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澤明是20世紀享譽世界的著名導演,被稱為「電影天皇」、「電影界的莎士比亞」。在他50年的電影生涯中導演了近30部電影,獲得了30多個著名的獎項,他的電影曾創造過持續20年的票房奇蹟。1990年,在第62屆奧斯卡頒獎禮上黑澤明獲得終身成就獎。1998年9月6日下午,黑澤明在東京逝世,享年88歲。
黑澤明電影的精神氣質對整個世界影壇都有十分重要的影響。他作品中對人性的審視,對時代的刻畫,使得黑澤明成為世界電影史上的一顆恆星。
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黑澤明的十大經典電影,以緬懷這位大師級導演。
1 《姿三四郎》(Judo Story),1943年
主演:大河內傳次郎、志村喬、菅井一郎、滕田進
黑澤明三十三歲拍攝了這部傑作,講「武魂」和人生的共振,同時整部電影的細節非常到位,從服飾、建築、禮節、容止等等,都那麼恰如其分,這與黑澤明精心琢磨的劇本有相當的關係。
一個柔道天才的成長,從愣頭青的「小子」始終不成熟,但就是這不成熟造就了武術追求的極致,璞要成玉就要琢磨,姿三四郎的過程就是對傳統的尊重、尤其是對武士精神的再現,適應環境的要求。
電影主題歌中「去時輕鬆愉快,回來膽戰心驚。」黑澤明每次給戰鬥場面的塑造方法都不一樣,六十年之後,香港導演杜琪峯以《柔道龍虎榜》對此做出致敬。以男性情義、只抽到底為表現,這部風格化強烈的電影最終實現了黑澤明處女作有話說的追求。
2 《羅生門》(In the Woods ),1950年
主演:三船敏郎、京町子、森雅之
從芥川龍之介的小說到法國先鋒派電影,再加上黑澤明對於人性的把握、語言的不可靠的反思,最終形成了這樣一部故事。發生在戰亂、天災、疾病連綿不斷的平安朝。某日,在都城附近大澤中發現武士金澤宏被殺,被控殺害武宏的盜賊多襄丸、武士之妻,召喚武宏靈魂的靈媒。目擊證人行腳僧,及發現金澤屍體的樵夫椿殼等人以四個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方式說出供詞。
電影以「不懂……我真不懂」開始,到「……虧得你,我相信人了」結束,發出這兩聲感嘆的是旁觀者行腳僧,同時他也是所有供詞的聆聽者,在一個惡劣時代宗教人士無疑是最後的誠實和良心,讓我們姑且相信這電影的尾巴有著最後的光明。巍峨矗立的羅生門顯然是文明的象徵,如今在豪雨中殘破衰敗地擔當棄置的場所,死屍、謊言、棄嬰、轉折都在這裡集中,人類情感的秘密都一覽無餘地堆放在這裡,就等著我們的評論了。
每個人都在選擇自己的記憶,試圖控制一個業已成為「歷史」的事件的解釋權,夾雜謊言的話語編織成令「讀者」迷惘的敘述圈套,小說作者和電影導演都只是把事件的最終結果展示給我們看的策略,而過程由當事人和目擊者敘述,然而他們都有自己的利益,作祟的目的無非是偽善或偽惡,辯誣和確認都只是一個藉口,真相只能淹沒於糟亂的追憶中,連人物的性格和無可尋覓。既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遊戲規則,那麼我們唯有把判斷權收歸已有,而不必蠱惑於閉塞的道德險境。
除契合巴赫金宣稱的復調模式一直貫穿電影之外,我個人認為最大的寓意就是陽光。陽光始終伴隨著罪惡,它燦爛、隱約、斑駁、晦澀,給局內人以恐慌、陶醉、緊張、坦然的自身,神秘的密林中究竟發生了什麼,似乎可以從具體人的本能出發開始推測,天下在動蕩不安中,社會失去秩序,這是最壞的時代,生存意味著剝奪和欺騙,暫時的佔有即是對自我活著的證明——強姦、不忠、決鬥、竊取是基本的「事實」,罪犯、證人、孀妻、武士無論生死卻說的都是鬼話,從那一陣涼風開始,焦慮的欲望就佔據了所有人的內心。
比殺人更可怕的是謊言,比軟弱更危險的是不承認,比黑暗更陰冷的是遮蔽的光明。從密林裡到羅生門下,樵夫是唯一的第三視角,然而他也有過錯需要掩飾,於是在法庭上他說的僅僅是少部分的事實,在農夫的逼問下採取默認,最終有所懺悔和直面。人性本善?本惡?都要關照自己一下。如何走出軟弱和無力,是值得我們當下思考的。電影裡說:「哪裡有軟弱,哪裡就有謊言。」軟弱在現實中的表現方式有許多種,有大有小有多有少,慾念、顏面、殺機、盲從,都是理性和人道的死敵,我只能代表我自己說希望自己能夠走出這迷霧。
3 《七武士》(The Seven Samurai),1954年
主演:志村喬、三船敏郎、千秋實、加東大介、木村功
這是一部震古爍今的時代劇,也是日本電影歷史上第一部時代劇、第一時代劇。內容描寫日本戰國時代,貧窮家村百姓為保衛家園,與僱來的七位武士共同聯手擊退強盜的故事。導演黑澤明雖然意圖將這部片子拍成徹底的娛樂動作片,但事實上,整部作品仍充分流露著黑澤明式的人道精神。至於七武士的性格塑造,整體而言可說詮釋得相當成功,尤其是飾演堪兵衛的志村喬,將這個角色的智慧與成熟魅力發揮得淋漓盡致。電影中的角色,本身本來並無特別,但是在極特殊的環境下,逐步展示他們完整的性格、志趣和內外背景,電影的結構非常之完美,通過一個簡單的故事,營造出無數的細節,充分體現了日本的民族精神。美國學者魯思·本尼迪克特運用「菊與刀」來總結日本的國民性。「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徵。「向死而生,百折不屈」 (聖宮本武藏《五輪書》),他們的榮譽和悲壯都是那麼的相似。
說黑澤明,必須追述 武士道精神對於探究日本的價值與倫理也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美國學者羅伯特·貝拉在《德川宗教:現代日本的文化淵源》中說:「這是因為武士體現了或應該體現了日本的中心價值,事實上武士道的倫理在德川時代及近代已成了國家倫理,至少佔有了國家倫理的大部分。」而武士道所倡導的倫理道德的核心,恰如新渡戶稻造的《武士道》指明的那樣,「 至於說到嚴格意義上的道德教義,孔子的教誨就是武士道的最豐富的淵……繼孔子之後的孟子,對武士道也發揮了巨大的權威。」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在日本發揚光大,這確實是一種「禮失求諸野」的例證。
《七武士》的背景,是在武士道衰退時期,武士們的一種出路的寓言。寄寓了黑澤明的世界觀、人生觀和他對武士道精神的看法。在這個世界上,日本人的個性普遍具極端和強烈,在柔順與殘酷之間遊移,溫和與激進同在,危險和衝動的思想易於受到鼓舞,而武士亞文化顯然處在激進這一側,然而在一定程度上也被要求風花雪月和附庸文雅。日本之美黷武而又愛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禮,頑梗不化而又柔弱善變,馴服而又不願受人擺布,忠貞而又易於叛變,勇敢而又懦弱,狂熱而不後悔而在日本流行著「開花當開櫻花、做人當作武士」的俗語,充分體現了日本人的國民性。武士道最核心的就是格外重視「名譽」,對武士而言,名譽比生命更重要,生死一線、生死大義都不過是勘破人生本質後的履行而已,如果需要死便去擔當決不苟且偷生,這並不是說武士普通有赴死而往的教條,其實他們更看到生要有價值,不必要的時刻也決不輕言犧牲。武士為了維護自己的名譽,性命隨時可化為鴻毛,這是因為日本作為島國地域狹小,沒有迴旋餘地,武士們遇到問題只能像過了河的卒子一樣拼命向前。對於恥辱的體驗,沒有任何一個民族能夠和日本相比。
4 《亂》(Ran),1984年
主演:仲代達矢、寺尾聰、根津甚八
偉大的黑澤明以偉大的莎士比亞為偶像,《亂》便是在《李爾王》的基礎上,用史詩片的氣勢拍出了最偉大的黑澤明作品。
本片的故事,看似虛構於日本戰國時代,但是在中國的戰國時期,有一個更為悲切的真實故事,那就是主動學習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同樣是處理接班人不當,最終被餓死沙丘。
黑澤明的故事,則是讓父子相仇,這仇的來源是人性的卑劣之處,對於權利慾望的追求、實現和佔有、覬覦,完全排他性的「孤獨」統治權,都經過一步步的推進。從老邁的梟雄秀虎欲將領土分給三個兒子,希望他們同心協力繼續家族的偉業。但是事與願違,這導致的是家族的分裂,小兒子被驅逐,而秀虎則為兩個兒子所不容,長子和次子間又爾虞我詐,最終家族在分裂中走向衰亡。
片中,秀虎是一個複雜的人物,他在年邁時對孩子們充滿了希望,希望他們能團結一心,而結果卻令他心痛,從秀虎分權希望安度晚年到他被兒子們驅逐這段進展之快令人咋舌,秀虎頃刻之間就從一個王者成為兒子們可以輕易擺布的「可憐人」。這個整個故事張力的源頭,此後背叛、復仇、禍水、內亂、衰亡都是題中應有之義。
秀虎本身作為梟雄,卻完全忘記自己的成長,寄託於兒子會純粹,則是絕對「燈下黑」的盲目判斷,這是人的又一個缺點,正如盜墓時一定要父親先上來,這是因為虎毒不食子的簡單進化論和生物倫理所導致,正如這個邏輯,兒子對父親則未必忠誠,一旦權利在手,那是另外一個世界。實際上,扭曲的世界很正常,類似的故事都是輪迴。
沒有人無辜、可憐,大家都興致勃勃的參與到這個遊戲中來,每個人都要盡力演好自己的角色。這是莎士比亞給予黑澤明最大的啟示,悲劇,沒有制度上的制約,誰也不靠譜。
5 《影武者》(Shadow Warrior),1980年
主演:仲代達矢、山崎努、萩原健一
這是囑託、信任與精神的再生,我在看電影之前先看的是劇本,一如回到先秦的戰局。日本戰國時代三雄之首的武田信玄,號稱「甲斐之虎」。他的信條是「疾如風,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動如山」。
當武田信玄包圍德川軍的野田城,即將直取京都完成霸業時,他被敵人的狙擊冷槍打中,重傷瀕死。臨死前,他留下遺言要部下隱瞞自己死訊三年。先前弟弟武田信廉找到的替身,原為竊賊的他面貌和信玄酷似,即日本人所說的「影子武士」,擔當起了重任。
一個人由死亡邊緣而生還,但當他人的替身,多年以後陳凱歌在《無極》中用鮮花盔甲做了符號化的回應。人的聲名本身就是延續過去的符號,當背影出現便可以震懾,死諸葛也便是如此的意象。黑澤明最成功之處,是將這個人的思想改變,他逐漸成為追求自己符號的人,他成為活著的「死者」,徹底失去了自我。這奇特的蛻變,並不產生浪漫和救贖。
6 《生之欲》(Living),1952年
主演: 志村喬、千秋實、藤原釜足、金子信雄
活著的意義是什麼,或者說我們應該怎樣活著,這常常是文藝作品佇足沉思的問題。有些人活著,但卻已經死了,這恰如影片《生之欲》裡的主人公渡邊勘治之前的境況,導演黑澤明藉助渡邊將死時的遭遇和行為引發我們進行對於怎樣活著的深刻思考。
我們的主人公是市政廳市民課的課長,三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從未請過一天假,卻難以稱作是兢兢業業,因為回想起來,三十年的時間都在他頻繁看表的間隙裡流逝,竟不知道自己都做了什麼。正如影片中畫外音介紹的,「這個三十年沒有請過一天假,如同行屍走肉的傢伙,實際上早已經死了二十年,他生活的唯一目的,就是保住職位,而保住職位的最好方法,就是什麼也不做。」就像影片開始裡,數位市民來投訴下水道滲水,從市民課開始,穿梭於十幾個部門間,市民課、土木課、公園課、防疫課等等等等,最後通過議員到了副市長處。副市長擺出一副親民的姿態,說,「你們能來投訴我很高興,我們就為此設立了市民課,那麼,這個問題請你們去市民課。」這讓我們在捧腹絕倒之餘不禁讚嘆黑澤明對於市政廳各部門之間相互推諉,官僚主義的諷刺,亦恰好的體現了渡邊們不作為的生存哲學。
但當渡邊知道自己罹患胃癌命不久已的時候,普通民眾的對於生的渴望和死的恐懼讓渡邊無法再如往常一樣平靜。於是渡邊自覺的想向親人尋求慰藉,但在兒子房間裡等兒子時,卻尷尬的碰到兒子和兒媳謀求自己退休金的對話,訴說悲痛只能暫時放下。而之後渡邊在亡妻的牌位前回憶獨自撫養兒子的一幕幕,在追憶裡,渡邊深情的呼喚兒子的名字,此時,樓上傳來兒子的聲音,渡邊激動地往樓上爬,聽到的卻是,「把門關好」,停滯在樓梯間的背影充滿悲涼。渡邊關好的是他的家門,也是他想向兒子敞開的心門。
黑澤明在本片不僅僅講述一個老人由死而生,生而赴死的關於生之意義的故事,同時對於官僚機構的推諉塞責,明爭暗鬥亦給予嚴厲的諷刺與抨擊,並且還將老人問題家庭制度的缺失一一點出。可以說,這每一個觀點都可以衍生出一部優秀的作品,但將這些有機的融入一體則需要很強的影片敘事的掌控能力,無怪乎史蒂芬·斯皮爾博格將此片奉為最經典的黑澤明的電影。
7 《夢》(Dreams),1990年
主演:笠智眾、寺尾聰、原田美枝子、倍賞美津子、小野真理惠
黑澤明在片中用他一貫的視聽風格和哲學思考,通過八段寓意深遠的夢境,展現了他對現代社會的反思和對人類種種愚行的譴責,既有老者的諄諄教誨,也有青年人尖銳的批判。八段夢境相互獨立又有機聯繫,構成為黑澤明晚期對世界的整體思考。
第一個夢《太陽雨》中男孩代表著人類原初的本性,而短刀則是對觸犯禁忌的懲罰法則。黑澤明用這一夢境,說明了人類對于禁忌的迷思與恐懼。
第二個夢《桃園》富有寓言般的童話色彩,桃樹在夢裡被賦予生命,而人類為了過節就對他們任意屠戮,這則夢境是在指責人類對大自然的傲慢態度。
第三個夢《暴風雪》是在讚揚人類面對苦難險阻,要有勇於求生的堅強意志,最終必將會取得勝利。
第四個夢《隧道》是在控訴戰爭的所謂「合理性」。這個夢境的構思給人自然的聯想,時間由空間象徵,走進黑暗的隧道如同陷入戰爭,走出隧道意味著倖存,而被戰爭無情吞噬的生命卻不甘心,竟不知身死異地,更直指戰爭的荒謬無謂。兇惡的狼狗一直纏著退伍兵,猙獰著,咆哮著,如同死神的蠱惑和召喚。該片段到此處戛然而止,黑澤明對人類噬殺本性的恐懼和對未來世界的悲觀呼之欲出。
第五個夢《烏鴉》表達人文與藝術是歷史前進中必要的一部分,梵谷說藝術家的使命就是要發現大自然的美。但是,自然的環境正逐漸從我們的視野中消失。這裡包含著黑澤明對大師深深敬意,同時也是對他自己的勉勵。
第六個夢《紅色富士山》表達出了對未來核能等能源的運用的擔憂和人類未來終將被大自然滅亡的焦慮。
第七個夢《鬼哭》中人類曾經雄心勃勃地要徵服自然界,卻最終導致自身的毀滅。
第八個夢《水車村》為觀眾描繪了一幅最簡單最自然的生活畫卷,這也正是黑澤明所追求嚮往的理想的人類生活方式。
8 《天國與地獄》(Heaven and Hell ),1963年
主演:三船敏郎、香川京子、仲代達矢
本片是黑澤明批判現實主義的著名作品,以至於影響了日本政府的法律修改。
電影取材於愛德華·麥克伯恩所著之《金格的贖金》的架構,探討貧富階級的對立。這部電影主要描述憎恨有錢人的年輕綁匪、提供贖金的正直商人以及投注全力追捕犯人的刑警,劇中充滿推理情趣,由最後一個埸景,可以看出本部電影的重心在於權藤與竹內之間的抗衡。
靠自已努力而飛黃騰達的權藤,以及對現實極度不滿的竹內,兩者之間的對立,可說是現代社會中共通的一大課題。在這部片子中沒有加入任何說教的意味,反而透過高度的影像技巧,將電影的娛樂性與社會性巧妙地結合。將富有正義感的人道行為以男性的感覺透過影像完美地表達出來。
這部片子可說成功地將這種魅力發揮到極致。本片的立足點,就是當社會開始騰飛,也就是裂變的時刻,各階層都要面對自身利益時刻被改變的狀況做出反應,時代悲劇加上性格元素造成的大悲的下場,實在是很尋常的世俗化結果。黑澤明總是能夠將現實提煉,然後在不經意間上升到一個高度,再加上超強的技巧,就完成了電影作品,所以史匹柏、盧卡斯等新好萊塢電影人將他看成導師和先行者。
9 《用心棒》(The Bodyguard),1961年
主演:三船敏郎、仲代達矢、司葉子
這是一部風格炫麗的劍客電影,帶有明顯的黑色幽默味道。
故事描述外表落魄邋遢的浪人武士三十郎來到一個小鎮,清兵衛和新田醜寅兩家惡霸在那裡為爭奪地盤,招兵買馬經常爭鬥,弄得民不聊生。三十郎決定從中設計,引誘雙方僱傭自己,再加入不同方造成兩邊拼鬥,由此坐收漁利,消滅對方。
但是他從此捲入依法不可收拾的混亂局面當中,只有一路見招拆招。
這部電影影響了許多香港動作電影和風格化突出的導演,比如吳宇森、徐克和杜琪峯等。但當年這部電影卻是黑澤明向美國和義大利西部電影致敬的作品,但與《七武士》一樣在歐美影響極大並被改編。
三十郎是一個古典的姿三四郎,莽莽撞撞、瘋瘋癲癲,不是神仙的濟公也似,日本浪人形象從此成為世界電影裡的重要組成部分。
10 《蜘蛛巢城》(Throne of Blood ), 1957年
主演:三船敏郎、志村喬、千秋實
為什麼我們說陳凱歌的《無極》不夠成功,或者說整體把握上有問題,很重要的是有更好的作品在對比,而不是胡戈搞出來的短片所能反諷。
如果對《無極》做知識譜系的考古,那麼本片是重要來源。黑澤明將莎士比亞名劇《麥克白》整個日本化,被譽為改編莎劇電影中最成功的一部傑作,除了充分發揮原劇的強烈戲劇矛盾和人性刻劃之外,濃霧森林的場景更成功地起著一種迷宮般的象徵作用,令三船敏郎飾演的鷲津(即麥克白)置身其間感到茫然不知所以。
山田五十鈴飾演的淺茅(即麥克白夫人)則吸收了日本「能劇」的表演方式,而城主被殺的城堡布置得也像古色古香的「能劇」舞臺,使本片在視覺效果上展示出迷人的民族特色。同樣是黑澤明執導的古裝動作片,本片的收斂與《七武士》的豪放堪稱是兩個極端。人的內心,是深淵,是慾海,一旦開始追逐就幾乎很難逃脫宿命。那些所謂的預言,本身就是變態的內心所幻化出來的勾當,無論有沒有人、具有何種身份的人來做宣示,都是一種政治上和人性裡的齷齪交易,總有成功和失敗。宇宙間沒有公平的秤存在,朱元璋在做了天下說本來是打家劫舍想不到弄假成真,他是一個成功了的麥克白,但那不過是小概率事件的受益者。
黑澤明告訴觀眾,鬼迷心竅本身便是枯井撈月滑稽得多,越莊嚴法相越下場悲慘。在《亂》中,黑澤明是通過瞬息萬變的雲來代表一種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來審視戰爭的,人的打打殺殺痛苦和欲望死亡和爭奪在讓自然界顯得極為淡定像高高在上的神。在《蜘蛛巢城》裡面,三個預言實現的前兆也是展示自然令人嘆為觀止的力量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