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人,《教父》的導演科波拉,想做他的助理。張藝謀稱自己與他相比不過是個小人物,史蒂芬·史匹柏更是認為他就是電影界的莎士比亞!他是第一個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亞洲電影人,他的電影影響一代又一代,在眾多電影愛好者心中具有無可比擬的地位......
他一生導演的電影近30部,這其中《亂》、《七武士》、《羅生門》等影片更是成為不朽的傳奇。
這位在世界電影史具有舉足輕重意義的人物,就是黑澤明。
日本民間流傳著一個這樣的故事:有種特別的蛤蟆,它和同類相比,極其醜陋,還多長了幾條腿。人們抓到它後把它放到一個四面都是鏡子的盒子中,這蛤蟆從各個角度都能看到自己的面貌,驚出一身汗油,人們將這層油搜集起來,據說對治療燙傷和刀傷有奇效。
在他人看來,黑澤明在電影界是毫無疑問的C位大佬,但電影大師黑澤明自喻是那隻站在鏡前不斷審視自身的蛤蟆。
今天,黑澤明已經逝去20多年,我們仍能從他的人生經歷和電影作品中體悟一個人對一項事業的畢生追求以及他對人性中變與不變的追問。
從「酥糖」到「小黑」
1910年,黑澤明生於東京。出生在一個武士家庭的他,受到正統教育。父親是個地道的武士,母親來自商人家庭。因不熟悉武士之道,父親常常因母親將魚擺放的位置不對而責罵她。黑澤明作為家裡最小的孩子自然少不了寵溺,但與比他大四歲的哥哥相比,並沒有什麼特別優點。
「酥糖」源自當時的一首歌:我家那個「酥糖」啊,叫人太為難。他從早直到晚,兩眼淚不幹。這個外號是兒時同學們因他愛哭而起的。他自認為自己智力發育很晚,老師也常常讓他當眾出醜,就這樣,黑澤明度過地獄般的小學一二年級。
黑澤明轉校到黑田小學後,因為哥哥成績出類拔萃,常常給他做後盾,他很少再哭,在此期間,黑澤明的智力開始突飛猛進發展。一年後,他認為自己成了了不起的人物,每個人都叫他「小黑」而不是充滿屈辱的「酥糖」。
當時電影被認為是損害教育,從軍的父親反而帶他們去看電影,令幼年的黑澤明受電影洗禮,對少年時期的他影響十分重大。他由出生開始,就與電影結下不解之緣。
十八歲踏進風雪的迷路,二十六歲初入影壇
黑澤明一生經歷過關東大地震、第一次世界大戰、俄國革命、日本社會的動蕩與變遷......哥哥曾帶他見過隨水波浮動的一群群即將脹裂的屍體,他也曾經歷過最親密的姐姐病死。對死亡,對生命,他早早就開始了思索。
面對可怕的事情閉眼不看,所以就覺得它可怕;什麼都不在乎,哪裡還有什麼可怕呢?——黑澤明
1929年,一系列政治事件伴隨著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席捲而來。日本經濟每況愈下。無產者藝術運動隨之興起。19歲的黑澤明會去看小山內薰主持的小劇場的戲;會去朋友家裡專聽古典音樂;會去讀「一元本」(一本一元錢),不管是外國文學還是日本文學,也不問古典或現代,碰到什麼就讀什麼,有時坐在桌前讀,有時躺在床上讀,連走路時也邊走邊讀。
我貪婪地往自己頭腦裡灌輸美術、文學、戲劇、音樂和電影的知識。為了自己有個用武之地,我一直彷徨不已。——黑澤明
他也曾傾慕過塞尚和梵谷,為了追求繪畫的夢想,加入無產者美術家同盟。他甚至參加無產者的非合法政治活動,冒著被警察逮捕的風險,開始擔任街頭聯絡員。曾經為逃避抓捕吃掉文件。可這並不是黑澤明真正想要的生活。不久,最後一點繪畫熱情也燃燒殆盡。
後來,為了暫時的生計,他住到哥哥的長排房裡。在這裡,相聲、書評、彈唱、鼓詞,這些為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曲藝,對後來的電影創作起到了難以估量的作用。
長排房的人們儘管性格開朗,說話詼諧幽默,但它還是掩蓋著陰森可怕、極其黑暗的一面。這黑暗的一面也許無處不在,或許它就是人們生活中本來就存在的另一面。一個老人強姦自己的孫女,瘋瘋癲癲的女人,繼母虐待前妻的孩子......這些都讓青年時代的黑澤明體會到人性深處有許多難以捉摸的東西。他以後的電影《夢》、《生之欲》等都在討論這些問題。
黑澤明哥哥丙午在27歲選擇了自殺,這一點都不意外。丙午雖然才華橫溢可他的性格太過陰鬱。而黑澤明如向日葵,帶著向陽性。丙午十分推崇 《絕境》中納烏莫夫這個文學形象,主人公那種人生一切努力都是虛空的、無非是在墳墓上跳舞的虛無精神,就更加鞏固了 他的厭世哲學。當他27歲時,作為影片解說人的他因為有聲電影的出現而失業了,也就是這一年,丙午在伊豆溫泉旅館的一間廂房自殺了。
26歲那年,黑澤明正式進入電影界。
1936年,黑澤明進入P·C·L製片廠,並遇到一生恩師:山本嘉次郎。
黑澤明作為山本嘉次郎的副導演長達八年的時間。八年當中,山本嘉次郎手把手教會了黑澤明關於拍攝電影的所有技能。他給黑澤明以醍醐灌頂的教誨,就像是《姿三四郎》中的矢野五郎老先生一樣。
這個一生跨越明治、大正、昭和、平成時代,也跨越了日本電影發展的多個時期的偉大導演,終於找到一生熱愛,開啟前無古人的藝術生涯。
泥醉天使
一部電影佳作不可能由一個人完成,它往往是在導演確立風格前提下,各個部門共同合作的結果。在這個意義上,《泥醉天使》可以說是第一步真正的黑澤明電影,黑澤明式電影班底從此確立。《泥醉天使》的情節設計,全部指向戰後日本雜亂動蕩中僅有些許希望的現實狀況。
《泥醉天使》描述的是在二次大戰後的日本,整個社會所體現的彷徨無助。黑澤明透過絕望與希望,混亂與秩序的交匯來表達他心目中的人道主義立場。志村喬飾演的嗜酒如命的醫生實際上就是片名所指的泥醉天使。面對著日漸沉淪的社會以及放縱無忌的人們,他憂心忡忡只能借酒澆愁,而三船敏郎飾演的黑道人物則是這個沉淪病態的社會象徵。他明明身患重病卻不肯接受醫生的治療。
一個混混和一個醫生間的角力,是生與死,希望與絕望的交鋒。但無論是醫生還是混混,他們到底都是失敗者。他們的失敗象徵著當時的日本,正邪善惡,生死靜亂,全都不那麼重要。黑澤明真的這麼悲觀?顯然不是,志村喬所扮演的醫生即使深陷困境,他還是想要盡到自己的那份職責,他的希望並沒有完全破滅。它所代表的日本社會中的希望還是存在的。
在黑澤明的另一部電影《活人的記錄》中也是探討現代社會中傳統觀念的崩塌,人純淨的內心被飛速變化的外部世界衝擊,這內心的震蕩就如同氫彈爆炸一般。黑澤明想用他的電影去呼喚人們心中純淨的心性。
羅生門
羅生門原為日語,後用來借指人世與地獄之界門,事實與假象之別。黑澤明的電影《羅生門》改編自芥川龍之介的著名作品《筱竹林中》。芥川的《筱竹叢中》描寫了人心的奇怪曲折與複雜陰影,它以鋒利的解剖刀剖開人性最深奧最隱秘的部分,並把它公之於眾。
影片以戰亂、天災、疾病連綿不斷的日本平安朝代為背景,主要講述了一起由武士被殺而引起的一宗案件以及案件發生後人們之間互相指控對方是兇手的種種事情以及經過的故事。
影片講述的仍然是人性利己主義之惡,因為每個人都在講述中不斷地給自己開脫,掩蓋自己的缺點。卻因為如此,實際上當時的真相併沒有人知道。一場發生在密林中的強暴和兇殺,幾個目擊證人,他們各自的說法讓劇情結構盤根錯節。人性越是飄忽不定,真相便越難以把握。黑澤明以光為絲,以影為索,為我們編制了一張有無限可能的網。
《羅生門》取得巨大的成功,於1951年榮獲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以及第23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這讓黑澤明在世界影壇一戰封神,成為好萊塢青睞的香餑餑。
按理說,日本影壇更應該為此感到振奮,可他們卻發出這種疑問「既然外國人能夠把它理解得這麼透徹,那它就不會再像我們,因為我們是難以了解的。一定是他們在某種程度上對《羅生門》進行了非日本化的處理。」這種批評的言論一直伴隨著黑澤明的整個電影生涯。
黑澤明在《羅生門》中所表達的開放式結局更是給觀眾自己尋找答案的設想:雨後初晴,樵夫抱著孩子笑著走在路上,他究竟是不是真的想要收養這個孩子,或者說這世界上究竟有沒有哪怕一丁點純粹的善念。黑澤明沒有告訴我們,每個觀眾內心都會有一個對人性解讀與思考的答案。
生之欲
《生之欲》是黑澤明電影作品中體現現實題材的影片,也是我最喜歡的電影之一。志村喬飾演的渡邊勘治是一個小的不能再小的官僚,每天毫無意義的生活,他毫無意義的過了三十年。這三十年之前或許他還過過一兩天稍微有意義的日子,可是這小意義隨著妻子去世,隨著兒子一天天的長大成人,娶妻生子也變得毫無意義了。
渡邊像絕大多數垂暮之年的老人一樣,對於美好的過去有著無限的懷念。可人畢竟還是老了,即將不再是這個生機勃勃的世界的一部分,對此渡邊內心滿懷遺憾。
渡邊勘治不明白,既然生活已經毫無意義那為什麼還要活下去呢?渡邊已經身患癌症晚期。人活著沒意思,就會想著死。渡邊在得知自己死期不遠後,居然開始花天酒地,這個三十年望到頭的老人,做出了改變。他不得不和舞女跳舞,不得不在鋼琴師的要求下去用蒼老的聲音演唱《生命如此短暫》的老掉牙情歌。或許只有垂死的人才會明白,生命是多麼寶貴,青春是多麼美好。
《生之欲》前段部分,那垂死的憂傷如此的徹骨,但黑澤明的人道主義精神從來不會這樣永遠停留在悲傷之中。他相信人是可以被拯救的。因而在《黑澤明》的後段部分,渡邊在一位女同事的幫助下開始重新認識自己生命的意義。他在文件裡,隨便檢出一件被積壓已久的市民申請書。立即努力奔走,督促政府將一條臭水溝改建成了兒童樂園。他不屈不撓的與腐敗的官僚進行鬥爭周旋。偏執狂般帶領市民到處申請,即使冒著被革職的風險。最後終於得到市長的批准。
影片結尾,渡邊獨自坐在兒童樂園的鞦韆上,一邊搖晃著一邊哼唱著那首令他淚流滿面的《生命如此短暫》:
人生是短暫的,
少女人都墜入愛河,
在紅唇還沒褪色之前,
趁熱情還沒變成冷淡......
黑澤明在已經過不惑之年的時刻拍攝了這部《生之欲》。在這部深刻展現他的人道主義精神的影片中,黑澤明講述了一個小人物的深刻反省到心靈升華,最終又在世俗和官僚的禁錮下無力掙扎著的現實。
整部影片充滿了他對人生意義的深刻思索以及他對人與人之間的荒謬情感所發出的無奈的感嘆。這或許也是某種程度上黑澤明對哥哥那種厭世態度的回應,即便生命看似走到絕境,可人還是能在絕境中自我拯救的。哪怕只是一點點微光也會剎那間照亮黑暗的旅程,剎那間令生命變得有意義!
七武士
1954年。故事最早的緣起,是黑澤明想要拍一部寫實的武士題材的電影。當工作人員調查時,了解到過去的武士遊歷全國,除了在劍道館和寺廟可以獲得食宿以外,因為戰國末期強盜很多,所以去一個村子保護一個晚上,就可以得到一天一晚的食宿。
黑澤明著重用寫實主義來講述了七位義士保護村子的故事。在這裡面,不光有正義,也有謊言,有貪婪,也有欺騙,甚至也有犀利地對日本農民階層的弱點的揭露,但同時又有對他們不得已如此的原因分析。
真正的戰爭其實不是發生在武士與山賊之間,而是在武士和村民之間。七武士的結尾,當七人只剩下三人,全殲妄圖劫掠村莊的山賊之後,山村重新太平,人們沉浸在安寧喜悅當中。當他們慶祝時,剩下的三名武士則被冷落一旁。在黑澤明看來,英雄是寂寞的,難以被普通人所理解的。可他們又是必須存在的。
半路挫折,造就《影武者》、《亂》
黑澤明在上世紀70年代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越來越大,尤其是好萊塢更是對他推崇備至。可黑澤明並不喜歡好萊塢打片唯利是圖的電影製作方式,他不得已放棄了自己傾注太多心血的電影《虎!虎!虎!》。屋漏偏逢連夜雨,這個時期,他的電影《電車狂》也出現了巨額虧損。已經六旬的黑澤明難以承受如此重壓,1971年冬天他在家中想要割腕自殺,幸虧女兒及時發現才保住了性命。
之後的兩年中,黑澤明退出人們的視野,他對自己,對生命,對自然的看法都發生很大的變化。
《影武者》的造就,距離黑澤明上一步導演的日本本土影片《電車狂》已經整整十年。張藝謀的電影《影》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借鑑此片。這部電影能夠開拍,據傳說是因為科波拉來來到日本訪問,遇見黑澤明,得知他的境況後,便和另一位好友,也同樣作為黑澤明粉絲的喬治盧卡斯一起,給黑澤明的新電影投了錢。
該片再次讓世界看到黑澤明的深厚功力,包攬包括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在內的諸多國際大獎。
影片講述了16世紀末的戰國時期,武田信玄被刺,依靠影武者作為替身,為自己死訊保密三年,武田家守住了領土,但隨後勝賴出兵長筱,終於敗於信長和家康的故事。
「疾如風,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動如山」。這四句話出自中國的孫子兵法,武田信玄將它應用在自己行軍作戰當中。黑澤明通過黑、綠、紅、紫四種顏色來標誌人馬,讓我們真正看到這四句話在戰爭中所呈現的真實狀態。
影武者在假裝信玄的過程中,逐漸被武田信玄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但誰才是真正的武田信玄?武田信玄本人,或許並不能代表完全的武田信玄。真正的武田信玄是大家心目中的「武田信玄」。這個有著完美人設的影子才是精神「信玄」。
這個影子真正代表的,是大家心目中的「武田信玄」,它是一種信念。信玄、信廉、影武者他們三個人都是影子的「影武者」。
一個人的信仰般的人物最終高於這個人所存在,正是黑澤明想要表達的對人的潛意識方面的探討。
亂
黑澤明把電影做成戲劇,即使是現在再看,也會被其中的畫面徵服,更何況是在那個年代。這種戲劇因素最早是來源於黑澤明在1945年拍攝的《踩虎尾的男人們》。《踩虎尾的男人們》,改編自日本歌舞伎《化緣簿》,這個故事最早則是日本能劇《安宅關》。這是黑澤明第一次與日本能劇的親密接觸。《踩虎尾的男人們》僅有58分鐘,但在這短短的時間內,我們能夠體會到黑澤明對於戲劇的感性把握。
黑澤明的啟示
黑澤明對導演有如下建議:
對那些常來敲我門,渴望當導演的人,我最想強調的是:今天拍部電影要花很多錢,而成為導演也是困難的,你必須學習並經歷各種事,才能成為導演。這不是那麼容易就實現的。但如果你真想拍電影,山本先生說過:「如果想當導演,你就先寫劇本吧。」
我認為我們真正要從黑澤明身上,或者他所拍攝的電影上學習的,是那種過著實實在在的生活,也要盡最大的努力去發揮自己全部才能的精神。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這難道不就是黑澤明嗎?
為了編寫劇本,他有一次寫一個詞的耐心;他會研究世界上偉大的小說和戲劇,思考它們,為什麼偉大;他會努力畫好電影中他能想像到的每一個分鏡,並為此不斷修改......
對一件事的熱愛到達一定的程度,就會深陷其中,很難選擇放棄。黑澤明會因為拍了一場好戲,剪接的時候感動得發抖,他的口中沒有天氣,沒有市井,只有他的電影。
手繪分鏡
最後我想請大家一同來欣賞黑澤明的手繪分鏡。他的畫既大幅又大膽。透過分鏡,一切要具體化才能成為圖畫。
創造自己的東西和創造別人的東西,兩者是根本不同的。——黑澤明
這個片段是黑澤明最後一部電影《未休矣》最後一個鏡頭拍攝完畢,在美麗的夕陽景片旁,大師做了最後一次短暫而深沉的思索,然後離開了他坐了50年的導演椅。
1998年9月,黑澤明與世長辭,享年88歲。
我是一個拍電影的人,
電影就是我真實的存在。
人類很難完完全全地袒露自己,
徹底拋開自我去扮演另一個角色更難,
人類常常會用非常直接的方式暴露更多的自我。
我自己肯定也是如此。
回顧我的一生,
除了一句,發生了很多事,
我還能說什麼呢?
用,我自己,減去電影,
結果等於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