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鑫,出生於1960年,陝西銅川人。畫家、《電影作者》編委、獨立影像作者。曾在中國美術館及西安等地多次舉辦個展,出版專著《三裡洞:上海支邊礦工的影像史》、畫集《21世紀優秀藝術家畫集——林鑫》、詩集《噢!父親——黑色的記憶》等。2003年開始拍攝紀錄片,主要紀錄片作品有《三裡洞》、《同學》、《瓦斯》、《傳道人》、《寇德卡》、《河床》、《單身女人》等。其作品曾入圍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電影節、德國萊比錫國際紀錄片電影節、韓國全州國際紀錄片電影節等國際節展。
陳爐 Chen Lu
林鑫/中國/2004/29分鐘/彩色、黑白/漢語、陝西方言/紀錄
畫家林鑫在這部首次執導的實驗性紀錄片《陳爐》中,講述了黃土高原腹地一個千年陶瓷古鎮的故事。本片由一個360度的全景序幕和《自說》、《風骨》、《風情》三部分組成。《自說》主要通過數十位陳爐男女老少的特寫鏡頭和每人一句話,從不同的角度呈現了陳爐人自己心中的陳爐;《風骨》用象徵的手法、張力的畫面,展示了手工拉坯、刻花等傳統陶瓷工藝的魅力和產品製作流程;《風情》集中展示了古鎮的民風、民居及名聞遐邇的獨特風景——罐罐牆。全片以凝視的目光和詩性的語言,試圖在影像中留下「爐山不夜」的風光不再、傳統日漸式微的最後的陳爐。這是我的第一部影像作品,製作中幾經坎坷,歷時一年才完成。在本片中,我試圖將實驗、記錄、文獻等多種因素融為一體,使多向解讀成為可能。並從拍攝的 100 多位陳爐人自述中選取 48 位來向世人展示陳爐人眼中的陳爐。
2015年 上海曲陽圖書館 電影裡的浮世繪-林鑫紀錄片放映2015年 上海季風書園 電影裡的浮世繪-林鑫紀錄片放映這是一部礦工之子拍攝的關於父輩的紀錄片。1955年,300多位來自上海的熱血青年,懷著支援大西北建設的希望和夢想,來到陝西省銅川市的三裡洞煤礦。50年後,當年的建設者大多不在了。在那片深埋著黑色煤炭的土地上,始終激蕩的是礦工們的命運和呼吸。本片用15個片段記錄了依然生活在當地的老礦工、已故者和那個即將消逝的時代,以礦工的群像見證了生命的堅韌和尊嚴。他們是:戚國其、顧龍祥、沈龍根、王正祥、姚洪昌、葛登發、張百生、陸榮初、周壽根、羅世俊、丁福珍、童光、高章順、陳宜祥、朱永生。
導演闡述:
作為礦工的兒子,那深深地刻在心靈深處的煤礦,成為我永遠也抹不掉的黑色記憶。1955年12月,父親和他的300多位工友,從上海來到西北銅川的三裡洞煤礦。在艱難的生存掙扎中,掩埋了他們的青春和夢想。2005年,我懷著對父親的一份歉疚,尋找著那些活下來並依然生活在這裡的老礦工,記錄下他們的生命肖像,並以此作為紀念。」他在談到拍攝本片的體會時說:「當你無可奈何地跌入你所拍攝的生活,他們的生活就成了你的生活。作為一個紀錄片製作者,你沒有權力去閹割生活。你應該明白你的身份是卑微的,你只能小心翼翼地像僕人一樣,儘可能忠實地將複雜的曖昧的生活轉化為影像。任何居高臨下的審視、同情和武斷都會使你記錄下來的影像顯得可疑。
2007年 北京段落空間 第4屆中國紀錄片交流周獲獎影片專場放映2017年 古根海姆美術館 「1989 後的藝術與中國:世界劇場」 —— 開機:電影中國2019年 臺灣中正大學 中國獨立紀錄片巡迴影展暨工作坊同學 CLASSMATES林鑫/中國/2009/203分鐘/黑白/漢語/紀錄二十多個同學的回顧,追溯了三十年的個人歷史;一個個隨機截取的普通日子,對應著自然和生命的四季。1978年,當這些大都是礦工後代的同學,從陝西銅川三裡洞煤礦中學畢業時,他們即將展開的人生之路與中國的改革開放同步。沉浮在大時代的變革中,有著太多的理想失落與妥協,也有著不屈不撓的掙扎和堅守。三十年後,林鑫再次走近當年的同學們,記錄了他們當下各自不同的生存狀態和生命歷程。平淡中的安逸、喧囂中的孤獨、富足後的厭倦、貧困裡的無奈,都一一綻放在這群鮮活的生命中,成為這一時期中小城市大多數普通人生活的一個縮影,同時也輝映著這樣一個高歌猛進的時代。
2001年4月6日,陝西銅川礦務局陳家山煤礦發生瓦斯爆炸,38人遇難。2004年11月28日,陳家山煤礦發生瓦斯爆炸,166人遇難。五年後,礦工之子林鑫拍攝了這部關於礦難的影片。本片通過礦工、遇難者家屬等二十餘人的口述和街頭隨機採訪,從不同角度立體地呈現了礦工的真實生活和礦難背後殘酷複雜的社會現實。這部影片是林鑫《生存三部曲》的完結篇。
導演闡述:
當我拿起攝影機進入陳家山煤礦時,作為中國 44 年來最大的礦難,陳家山煤礦特大瓦斯爆炸事故已經過去了五年,然而恐懼和不安依然籠罩著礦區。因為還要在這片土地上生存,很多在職的礦工拒絕了採訪。而最終面對鏡頭的人們,為我們展現了真實的礦區生活和礦工生存的艱辛和無奈。2015年 上海季風書園 電影裡的浮世繪-林鑫紀錄片放映傳道人 Preachers林鑫/中國/2014/162分鐘/彩色/漢語/紀錄這是一部關於信仰的紀錄片,講述了陝西省銅川市十多位基督徒的故事。影片通過老中青四代傳道人的生活和信仰之路,反映了五十年來社會變革對當地教會的深遠影響。無論是個人在侍奉道路上遇到的攔阻、軟弱和成長,還是教會內部的紛爭,均成為這個信仰缺失的時代中,關於傳道人群體以及教會歷史和信仰現狀的忠實、中立的寫照。
導演闡釋:
完成了生存三部曲之後,開始拍基督教。隨著拍攝的不斷深入,原先對信仰的純粹想像完全被顛覆。或許只有上帝是全備的,人都有缺憾和軟弱,傳道人一樣要面對複雜的社會現實和生存壓力。因此,也使得紀錄下來的傳道人群像更為真實和鮮活,離我們並不遙遠。
2015年 上海季風書園 電影裡的浮世繪-林鑫紀錄片放映寇德卡 KOUDELKA林鑫/中國/2015/74分鐘/彩色、黑白/無對白/紀錄
這是一部主觀視角的紀錄片。全片沒有解說詞,一張張面孔的切換和移動,記錄了作者讀寇德卡攝影作品的感受和視線運行軌跡。從《吉普賽人》的生活場景、到《入侵》的衝突對抗、掠過《流放》的靜像、注目於荒涼凝重的《混沌》。影片四個章節,對應著寇德卡的四部攝影畫冊。室內CD機中播放的蕭士塔高維奇音樂,以及窗外景觀和環境噪音的進入,使影片的情境顯得複雜,並有了某種當下的迫切感和針對性。
導演闡述:
《寇德卡》是關於閱讀體驗的一部主觀紀錄片,記錄了我讀寇德卡攝影作品的感受和視線運行軌跡。就像我的詩集《噢!父親——黑色的記憶》的創作一樣,靈光乍現的再一次光顧,也依然是那樣突然和猝不及防。這部紀錄片和詩集,都是命運和偶然的產物,冥冥中也同樣有著某種潛在的契機。
本片紀錄了七個單身女人的情感和命運,無論是糾結、困惑、期待、失望,還是無奈、妥協、獨立、蔑視,都和這個浮躁喧囂的時代息息相關。並通過她們的不同經歷,展現了中年女人的失敗婚姻、單身生活以及沒有出場但在女性視角下依然鮮活的男人群像。
導演闡述
偶然的契機,進入一個本地女作家的朋友圈,紀錄下她和其他單身女性的情感生活,單身女人眼中的男人,以及當下的男女關係。沉默的風景 Silent Landscape林鑫/中國/2020/210分鐘/彩色/漢語/紀錄這是一部關於生命四季和自然四季雙重變奏的影片,交織出西北黃土高原上一座小城銅川的地理空間和時間維度。
導演闡述:
在拍攝了多部群像作品之後,我試圖展示銅川的社會風景和地質構造,以成為地方志個人影像書寫的地圖和路標。編後:獨立風景文獻計劃檔案基於網際網路的資料進行搜集整理(已具備公共性,部分文獻涉及訪談類文章未向相應涉及對象獲取授權,如有版權方問題煩請私信公眾號後臺或聯絡文獻計劃小助手),本計劃所有梳理檔案均保持一定的客觀性,真實性,(部分作品詳細信息均未與相應作者核實,讀者如有信息反饋,煩請評論或私信公眾號後臺)不代表項目小組的所持觀點,獨立風景項目公眾號僅呈現出梳理文獻的文字部分,詳細視覺文本將在「獨立風景文獻計劃」常規展覽中展出。獨立風景文獻計劃所發布的個體檔案等文獻均不分排名先後,根據整理時間以及相關文獻的內部聯繫關係進行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