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導|黑澤明——21刀背後的向死而生!

2021-01-08 大象王sir說電影

Hello,大家好,我是大象王sir。世界名導系列亞洲篇最後一期,我想聊一聊「大師中的大師」,日本「電影天皇」黑澤明。說到黑澤明我想很多影迷都或多或少的聽過他的傳奇,而其中最為中國觀眾熟悉的莫過於「國師」張藝謀深受他電影的影響,從《大紅燈籠高高掛》到《長城》再到《影》處處都有他的影子。看過陸川導演的處女作《尋槍》嗎?也是受到《野良犬》的啟發,開始的一段「找搶」之旅。動畫大師宮崎駿更是直言沒有《七武士》就沒有《幽靈公主》,他對黑澤明從骨子裡流露出由衷的敬佩。不光在亞洲,大洋彼岸的美國,一眾殿堂級的導演更是將黑澤明奉為「神明」。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將黑澤明作為自己電影人生的原點;佛朗西斯·科波拉聲稱願意一輩子給黑澤明當助理;史匹柏則將他稱為啟蒙老師,電影界的莎士比亞!

黑澤明

縱觀世界影壇能受到如此推崇的除了黑澤明和英格瑪·伯格曼我想不到第三位。也許有資格走上神壇的導演很多,但能「一以貫之」或者即使跌入谷底依然能重登巔峰的導演不多,黑澤明就創造過這樣的奇蹟,這也是他經歷了21刀後的向死而生。黑澤明一生創作了大量優秀的影片,他不光是導演更是出色的編劇。他的作品總能橫掃各大影展,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當今的觀眾甚至連他最出名的幾部影片都沒看過,這是我與很多人聊完黑澤明後的感受,如雷貫耳和無人問津似乎成了他當下的寫照。好的電影不應該塵封在歲月的長河中,今天就跟著我一起重走大師的成長之路。

在片場的黑澤明

01 從「劍道少年」到「地下黨」冒險是他與生俱來的天性

黑澤明1910年出生在日本東京一個武士家庭,軍人出身的父親刻板嚴肅,思想傳統,對自己的子女要求極為嚴格,在父親的影響下黑澤明從小便開始練習劍道和書法,此外為了讓看起來瘦弱不堪的身體能長得結實些,遊泳和棒球也成為了他兒時不得不做的功課,幸好黑澤明繼承了家族的「武者基因」,小小年紀便在劍道中展示出了高超的天賦,而每天早出晚歸的學習也磨練了他堅強的意志,那時的黑澤明和許多小男孩兒一樣夢想著仗劍天涯,成為少年劍士。從「自命不凡」到「認清自我」是每個男孩成長的必經之路,一場關東大地震讓黑澤明第一次見識到了生死,也感受到了人類的渺小。在地震後的第二天他被哥哥帶去經歷了永生難忘的可怕遠足,兄弟倆轉遍了災區,看到了難以計數的屍體,那慘不忍睹的光景深深地刻進了黑澤明的心裡,此後我們也常常能在他的電影中看到地震留給他的印記。

影片中表現出兒時對地震的印記

從小訓練劍道的黑澤明沒有走上運動員的道路,而是對繪畫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立志要當一名畫家,但藝術理想往往敵不過殘酷的現實,在他十八歲到十九歲的那兩年裡,日本發生了一系列的政治事件,又爆發了世界性的經濟危機。高昂的畫布和油彩讓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加難以負擔,無法繼續畫畫的黑澤明開始關注文學、戲劇、音樂和電影,並貪婪地吸取著相關知識,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的同時總會為你打開一扇窗,誰也沒想到無意中的積累竟能為他日後登上電影的高峰打下堅實的基礎。

黑澤明

藝術家骨子裡就帶著與生俱來的冒險天性,雖然此時的黑澤明還稱不上是藝術家,但骨子裡卻流露出了對冒險的渴望,隨著當時無產者藝術運動的興起,黑澤明加入了無產者美術同盟,而後又參加了無產者的政治運動,還做到了《無產者新聞》的編輯助理,成為了一名不折不扣的「地下黨」,期間與特高刑警和憲兵鬥智鬥勇,後來因為一場病與上級失去了聯繫,只能投靠哥哥,而在哥哥家借宿的時光冥冥中將他向電影的藝術殿堂又推進了一步。

在片場的黑澤明

02 啟蒙恩師,黑澤丙午與山本嘉次郎

不論在文學方面,還是電影方面,我遠不如哥哥見多識廣!

這是黑澤明多年後回憶起哥哥時對他的評價。黑澤明能走上電影的道路,多少受到了哥哥的影響,那時哥哥黑澤丙午沉迷俄國文學,並以各種筆名開始向電影刊物投稿。小時候的黑澤明為了看哥哥推薦的好影片,經常會徒步走去淺草的電影院看,哥倆甚至會等上幾個小時買夜間的減價票。後來黑澤明在回憶錄裡列舉了和哥哥看過的影片,發現全是電影史上的名片。不久後哥哥找到了一份無聲電影解說員的工作,投奔哥哥的黑澤明在其住處接觸了許多三教九流和民間藝術,而這些都為他日後拍電影積累了大量的素材,也為他駕馭各類影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原本以為生活就如此繼續下去的哥倆,卻迎來了有聲電影的時代,有聲片的崛起宣告了無聲影片的結束,哥哥的生活受到了深刻的影響。心灰意冷的丙午產生了嚴重的厭世情緒,不久後就自縊身亡,年僅27歲。

電影《亂》劇照

長兄的病逝,哥哥的自縊,讓原本最小的黑澤明不得不肩負起家庭長子的責任。為了賺錢黑澤明不得不放棄畫家的職業,此時的黑澤明就像無頭蒼蠅一樣到處亂撞。看著兒子迷茫不堪的狀態,父親一句:「不要著急,著急也沒有用,要等待下去,前進的道路自然會打開的。」不久後父親一語成讖,黑澤明在報紙上看到了新成立的P·C·L電影製片廠(東寶公司前身)招考副導演的廣告,他以一篇怒斥日本電影缺陷的論文,得到了面試的機會,面試他的導演山本嘉次郎也成為了影響他一生的老師。在山本先生手下當副導演期間,黑澤明受到了老師細心的培養,接觸並學習了電影製作的各個環節,除了副導演,編劇、剪輯、洗印、布景、替身等工作也要幹,很快黑澤明就由第三副導演晉升為第一副導演,並能勝任代理導演和配音導演的工作。

年輕時期的黑澤明

為了將黑澤明培養成一名優秀的導演,山本先生多次告誡他,如果想當導演,就得先學著寫劇本,在從事副導演工作的同時,黑澤明非常用功即使再忙也堅持寫劇本。他寫的兩個劇本《寂靜》和《雪》還獲得了劇本徵集比賽的一、二等獎。在他拍攝第一部影片《姿三四郎》之前,還度過了一段靠寫劇本為生的編劇生涯。

黑澤明現場指導影片

03 在鬥爭中成長與沉淪

黑澤明的導演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二戰期間日本電影要接受內務省的嚴格檢查,因為脾氣火爆,性格固執等特性,他籌備的幾部影片相繼被斃掉。在黑澤明看來內務省的檢察官都是些神經不健全的虐待狂和色情狂。殘酷的現實沒有壓垮他,好運也悄然降臨,他在報紙上無意中看到還未出版的新書《姿三四郎》就產生了莫名的興趣,導演的直覺告訴他這個故事一定能成。後來黑澤明成功拿下該書的電影改編權,影片一經問世便打破了當時的票房紀錄,讓他一戰成名。雖然影片成功了,但在當時戰爭的背景下,黑澤明始終不能放開手腳,直到戰後,他的工作才走上正軌,此時的黑澤明開始對戰爭進行思考,對自己沒有抵抗軍國主義而感到遺憾。戰後,隨著自由、民主思想的崛起,黑澤明清晰地意識到這不是靠自己鬥爭得來的,而是外力賦予的,因此必須要認真學習,謙虛謹慎、自我完善,此後他拍出了《我對青春無悔》、《美好星期天》、《泥醉天使》、《野良犬》等佳片。

電影《姿三四郎》片頭

戰後黑澤明的鬥爭之路並沒有結束,在東寶公司經歷了三次工人罷工,加在兩頭受氣的黑澤明常常處在爭吵不休的最前端,身心俱疲的他對公司徹底失望,結果毫無懸念,39歲的黑澤明被趕出了公司,也讓他徹底看清了日本電影行業暴露出的問題,在美其名曰電視行業崛起擠掉電影市場份額的背後是日本電影行業不注重培養新人,死守陳規的惡果。此後黑澤明在大映、新東寶、松竹等公司兜兜轉轉,期間拍攝了享譽海外的《羅生門》。但黑澤明卻經歷了「牆內開花,牆外香」的尷尬處境,直到在威尼斯和奧斯卡斬獲大獎,才受到國內的關注。

電影《羅生門》劇照

進入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黑澤明進入人生低谷,那段時間厄運頻發,壞事連連,先與合作無間的演員三船敏郎決裂,後被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開除,再加上幾部影片的票房失利,受到了日本電影界的猛烈抨擊,甚至將電影行業的頹勢都強加到他身上,一些影評人高喊著「黑澤明的時代結束了」!在內、外的雙重壓力下,1971年12月黑澤明在家中的浴室自殺,當被人發現後他已在自己的身上割了21刀,萬幸傷口不深,沒有危及生命,而這21刀的背後是怎樣的絕望與無助。

電影《亂》劇照

04 向死而生

自殺未遂的黑澤明迎來了第二次的重生,康復後的他痛定思痛,精心創作,一口氣拍出了三部佳作《德爾蘇·烏扎拉》、《影武者》和《亂》。影片在各大電影節上技驚四座,斬獲十餘項頂級大獎。雖然在拍攝三部影片時黑澤明依然面臨著資金緊缺的處境,但他的影迷大導演盧卡斯和科波拉親自為他奔走籌措資金的故事也在廣大影迷中傳為佳話,這是電影人之間的惺惺相惜,更是黑澤明電影藝術的見證。

黑澤明與盧卡斯和科波拉

今天我們回看黑澤明創作的影片,他的大膽、他的創新、他的不拘一格,依然振奮人心,值得後輩學習!他對電影的理解和處理不僅在光影、更在聲音和色彩。在行業禁忌頗多的年代,他率先打破了攝影機不能直對太陽的常規,拍出了長留影史的《羅生門》。他喜愛用「對位法」來處理情緒,用愉快的音樂來表達人物的悲傷與落寞。他從不吝惜使用各種顏色,用色彩為人物立傳,用色調講述故事。如果要將黑澤明比喻成一種動物,蛤蟆是他早已選定的自我形象。不解?看看他的電影和自傳也許會有不一樣的體會!

黑澤明獲奧斯卡終身成就獎

參考資料:黑澤明自傳《蛤蟆的油》

相關焦點

  • 日本經典電影《生之欲》,1952年的黑澤明對於「生與死」的態度
    日本經典電影《生之欲》,1952年的黑澤明對於「生與死」的態度歡迎來到百家號(大康說情感),生和死一直都是人們一直在想,但是極少去討論的話題,同時也是一直在困擾著人們的問題,每個人都應該有著自己的答案。
  • 世界名導|北野武:從街頭混混到電影大師,無聊的人生他死也不要
    就算累得半死,我還是愛死了正在做的事」。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北野武不能算是一位百分之百的電影人,在誤打誤撞進入電影圈之前,他有著屬於「拍子武」的霸屏時代,從「漫才」演員到電視節目主持人,很長一段時間在日本只要打開電視就能看到北野武在各類節目中嬉笑怒罵,盡情地展示他的喜劇天分。觀眾還都買帳,仿佛有他就是收視率的保證,而電視直到今天依舊是他最主要的經濟來源。
  • 棄黑擇明,向死而生
    《黑擇明》收錄於陳奕迅2006年推出的粵語大碟中,相鄰的《黑擇明》、《白玫瑰》取了一對反色標題,一白一黑,站在文字背面的兩個魂魄恰巧是兩位坎普大師:黑澤明和張愛玲。 黑澤明的電影多描繪人性,生與死的意義。林夕把導演名字轉化為一首講及珍惜生命的非主流歌曲,向這位昔日的大師致敬。
  • 緊握刀鋒,向死而生——讀《天涯·明月·刀》
    但生命本就是一個向死而生的歷程。「在出生的那一天,我們已註定要走上這條路,永遠不歸的路,我們不停地奔跑,在每個黑夜白天,每個夜晚和清晨,不知不覺奔向死亡……」一個人既然生下來,就算要死,也要死得轟轟烈烈,死得安心。一個人活著若不能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又怎麼能死得安心?生命的意義本就在於繼續不斷地奮鬥。
  • 從黑白到彩色 |「向生而死」 《影武者》| 華臣太合瓦客電影沙龍 | 黑澤明電影展映 | 周六晚
    1980年,黑澤明已經五年沒有拍片了,五年前的《德蘇烏扎拉》普遍評論不佳,又因為《虎虎虎》和電影公司鬧得很不愉快,沒有電影公司願意投錢給他拍攝新片
  • 黑澤明的《生之欲》與梵谷
    其中尤其以拍攝1952年的《生之欲》及之前1951年的《白痴》和之後1954年的《七武士》這三部作品時期,是黑澤明拍電影最有熱情的時期。      ——且不論對《白痴》的普遍差評,僅是考慮《白痴》《生之欲》《七武士》的片長都大大地超過了兩小時,即可斷定黑澤明在這個時期是最有創作熱情的。這種熱情當然會帶來傑出的作品。
  • 世界三大反曲刀,威力驚人,有2種已經消失,1種現在是世界名刀
    這是一種常規的正曲刀,刀刃向外彎曲。有正,自然有反,有正曲刀,自然也有反曲刀。相對於正曲刀,反曲刀比較少見。反曲刀,與正曲刀相對,顧名思義,它的刀刃是向內彎曲的,前段向上抬起或者變平直。這種反曲刀殺傷力很強,尤其是劈砍性能十分出色。反曲刀曾在古代歐、非大陸流行一時。
  • 電影拾零—黑澤明
    決戰一幕讓人震驚:兩人先是靜默相對,時間靜止,氣氛緊張,數秒後室戶半兵衛忽然出手,椿三十郎刀快一步,室戶血濺當場。高手對決,一招決勝負。三十郎借用夫人的話說他和室戶都是白刃,但未必是好刀,好刀要放在刀鞘裡,意指不可亂殺無辜。
  • 黑澤明是如何成為日本電影天皇的?
    引讀  大家都知道黑澤明,《蛤蟆的油》是黑澤明的自傳,在書中黑澤明導演坦誠地和讀者分享他兒時生活和學習的經歷,以及從畫家到導演的人生軌跡。在書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黑澤明導演在講述他的每一段經歷時,視角都在隨之變化,仿佛回到了當時的年紀,心境並沒有一直停留在他寫這本自傳的老年時期。
  • 黑澤明經典十大電影(一)
    黑澤明本人對於日本、中國以及歐洲的文化和電影,都有著深刻的焦慮,始終不滿足的心理態勢促使他不斷前進。為了電影,黑澤明多次準備自殺。這個精神,已經不為現代人所擁有。 在黑澤明之後,日本和美國、中國和香港地區等地的導演們,也都受到他的刺激。對於本民族文化和全人類的陰暗人性、美好的情感、偶然的情境,必然的故事性,等等。在黑澤明的鏡頭裡,電影更多是一種文化藝術形態。我們究竟應該如何欣賞黑澤明、紀念黑澤明呢?我想電影技術、現場調度都已經被輕鬆超越,這是熱錢泛濫、科技進步、專業分工的結果,我們更重要的是從中觀察黑澤明的精神氣質。
  • 黑澤明 電影界的莎士比亞
    黑澤明稱他為一生之中最好的老師。在老師的教導和幫助下,黑澤明得到了真正的鍛鍊。後來黑澤明從第三副導演晉升為第一副導演,並能勝任B班導演。從此黑澤明踏入了電影圈。>士》、《生之欲》、《蜘蛛巢城》、《用心棒》和《天國與地獄》等片。
  • 黑澤明:永不放棄,即使長路艱辛
    美國學者魯思·本尼迪克特運用「菊與刀」來總結日本的國民性。「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徵。「向死而生,百折不屈」 (聖宮本武藏《五輪書》),他們的榮譽和悲壯都是那麼的相似。說黑澤明,必須追述 武士道精神對於探究日本的價值與倫理也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
  • 雖生猶死,向死而生——死亡的意義,《生之欲》
    未到將死之日,必死之凡人何必自苦?——《生之欲》將給出答案。電影《生之欲》海報影片來源於黑澤明的思索:「有時候我想到自己的死亡」。我也想向你那樣活,我這個木乃伊......」,女孩拿出在工廠裡製作的兔子玩偶,對他說,「我製作它們時,會想像自己和全日本的孩子玩」。
  • 黑澤明和他的七個貴人
    史匹柏盛讚他為「電影界的莎士比亞」(而黑澤明也拍攝了《亂》向《李爾王》致敬,拍攝了《蜘蛛巢城》向《麥克白》致敬);馬丁·斯科塞斯(《無間行者》、《華爾街之狼》導演)扔下手頭正在拍攝的電影和劇組,不遠萬裡飛赴日本,就為在其電影《夢》中扮演梵谷的兩個鏡頭;弗朗西斯·科波拉(教父系列導演)說:「如果能和一位大師一起拍電影
  • 黑澤明忌辰 大師最經典的十部電影
    美國學者魯思·本尼迪克特運用「菊與刀」來總結日本的國民性。「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徵。「向死而生,百折不屈」 (聖宮本武藏《五輪書》),他們的榮譽和悲壯都是那麼的相似。說黑澤明,必須追述 武士道精神對於探究日本的價值與倫理也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
  • 世界名刀排名,第一名竟是..
    25、黑鱷戰刀,而且會像受到詛咒一樣一家人全死亡。3、復仇刀柄是一座詭異的雕像,一個反基督教徒曾用他殺害十九個基督教神父,後來將刀遺失了,但其中一個神父的弟弟卻在多年後拿著這把刀找到並且殺了他,但就在幾個月後這把刀卻出現在了另一件仇殺案中
  • 黑澤明和黑澤明的《夢》
    看過《柔道龍虎榜》的觀眾,都知道這是導演杜琪峯向黑澤明的電影《姿三四郎》致敬的影片!回顧電影史,有無數的電影人,以黑澤明為偶像!我們梳理下黑澤明的影片歷史!1936年,《達摩寺裡的德國人》1941年,《馬》1943年,《姿三四郎》1948年,《泥醉天使》950年,《羅生門》1952年,《生之欲》1954年,《七武士》1959年,《戰國英豪》1963年,《天堂與地獄》1965年,《紅鬍子》1970年,《
  • 導演界的「吸粉機」,黑澤明 ▏愚見·電影史
    ▲《生之欲》(1952)在電影《生之欲》中,主人公渡邊堪治在雨中蕩著鞦韆慢慢死去,錯綜複雜的支架設計也隱喻著對僵化的社會體制的嘲諷。這時,黑澤明卻選擇了向女朋友矢口陽子求婚!他說:看來我們要戰敗了,如果到時候要集體自殺,橫豎大家都得死。要不在死之前體驗一下婚姻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吧。
  • 「黑澤明背後的男人」橋本忍:編劇就像農民 需要持之以恆的耐心
    對很多人來說,橋本忍是黑澤明背後的男人,《羅生門》《生之欲》《七武士》的編劇之一。伊丹萬作讓橋本忍知道了何為編劇,但引領橋本忍走進編劇殿堂的則是黑澤明。在《複眼的影像》中,橋本飽蘸激情,將兩人從《羅生門》到《七武士》等一系列佳作的劇本合作過程,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讀者和影迷面前。黑澤明編劇的獨門秘技是多編劇合作法。但每一位編劇都自認有頂尖水平,他們之間是如何合作的呢?橋本透露了這個編劇流程:以《生之欲》為例,劇本是由黑澤明、橋本忍及小國英雄三人共同完成的。
  • 世界名刀
    聯合刀具.防暴BMF組合棍刀喔,很優雅的感覺 而為勝方源家武士集團立下大功的大將軍村正得到此刀,但他在之後的幾個月卻寢食難安,據說他天天晚上看到小天皇的鬼魂來找他借刀,最後一把火燒了自己的戰船後切腹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