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心念念的韓劇《王國》第二季終於開播了,而且一晚上六集全出,一口氣追完,很是過癮(Netflix製作的特點就是獨播+一次放出)。這部劇劇情並不複雜,就是一部古裝喪屍宮鬥劇。
《王國》第一季是去年一月播的,很受好評。第二季開播,正逢韓國新冠疫情蔓延,形勢嚴峻。當然,這部劇不可能事先預測到此次疫情,也不大可能刻意影射。但劇情、歷史和現實幾廂參差對照著看,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確實有不少有意思的東西。
慶尚道
劇中喪屍肆虐瘟疫暴發的地方,是慶尚。慶尚道是古時「朝鮮八道」之一,道府在大邱。現在的韓國,慶尚道分成南道和北道,大邱則獨立為廣域市,相當於中國的直轄市。大邱和慶尚北道,這兩個地方恰好是現在韓國肺炎疫情最嚴重的地區。
有意思的是,自樸正熙開始,超過一半的韓國總統都是慶尚道出生。全鬥煥、盧泰愚、金泳三、盧武鉉、樸槿惠、文在寅,還有出生於日本、本貫「慶州李氏」的李明博。
李屍朝鮮
港臺地區一如既往延續鬼馬風格,把片子譯為《李屍朝鮮》。雖然搞怪,卻也無意點名了主旨。劇中這次瘟疫的「零號病人」就是李氏朝鮮的老國王。海源趙氏,是朝鮮議政府的領議政,相當於中國的宰相。他為了長期把持朝政,用瘟疫把老國王變成行屍走肉一樣的怪物,同時設圈套把王世子李蒼打成叛亂者,以扶持自己女兒趙妃肚子裡的孩子掌控王權。但最終玩砸了,趙氏和女兒都被喪屍反噬,而流亡的王世子一路打怪,最終撥亂反正。
這部劇雖然講的是喪屍和宮鬥,但它並沒有單純講展現這兩點,其實有著更廣闊的敘述視野,這是它區別於一般宮鬥、殭屍等爽劇的地方。
劇中兩次瘟疫,都不是天災,而是人禍。第一次源於外患,大臣犧牲一個村的人制為殭屍,以抵擋三萬入侵的倭寇。第二次源於內亂,國丈把國王弄成喪屍以把持朝政,王后暗中製造喪屍來消滅政敵,結果造成全國瘟疫流行、喪屍暴發。我覺得,劇中更想表達的是,造成這一切混亂的根源,不是喪屍,而是國家的上層。
在歷史上,李朝有著非常嚴格的等級制度,劃分了很多身份階層:
統治階層:王室、兩班貴族
中間階層:翻譯、醫生、律師等和下級官吏
被統治階層:良人、良身賤役、賤人
而且這種階層身份是世襲的、固化的,不像中國有一定的流動性,這就造成了很多問題。劇中對李朝的社會其實有很真實的反映,下層民眾貧窮、畏縮,如螻蟻般掙扎生存;而兩班貴族世代掌握特權,壟斷著國家財富,視民眾如芻狗。同時上層內部,國王的權力不是絕對的,與兩班貴族之間也存在矛盾。國王為加強集權,便要打壓權貴;但若過度觸犯了權貴的利益,甚至會被趕下臺換掉,所以有時候國王也不過是權貴手中操縱的「傀儡」。兩班貴族只知醉生夢死,拉幫結派,勾心鬥角,全然不知國家的內憂外患已經來臨,又何嘗不是一幫尸位素餐的喪屍呢?
解決這種局面用什麼辦法呢?世子李蒼走的是群眾路線,振臂一呼,應者雲集,一路從慶尚打到王宮。恰好喪屍在王宮裡肆虐,把王族貴胄簡直屠了一個遍,整個上層來了一次大換血。最後,世子一舉掃清喪屍,挽救了國家,挽救了王族,然後小世子繼位,新朝來臨,天下太平。
但天下真正太平了嗎?第二季最後,可以清楚看到一個恐怖的細節,熟睡的小王子面部,還有蟲子遊走,瘟疫還沒有被真正肅清。這也許暗示著,作為國家君主,最終還是沒能擺脫被操控的命運。只要人們的貪慾還在,對權力的追逐還在,這個國家的「瘟疫」就不會真正消除。
倭亂
劇中多次暗示,瘟疫更早的來源是幾年前的一次倭亂。對付那次倭亂的辦法是,犧牲掉一整個村子的村民,人為讓他們感染,以此製造喪屍抵抗倭寇。朝鮮對倭寇的恐懼程度,大概是僅次於喪屍。
朝鮮歷史上的倭亂有兩次,一次是壬辰倭亂,一次丁酉再亂,均在朝鮮宣祖李昖時期,其時中國是大明萬曆朝。日軍登陸僅一月,朝鮮就「三都守失,八道瓦解」。國王李昖倉皇出奔遼東,尋求宗主國大明的庇護,把一個爛攤子留給了兒子光海君。光海君非嫡非長,本沒有什麼希望繼承王位,但倭亂正好給了他改變命運的機會,他臨危受命、權攝國事,召集軍隊最終驅逐日軍,光復朝鮮。倭亂後,光海君成為李朝唯一一位以庶子身份登上王位的君主。
在劇中,男一號李蒼雖然是世子,但只是庶子,地位並不牢固,一直遭王后一族打壓。所以很多人認為,李蒼的原型就是朝鮮歷史上的廢主光海君。從年代、身份、經歷看,李蒼和光海君前半生確實有共同之處。
光海君的一生很富有戲劇性,他的前半生怎麼看都是成為彪炳史冊英明君主的節奏;後半生卻急轉直下,在位十五年,他就以「幽廢嫡母」「屠兄殺弟」「忘恩背德」「輸款奴夷」等罪名被廢掉,成為萬人唾罵的昏君。
不過,在近年的韓劇中,光海君的形象似乎在由暴虐荒淫的廢主,向性格複雜悲劇性君王轉變。劇中的世子李蒼,在後面是否會像光海君一樣黑化,估計要等第三季了。
灣商
在第二季的結局,留下了一個細思極恐的尾巴。已經是瘟疫發生七年後,本以為喪屍肅清,從此天下太平,誰知李蒼和醫女四處查訪發現,攜帶病源的生死草已悄然遍布朝鮮各道,而且是專門種植的。據種植的人說,生死草是灣商從鴨綠江那邊帶過來的,還以為能賺錢就種了。
李氏朝鮮商業不發達,只在漢城、開城、義州、釜山等地有大商團。義州古稱龍灣,那裡的商人稱為「灣商」,主要從事對明清的進出口貿易。
但真的是灣商為了追求利益帶進來瘟疫的嗎?最後出鏡幾秒、一身滿洲打扮的全智賢,暗示了建州女真與瘟疫真正起源的聯繫,也為下一季埋下了伏筆。
如果再回頭看壬辰倭亂那一段歷史的話,你會發現,在李氏朝鮮、大明朝、日本幾大政治勢力角逐的過程中,東北的建州女真其實已經隱然崛起,一股可怕的力量也參與其中,東北亞的政治格局馬上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據《李朝實錄》記載,當年朝鮮倭亂時,「胡酋」努爾哈赤就曾向大明主動請纓,想幫朝鮮平亂,努爾哈赤說自己是「忠勇好漢,必然威怒」,「情願揀選精兵,待嚴冬冰合,即便渡江,徵殺倭奴,報效皇朝」。對女真蔑視和警惕了幾百年的朝鮮當然沒有答應,認為他們「陽示助順之形,陰懷狺噬之計」。
後面的發展,看歷史我們就知道了。大明和後金開戰,朝鮮被兩面拉攏,左右為難。想幫大明助剿後金,但實力不允許,被後金狠狠敲打了幾次,只好罷手;束手不管吧,大臣們堅決不同意,忠於宗主國,是絕對的政治正確。想中立自保的光海君最後被廢掉了,因為朝鮮決定倒向大明。光海君就是朝鮮搖擺不定的政治立場下,不同派別爭鬥的犧牲品。不過朝鮮做的這些沒什麼用,穩住了朝鮮的後金,開始集中精力進擊關內,最終入主中原,朝鮮不得不向曾經鄙視的夷狄俯首稱臣。朝鮮當然不會真心服氣,他們偷偷繼續使用明朝的年號,不時懷念萬曆和崇禎皇帝,他們在自己的歷史和各種書裡,暗戳戳地把滿清罵了幾百年。
我喜歡《王國》這部劇之處,就是其迷人幽邃的歷史縱深感。其中看似不經意留下的種種草蛇灰線,引向的卻是歷史的波詭雲譎。
這部劇最大的看點,當然還是人屍大戰的場面。該劇導演很擅長封閉空間敘事。從東萊,到尚州城,到王宮,王世子帶領眾人一路打怪,幾次人屍大戰,策略、打法各不相同、都很精彩。
這也充分說明,對付疫病,隔離真的很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