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小時候經常會聽見媽媽們說過這麼一句話:「你還不是我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
在以前生活水平比較差的時候,父母帶孩子都是把屎把尿。
所謂把屎把尿就是大人蹲坐著,雙手端起寶寶的大腿,還一直發出「噓噓」"嗯嗯"的聲音引導鼓勵寶寶尿尿和排便…...
但現在經濟條件好了,仍然有些老一輩認為早早的對孩子進行把屎、把尿的訓練,不但能省下紙尿褲的錢,還能訓練寶寶自主排尿的能力。
年輕父母則認為多早訓練孩子把屎、把尿不利於他身心健康的發展,不僅影響孩子脊椎的發育,嚴重的話,還會導致孩子得脫肛症。
兩代人一直為把屎把尿這件事爭論不休,今天橙媽就來說說把屎把尿到底行不行。
把屎把尿比穿紙尿褲好?
雖然目前暫時沒有相關科學論證和數據表明把屎把尿是導致寶寶肛裂、直腸脫垂、便秘痔瘡的直接原因。
但寶寶的尿道括約肌和肛門括約肌約在3歲左右才能發育成熟,這是寶寶能自主排便的生理前提。
強制的給寶寶把屎把尿會讓寶寶產生依賴性,依靠潛意識聽到的「噓噓、嗯嗯」去排洩,長期會導致寶寶憋尿反射不足。
頻繁把屎把尿還會打擾寶寶專注力。
有時候寶寶沒有尿點,你卻以為寶寶尿點到了,強制性的排尿會打擾寶寶的專注力,一次兩次三次還說帶娃累,完全是自己折騰出來的。
給寶寶穿上一層紙尿褲,讓寶寶能開心專注於自己的世界,自己也能解放,兩全其美,何樂而不為呢?
而且經常「把屎把尿」的寶寶一般多穿開襠褲,生殖器官常漏在外是非常不衛生的,有時候會沾染細菌引起感染。
一般寶寶在2歲的時候就會有性別意識了,經常暴露其隱私部位,對寶寶心理隱私培養是不正確的。
幾歲開始可以培養寶寶如廁?
對於1歲以下的寶寶,穿紙尿褲無疑是最佳選擇。
但是夏天很多家長會擔心寶寶紙尿褲穿久了會引起紅疹,所以這時候對於紙尿褲的選擇顯得尤其重要。
我們應選擇輕薄透氣的紙尿褲,而且要及時清理尿便,勤換紙尿褲,保持屁屁的乾爽,寶寶也能擁有好心情。
就像之前範瑋琪在微博上曬出的照片,白天不穿紙尿褲,要尿尿隨時跟媽媽阿姨講,從而培養孩子的如廁習慣。
有的媽媽過早的給孩子斷紙尿褲,訓練寶寶如廁的習慣,但這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太早的強制性會給寶寶造成心理壓力。
根據美國兒科學會(AAP)建議,如果寶寶在1-2歲左右,出現以下8大信號,就可以開始慢慢培養如廁習慣啦!
●紙尿褲能保持至少2個小時的乾燥,或午睡後紙尿褲還是幹的;
●紙尿褲髒了,又不舒服的表現,想要換新的;
●對坐便產生興趣;
●大便時間逐漸變得規律;
●主動要求穿內褲;
●可以遵守簡單的指令;
●會用表情、姿勢或語言來表達自己正在大小便;
●能夠自己或在大人的幫助下脫(穿)褲子。
怎麼幫助寶寶如廁訓練?
1、爸爸媽媽們一定不能操之過急
如廁訓練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如果寶寶反反覆覆或者總是尿褲子,我們越焦慮,他們越緊張,對於如廁就越抗拒,反而不能控制自己。
2、好的裝備是成功的一半
給寶寶準備一個造型可愛色彩豐富、舒適的小馬桶,可以提高寶寶的興趣,他願意且喜歡用就不會有強烈的抵抗心理。
不建議一開始就使用成人馬桶,對寶寶來說高度是個大難題,而且有點危險。
3、給寶寶做心理建設
告訴寶寶「你長大了喲,需要自己上廁所啦」,可以利用故事繪本、動畫片,或者爸爸帶著男寶寶去上廁所,媽媽帶著女寶寶,還可以配合性教育一起循序漸進地展開。
4、及時表揚
一旦寶寶可以自覺在小馬桶裡尿尿或便便,一定要及時鼓勵和表揚。
這是一場持久戰,考驗的不只是寶寶,還有寶爸寶媽們的耐性,多一分耐心,少一分指責,畢竟我們也是從小屁孩過來的呢~
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的成長節奏,遵從寶寶自然的排尿排便意識和生長發育過程和才能讓寶寶更健康、快樂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