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重臣葉名琛的悲劇下場:做了一輩子「苦官」,也不受皇帝待見

2021-02-13 公文寫作之路

鴉片戰爭之前,在廣州做官,是肥差。但在19世紀四五十年代在廣州做地方大員,卻是一個苦差事。因為兩廣總督,要負責五口通商事務。儘管打了一場敗仗,被迫開了門,但在皇帝眼裡,所謂的五口通商體制,無非是從前一口通商的擴大而已。外夷的事,從前沒有官方之間的交涉,現在不能沒有了,但也僅限於廣東地方的地方官。讓他們遠遠地支應著洋鬼子,別讓這些人來煩皇帝。然而,洋人不好對付。打仗之前,洋人就多事,打完了仗,他們的事就更多了。誰做兩廣總督,誰麻煩。

葉名琛1847年做廣東巡撫,協助耆英處理通商事宜,1852年做兩廣總督,獨當一面。一直到戰爭爆發,1857年被英法聯軍掠走,一直在做這個苦活兒,跟惹不起,而且總來惹你的洋人打交道。更苦逼的是,這期間恰好是天下多事之秋,遍地烽煙。廣州所在的珠江三角洲,則是兩廣起事的野心家覬覦之地。作為地方大員,葉名琛一方面要鎮壓農民起義,應付洪兵的圍攻,一方面要保障貿易,維持廣州的財源,為陷於困境的朝廷分憂。

葉名琛的個子很高,有1·8米左右,後來的名臣,大概只有李鴻章可以和他媲美。但是,人卻很邋遢,袍子穿得很髒,都不肯洗,生蝨子是免不了的,大有王安石的風格。家裡有錢,但他很節省,也很清廉。這一點,使得這個人很得道光和鹹豐這兩個超級喜歡節儉的皇帝的歡心。葉名琛的前半生,相當順利,中進士,點翰林,由翰林院編修外放,一路順風順水。此公出身官宦世家,祖上曾經是成功的商人,商而優學,到葉名琛這輩上,已經是幾代為官做宦,成為漢陽名紳之家了。由商而入仕,是清代一個相當普遍的現象,這樣出身,混出名堂的人不少。如果不是後來攤上「夷務」栽了,葉名琛多半也是一代名宦。因為處理內政,他的確有兩下子,儘管殺人如麻,但畢竟擊退了洪兵的圍困,大體掃清了兩廣,給朝廷保住了這個財賦之地。手裡的本錢,除了那些不中用的綠營兵,就是一些鄉勇。應該說,他的作為,不比當年任何一位名臣差。

但是,碰上了洋人,他的才能,也就打折扣了。也沒法不打折扣,因為他的使命,本身就很尷尬。他負責通商事務,但皇帝的旨意,卻是要儘量把前來通商的洋人堵在外面,能不進城,就儘量不讓進城,能不交涉,就儘量不交涉。五口通商,卻讓五口的對外貿易都癱瘓。當英國人發現他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打開的中國大門,裡面居然還有一道看不見的影壁,想通過進一步的修約,打破影壁,進到內院的時候,葉名琛的差事,就更難做了。因為,無論他個人有什麼看法,對西方有何種認識,在皇帝那邊,都是一道鐵閘,他沒有任何權限,來談這個事情。更何況,葉名琛也的確沒有這個自覺,去更深地了解西方。

所以,無論是英國人、法國人還是美國人,發現他們與之打交道的這個人,就是一個浸透了水的棉花包,軟硬不吃,水火不進。無論你說什麼,他都給你擋回來。如果洋人去找別的官員,人家又會將他們推回到葉名琛那裡去,因為按體制,只有他葉名琛,才有資格跟洋人辦交涉。而這個葉名琛,連洋人進城這樣寫在條約裡的條款,都不肯答應,又能談出什麼名堂呢?英國人屢屢吃癟碰壁,法國人因馬神父被殺案件的交涉,也被葉名琛搪塞、推諉、扯皮的功夫弄得幾乎要發瘋。人都被殺了,葉名琛告訴你,那裡根本沒見過這樣一個人。

就這樣,葉名琛和他的皇帝,一步步把洋人逼到了非開戰不可的地步。事實上,1856年的英國公使包令,在沒有得到英國政府準許的情況下,已經藉口亞羅號事件,大開殺戒,不僅轟掉了廣東水師,而且轟開了廣州城,派兵進城去抓這個令他們恨得牙根痒痒的兩廣總督。只是,葉名琛事先躲了,才沒有被抓到。

雖然說,經過亞羅號事件之後,葉名琛未必意識到了戰爭的到來,對於戰爭,葉名琛卻也不能說沒有準備。他抓緊時間修復了城牆,修復了炮臺,重新裝備上了大炮,而且還招募了大批的鄉勇。也跟當年一樣,準備了大批的火船,準備燒敵人的戰艦。照例開出了很高的賞格,懸賞英國人的人頭。更奇的高招是,花重金派人去香港打探情報,搞綁架、暗殺、小規模的襲擊。甚至在香港的麵包房裡下毒,只是由於砒霜分量下得太大,人們吃下去馬上作嘔,吐出來了,才沒有死人。然而,他的情報卻出了大問題,他的探子比下毒的特務還要低能,出了大烏龍。明明克裡米亞戰爭英法戰勝了俄國,但他得到的情報卻正好相反,是俄國大勝。加上印度士兵的叛亂(這個情報倒是準的),結論是,英國根本沒有力量發動戰爭。所以,英法大軍開到之時,廣州的防禦狀況,也就可想而知了。

結果,英法聯軍,就像喝粥似的攻下了廣州城。葉名琛這次沒有躲起來,好像也沒法躲了,就在官衙裡,被人家逮了個正著。當然,城既然已經破了,這個結局,他也是知道的,所以,在衙門都跑空了的情況下,他特意將頂戴花翎戴好,穿上正式的袍服,端坐在大堂之上,等著英國人的到來。

英國人對這個努力保持官派的葉大人,也給予一點尊重,沒有扯下他的頂戴花翎,也沒有推推搡搡,更沒有給他戴上刑具。而且,還給他配了幾個僕人,帶上了他愛吃的一些米糧,請他上船。葉名琛自己,一直以為英國人會帶他去見英國國王,但是,他的旅途終點,卻是印度的加爾各答。其實,到了目的地之後,很長時間他不知道到了哪裡,當知道身在印度之後,只好隨遇而安。在加爾各答,他寫詩,作畫,見客。直到從中國帶來的米糧吃光,於是絕食,「不食周粟」而死。

在清朝的傳統裡,一個封疆大吏,城破之日,最好的結局,就是戰死,戰死不成,那麼就自己上吊抹脖子好了。如果逃走,那麼肯定要被治罪,連累家族都抬不起頭來。但是,不死,做了俘虜,名聲也會大壞。在中國,傳統是不待見俘虜的,所謂不待見,主要是自己人不待見。當年,力戰力竭而被俘的李陵尚且遭到滿門抄斬,何況別個?所以,時人譏笑他,「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肚量,疆臣抱負,古之所無,今亦罕有。」直到今天,這個葉名琛,依舊是個白鼻子的丑角形象。

顯然,葉名琛並不怕死,而且也有條件自殺,他的不死,是由於他負責任。就當時的情況而言,守,當然守不住,戰,更是沒有資本,而和,雖是皇帝之所願,但不答應洋人的要求,從何去求和呢?既然不戰不和不守,投降和逃跑根本又不可取,那麼剩下的,也就只能是當俘虜了。在外人看來,葉名琛做了俘虜,被抓到了洋人的軍艦上,甚至被押到了印度加爾各答,依舊撐著天朝大員的架子,不過是死要面子而已。但是,當事的葉名琛卻未必這樣看。對他來說,他跟洋人的交涉,就是這樣的,打打談談,談談打打。已經做了俘虜的葉名琛,在英國人面前,一直努力在保持自己作為受命與洋人辦理交涉事務的封疆大吏的架子。對他來說,無論英軍將他押解到什麼地方,他都是在履行他的職務。所以,被人押到了英國的無畏號軍艦上,他認為這是為了要見英國的遠徵軍統帥額爾金,額爾金久候不至,他還感到奇怪。甚至到了加爾各答,他還認為有機會見到英國國王,甚至覺得,只要見到了英國國王,他有機會說服人家。

當然,他的使命永遠都不會完成的。所以,到了後來,他似乎有點明白了,自己寫詩,自命蘇武。只是,他比蘇武還慘,蘇武還肯吃匈奴的牛羊肉,而他,帶去的米糧沒有了,就死活不肯吃飯了。然而,不食周粟的壯烈,並沒有感動皇帝。在他的屍體被運回國內之時,鹹豐皇帝對這個致死都沒有忘記使命的臣子,沒有一點恩典,家人只能將他草草下葬。

葉名琛是後來歷史上眾人眼中的怪物。其實,他就是一個那個時代所能做得最好的王朝官員。他的作為,比起破城之後的廣州將軍穆克德訥和廣東巡撫柏貴,要好到不知多少倍。這兩個寶貝,在英法聯軍佔領廣州之後,居然在聯軍的卵翼之下繼續任事,成為名副其實的漢奸政府首腦。但是,偏偏這倆寶貝,皇帝沒有怪罪,後來的史家也沒過多地批評。反倒是這個葉名琛,名聲大壞,惹後人笑了又笑。

在今天看來,葉名琛的確有點可笑,他跟他的皇帝一樣,始終沒有走出天朝上國的幻覺。即使現實令他頭破血流,做了俘虜,他還是走不出來。在他負責五口通商事宜的幾年中,他始終將維持朝廷體制和尊嚴放在第一位。不大樂意見那些前來交涉的夷人,即使不得不見,也不能在兩廣總督的衙門裡,因為,不知道該給人家開哪個門,決不能用敵體之禮,那就意味著他跟外國的使節,平起平坐了。在他眼裡,始終認為對於英國人來說,可以跟他平起平坐的,只有英國國王,偏偏英國國王,又不肯屈尊前來。

有實力的人,自大一點,人們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根本打不過人家,不堪一擊,卻依舊撐著高人一等的架子,未免讓人哭笑不得。但是,在那個時代,能清醒地意識天朝的衰落,古老的中國,終將被帶入西方世界的人,有嗎?根本就沒有。即使後來的洋務派好漢,辦洋務求中興,也未必能清晰地意識到這樣一個嚴酷的現實。

葉名琛不怪,甚至也談不上迂腐,在那個時代,那個位置上,做一個負責任的大員,大概也只能這樣。後來的人,其實沒有資格笑他。

相關焦點

  • 晚清重臣葉名琛的悲劇下場
    晚清重臣葉名琛(圖片來自網絡)鴉片戰爭之前,在廣州做官,是肥差。但在19世紀四五十年代在廣州做地方大員,卻是一個苦差事。如果逃走,那麼肯定要被治罪,連累家族都抬不起頭來。但是,不死,做了俘虜,名聲也會大壞。在中國,傳統是不待見俘虜的,所謂不待見,主要是自己人不待見。當年,力戰力竭而被俘的李陵尚且遭到滿門抄斬,何況別個?所以,時人譏笑他,「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肚量,疆臣抱負,古之所無,今亦罕有。」直到今天,這個葉名琛,依舊是個白鼻子的丑角形象。
  • 葉名琛:「六不總督」還是「海上蘇武」?
    葉名琛,晚清重臣,任兩廣總督。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因其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作為,被稱為「六不總督」,成為史家鄙夷的對象。他戰敗被俘,囚禁海外期間,又自喻為「海上蘇武」。同一個人,他評與自評,迥然不同。差異為何如此之大,究竟哪個才是其真面目呢?
  • 晚清「六不總督」葉名琛真的那麼不堪嗎?學霸能吏為何客死印度
    文|竹映月江 提起晚清時期的兩廣總督,葉名琛必定是其中不可忽視的風雲人物。
  • 晚清老照片:骨瘦如柴的乾隆皇帝
    圖為一組拍攝於晚清末年的人物舊照,老照片中不但有骨瘦如柴的清朝乾隆皇帝留影,亦是可以一窺清朝的國舅爺傅恆是如何的圓潤敦厚。歷史上關於乾隆皇帝的史記非常多,然而其留影舊照卻僅此一張。老照片中的乾隆皇帝遠遠沒有史記文獻上的英俊風流,反而給人一種骨瘦如柴的消瘦模樣。反而是站在身旁的傅恆卻是一副圓潤敦厚,可見其生活的富裕與優渥。
  • 晚清第一怪才辜鴻銘罵重臣李鴻章,罵人不帶髒字
    辜鴻銘是晚清學貫中西第一怪才、大學者,供職晚清名臣、湖廣總督張之洞門下,任張之洞的外務秘書和幕僚。在洋務運動發揮重要作用。 辜鴻銘 李鴻章,晚清重臣、曾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政治家,洋務運動的發起人之一,中國近代好多不平等條約都是他籤訂的,戲稱自己為大清朝的裱糊匠
  • 贏麻了:兩廣總督葉名琛的「戰狼」式外交術給帝國帶來了什麼?| 循跡曉講
    和在第一次鴉片戰爭裡積極備戰、堅決抗敵的林則徐不同,葉名琛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前對廣州城基本沒有做什麼戰備,面對英法聯軍的大舉入侵也並沒有積極進行抵抗,而是抱著一副順其自然的態度待在官衙裡,直到被英法聯軍俘虜。晚清名士薛福成評論他是「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肚量,疆臣抱負,古之所無,今亦罕有」。
  • 葉名琛——大清之能臣 忠臣 罪 臣
    葉銘琛同時代洋務派名人薛福成評論他:「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他這段話後來被編進了《清史稿》(第39冊,中華書局,1977年,頁11766)。  近有人對薛福成之論不以為然。黃老道以為,薛之言無誤。當今教科書對此人評價還是反覆引用薛福成那句話。
  • 兩廣總督葉名琛:不戰不和不守,不降不死不走
    朝廷指責,民眾不滿,全部怨氣都傾瀉在兩廣總督葉名琛身上。時有民謠稱葉「不戰不和不守,不降不死不走。二十四史翻完,千載奇人未有。」直至今天仍有不少人認為葉名琛是個臨陣驚慌失措,最後貪生怕死的人。關於廣州城失守,問題複雜,一篇小文章是講不清楚的,這裡只想說說葉名琛是怎樣度過被英兵逮捕到香港而最後死在印度的日子。
  • 樹欲靜而風不止,看五代郭威怎樣由不受待見的武將逆襲成為帝王?
    0101表忠心,不受待見,危局下勉強得生存五代後漢,隱帝劉承祐自即皇帝位始,就對先皇劉知遠遺詔的託孤輔臣十分疑忌,特別是手握重兵的,軍功顯赫的武將0202不受待見,被戲弄,忍耐求生存幾個月,劉承佑不知從哪裡得來的情報:後漢國死敵遼國,從燕雲十六州南下,浩浩蕩蕩殺奔後漢國。
  • 陳圓圓絕世美人,卻不受崇禎皇帝待見,無情將美人拒之門外
    陳圓圓絕世美人,卻不受崇禎皇帝待見,無情將美人拒之門外婦人以資質為主,色次之,碌碌雙鬢,難其選也。慧心紈質,淡秀天然,平生所見,則獨有圓圓爾。但就是這樣一個改寫歷史的女人,崇禎皇帝竟然對她毫不動心,這也是一大奇事。愛美人更愛江山崇禎皇帝和明朝很多皇帝相比都要好上很多,崇禎非常的勤政而且在政事上也頗有建樹,當時的大明王朝已經奄奄一息,在這樣的情況下,對於崇禎皇帝來講,重整河山將大明朝拯救於水火之中才是他最需要做的。
  • 貴為皇帝上吊絕對是個人悲劇,也是皇朝悲劇,看看中國歷史上四個這麼做的皇帝
    貴為皇帝而上吊,絕對是個人的悲劇,也是皇朝的悲劇。一起來看看中國歷史上四個皇帝的悲劇。
  • 曾國藩:從苦讀詩書的愚笨之人到晚清中興重臣
    因為與其說他是一位重臣,我覺得 他更像一位儒家積極入世的學生。正是在他和幾位同僚的扶持下,搖搖欲墜的晚清朝廷得以繼續苟延殘喘。想知道曾國藩對湖南近代歷史的影響有多大嗎?在湖南,有人說:「湖南的近代史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個是曾國藩之前,一個是曾國藩之後。」
  • 李鴻藻是晚清重臣同治帝師,兒子李石曾卻成為推翻晚清的民國元勳
    李鴻藻和李鴻章只差一字,雖然他們的地位其實在晚清是不分伯仲的,但是李鴻章卻被國人熟知,有人甚至認為李鴻藻是李鴻章的兄弟。其實,這兩人並沒有血緣關係,甚至在政見上還處於對立雙方。李鴻藻為官正直,是晚清一大名臣,自然他的兒子也不會差到哪兒去。
  • 皇帝的舅舅,兩朝重臣隆科多,為什麼落了個幽禁而死的下場
    今天小編來跟大家一起聊聊歷史上真實的隆科多——那個「隨八爺謀反」,最終被幽禁至死的兩朝重臣。隆科多的顯赫家世影視劇中,落魄潦倒的隆科多曾多次去求「嫡親的六叔佟國維」,但真實的歷史中,上書房重臣佟國維可不是他的六叔,隆科多是佟國維的第三個兒子,而且早年的隆科多雖不如後期如意,但也不至於落魄到影視劇中那般下場。
  • 晚清官場屠夫,清流重臣岑春煊,因慈禧太后的一張PS照片逃過一劫
    他就是號稱「晚清官場屠夫」的清流重臣岑春煊,在晚清政壇上能跟袁世凱較量的重量級官員,人稱「南岑北袁」。但最終他卻因為一張PS的照片被免職,又因為另一張PS的照片保住了性命,這是咋回事呢?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70期:晚清著名的PS照片栽贓事件,坑了晚清官場屠夫,成就了太后老佛爺!一、岑春煊這個人很有意思的,出身高貴,其父親是雲貴總督岑毓英,幼年時隨父,少年時回到了京城。
  • 歷史探秘:皇嫡子永璂為何會不受乾隆待見 死後也被尷尬下葬
    歷史探秘:皇嫡子永璂為何會不受乾隆待見 死後也被尷尬下葬時間:2020-11-23 13:58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歷史探秘:皇嫡子永璂為何會不受乾隆待見 死後也被尷尬下葬 乾隆皇帝一生有17個兒子,但是比較出名的兒子只有兩個,一個十五阿哥永琰,也就是後來嘉慶皇帝;另一個是五阿哥永琪
  • 嶽飛與韓世忠:同為忠臣名將,下場卻大不相同,這是為什麼?
    相信大家都挺過屠洪剛演唱的《精忠報國》,而精忠報國這四個字就是當時嶽飛的母親刻在嶽飛的後背上的,用來讓嶽飛時刻記住自己是要對國家效忠的,而嶽飛當然也不負使命,一輩子都在為朝廷賣命,只不過最後的下場比較慘,被其他人陷害,最終落得個慘死的下場。
  • 俗語:靠老大,疼老三,最不待見是老二,老二為什麼不受待見?
    農村地區有句俗語特別有意思,叫「靠老大,疼老三,最不待見是老二」,什麼意思呢?過去農村家庭普遍孩子多,一般家庭四五個孩子是常事,最多的有七八個。對於農村父母而言,這麼多孩子不可能個個都寵愛得起來,總有前後順序和輕重緩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