電影市場「真正懂電影的老闆」的離去引發行業哀痛眾多明星、導演紛紛發文悼念現任光線傳媒總裁王長田發微博悼念張昭「為電影而生,為電影而終,為電影耗盡了生命」賈躍亭與甘薇也各自發微博悼念「他為電影而生,血液中流淌的全部是電影因子」朋友圈還公布了包括張藝謀、賈躍亭、韓三平、任仲倫、王長田、孫喆一等11人的張昭治喪委員會名單
  • 昨日兩位名人離世,43歲鬼才趙英俊、58歲著名電影人張昭
    張昭的突然離世,震驚電影圈。3日晚間,其妻黃紫燕在朋友圈發出短短八字:永失我愛,悲痛萬分。看到的人莫不為之動容。黃紫燕在這條朋友圈同時公布了張昭治喪委員會名單:張藝謀任組長,副組長包括:賈躍亭、韓三平、任仲倫、王長田、孫喆一等11人。張昭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九十年代初赴美留學攻讀電影製作碩士學位。
  • 張昭,帶著執念離開
    張昭的突然離開無疑是電影界的巨大損失,陸川、張藝謀等圈內人士紛紛悲痛發文悼念,一份治喪委員會名單集齊諸多往事。從堅守樂視影業到「出走」復星,從創辦光線影業到開拓電影IP品牌,張昭的每一筆都是濃墨重彩,剛剛完成融資的橘品影業卻意外成了他的最後一次嘗試。
  • 樂創文娛CEO張昭辭職:獨木難支 孫宏斌兒子將成掌舵人
    「樂創文娛將繼續秉承初心,以電影業務為基石,以電影衍生業務為階梯,致力於打造IP品牌,為中國家庭創造更大的價值。」不過,隨著樂視生態危機的爆發,樂視系企業生存均日趨艱難,2018年1月,最終樂視網為期兩年的樂視影業注入案失敗。2017年10月,樂視生態危機依舊的時候,樂視網曾宣布成立「新樂視管委會」,並任命張昭為主席,這一職位形同「臨時CEO」;但在當年12月26日的正式任命中,來自融創系的劉淑青正式出任樂視網CEO,張昭依然處理的是樂視影業業務。
  • 樂視影業將繼續注入 賈躍亭信守承諾推動樂視網企穩反彈
    樂視影業是中國電影行業中不可多得的優質資產,樂視網與樂視影業的雙方信守承諾,給關注影業注入樂視網的投資者暫時吃下定心丸。值得慶幸的是,在重組期間,樂視影業從未放棄努力成為網際網路電影行業的巨頭。數據顯示,在今年國內票房整體下挫的情況下,樂視影業依舊出現了逆勢增長,目前為止整體票房已接近30億元。
  • 張昭,壯志未酬
    很多員工是直到當天,才知道老闆張昭要離開影業。他們感到突然的是,在影業經歷樂視危機時張昭沒有走,反而在「和平時期」離開了。6月24日樂創文娛發布公告表示,張昭因為個人原因,提出辭去董事長、CEO職務,公告並稱「樂創文娛將繼續秉承初心,以電影業務為基石,以電影衍生業務為階梯,致力打造IP品牌,為中國家庭創造更多文化價值」。張昭沒有發聲。
  • 新樂視守夜人張昭:活著,是像青蛙一樣忍耐
    最新一輪「換血」過後,張昭在樂視的地位得到了空前提升。這位知名電影出品人現在的身份是新樂視管委會主席、樂視影業(近日已確認將更名為「新樂視文娛」)董事長。融創中國董事長孫宏斌逐步接手樂視後,除了將公司更名為新樂視,包括電視板塊樂視致新負責人,樂視網CEO梁軍等一眾原高管都在兩個月前離職,由融創背景的管理層接手。分管影業的張昭是個例外。
  • 張昭:被資本耽誤的電影人的一生
    推動中國電影產業升級的「俠客」張昭,大業未了,人卻去了。 張昭一生醉心電影事業,歷任光線影業總裁、樂視影業CEO、復星影視集團CEO,一手建起中國最早最強的地面電影發行網,義無反顧推動「電影品牌化」,他開創「光線速度」,倡導「大數據電影」,也成為「樂視最後的守夜人」,他閱片無數,更懂產業,是業界鮮有的「真正懂電影的老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