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式英語》是一部喜劇,卻飽含感人的動情點。題材雖為女性勵志,但不一味宣揚女權主義。深刻的情節體驗,讓觀眾獲得感官與思想的共鳴。
影片最可貴的一點,是不露聲色地震破印度傳統,自然而得體地敘述了女性自我價值的實現。
電影開場,沙希沉浸在人間煙火中,人人都饞她親手做的美味點心拉杜球。
儘管廚藝再高超,也只是個難登大雅之堂的家庭主婦。受英國數百年的殖民統治後,在印度,英語水平是衡量一個人社會地位的有力標準。
而這個標準,也成了丈夫和女兒嘲笑沙希的正當理由,並慢慢淹沒了她的自尊。都說家永遠是愛的港灣,而此刻又有誰來溫暖她的港灣呢?
後來沙希前往紐約參加婚禮,並在偶然接觸的英語班上結識了一群有趣的朋友。
刻苦學習後,沙希在婚禮上自信流暢的英語致辭驚豔四座。
影片中的對白直觀地傳遞出人物個性。丈夫要獨享沙希的手藝,並不想與她過多交談,體現了強烈的佔有欲和大男子主義。
沙希霸氣回應女兒的無禮言辭,骨子裡渴望能擁有自尊。
紐約人粗魯的言語展示了巨大的文化差異,瞬間擊垮沙希的自尊。
法國男子鍥而不捨地表達愛意,盡顯溫暖的浪漫風情,與其他人形成鮮明對比。
本片與寶萊塢歌舞電影大不相同,適當地呈現歡快節奏,也有飽滿而刻骨銘心的情節敘述,動與靜相得益彰。
沙希初到繁華的紐約時,和侄女一起徜徉在金碧輝煌的大街,這時的音樂熱鬧又稍稍帶點野性,而鏡頭掃過的全是奢侈名牌。
這意味著沙希已經從家庭的束縛中逃離出來,見識到了多彩的世界與人們自由獨立的個性,釋放了最本真的自我。
但畢竟不會講英語的沙希不屬於紐約,短暫狂歡過後還是難以融入其中。最難忘的場景,是接下來沙希在咖啡館怯怯地點餐,聽不懂英語而耽誤排隊被訓斥,慌忙地從包裡翻出零錢卻撒滿一地,撞翻顧客的薯條而被大聲辱罵……一連串的失誤刻畫出一個卑微渺小的沙希。
此時沙希跑出咖啡廳,局促不安的悲傷音樂伴隨著抽泣聲陣陣響起,鏡頭也跟隨著她一路顛簸搖晃,
空間壓抑,令人緊張而不知所措。
四周走動的人群也被模糊虛化,只能看到沙希獨坐在椅子上痛哭抹淚,孤獨與隔離感一目了然。
直到法國男子從身後走來,深沉的音樂才漸漸弱去,仿佛一道希望之光照亮了艱難的境地。
女主人公沙希的神情和動作在影片中被刻畫得鮮活細膩。她會和兒子跳傑克遜的舞蹈。
第一次坐飛機充滿新奇地瞪大眼睛。
因為學會一個英語單詞而在紐約街頭轉圈歡舞。
沙希最吸引人的是那雙閃著淚光的大眼睛,每次委屈時都會默默地轉頭流淚。滿懷欣喜去家長會卻被女兒憤怒地嫌棄,近景中的沙希難過地側過臉暗自流淚。
沙希糟糕的英語讓她無比難堪,此時的悲傷情緒到達頂點,痛苦的神情深入人心。近景中沙希的萬般無助被展現得淋漓盡致,讓人心生憐憫仿佛置身其中。
影片的大膽風格展露得並不強烈,而是把握了恰到好處的分寸。
法國男子是唯一能讀懂沙希的人,他看見了沙希的天真可愛,並稱讚她為「藝術家」。
沙希的神情足以讓觀眾感受到她已經深深地動容,畢竟少有人對她這般溫暖體貼,更重要的是那份家人給不了的尊重。
但內斂顧家的印度女人沙希,最終還是守住底線,拒絕了這位溫柔浪漫的法國男子。而此刻含情脈脈地相互凝望,或許早已是過分的親密。
而當法國男子給沙希送出可麗餅時,沙希只是若隱若現地眼泛淚光,心境卻萬般複雜。
這時畫框中沙希背後站著法國男子的身影,象徵著他走進了沙希的世界卻無法長久駐足。
隨後兩人的距離由遠變近,再由近變遠,也傳達了沙希內心的糾結與無奈。
最後分別時沙希越走越遠,二人相互背對著,都露出了寬慰的笑容。他們遺憾又欣喜,不管他們最終能否走到一起,都至少在彼此的生命中留下過驚喜。
除此之外,沙希面對英語班的同性戀老師和同學,並未嗤之以鼻,而是笑著鼓掌為他們送出真摯的祝福。
生於對性取向不那麼寬容的印度,沙希如此舉動十分令人驚訝。正如侄女所說的,沙希與傳統的家庭主婦不同,是一位擁有自由思想的新時代女性。
最後沙希在婚禮上落落大方地用英語致辭,「如果你不喜歡自己,就會連同周圍的一切都討厭。而當你學會愛自己,身邊的一切都會變得有吸引力,原本沉寂如死水的生活,也開始變得煥然一新。」
這場旅程抹去了她暗淡無光的前半生,並讓她學會了用自愛詮釋自尊。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擁有獨立的自尊。
「男人做飯是藝術,女人做飯是義務。」如果聽從別人的定義只會丟失自我,壓抑閃光的靈魂。懂你的人,會感謝你的出現,但不求你只為他而存在。
愛你的人,會永遠愛你驕傲的姿態,而不是言聽計從的討好。只為自己活一次,難道這樣簡單的願望也不被允許嗎?你說一聲,他道一句,閒碎的言語足以掩蓋自己內心的聲音。
身處混沌的時候,我們唯有拋開複雜的一切,才能夠清楚聆聽自己的心聲。
蛻變後自信的沙希為萬千印度女性樹立了優秀的榜樣,這也是導演的用意所在。
一個男尊女卑的國家,充斥著封建腐朽的陋習。而影片卻沒有刻意體現女性過於卑微的一面,沙希也以一個中產階級幸運兒的形象出現,喚醒了女性的時代危機感並學會自強不息,這份希望就是送給觀眾最好的禮物——即使深處陰溝,也要仰望星空。
勇敢地為自己綻放,才會迎來別樣的可能,用自愛詮釋自尊。
文/鍾聃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