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人◈百歲道長羽化登仙,留下珍貴的修行經驗!

2022-01-09 致中文化

▲掃碼進入文章學習 ,保存圖片,分享至朋友圈,添加微信WENHUAZY,獲取「中醫古籍珍稀抄本54冊」pdf「可列印」。

推 動 中 國 文 化 覺 醒

讓 思 想 回 到 東 方

Edit | 覺悟之旅:張至順道長羽化登仙享年104歲‍

2015年7月28日,農曆乙未年六月十三,張至順真人羽化登仙,享年104歲。老真人預知時至,中午吩咐弟子以香湯沐浴,穿新淨衣。囑咐門人,虔誠修行。說罷,元神逕返清虛。

張至順道長,時任海南省道教協會名譽會長、西安萬壽八仙宮名譽方丈,海南省玉蟾宮住持。1912年出生於河南沈丘。七歲時值清末民初,戰亂災荒交加。因家境貧困離家乞討。十二歲隨師學藝,十七歲在陝西省華山遇師劉明蒼道長而出家。在道觀,張至順從事雜役,終日勞苦,磨練心志,因道心清明和修煉上獨闢蹊徑,被師授以真傳,為中國道教全真龍門第二十一代弟子。

張至順道長順說修行

一輩子打坐練功不輟,定有成就。

(說靜功——靜功養元神)

張至順道長口述

早上3點到5點是最重要的練功時間,一個人能一輩子在這個時間練功不輟,一定有成就。

時刻專注、守神很重要。打坐要的是神思不動,神不離身。不要閉氣更不要意守丹田。

無論在什麼地方,有空就靜坐,不要想太多,凝神調息,調息凝神。

重陽祖師早說過外三寶不漏,內三寶自合;眼不觀,耳不聞,口不言語,自長生。

閉關也是這樣,該閉的是眼耳口三關

真傳幾句話。關鍵的地方指出來,在生死處下功夫就能逃脫生死。

沒經過指點,跟著別人亂修,修出來的毛病死不得死,活不得活,苦惱得很,再好的大夫治不了。

正確的修行方法能讓男女之情那些念頭很快過去。

修行好的道人一見面就知道對方有什麼病,哪個臟器有問題,還能活多久。

《道德經》、《太乙金華宗旨》、《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終南山張至順道長官方博客

張至順道長口述

(記者:宴禮中)

採訪:晏禮中

口述:張至順(道號米晶子,全真龍門派第二十一代傳人,100歲。)

我叫張至順,道號「米晶子」,外號「九曲回陽道人」,

還有幾個匪號「草上飛」、「水上漂」,也有人叫我「八卦神仙」。

我六七歲開始就跟著父母四處要飯。討來的飯不好吃,不討又沒飯吃。那時候,村子裡請人唱大戲,有出《湘子傳》講的是韓湘子出家成道,看了後,我就想,韓湘子可以七歲出家,我為什麼不能?於是便有了出家的念頭。

有一天,我打坐還沒五分鐘,就感覺呼吸越來越小,滿山鋪天蓋地的雲彩呼突突地冒起來,一下子滿到空中把我包圍起來,自己在哪兒坐著也不知道,只看見雲霧不停地起來,雲彩一合攏,身上的氣脈就都停了。等到雲都散開之後,心裡可清涼了,才感覺這呼吸又有了。

修道有上中下三層。

成道有四關。

過第一關,百病齊消;

過第二關,嘴裡的唾液有種說不出的甜味,還有香味,整個屋子的人都聞得到;

過第三關,身體能發光,再黑的地方,掉根針都看得見。

過第四關,

十道九醫,沒有比道人更了解身體的經絡了。

修行好的道人一見面就知道對方有什麼病,哪個臟器有問題,還能活多久。

出家人也是人生父母養,出家前心裡也種著男女之情。不過,正確的修行方法能讓男女之情那些念頭很快過去。

出家人要真動心了可以正大光明地還俗結婚,也用不著偷偷摸摸的。

下雨時我就靠著石壁站著睡覺,餓了就吃松針,《神農本草經》裡說松針是仙人糧,是道家服食辟穀長生成仙之仙藥,百病皆愈。《本草綱目》也說松針能治百病,安五臟,生毛髮,耐寒暑,耐風吹雨打,輕身益氣,守中延年。所以,我在茅屋前後都種滿了松樹,每天都在松樹下打坐靜修,松樹的清氣對修行很有幫助。

修道的人是孤獨的,不需要朋友。現在有權有勢的人朋友多得很,等他們不當官了,困難了,再看看他們有沒有朋友?

我剛住山時,採藥的人還很少,一年只有春夏兩季,他們才偶爾上來採菖蒲。

山上的糧食來之不易,都是我一點點背上來的。有一回,來寄宿的採藥的山民把吃剩的米飯扔進廁所的糞堆裡,我看見了,把上面的那層撿起來,用水洗洗又煮了吃。之後,他們便再沒浪費過糧食。

道教修成仙上天的一百個神仙,有七十個都是在終南山成道的。我們入道最大的目的是為了修成神仙。要是不能得道做神仙,命就由不得自己。

我一生中見過兩次神仙,一次在深山裡,一次在城市中,可惜機緣不夠好,都沒能得到點化。

往天上去容易嗎?有誰可以一點功夫不下、一點苦力不吃就爬到天上去?過去的人為了學道在外面一訪道就是幾十年,現在很多人上午拜師,後晌就想求道,來兩回就想學本事,

雖說是家傳萬卷書,真傳幾句話。哪裡生哪裡死,關鍵的地方指出來,在生死處下功夫就能逃脫生死。

但你也得問問自己做了哪些功德?讀過幾遍《道德經》、《太乙金華宗旨》、《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沒經過指點,跟著別人亂修,修出來的毛病死不得死,活不得活,苦惱得很,再好的大夫治不了。

有個女的,學的不知道是什麼功,每回要蹲三百次,結果把骨頭蹲壞了。

還有好多人練閉氣功,說胎兒在娘胎裡就沒有呼吸,他們也要練到跟胎兒一樣的沒呼吸。他們不知道,如果找不對地方,閉氣就是殺人的東西。

還有人練辟穀,幾十天不吃飯。那是災荒年間沒吃的,熬年景的方法,平常修道是不用的。

現在人都嚷著要打坐,可打坐的目的是什麼?修神仙?一身的雜物都沒丟掉,心裡亂糟糟的,精力都消耗沒了,拿什麼打坐,拿什麼修?真正在打坐的不是「肉身」,而是「心神」。

一種姿勢長時間打坐反而不好,氣血不通。坐著、躺著都不重要,坐得舒服才最重要,身體舒服了心才能安寧。

打坐的最佳時間是子時和寅時,子時開天,丑時開地,寅時萬物發生。

早上3點到5點是最重要的練功時間,一個人能一輩子在這個時間練功不輟,一定有成就。

時刻專注、守神也很重要。不要閉氣更不要意守什麼丹田,打坐要的是神思不動,神不離身才能健康。

重陽祖師早說過外三寶不漏,內三寶自合;眼不觀,耳不聞,口不言語,自長生。

閉關也是這樣,該閉的是眼耳口三關,有些人只是把自己關起來不見人是沒用的,即使閉三年都沒用。

大道易得,一竅難求。

《清靜經》說「人能常清淨,天地悉皆歸」,人只要能安安靜靜坐在那,天地的能量就能夠回來。身心能夠合一的時候,身體自然會發生變化,那時候,自然會引導我們如何打開那一竅。

無論在什麼地方,有空就靜坐,不要想太多,凝神調息,調息凝神。

身體能量儲備夠了,水到渠成,元神歸位。

姿勢無所謂,要是雙盤腿能盤成神仙,我早把自己捆起來了。

祖師爺說,大道至簡不繁,道是簡單的,複雜的便不是道。

少吃葷,多吃素,月光底下勤散步。

萬緣齊放下,長壽如彭祖。

那些故弄玄虛的把戲是討厭的。

真正有道學的人,是不會在社會上出現的。只有他想見你的時候才會出現,不會擠在名山大川裡讓人參觀的。他們根本就遇不著,遇著了你也不認得。

每年都會有慕名求道的人上到八卦頂,我也曾動過心收留他們作弟子。可惜求道的道路太辛苦寂寞,這麼多年來這些人沒有一個能夠堅持修道。

海南文筆峰是有靈氣的地方,白玉蟾真人就是在這裡修道成仙的,他是金丹派南宗的創始人。

終南山八卦頂好,清淨的世外桃源。

張至順道長傳授金剛長壽功

(說動功——動功通經脈)

中國的道教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其攝生、養生學術,素為世人視為瑰寶。生死之道,重「氣、體」二字。「氣」生萬物,「體」包萬物。「氣」為體之本,「體」為氣之寓。無「氣」不成體,無「體」氣不存。故講道不離體,離體不為道。「氣、體」,即道德、即性命、即內外、即陰陽。

《黃帝內經》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又曰:「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金剛長壽功》是我國道家祛病強身、健康長壽的一套秘不外傳的優秀功法。它吸取我國傳統優秀的氣功文化之精華。應用「天人合一」自然規律,結合「陰陽五行」中醫理論,由《金剛功(外八部)》和《長壽功(內八部)》兩部功法複合而成。

《金剛功》為陽、為剛、為外、為顯、為離、為火、為乾、為體、為後天、為基礎;《長壽功》為陰、為柔、為內、為隱、為坎、為水、為坤、為神、為先天、為上乘。

修練《金剛長壽功》實為內外結合、剛柔結合、乾坤結合、坎離結合、先天之氣與後天臟腑五穀水化精微之氣結合。長期習練可以達到「天人合一」虛空無為的境界和性命雙修、陰陽平衡、祛病健身、延年益壽的目的。

《金剛功》煉外功,鍊形體,煉五臟六腑。運用雙臂變成一橫一直血線弧形,用剛性內勁之氣疏通全身的經脈。堅持習練調節、理順四肢,使身軀、骨骼、關節的連接舒暢;能調整身體中柱脊椎骨的某些變形與錯位,使其神經系統恢復正常;能協調五臟六腑運作,排除體內各種病氣,強身健體。

《長壽功》練內功,練心神,練人的先天之氣。它著眼於松靜自然,存心凝神,採用許多柔和的曲線弧形動作,溝通天地先天之氣與人體臟腑元氣交融。長久習練,使進入「玄牝之門」,練精化氣,練氣化神,五氣歸元,最終達到練神還虛、復歸無極、無思無為、物我兩忘而「天人合一」的無極境地。此乃長生之道也。

外氣動誘發內氣,內氣動則帶動外氣。先天氣賴後天氣培育充氧,後天氣得先天氣以活力資助。故《金剛長壽功》剛柔互輔,內外交融,陰陽相合,實為道家養生長壽之上乘功法。

本功法不分男女皆可習練。不論肥瘦病殘、不講東西南北、不拘室內野外習練。少壯煉之長智長力;老大練之長壽長生;健者練之增氣增力;病者練之,除疾除根;胖者練之正常減肥;瘦者練之體重增加;不出偏差,更無走火入魔。

《金剛功》外剛,強勁好動,象徵陽氣方剛,宜在清晨陽光快出時,選擇一幽靜環境習練,讓全身金剛之陽氣與朝陽相映同輝;《長壽功》內柔,虛靜,宜在深更夜靜,晶瑩的月光下習練,意景相宜,功效倍增。

守株待兔,固不可取;葉公好龍,亦非所宜。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亡羊補牢,何如未雨綢繆。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求。欲健壯而長壽、長壽還健壯者,朝練「金剛」,夜練「長壽」,百天四月,自己可知,親友可見,長期堅持,倒啖甘蔗,漸人佳境!貧道講求實際,不愛多言。

道生之,德蓄之。」《金剛長壽功》講德。若恬淡虛無,心神寧謐,豁達開朗,順應自然,人之元氣必定聚集,周流於身,長壽則不難矣!

昔道祖邱處機秉王重陽全真教之精義,集眾家之所長,深受元太祖器重,賜號「神仙」,進爵「大宗師」,掌管天下道教,乃造就道教風靡鼎盛之勢。邱祖創立全真龍門派,人才輩出,代有高人沿襲相傳,其輩份字號歷經道、德、通、玄、靜、真、常、守、太、清、一、陽、來、復、本、合、教、永、園、明、至、理,累計二十二代。

吾師祖席永貴,全真龍門派正宗第十八代,為湖北省武當山太子坡主持;師爺王圓吉,全真龍門派正宗第十九代,接任武當山太子坡主持;師父劉明蒼,全真龍門派正宗第二十代,出家於大天竺山鐵鐘坪大廟,後雲跡陝西省華縣福城山(即少華山)碧雲庵任當家。收弟徒十七人,香火餘燼,今盡存吾一人矣!

《金剛長壽功》為歷代單傳之功法,知者甚少。由於歷代皆是口傳。無文留下,社會上尚無此功法,即便道友中亦元流傳。吾十七歲於華山遇師劉明蒼而出家,承傳此功,六十八載習練不輟,獲益殊深。今雖年居八十有六,因得師之法,又承天施大恩,體格還算硬朗。

為弘揚祖國道教文化,為炎黃子孫乃至全人類的文明昌盛、福壽康寧,遵循祖師「代代傳,不能斷」之遺訓,將此單傳口述之秘法,結合自身數十年修煉之心得,整理成文字公諸於世,以期望對眾生作微薄貢獻,使功德更大圓滿。願歷代祖師頷首笑,助我修成大遭也。

中國道教全真派龍門正宗第二十一代

張至順(米晶子)

圖解八部金剛功(張至順道長演示)

《金剛功》歷史悠久。據師傳,早在唐代已有雛形。到宋代,許多宮觀已在推廣。經元、明至清代早期,已普及到民間,有的歷名為《八段錦》。隨著各門派、各人之修煉、心法與動作有所變化。我們現傳的金剛功,是按內部師承稱八部金剛功(又稱外八部),在心法、順序、招式動作上,與八段錦都有很大的不同。

現抄錄比較如下:

金剛功功法的排列順序,深含妙理。首先從通「利三焦」、發動全身的氣機開始。然後,逐個臟腑鍛鍊。以哪一臟腑為先呢?

《黃帝內經》說:「腎為心之主,脾為腎之主,肝為脾之主,肺為肝之主,心為肺之主。」按照《黃帝內經》的原理,先固腎腰。

「腎為先天之本」,他是人的生命的根基。其順用於外,可以生人;其逆用於己,可以自生。根深葉茂,欲枝葉繁茂,必須先培根本。

脾為後天之本,故「固腎腰」之後,接之以「調理脾膚」(膚指皮膚與肌肉之間的隔膜細胞組織)。

繼而,是「左肝右肺」。然後,對最主要的「君主之官」的心臟,用「回頭望足去心疾」來調理。

這個順序正是《黃帝內經》五臟所示的順序,有煉了一髒、鞏固一髒之功用。在此基礎上,還要對一些潛伏的「五勞七傷「身疾,以「神光向後瞧」來掃除它。

這樣,就可以祛病健身,為使身體更加強壯,又通過「鳳凰展翅周身力」和兩足消頓頓飲嗜消」的功法鍛鍊,使全身經絡血脈暢通,消除飲食阻滯與不良嗜好,預防各種疾病,從而,達到圓滿之功效。

張至順道長演示八部金剛功圖解

預備式

萬丈高樓之奠基石,預備式對整部練功有相當重要的作用。預備式包括形態和意念兩個方面,缺一不可。

1.兩腳併攏,身體直立,雙手自然下垂置於身體兩側,目視前方。全身放鬆,心平氣和,排除雜念,心靜自然。

2.左腳向左拉開,與肩同寬。兩手五指併攏,稍用力(內勁),伸直。兩臂伸直,兩手向體側略轉,掌心向後稍斜。氣機開始發動。

3.兩手由體側向上提至腰部掌仰平,指尖對肋。兩手繼續向前移至腹部,一手在臍上,一手在臍下,兩手勞宮穴(握拳時,中指尖指向處)處在一條直線,上下相對。氣歸中宮(心與腎中間處)。

第一部 雙手插頂利三焦

功理: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稱。從部位和有關臟腑來說,上焦是指胸隔(胃上端,針灸穴位指鳩尾穴)以上部位,包括頭、咽喉、上肢、心、肺等;中焦是指胸膈以下至臍以上部位,包括肝、膽、脾、胃等內臟;下焦是指臍以下,包括腹部、腰部、膝部、下肢、腎、大腸、小腸、膀胱等(病理生理的角度而言,有時下焦還包括肝、膽)。

人的元氣發源於腎,借三焦的通道敷布全身,推動各臟腑組織的活動。上焦為霧,中焦如匯,下焦如瀆。三焦有宣通氣血津液,腐熟水谷、通調水道之功能。

手少陽三焦經脈起於無名指端之「關衝穴」(無名指指甲外角一分處)交於足少陽膽經(絲竹空)後,與心包經相絡。手腕和手指手三陰、手三陽的發源處和歸宿。本部功法使全身用內勁,反掌從頭頂直插雲霄,牽動了手三陰、手三陽、足三陰、足三陽,任督二脈和奇經八脈,達到利三焦,就使頭、五臟六腑、四肢的陰陽表裡作了一次整體調整,為後面幾部功打下基礎。

1.五指併攏,兩手向下伸盡。

2.然後,直臂向身體兩側漸舉至肩平,掌心向下,稍停。默念「生」字,以助氣上升。兩手五指併攏,以腕為軸,用內勁向上成立掌,掌心向外。

3.然後,曲肘,兩手仰掌,向頭頂百會穴(前後頭髮中點聯線與兩耳尖聯線的交會點)處相靠,中指尖相接,置於百會穴上方約兩指寬外,稍停。默念「長」字,再助氣長。兩手背直掌相靠,指尖向天,兩臂用力,猛向天空插至直立;稍停。默念「化」字。

4.雙手分開,兩臂分別向體側漸降至於肩平,掌心向下,稍停,默念「收」字。以手腕為軸,兩臂向下構成垂掌掌心向內。

5.然後,兩臂向下摟抱至腹部,兩手分開分別貼於臍部,稍停,默念「藏」字。

笫二部 手足前後固腎腰

功理:

腎為先天之水,也是五臟六腑之本。主水,藏精,主納氣,生命門之火(人身元陰、元陽之氣的所在),主骨生髓,同於腦。腎是主宰人體生殖、生長、發育及維護水液代謝平衡的重要臟器,是人體生命得以繼續呈現的能源動力,是心腎相交、水火既濟、神體共融而長存的物質基礎。本部功法通過「手足前後」、彎腰、屈膝、按摩腎腰的習練以調理腎經、膀胱經,達到強腎壯腰之目的。

1.兩手合掌(空心掌)置於胸前。左腳向左前方邁出一步,腿直身正。兩手合掌向前衝出,直臂與肩同高,目視前方。

2.兩手翻掌,背靠背緊貼。兩手分開向兩側平展,掌心向後,兩臂成一字形,稍停。

3.前腿屈膝成左前弓步,身體前傾(但不要彎腰勾頭),目視前方;同時,兩手直臂向後摟抱至尾椎部,合掌,稍停。

4.合掌用力儘量往腰部上提。合掌分開,掌心向內,置於脊椎兩側徐徐下推至兩臂伸直。

5.兩手由兩側分別斜向上提,掌心漸轉向前,至兩臂直平一字形與肩同高;同時,前腿也漸蹬直,稍停。

6.兩手直臂向前摟抱,合掌,臂與肩平,稍停。

7.兩手合掌收回胸前,左腿收回,兩腳分開與肩同寬,自然站立。稍停後,換右腿向右前方邁出一步,成右弓步,動作同前。

第三部 調理脾膚需單舉

功理:

脾胃為人體後天之本。脾主運化水谷,輸布精氣津液,有「脾乃氣血升化之源」之說。脾胃互相表裡。胃是「水谷之海」,主受納,主腐熟水谷,有消化飲食,攝取水谷精微營養全身的作用。

脾惡溼喜燥,胃惡燥喜溼;脾氣宜升,胃氣宜降。兩者相輔相成,彼此協調平衡。根據此原理,本功法採取兩臂上下舉按的動作,使陰降陽升,不斷調理脾胃氣之中和。又脾有大絡穴,在人體腋窩下六寸,走向皮裡膚外。本功法的雙臂舉按開合,能疏通大絡穴,調理脾膚,消除風寒溼燥、血凝等疾病。

1.兩掌變拳(前四指儘量內屈,拇指頂前四指指甲),兩拳相對,掌心向上,置於臍上。

2.左腳向左邁出一大步,雙拳移至左腰外側。左拳變立掌,掌心向前;右掌變陰平掌,掌心向下,掌背中部貼於左掌根。

3.兩掌同時動作:左掌經耳旁用力向上直舉,變陽平掌,指尖向後;右掌從左腹外用力往下直按,指尖向左。同時,左腿屈膝成左弓步,頭身正直向前,稍停。

4.兩手小臂同時內旋,左掌變立掌,掌心向右,指尖向天;右掌變垂掌,掌心向左,指尖向地,握拳。左拳下拉,右拳上提,相對於左乳下;同時,左腳蹬直.

5.雙拳移至腹部。雙拳移至右腰外側……動作與前同,但方向相反。

第四部 左肝右肺如射鵰

功理:

這裡講的「左肝右肺」,是指二臟器在五行八卦中所處的卦位。即肝屬木,位於左邊震卦位。不是指肝肺在人體臟腑中所處的實際位置。

肝主藏血,主魂,主謀略。膽為其表,肝主疏洩,主筋,開竅於目。肝藏血並對全身血量分布起調節作用。《黃帝內經•素問》說:「人身之精華,皆上注於空竅。」又說:「魂晝寓於目,寓目而視;夜寓於肝,舍肝而夢。」《素問•五臟生成論》說:「目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

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肅降,外合皮毛,通調水道。大腸為其表,肺是氣體交換場所,人體通過肺吸收自然界清風,呼出體內濁氣,不斷吐故納新。

《內經》說:「肝為脾之主,肺為肝之主。」肝藏血、肺司氣。血隨氣行,血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所以,有「神為氣血之性」一說。氣血充盈,才能神志清晰,精神充沛。

根據以上中醫理論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本部功法採取雙臂旋轉左右升降,以調理肝、肺氣的平衡和順;同時,通過「如射鵰」的動作,兩目神光瞄準掌中的勞宮穴,意想箭從勞宮,穿射遠方之雕。意到氣到,氣到血到,血到力到,就能舒肝明目,展肺利表,促進全身氣血暢通。

1.左腳向左邁開一大步,雙拳變掌,掌心相對。

2.兩臂平行向左伸直,與肩同高。雙拳變掌,掌心相對,不停地向上、向右、向下旋轉兩圈。

3.在腹前下方稍停,兩掌變拳相對上提到臍部,右拳變立掌於胸前,掌心向左。

4.繞右乳下半圈向右下經右膝弧形向右前上方推出,成側掌,掌心向外,與肩同高,如開弓狀;同時,左腿屈膝成左後弓步,上身重心落在腿上。然後,左拳上提到右腋,拳心向內。

5.如拉弦般平拉至左腋(拳、肩同高),稍停。全神貫注,目不轉睛看右手勞宮穴,意想箭從勞宮穿射遠方之雕。猛翻。

6.攥拳,往回收。接著右弓射鵰,動作同前,單方向相反。

第五部 回頭望足去心疾

功理:

《管子•心術上》說:「心之在體,君之位也,九竅之有職,官之分也。」心主神明,主血脈,其表為小腸。「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含也……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可見心在人體中的極端重要地位。

心有疾患,也最難治。所以,在三焦和四髒得到鍛鍊之後,才能鍛鍊這個最重要又最難治之「君主」。

心、氣、神互為一體。心疾大凡來自思欲太過,此謂「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所以,祛心疾的功法,是用神光「回頭望足」。神光兼有精神和能量兩種狀態的性質。今使兩目回頭反觀,就可以置心一處,去掉雜念,達到心靜神寧;而且,當兩目反觀,用意回攝,掃視後身與足腎穴,使腎水上升乾鼎,心腎相交,滋養身心,調節心身陰陽平衡,心疾隨之逐漸消失。

1、左腳向左邁出一大步,雙拳提至左肋部。

2、左拳變仰掌,向上提至左腋,右拳變平掌,掌心向上,上提至左乳,翻掌,掌心向下。

3、左掌指尖漸向下,向左後右腳跟方向插去;在左掌後插的同時,右掌下推,沿左腳向左前上方作半圓形推舉(比頭高一些);也是同時身體向左轉,向前傾,左腿屈膝成左弓步,兩手成一斜直線;同時轉頭向後,眼光從左肩微視右腳跟。

4、兩手小臂旋轉,握拳。

5、收回至左腰,兩拳相對,拳心向上;同時,左腿蹬直。雙拳移至腹前,身體轉回原位。

第六部 五勞七傷向後瞧

功理: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不免有「五勞」、「七傷」發生。勞、指過度疲勞。不管是視、臥、坐、立、行;或心、志、思、憂、疲;或肝、心、脾、肺、腎各樣過勞。都稱為「五勞」。「七情」是喜、怒、憂、思,悲、恐,驚。「喜傷心,怒傷肝,悲憂傷肺,思傷脾,驚恐傷腎,是為「七傷「。

通過前面幾部功法部功法,三焦、五臟、手足、頭身都已鍛鍊,功能增強了,恐防還有一些「五勞」、「七傷」潛疾,就用「向後瞧」的方法,以神光把它一一掃除。

呂祖的《太乙金華宗旨》第三章說:「人之精華,上注於目。」「眼之所至,心亦正至焉;心之所至,氣亦至焉。」眼光所到之處,心意也就跟著到了;心意所到之處,氣也就跟著到了。「且掃滿天雲」,五勞七傷就如滿天雲霧。被神光所產生的一股暖氣,漸漸地驅散了;同時,當頭部左右轉動,慢慢、輕鬆地轉向後瞧時就會無意地使頸椎、胸椎、腰椎氣底椎等部位得到運動,原來有些變形、錯位的得到復原,沿脊椎的各臟腑相對應的穴位,也在進行光、氣梳理,起到治理疾病的效果。

1、雙拳變掌,掌心向內,五指伸開,中指相對,左右手同時向左右橫向拉開至勞宮穴在身軀邊為止,稍停。

2、然後,左右手同時向臍部合攏,雙手的五指相互交叉,拇指與拇指、小指與小指尖相按。

3、仰掌,掌心略微向上,沿胸中線上提至人中穴(上唇坑中線上三分之一處)稍停。翻掌,掌心向下,又沿胸中線直下按至臂直,兩臂緊貼身體,稍停。

4、全身放鬆,眼帘微垂,注視鼻尖,意想兩目為日月,為探照燈,向身體微微內照。

5、接著,頭向左慢慢轉動,內視,至左肩,稍停,繼續向後轉,目光隨頭轉動,慢慢地巡視,內視左半身和脊椎。

6、頭慢慢迴轉至胸前,內視。頭在慢慢向右轉動,內視,至肩部,稍停。再繼續後轉,內視右半身和脊椎骨。

7、內視身驅及體內五臟六腑時,對有病的部位,要多看些時間。結束時,頭部轉回到胸前中線,稍停後,慢慢睜開兩眼,翻掌,掌心向上,提至臍部,轉掌使掌心向內,氣歸下丹田。兩手分開,握拳,掌心向上,相對於臍部。

笫七部 鳳凰展翅周身力

功理:

以雙臂旋轉和以腰的彎曲帶動人體,在向左、向右彎曲的過程中,使四肢和全身骨骼、經絡、肌肉作有節奏的張弛運動。促使全身氣血暢通和四肢舒展,大大增進肌體的活力。

1、左腳向左邁開一大步。

2、雙拳變掌,掌心相對。兩臂平行向左伸直,與肩同高,不停地向上、向右、向下劃圈。用同樣的方法再劃兩圈。

3、當劃第三圈,雙手到頭頂時,往右後左方向劈去。

4、身體身右,以腰帶動左手,彎腰,手指點右腳尖。

5、身體身右,以腰帶動左手,彎腰,手指點右腳尖。直腰,左手舉回頭上,再彎腰,以左手指點右腳尖。如此上下連點三次。

6、左右展翅合為一次,重複多次。結束本部功時,兩手向左、向上、向右下旋轉一圈至小腹,兩掌變拳,拳心向上,相對置於臍部,收回左腳。

第八部 兩足頓頓飲嗜消

功理:

這裡的「飲」指吃喝所引起的疾病。「嗜」指一些不正常的愛好和陋習,如菸癮、酒癮等。

全身自然松立,兩腳緊靠,兩臂下垂緊靠身,手三陰、手三陽已繃直,全身用內勁繃緊,將兩腳後跟繃直提起,(即足三陰、足三陽經絡繃緊)將身體舉起又放下,作有節奏的上下起落運動,使全身上下的經絡、骨骼、關節進行張弛調整,作到松筋疏骨,對消除飲食阻滯及不良嗜好,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1、與第六部功《五勞七傷向後瞧》「夾臂定神」的動作相同。

2、兩腳併攏,兩腳跟慢慢抬起,然後,輕輕下振,共五次。頭兩次提起較高,速度較慢,相隔較久;後三次提起較低,速度較快,相隔較短。其旋律是「1-2-3,4,5」。

3、提振五次為一節,至少做五節。最後,兩腳分開,與肩同寬,翻掌,掌心向上,提上至臍部。

收功式

有起勢必有收式,不收功則散開元氣不能歸聚,所以,一定要收功。

方法是:

1、兩手分開,指尖向上,指背相靠,置於臍上。兩手上提至指尖到「天突穴」(胸骨上上窩正中),稍停。

2、舌頂上顎,隨掌上提時,意想氣從「氣海」(臍下一寸半處)沿胸而上,經舌上「印堂」(兩眉頭聯線中點)到「百會」,過後腦,下至「玉枕」。(枕骨粗隆上緣凹陷處)這這樣可以開發智慧。

3、兩手分開向左右變垂掌(掌心向內)置於乳房外側同時,意想氣從玉枕沿頸椎向左、右肩分流。

4、兩手繼續向下沿兩肋至大腿兩側。隨手下落時,意想上下左右、裡裡外外的氣如淋浴一般,直至湧泉穴。(腳底正中凹陷處)當腳有氣感時,手指和全身都自然放鬆,再安靜、自然站立片刻,即為收功完畢。

張至順道長講解《炁體源流》完整版

張至順老道長 廣州論道

2013年11月16日,張至順老道長在廣州論道,結合自己的修行經驗,講解了 清靜經和太乙金華宗旨 的 重點章節,吐露了 不少 那些徒弟磕頭磕了幾年都不說的道家修行秘法。假傳萬卷書,真傳一句話。

感恩 張至順道長。

訪道張至順真人見聞感受錄

說到在世神仙,我們往往會寄予神變之類的高期望,其實,如同張至順真人這樣的極少數人,存在,並真實的生活著,本身就已經是一個神跡。而在當代,能夠有緣知曉這樣的神跡,並且願意去相信,這是何等的福緣!所以,我一直想用不能盡意的語言來和大家分享這份福緣。

這次張真人的三場講座,一場在厚樸中醫學堂,一場在正安中醫診所,還有一場在白雲觀,三場老道長都是全程站著講的,除了最後一場,大家都坐著聽之外,前兩場都有不少沒位子站著聽的。我想,老道長站著講,這是老師對學生的恭敬,對所傳道的恭敬,過去的學生,要聽到同樣的內容,需要再三祈請,還要跪著聽,所以,也許條件好了,得來太容易,反而知道重視珍惜的人並不是越發的多吧。說實話,這麼一想,有點減弱我在日誌裡分享記憶中講座內容的動力。。呵呵,但是還是提醒有緣人,莫當閒看過,宜思量。

多數回憶,都帶有回憶人的主觀看法,在我的看法中,三場講座,可以這樣總結,在厚樸中醫學堂、第一場,老道長從厚樸兩個字演繹發揮開去,延伸到天地,延伸到了大道;在正安中醫診所、第二場,老道長從正安兩個字演繹發揮開去,延伸到了人天大道;在白雲觀。老道長從修煉講起,還是延伸到了大道。簡括下,三場的內容為,老道長從任何一個緣起起頭,最後的轉歸和落腳都在「道」之一字,本質都是在宣講大道。我聽完三場,聯繫起來一想,心頭真是好一聲喝彩,好了不起個道人!

寫到這裡時,不禁想起聽完後簡訊和朋友激動的交流,朋友很不解的說,你理解都是一樣?這不是枯燥嗎?我直白的批評她,是典型的外行、門外漢。這就像很多高僧大德的講經說法和中醫經典古籍,剛剛入門和未的門徑而入的時候,覺得好像講了很多,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正面的學習心態是博大精深,也許貶義的心態就評價為拉拉雜雜,理不出個頭緒來。但是在內行的人看,得道之人就算講法萬千,載道之書就算包羅萬象,其要為一,就如浩瀚燦爛的星雲,裡面星星雖多,但所有的星星都圍繞一個核心旋轉。俗話說,人得一,萬事畢,因此,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旨歸別無二處,道門有丹經萬卷,神仙無數,清淨豈有分別,所以,如果一個弘道傳法之人,言語有兩心,落腳不唯一,那是絕對的不只當不得喝彩,還該深自警惕。

雖說覺悟無法被分享,但慈悲的覺者都儘量與大眾分享覺悟,所以有弘法講經做著等。而聽法一事,古來有所謂的當機眾,大概就是在聽法時候能分享到證悟者點滴心得的眾生。我一向有點自以為是的二,所以,我想自己基本能了解老道長在講什麼,雖然距離掌握和明白甚遠,勉強算十分之一個當機眾好了。在這樣的時代,能拜見一位春秋度百歲而動作不衰的道者,本身是一個寶貴之極的福緣,但老道長講的東西,則更加寶貴,寶貴到無以衡量,他講的內涵,超越了語言和文字。他是在力圖和受眾分享他一百年來的苦修證悟,試圖給有緣者提供一條可以速登的覺路,不是在講瑣碎的知識,更不是一個老人在回憶無意義的陳年故事,用道家的語言來講,這等於是在十字街頭大聲吆喝,找有緣人呀,免費優質三包服務,讓你做神仙,拿蓬萊綠卡啦。我的天,這種天大的好事。。。。即使對神仙沒概念,但是有多少人不是很想一直快樂健康的生活下去嗎?而眼前就有一位過來人,要知來時路,請問過來人的那種過來人站在眼前,連見慣大場面的我都激動了一把,卻還是不少能有緣到場的人麻木不堪,以為這是普通的一堂課。。真是眾生業重,如此無緣,當面錯過。讓我這無聊者白白痛惜不已。

關於講座的具體知識,老道長講了什麼叫厚樸,什麼叫正安 ,講了道家理解的地上五穀,三屍,魂魄,怎麼修煉入手等等,還氣魄宏大的提出,世界五大教應該聯合一起來,超脫有緣眾生。其實,從這裡,就可以看出老道長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用世俗的角度,這叫胸懷寬廣,有一點天真,有一點傻,完全沒理解後面那些盤根錯節的利益和人性,但是從我的角度,這印證他是一個真正的修行人,真正的修行人,都是永遠那麼天真,而且完全不同於很多自贊毀他,排斥異己的弘法者,不同的道路,一樣的道,但是經常一頂外道的帽子就飛了過來,分開了人和我的小集體。

感受寫完,附上極小部分記憶中特別重視的講座內容和我理解的幾句概括,不能保證準確,不是原話,按記憶打的,看過後有興趣者,宜自尋門道。呵呵,順便說句,道長對於丹經非常熟悉,是絕對經得起道門找真師十大拷問的標準的。。

附:

「西天竺國,大智光中,真空妙相法王師,無上玄元天母主 」這幾句寶誥的內容,已經把修煉的秘訣說盡了。哪裡是西天竺國,什麼是大智光?真空妙相,無上玄元。。(道長三場講座,我記憶中一,三場都引用和讚嘆這幾句話一遍。)

「混沌之先一點無有了一點生萬物。日藏月內丹作母,目隱身中體為始」(道長自悟修煉偈語)什麼是一點呢?(下面有個男聽眾,大叫到,男的精,女的液,道長對此不置可否)

「大道如同一窩蜂,抓住王子莫放鬆,蜂王入到蜂箱內,周天蜜蜂自歸宗」(道長三場均強調此偈語,最後一場更讓大家記住。此偈語得來不同尋常,宜格外珍重思量,什麼是蜂王呢,怎麼入蜂箱?)

論回光的重要性(道長一再強調,問,人最先生什麼?先生二目,先死二目,所以要回光,這個光用處非常大,回光之後,能變神火,這個神火,和另外兩把火,三把火可以。。。)

論年輕人最好先天入手,因為先天較快。(概括)

不要亂練功,在沒找到真師之前,不要亂練,妄動,心裡安靜,靜是沒有找到真師之前最好的修行,'人能常清淨,天地悉皆歸'。


張至順道長修煉偈語

混沌之先一點無 有了一點生萬物

日藏月內丹作母 目隱身中體為始

此體非凡體 先天炁化成

若人能識破 指日登太空

白雪飄飄普天降 黃蝶對對向空飛

風搖松枝招手喚 山谷水棒迎聲歸

龍戲九江水 虎蹬萬重山

陰陽交換處 火內開白蓮

朝朝目視白雲飛 欲到天涯誰作梯

若人識破風雲理 五靈光中好鎖龜

《張至順道長終南山修行紀錄片》





本文來源:網絡。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資訊。本公眾號的轉載文章只為交流分享,除確實無法確認作者外,我們都會註明作者和來源。在此向原創者表示感謝。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與我們聯繫刪除,謝謝!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進入『中醫筆記』微商城,用健康溫暖自己「倪海廈先生全集」。

相關焦點

  • 百歲道長張至順的故事與修行之道
    《張至順道長終南山修行紀錄片》講述全真龍門派第二十一代傳人張至順道長的故事張至順道長羽化登仙享年104歲
  • 盤點近代百歲修道高人
    2015年7月28日午時張至順道長在張家界羽化登真
  • 羽化登仙
    他站在一隻鳳鳥頭上,立在蟾蜍底座之上,造型十分奇特。楚人眼中的羽人,是天上變化莫測的神靈,蟾蜍代表月亮之精,鳳鳥是天地間的神鳥,三者合而為一,寄託楚人傲遊九天,生命永恆的願望。隨著秦漢以來自上而下的求仙活動愈演愈烈,包含人們更多精神寄託的道教信仰出現,使圖騰崇拜和部落神崇拜等神話內容逐漸淡出古人的視野。
  • 羽化登仙 H5遊戲《七絕》閃亮上線
    蘇軾曾在《前赤壁賦》中提到: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 「陸地神仙」張至順:隱居終南山長達70年,104歲羽化登仙
    生於亂世,心卻不似人間一般浮雜 "我是一個中國人,道教是我們的民族文化,那裡邊的好東西,我不能一個人受用,得把它傳出去,讓每一個中國人都知道,都受益,都能活得健康"這是張至順道長說過的一句話,同時也是他履行一生的承諾。
  • 「羽化登仙」武器外觀爆出驚人內幕,看完恐將精神錯亂……
    「小寒你快來,【羽化登仙】主題武器外觀做出來了,正向找你來商量宣傳呢。」「等等等等,你昨天去報警結果怎麼樣?」「報警?報什麼警?」「胡麗失蹤大半年了啊!你不記得了?」「胡麗?失蹤?一股仙氣從圖上瀰漫開來,血河長槍如天將下凡般英姿威武;素問飄羽如仙女舞於雲端;龍吟大劍如驚雷遊龍,有股一怒而飛的飄逸……真是都有種羽化登仙的超脫感與不落凡塵的美。我感覺一股股涼意從後背升起,身體裡的水分好像也在害怕著什麼,紛紛從我身體裡逃出來,化作一道道冷汗。我想躲到機房裡去,看看去年請大師留下的靈符還有沒有。
  • 此人被稱「陸地神仙」,歸隱山林修行70餘年,預知自己104歲羽化
    此人被稱「陸地神仙」,歸隱山林修行70餘年,預知自己104歲羽化眾所周知,中國不僅是多民族的國家,更是多宗教的國家,只不過,只有道教是我們國家土生土長的宗教,並且它以自己濃厚的文化氛圍影響著萬千中華兒女。最為重要的是它在中國宗教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 羽化飛天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羽化飛天,羽化:成仙。指修行的人成道時騎鶴升天而去。指去世。出自:《魏書·釋老志》:「至於化金銷玉,行符敕水,奇方妙術,萬等千條,上雲羽化飛天,次稱消災滅禍。」近義詞有:羽化登仙,羽化飛天是中性成語,可作謂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 真正修行的人到底應該什麼樣?真的有修行這回事嗎?
    人們對於「修行」二字的印象,或許是武俠小說中的掃地僧,或許是影視作品中的結丹者,或許是修真世界中的修仙人,但是不管他們的身份如何,歸根結底來說,他們都超脫於常人,而且這種超脫不只是在身體上,更多的是在精神上,但是修行真的存在嗎?今天我們就從一位近代的修行者來看一下修行這件事。
  • 林志炫|遺世獨立 羽化登仙
    如果要回答為何會喜歡他的話,首先是歌聲吧,以前看過兩季的歌手,但後來一直留在手機裡的都只剩了「沒離開過」和「浮誇」。
  • 他被稱為「陸地神仙」,在深山修煉70載,成功預言自己104歲羽化
    他被稱為「陸地神仙」,在深山修煉70載,成功預言自己104歲羽化文/隨念其實中國一直都是一個宗教色彩不濃的國度,究其原因是因為我們在公元前221年,就建立了發達而又嚴密的中央集權制度,可以說在封建王朝,皇帝才是中國人心中的神,天子天子可不是說說而已的。
  • 中國近代唯一羽化得道升仙道士,三百多年來金身不壞!
    羽化得道,三百多年金身不壞,泰山孫真人這是一張拍攝於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的照片,中間神龕上方懸掛了「中有一道士」的匾額,而在神龕中間供奉的,孫真人性格恬淡、為人低調,曾隱修於泰山中。羽化後,肉身不腐不化,成為金身得道神仙,於是他的弟子們建立了神龕專門供奉此遺蛻供十方大眾瞻仰、禮拜。最初,金身安置於泰山玉皇閣仙人洞內,後移駕蓬萊閣。去過泰山的朋友都知道,位於泰安市境內的泰山氣候環境呈現垂直變化。
  • 羽化登仙——道家之修煉方法
    儒家重視人倫,主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幹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立千古不朽的功勳;佛家傾心般若,主張在自覺的基礎上覺他,自度的基礎上度他,普度眾生,同臻西方極樂世界;道家則崇尚自然,主張通過這種修煉,達到長生久世,羽化登仙。儒家的著眼點在於入世,佛家的著眼點在於出世,道家的著眼點在於加強自身修煉以求長生不死。
  • 張至順道長訪談錄
    1987年,道長在附近居民的再三請求下,出山主持修建終南山下的一座廟宇。道長深深理解群眾的感情,也了解國家的宗教政策,以修建公園的名義,建造了一個「兩便」的八卦亭--既可以滿足信眾的信仰需要,也為群眾提供了一處高雅別致的休閒場所。就是這個花費了三萬多元的公園建設,引來了道長一段不平常的行道經歷。在廟宇竣工的當年即1989年,道長為償還修建廟宇的借款外出化緣。
  • 爆竹聲中舊歲除,新春冉冉入仙途,新春限定仙獸助道友羽化登仙!
    而陰陽匯聚之氣孕育出仙獸「熊貓」,只需以秘寶餵養即可蛻凡體,融陰陽,羽化登仙。活動時間:2021.02.14-2021.02.171、築基之後以上道友皆可培養新年瑞獸,獲得熊貓祝福;2、道友可通過【商店】-【兌換商店】中的珍寶進行培養。
  • 中國歷史上三大神秘人物,徐福東渡日本,最後一位羽化登仙
    袁天罡死後葬在白鶴山,但在民間故事中袁天罡在白鶴山羽化登仙。總結:在漫長的歷史中,有著許多的神秘人物,他們的事跡因為年代久遠我們無從考證,但是在各地民間傳說中,依然保留有他們曾經的輝煌歲月,這些在文化方面都是難能可貴的財富。
  • 人生茫然時當讀這首歌,高僧一生經驗總結,百歲道長背誦如流
    不僅有歌手演唱,104歲羽化的張至順道長,也能背誦如流。世事紛擾,如夢如幻。人們忙碌度日,隨波逐流,難有時間靜下來審視自己的內心,也無心欣賞人生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