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圈之中,一直有著不少動物都會對人類產生威脅,因此在為了保證人類安全以及生態平衡的情況下,便是會適當對動物進行著捕獵,從槍械的發明的開始,老虎、豺狼這些動物都是被人類狩獵過的對象,然而在人類的狩獵史中,還鬧出過一件特別烏龍的事情。
在1932年的澳大利亞,當時有一種巨鳥在澳大利亞數量劇增,一度達到了20000隻,很大程度影響了澳大利亞的生態平衡,於是澳大利亞只好派士兵將其捕獵,但讓人無語的是,一個星期之後,僅僅消滅了12隻巨鳥,說來這些巨鳥都是什麼鳥呢?
說來這是一種外形酷似鴕鳥的巨鳥,體型非常的大,普遍在150cm—180cm之間,站在普通人面前幾乎就是一個怪物一般的存在,而且它的名字也特別生僻,叫做鴯鶓,有邊讀邊就行。
而且鴯鶓的行走速度非常快,在全力前進的情況下,有著大約70公裡的時速,在動物界也算得上是運動健將一般的存在了。
那麼說來,為什麼鴯鶓會對澳大利亞產生威脅呢?這就要從1932年的澳大利亞說起了,那時候的澳大利亞處於經濟困難的時候,正好農業上也有著相當大的短板,而鴯鶓這種動物正好又是以草為食的動物,因此鴯鶓數量的劇增,對於澳大利亞農業來說,又是一場噩夢一般的存在。
無奈之下,澳大利亞只好派士兵去對鴯鶓進行捕獵,結果事實再度被打臉,士兵們帶著槍去的,結果一個星期之後就剿滅了12隻,這件事在澳大利亞好長一段時間都是一個笑柄。
很明顯,澳大利亞還是低估了這些鴯鶓的體能,它們一聽到槍聲,就跟非洲地區的豹子一樣,速度駭人,而且鴯鶓雖然不會傷人,但如果奔跑中的鴯鶓跟士兵相撞,那基本上就等同於跟一輛疾馳的汽車相撞,而且士兵們又不了解鴯鶓這種鳥類,自然是在這方面吃了憋。
之後的澳大利亞方做出了一個更讓人震驚的操作,採用堆子彈的方法來剿滅鴯鶓,這一次士兵們也動真格的了,一口氣將將彈藥庫中的幾萬發子彈都搬了出來,打算跟鴯鶓們死磕到底,據當時的新聞說,這幾萬發子彈佔據到了澳大利亞彈藥庫的三分之一,結果士兵們將這幾萬發子彈打完,剿滅的鴯鶓不到1000隻,這在澳大利亞軍隊中絕對算得上是一項恥辱。
最後澳大利亞也為難了,一邊是民意,一邊是軍隊的抱怨,只好想出了一個折中的決策,決定開啟「賞金獵人」模式,當地居民可以參與到對鴯鶓的剿滅中,而且一隻鴯鶓的屍體,就可以換取2馬克(澳大利亞貨幣單位),那時候沒有工作的人很多,於是便有很多人加入到了陣營之中。
過了32年,也就是1964年,澳大利亞的鴯鶓的數量才得以被控制,當然澳大利亞也並沒有將鴯鶓趕盡殺絕,而是儘可能地保證數量,以維持生態平衡,畢竟生物圈本就是一個循環系統,不論是害蟲還是益蟲,都屬於其中的一環,能夠真正維持好其中的平衡,才是至關重要的,畢竟人類跟動物是永遠的動物,不可加以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