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印度電影佳作頻出,從《我的個神啊》、《三傻大鬧寶萊塢》到《摔跤吧!爸爸》,一部部有魔力的作品,讓我感受到了印度人腦洞大開的溫暖。而這部八年前的印度作品《印式英語,也是一部不容忽視的好片,連續不斷的戲點不斷積累直到最後爆發,環環相扣卻清晰有序。
喜劇電影的背後,是關乎女性的思想解放與自我覺醒。
《印式英語》這部影片也標誌著八九十年代印度印度頭號女星希裡黛玉Sridevi睽違14年後的復出。
2013年CNN為紀念印度電影一百周年做了一個全印度調查,把希裡黛玉選為「過去一百年印度最偉大的女演員」;英國《衛報》稱希裡黛玉是「印度電影的女王」。
她,就是印度國寶級傳奇女星——希裡黛玉。
她有一雙充滿神採的大眼睛,她漂亮還耀眼,是印度古典風範美的典範。
比起驚為天人的容貌,更讓人稱讚的便是她對印度電影史的影響。
她四歲從影,演過的各式各樣的角色不計其數,《一個母親的復仇》是她第300個銀幕角色。
在希裡黛玉的電影生涯裡,曾獲得四座Filmfare獎最佳女主角、一座特別獎,在寶萊塢堪稱傳奇。
希裡黛玉是鼎鼎有名的寶萊塢女皇,從60年代直至90年代,地位無可動搖,猶如鞏俐在中國的地位一樣。
只要看過希裡黛玉的表演,她一定會是那個深深打動你的熒幕女神。
為了相夫教子,超級女星希裡黛玉在1997年宣布息影。
而《印式英語》便是她息影14年後的回歸之作。
重新回歸後的她,已經年過五十,但演技依舊精湛,在2012年主演的《印式英語》,題材緊扣當下流行的女性主義,掀起了一波熱潮。
在本片中希裡黛玉飾演了一位喜歡做拉杜球的印度家庭主婦沙希,保守懦弱,整日受到丈夫和孩子的嘲諷,最後靠著自我增值重獲自信並贏得家人尊重。
也正是女神希裡黛玉精彩絕倫的演技,將片中這個複雜的角色完美地呈現給了觀眾。
影片的題材雖然為女性勵志,關注點在女性實現自我獨立上,但並沒有一昧鼓吹女權主義,而是表現在地位低下的印度女性如何找到自己的價值和自信,如何贏得家人和朋友的尊重。
我們都知道,因為印度被英國殖民統治過很長一段時間,所以英語對於印度來說,就像中國的普通話,是官方語言。現在印度很多地方都以英語為母語,漸漸很多的印度人甚至不會說印度語。
本片的背景便發生在印度英語變得日常化的當下,家庭、學校、公司甚至大街上人們都在用英語交流。
在印度,英語水平是衡量一個人社會地位的有力標準。
希裡黛玉飾演的家庭主婦沙希生活美滿,有著一位事業成功的丈夫,還有一對成績優異的兒女。
但是因為沙希不懂英語,所以總是默默忍受來自女兒丈夫的明嘲暗諷。生活其實每天陪伴的只有人間煙火,親手製作的美味甜點拉杜球令人稱讚。
但老公說她生來就是做拉杜球的,女兒和朋友用英語聊天不屑母親在旁「反正她也聽不懂」,甚至想謊稱媽媽生病而拒絕讓媽媽參加家長會……
直到自己侄女結婚,沙希受表姐的邀請來到紐約幫忙籌備婚禮。
而初到紐約這個陌生的城市,人人說著一口流利的英語,沙希茫然無措,連點一杯咖啡都因為語言障礙備受職責。連遠在家中的老公和孩子打來電話也是貶低她,沒有絲毫關心。
影片的前半段鋪墊略冗長,不過也是為了還原那種無助、自卑的氛圍,與「蛻變」後的女主沙希形成反差。
不過導演後半段用行雲流水的敘事,通過女主角細膩的性格和形象的蛻變過程把觀眾感動得一塌糊塗。
正是各種的差別對待、不尊重,讓沙希覺得自己應該有所改變,於是毅然決然地報名了英語輔導班,用四個星期學會了英語。
雖然四個星期不能徹底改變什麼,但至少證明了:可以改變。
「如果你不喜歡自己,就會連同周圍的一切都討厭。而當你學會愛自己,身邊的一切都會變得有吸引力,原本沉寂如死水的生活,也開始變得煥然一新。」
沙希最後在婚禮上用擲地有聲的英文致辭驚豔四座,讓自己的家人刮目相看,就連以往最瞧不起她的丈夫也小心翼翼地問出「你還愛我嗎」這樣的話語。
那聲「你還愛我嗎」也正是她努力結果的畢業證書。
婚姻中的弱勢一方總在呼喚幫助與尊重,但是得不到的時候怎麼辦?
家庭主婦沙希用自己的「蛻變」經歷告訴人們:那也不要緊,要學會自救。
在印度這樣男尊女卑的國家,女性生來就該為家庭服務成了傳統。而影片卻沒有刻意體現女性地位過於卑微的一面,沙希也以一個中產階級的形象出現,喚醒了女性意識,讓女性覺醒,活出自愛,才能重新感受到平等。
電影中設置的男二角色讓情節更加真摯感人,影片立意也更加鮮明。
在家時,沙希是個被丈夫被女兒嘲笑的家庭主婦,可在完全陌生的紐約,她遇到了給了她久違的溫暖與讚美的人——一個浪漫溫柔又體貼的法國帥哥。
他稱讚沙希,你的眼睛就像乳白色雲彩上的兩滴咖啡那樣美。
他理解沙希的無助悲傷,仿佛一道希望之光照亮了她艱難的處境。
他也是唯一能讀懂沙希的人,他看見了沙希的天真可愛,還稱讚她為「藝術家」。
這樣一個含情脈脈、會說得滿口情話,還能關心讚美你的男人,誰能抵抗住呢?
沙希的神情足以看出她已經深深地動容了,畢竟少有人對她這般溫暖體貼,更重要的是那份真誠的尊重。
但是作為一個印度傳統的女人,她深深明白自己的責任與立場,她絕對不會拋棄自己的丈夫和孩子。
哪怕心裡是喜歡的,沙希還是拒絕了這位浪漫溫柔的法國男子,不給他任何機會。
但他們都感謝對方在自己生命裡的出現,像是一道炫麗的彩虹留下過驚喜。
因為法國男人,沙希知道了如何愛自己。
對於這段曖昧又近似乎「出軌」的感情戲,導演的處理相當聰明,既不能導向外遇,但這段情節的存在又必須有意義。
所以沙希和侄女的一段對話就剛好點醒了觀眾。
「我需要的不是愛,我真正需要的是尊重」。
侄女以為她拒絕法國男人是出於道德,但沙希表達的意思更加高級。
並不是有人愛你,你就該感激涕零地愛上他選擇他。
不,愛沒有什麼稀奇,我想要尊重。世界上並不是只有愛情這一種東西是珍貴的,並不是每一個人溺水的人突然被人愛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
這也凸顯了影片的立意——女性的價值並非是僅僅被人愛,更需要被人尊重。
在《印式英語》中,配角的存在展現了多元文化,看到過程中不得不感嘆印度電影眼界的開闊。
另外在這部影片中,關於細節的處理也讓人稱讚。
例如,
每日地鐵員工的真誠微笑。
去辦美國籤證時,因為蹩腳的英文,美國籤證官準備拒籤。
而大使館的印度工作人員,對籤證官說,
「你還不是不懂印地語就來我們國家了?」
在對性取向不那麼寬容的印度,沙希對同性戀者的態度也讓人驚訝。
她說,「你們覺得同性戀者不正常,他們還覺得你們不正常呢。」
還有女主沙希學會一個單詞在紐約街頭旋轉等等。
電影表現的瑣碎細微的細節也讓劇情更加飽滿,女主人公沙希的在影片中的形象也更鮮活細膩。
影片中也穿插很多印度元素。一些街頭的小吃,奶茶,印度的街景全部在中展現,他們並沒有去故意美化街道,住宿場所,這樣反而更顯得真實。他們在不遺餘力的宣傳他們的文化,我想,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
描述印度中產階級的電影,講述女性如何獨立的故事,告訴人們用自愛才能重獲平等與尊重。影片溫情但並不做作,漂亮的畫面,樸實的敘事,滿分的配樂,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