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雯麗溫情回憶《姥爺,我們天上見》:在一起

2021-01-11 網易

  文 | 蔣雯麗

  南京回來不久,我遇到了一個重大抉擇:跟姥爺分床。

  從兩歲開始,我就不再跟媽媽睡在一起了,而是搬到姥爺的大床上,跟姥爺一起睡覺。

  姥爺的大床是個西式的雙人床,在臥室的拐角靠牆擺放著。

  那是個棕床,有彈性又透氣,但是不耐用。薄薄的一層棕,交錯編織在一起,像一隻巨大的網。有點像現在小朋友們跳的蹦蹦床,雖然它的彈性沒有那麼大,卻不妨礙我在上面載歌載舞。

  床以外所有的空間,都是想像中的觀眾;我,就是那個陶醉在自我世界裡的瘋子—— 一會兒是七仙女,一會兒是林黛玉……正當我如醉如痴的時候,突然,一隻腳從棕床伸了出去,我一屁股坐在床上,一瞧,棕床被我跳了個大窟窿。

  姥爺請來補棕床的師傅,把被我跳漏的地方補起來。補一次棕床得花不少錢呢,可是,姥爺並不生氣,也依然允許我在上面載歌載舞。跳著跳著,我長大了,棕床的補丁也越來越多。

  那張床,也是我跟姥爺的天堂。

  每天晚上,洗漱完畢,躺到床上,我跟姥爺就開始做我們每日一次的床上「八段錦」。

  「八段錦」是一本自我保健按摩的手冊,裡面有一套完整的從頭按摩到腳心的動作。姥爺每天早晚各做一次,每次大約半個小時。

  先從按摩臉開始,眼睛、鼻子,然後叩齒、鳴天鼓、轉眼球、推腹……直到兩隻腳對搓,搓到腳底發熱,整套動作才算結束。

  姥爺邊做邊喊著口令:「轉眼球。向左轉,一、二、三、四。向右轉,一、二、三、四。叩齒二十次……」

  姥爺偶爾斜眼看看我的動作,發現不對或者偷懶,立馬糾正。

  這樣的一整套下來,不說氣喘籲籲,也熱血沸騰了。現在想想,姥爺能活到九十多歲,除了愛養花、交友,也跟注重自我保健有很大的關係。

  做得好了,姥爺還會發我一小塊糖作為鼓勵,讓我吃著糖甜甜地入睡,也因此我的枕巾上流滿了糖水,還長了一嘴的蛀牙。

  那可真是我跟姥爺的快樂時光啊!

  可惜,要結束了。

  一天早晨,爸爸特別早就來到姥爺家,無意中看到了熟睡中的姥爺和我。

  晨光中,一老一小,一個九十多歲,一個十二歲,臉對著臉,

  鼻子裡的氣息都可以吹到對方的臉上。

  這一幅相濡以沫的祖孫圖,讓爸爸感慨萬千。除了對姥爺這麼多年把我一手帶大的感激,和作為父親從未體會過這種與女兒如此親近的遺憾,還有一種擔憂,那就是,這一老一小如此近距離地呼吸,會不會影響到孩子的身體健康?

  那會兒的我骨瘦如柴,除了愛挑食,會不會還因為老人吐出來的氣息不是清新的,帶著身體裡的濁氣,對兒童成長發育不利呢?而且,我已經十二歲了,這麼大的女孩子也不該再跟姥爺睡在一張床上了。

  思前想後,爸爸決定讓我跟姥爺分開睡覺。爸爸讓媽媽去說,媽媽不同意。

  「我開不了這個口,爸爸一定會非常傷心的。」

  「開不了口也得開,為了孩子好。」

  「要說你去說,反正我不會去說的。」

  爸爸硬著頭皮,跟姥爺說了他的想法,最主要的,是從我的身體健康的角度來考慮。

  姥爺沒有說話。

  過了兩天,爸爸不知從哪兒弄來一張摺疊床,把它擺在了客廳裡。

  姥爺無言地把我的被子、褥子和枕頭搬到摺疊床上,鋪好,然後,拉著我的手,坐下來。

  「小文麗,你長大了,從今天起,要自己睡覺了。」

  「不,我一直都是跟你睡在一起的,不能分開。」

  「我也不想跟你分開,但是,你爸爸說得對,為了你的健康。」

  「我很健康,我們就不分開。」

  那天晚上,我跟姥爺,一個在客廳的摺疊床上哭,一個在臥室的棕床上哭,我們的中間,隔著一道牆。

  「姥爺,我一個人睡不著,讓我到你的床上睡吧。」

  「我們開著門,說著話,你慢慢就睡著了,就跟我們在一起一樣。」

  就這樣,我們倆哭著,說著;說著,又哭著。

  慢慢地,我睡著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蔣雯麗溫情回憶《姥爺,我們天上見》:花棉襖
    那天晚上,媽媽又如同往年一樣,跟姥爺一起做好了一桌飯菜,等姥爺的朋友們到齊,就去上夜班了。我吃飽了,跑出去跟院子裡的小朋友們一起玩捉迷藏的遊戲。不同年代的孩子們玩的遊戲,都帶著不同年代的印記。那時候的捉迷藏是「抓地主」。「手心手背」之後,院子裡的一個小男孩和我成了「地主」和「地主婆」。
  • 《姥爺,我們天上見》蔣雯麗書寫中國式親情
    日前,全新修訂版《姥爺,我們天上見》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問世,這本由著名表演藝術家蔣雯麗寫作的溫情之書,在寒冬給讀者帶來暖意。記者採訪出版社了解到,書中,蔣雯麗回憶童年與姥爺相伴生活的點滴記憶,更書寫著「潤物細無聲」的中國式親情。
  • 蔣雯麗《姥爺,我們天上見》全新修訂版問世
    回憶童年與姥爺相伴生活的點滴記憶,書寫「潤物細無聲」的中國式親情。日前,蔣雯麗《姥爺,我們天上見》全新修訂版問世。她把與姥爺朝夕相處13年的點滴記憶,拍攝成文藝電影《我們天上見》,獲2009年釜山電影節「最受觀眾喜愛電影」獎、2009年上海國際電影節亞洲新人獎「最佳影片獎」、2010年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少兒影片獎」等知名獎項。
  • 時隔八年逐字打磨 蔣雯麗推出全新修訂版《姥爺,我們天上見》
    這本溫情的書,在寒冷的冬日裡給讀者帶來了暖意。12 月,蔣雯麗全新修訂版《姥爺,我們天上見》由天津人民出版社推出,她回憶童年與姥爺相伴生活的點滴記憶,書寫 " 潤物細無聲 " 的中國式親情。她和姥爺朝夕相處 13 年,書裡記錄了很多平淡中透著溫暖的細節:夏天,姥爺在入睡前給她不停扇扇子;冬天,把衣服烤熱再給她穿;花半個月工資,給她買布娃娃滿足心願。有一位觀眾問蔣雯麗:" 你覺得姥爺給你的最寶貴的東西是什麼?" 她說:" 是愛。" 姥爺用愛給了她幸福的童年,她想把這份愛傳遞出去,因為 " 愛是我們活在這個世上唯一的理由 "。
  • 《我們天上見》:蔣雯麗致逝去的姥爺最洶湧的思念
    《我們天上見》是一部自傳式電影,電影由著名女演員蔣雯麗導演,是她首次自編自導自演的電影,電影中從頭到尾都有顧長衛的風格,我仿佛看到了一位拒絕署名的寵妻狂魔……電影的主演陣容有朱旭、姚君、朱一諾、劉燁、馬思純等人。
  • 蔣雯麗新書《姥爺,我們天上見》|書寫「潤物細無聲」中國式親情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日前,蔣雯麗全新修訂版《姥爺,我們天上見》問世:她回憶童年與姥爺相伴生活的點滴記憶,書寫「潤物細無聲」的中國式親情。她把與姥爺朝夕相處13年的點滴記憶,拍攝成文藝電影《我們天上見》,獲2009年釜山電影節「最受觀眾喜愛電影」獎、2009年上海國際電影節亞洲新人獎「最佳影片獎」、2010年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少兒影片獎」等知名獎項。
  • 《我們天上見》:關於蔣雯麗的少女時代
    今天推薦一部老電影,演員蔣雯麗的導演處女作《我們天上見》 。本片可以說是蔣雯麗的自傳,小女孩和姥爺的故事70%都曾發生在蔣雯麗自己身上,影片全部由回憶構成,以平鋪直續的手法講述,雖說情節並不是那麼完整,卻也勝在樸實自然,感情深沉、細膩和溫情。
  • 《我們天上見》:蔣雯麗的故事
    正因為如此,看到流著同樣血的親戚,乃至至親,我不知道怎樣的高端詞彙才可以彰顯這段異乎尋常的緣分,等看到蔣雯麗自傳式的第一部電影《我們天上見》時潸然淚下抽泣不已,才知道一直以為不曾感動的是這份輕視已久的情。蔣雯麗自編自導的電影《我們天上見》講述一個小女孩與她姥爺上世紀七十年代一起生活的故事。影片是喚作蔣曉蘭(小蘭)的她在生命的傳承與代代相傳中逐漸看到了社會的變遷。
  • 【花形秀影】終有一日 《我們天上見》
    終有一日我們天上見    《我們天上見》是由蔣雯麗自編自導,朱旭、姚君、朱一諾、劉燁、馬思純等主演的人物自傳電影。影片講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雙親不在身邊的女孩小蘭與姥爺之間的深沉情感從頭到尾都透著細膩與感人。該片於2010年4月2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 「我們天上見」:蔣雯麗的自傳式處女作
    《我們天上見》是蔣雯麗到目前為止唯一執導的長片作品,由於故事主角姓蔣,旁白也是由蔣雯麗自己配音,在觀看過程中總是會把蔣曉蘭想像成童年時期的蔣雯麗。坦白說,乍一看片名,我還以為會是一部煽情大戲,看了10分鐘後,才意識到這並不是所謂「大戲」,更像是一段用許多小故事編織起來的回憶。再往後看,發現影片還在結構上花了一些心思,許多細節都有前後的呼應。
  • 《我們天上見》:蔣雯麗導演的第一部電影,究竟有何魅力?
    演員蔣雯麗以導演身份,創作過一部電影:《我們天上見》。這部走小眾文藝片路線的電影,是蔣雯麗的半自傳故事,講述了她童年與姥爺的故事。該片雖然票房成績一般,但獲得了豆瓣8.7的高分,也獲得了釜山電影節最受觀眾喜愛電影。
  • 《我們天上見》:蔣雯麗送給故鄉的禮物
    在異鄉背著把吉他,不知名的小酒館裡唱罷關於蚌埠的話題我剛想歇口氣,他又彈起過門:馬先生,有一部用蚌埠話拍的電影叫《我們天上見》。有空請去網上看一下,記錄的全是我們70年代的蚌埠點點滴滴。我看了好幾遍。一想到他在美國那麼遠的地方敲下這幾個字,我就覺得他的這份心思我得顧全。拿起吉他踩著他的步點接著再唱。
  • 《姥爺,我們天上見》:借錢並不是真的沒有錢
    這姥爺讓人看得是又哭又笑。姥爺和媽媽每月工資加起來有百多元,這可是在70年代,這可是可以過很奢侈的生活呢,姥爺確實也是花銷很大,煙,酒,茶,糖等一樣都不能少,姥爺還要買花,魚等,本身姥爺也愛吃肉,喝雞湯。
  • 本周讀者福利丨姥爺,我們天上見(感人至深)
    文 | 蔣雯麗來源:《姥爺,我們天上見》媽媽借了輛帶鬥的平板車,在姥爺的幾位生前好友幫助下,悄悄地,把姥爺的遺體從醫院太平間裡運出來,板車上蓋著雨布。媽媽告誡我們不許聲張,萬一讓居委會知道,姥爺就不能土葬了。幾位跟姥爺在一起住了幾十年的老鄰居,被媽媽請過來,打開雨布的一角,讓他們悄悄地看一眼姥爺,就算告別了。我被姥爺去世這件事嚇著了,這是我平生第一次面對死亡。
  • 薦片丨蔣雯麗自傳方言電影《我們天上見》,喚醒的是我們的私人記憶
    今天想為大家推薦的是蔣雯麗的導演處女作,同時也是她的半自傳電影《我們天上見》。
  • 電影《我們天上見》:生離死別中感受親情的溫暖
    「我和你,平淡的生活裡一直在一起。相依為命,彼此守護。直到有一天,你離我遠去了,但我沒有哭,因為,說好的,我們天上見。」 ——《我們天上見》「姥爺,你怕死嗎?」「不怕。去了天上有你舅舅,活著有你。」「人死了都到哪去了?」
  • 文藝片屢遭冷遇 《我們天上見》如何見?
    反差明顯——  全國口碑好:親情故事感動影迷  《我們天上見》2日全國上映以來,憑藉感人至深的劇情在影迷間引起轟動,許多影迷都看得感動不已。在百度貼吧和時光網,記者發現了不少稱讚《我們天上見》的帖子。
  • 蔣雯麗導演處女作《我們天上見》,豆瓣8.7分,看哭數萬人......
    文|桃小亦·  正  ·  文  ·  來  ·  啦  ·於2010年在國內上映的電影《我們天上見》獲獎無數,豆瓣評分高達8.7分,是一部高口碑、低票房的冷門電影。《我們天上見》是蔣雯麗根據自己童年的成長經歷,拍攝的一部感人肺腑的電影,之所以能讓數萬觀眾淚目,是因為最質樸、最原始的情感,最能讓人感同身受。當電影照進現實,才是藝術表現生活最真摯之處。
  • 我們天上見!
    該片是蔣雯麗執導的一部懷念她姥爺的電影。而我也正想寫寫我的姥姥姥爺。因為片名的關係,我特意搜出這部電影看了一下。看完我知道了「我們天上見」這句話,對於片中的姥爺和外孫女而言,只是一種美好的願望。而對於我和姥爺而言,確是真真切切的盼望!從小在爺爺奶奶家長大又有些慢熱的我,姥姥姥爺對我來說就是過年過節過生日的時候見一面的長輩。
  • 81歲姥爺撫養我長大,蔣雯麗:他離開後,我的童年就結束了
    姥爺給她洗衣做飯,陪著她一起玩,充當著父母的角色。那些兩人相處溫馨的回憶,姥爺家的破落小院,裝飾著蔣雯麗的童年。但在同學們心裡,她卻成了被父母一起的孩子,為此她經常和同學起爭執,漸漸也就不被人待見。姥爺關注到她的變化,即便蔣雯麗憋在心裡不說,他旁敲側擊還是發現了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