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犀浦街道犀和社區和悅匯鄰裡中心,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蘊含歐美風的亭臺小築,在這裡,設置了很多功能多元、場景別致的文化創意空間。其中,蜀繡基地「和·繡坊」是葉強每天工作的地方。
「和·繡坊」助力特殊人群
實現居家靈活就業
「芙蓉城三月雨紛紛,四月繡花針,羽毛扇遙指千軍陣錦緞裁幾寸。」一根錦紋針上下翻飛,順滑透光的絲絹上,便呈現出一隻憨態可掬的熊貓。犀浦街道犀和社區的「和·繡坊」內,繡工葉強正專注地繡一株植物的葉子。別看他是個大大咧咧的男孩,但做起「繡娘」的活兒,絲毫不在話下。
三年前,記者第一次在犀浦街道關愛援助站見到葉強,那時他還在陽光家園裡學習「串珠」手工藝,因為患有血友病,讓他的生活不能像其他人那樣自由。「2019年5月,陽光家園的老師把我推薦到了『和·繡坊』,這裡的老師教我蜀繡技巧,每天在這裡和大家一起聊天、學習,生活也變得更有趣,還能領到一份工資。」葉強告訴記者。
一年多來,葉強已經繡了大大小小40多幅蜀繡作品。造型可愛的成都影視城LOGO、栩栩如生的小鳥、冰清玉潔的荷花……一針一線,都是他技術進步的見證。「葉強是我的徒弟裡面悟性很高的一個,學習一個多月接觸雙面繡,就繡出了很好的作品。」作為葉強的師父,賈春梅對這個徒弟寄予了厚望。
據了解,來這裡培訓的人員合格後,就可以直接上崗。同時,還可以把單子拿回家做,多勞多得,平均每月每人收入達3000餘元。在「和·繡坊」定點工作的幾位同事,大家平日裡還一邊繡蜀繡,一邊做起了網絡直播,每次觀看人數都很多,互動也很熱鬧。
據悉,「和·繡坊」是傳承「非遺」文化產業項目和社區治理下的新結晶。截至目前,犀浦街道犀和社區「和·繡坊」培訓學員1000餘人,幫助300多名特殊人群實現靈活就業,拓展了他們的就業途徑,幫助其實現增收。
犀浦街道犀和社區「和·繡坊」
打造特殊人群的幸福公社
「真沒想到,我們全職媽媽還能找到工作,多虧了你們牽線搭橋,讓我在家邊帶娃,邊掙錢。」全職媽媽王女士邊繡邊說。
為進一步加強社會治理創新,加大對轄區內特殊人群的人文關懷力度,開展精準幫扶、個案專扶,形成具有犀浦特色的特殊人群服務新機制,有效實施對他們的服務和管理,近年來,在犀浦街道「三個一」的幫助下,犀和社區整合資源,以「和·繡坊」空間的新消費場景打造為載體,幫助低收入家庭、低技能者、失業者、中老年人、殘障人士及大學生六類人群,實現居家靈活創就業,反哺社區發展治理,營造一個居民休閒娛樂購的「和·繡坊」品牌的社區新經濟消費場景。同時,也將「和·繡坊」打造成為了特殊人群的幸福公社。
具體來說,「三個一」即搭建好一個平臺、組建好一支隊伍、創建好一個品牌。由犀浦街道牽頭,整合犀和社區資源,搭建「和·繡坊」蜀繡特殊人群就業培訓服務平臺,提供就業培訓、就業指導等服務,解決特殊人群生活難的問題;以「和·繡坊」空間的新消費場景打造為載體,孵化培育一支認同社區發展治理的社區社會組織、建立一個認同社區發展治理且願意幫扶六類人群的資源庫、匯集一群認同社區發展治理的願意給與六類人群幫助的志願者,引導他們共同參與沉浸式體驗,助推六類人群居家靈活創就業;通過「和·繡坊」品牌引領,輻射帶動,擴大市場影響力和市場佔有率,做強一批「犀浦造」「和·繡坊」品牌效應,供更多街道、社區參考,讓更多特殊人群受益。
記者 龔芮 犀浦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