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佩蘭,清朝第一才女,被袁枚引為知己,有這樣的妻子,一生足矣

2020-12-24 六不和尚

今天,王和尚給你講一個才女的故事。

她能詩擅畫,是清朝著名詩人袁枚的女弟子,袁枚稱讚她的詩「字字出於性靈,不拾古人牙慧,天機清妙,音節琮璔」,被袁枚引為閨中知己。她溫柔賢淑,相夫教子,與丈夫伉儷情深,兩人經常在窗前燈下共讀詩書,留下許多唱和的佳話。

她就是清朝著名才女席佩蘭。她原名瑞珠,字月襟,由於特別喜歡蘭花,又擅長畫蘭自娛,就給自己起名為「佩蘭」。屈原《離騷》中有句「紉秋蘭以為佩」,可見她似蘭花之高潔幽獨,也可見其之氣質和情懷。

△清代才女席佩蘭

01.聰慧好學,學詩刻苦,竟然能教丈夫寫詩

席佩蘭是江蘇常熟人,她的爺爺席寶箴曾做過內閣中書,而席家又是常熟著名的巨賈大族。優渥的家庭環境,使得她能夠讀書學詩。 席佩蘭自幼聰慧好學,喜讀詩書,雖然長在閨閣,卻不似尋常女子每以針線女紅為事,而渴望見世面,增學問,做一個有才識的女子。

據傳說,席佩蘭出生之日,她的窗前忽然長出數莖靈芝,父母以為是祥瑞之兆,就給她起小名為「瑞芝」。她自幼讀書十分刻苦,八九歲已經學完了《毛詩》,父親對她也著意培養,教授她學習《綠窗吟》。她有一首詩寫自己讀書之苦,曰「一字未安心如麻,倚柱夜看秋河斜」。

△ 席佩蘭自幼才情出眾

席佩蘭17歲時,嫁給同鄉孫原湘為妻。奇妙的是,她和丈夫同歲,都生於乾隆二十五年,但是丈夫的才學遠不及她。孫原湘曾說「原湘十二三時,不知何謂詩也。自丙申冬佩蘭歸予,始學為詩。」可見,孫原湘還是在妻子的影響下開始學詩。孫原湘曾有詩說妻子「冰肌雪腕藐姑仙,乍嫁還如未嫁年」,可想見席佩蘭初嫁時的模樣和氣質。

孫原湘也是常熟才子,幼時就被稱為神童,青年時更是遊歷山川,所見名勝君有詩作,因此年紀輕輕就名噪京都。席佩蘭嫁給孫原湘後,夫妻倆志趣相投,伉儷情深,經常在窗前燈下,一起讀書切磋,吟詩作對。兩人亦師亦友,共案誦讀,孫原湘曾有詩記述這種情景,詩曰「賴有閨房如學舍,一編橫放兩人看」。

△伉儷情深

02.伉儷情深,為了鼓勵丈夫趕考,她寫了兩首律詩

席佩蘭很欽佩丈夫的才學文章,對他常有鼓勵之詞。孫原湘雖然詩才優長,卻屢試不第,故而內心十分煩惱。席佩蘭就寫詩鼓勵他說「作君之詩守君學,有才如此足傳矣」,並且鼓勵他才如李杜,不必為落第煩惱。

席佩蘭有一首送丈夫進京趕考的詩,值得品讀。詩作如下:

打疊行裝一月遲,今朝真是送行時。風花有句憑誰賞,寒暖無人要自知。情重料應非久別,名成翻恐誤歸期。養親課子君休念,若寄家書只寄詩。

丈夫要外出趕考,細心的妻子為丈夫打點行裝。但是夫妻情深,準備了一個月,丈夫還沒有上路。這一天,席佩蘭打定主意,一定要放丈夫遠行,故而說「今朝真是送行時」,言下之意,再不出發就永遠就永遠走不了了。

△ 席佩蘭送丈夫遠行

但是,丈夫遠行,留給妻子的卻是無盡的寂寞。她渴望與丈夫一起在月下賞花寫詩,又牽掛丈夫出門在外,無人噓寒問暖。後來,席佩蘭在《聞砧》詩中說「敲殘天外夢,搗碎客邊心」,可見對丈夫遠行是何等的牽掛擔憂。因此「寒暖無人要自知」,飽含多少理解與勸慰之情。孫原湘也有《小別》詩說:「臨行手三反,知我定知卿」,夫妻倆臨別依依,互相搖手相送,難捨難離。

王和尚認為,最妙的當屬「情重料應非久別,名成翻恐誤歸期」,此聯寫出了妻子對丈夫的擔憂與渴望。夫妻倆感情深厚,丈夫自然記掛著家中,想要儘快歸家,夫妻的離別自然也不會長久,但是丈夫要進京趕考,萬一丈夫金榜高中,以至於流連路邊的野花呢?因此,席佩蘭對丈夫進京趕考,又有幾分擔心,害怕他功成名就,忘記了家中等待的妻子。

但是,雖然內心十分矛盾,席佩蘭還是恪守婦道,安慰丈夫在外不要牽掛家中,她要承擔起「養親課子」的責任,耐心等待丈夫的歸來。喜好詩書的席佩蘭,還告誡丈夫說「若寄家書只寄詩」,可見她對丈夫的才學十分自信,也渴望讀到丈夫最新的詩作。也可以認為,夫妻間思念與情話,用詩來表達可能更隱秘,也更自由吧。

△ 席佩蘭氣質如蘭

孫原湘京城科考後回到家,席佩蘭喜出望外,就寫了一首七律《喜外歸》,此詩更是充滿真情,讓人愛憐不已。作品如下:

曉窗幽夢忽然驚,破例今朝雀噪晴。指上正輪歸路日,耳邊已聽入門聲。縱憐面目風塵瘦,猶睹襟懷水月清。好向堂前勤慰問,敢先兒女說離情。

丈夫從外遠歸,妻子頓時感覺天光大亮,鳥雀的叫聲都顯得清脆動聽了。她日日計算著丈夫離家的日子,聽到丈夫入門的聲音,怎不喜出望外!在外漂泊已久,丈夫滿面風塵,也消瘦了許多,但席佩蘭卻欣慰丈夫依然風神俊朗,瀟灑絕俗。但是,她並沒有因丈夫歸來而忘記了禮法,她不願意立即跟丈夫訴說兒女私情,而是善解人意的勸慰丈夫先去給父母問安。

這兩首律詩寫得都曉暢清麗,用詞雖不艱澀,而真情貫注,最能動人。特別是詩中展露的善解人意和溫柔婉靜,更讓人心動不已。

△ 席佩蘭學詩非常刻苦

03.努力學詩,席佩蘭拜袁枚為師,鍛鍊詩骨,終成一代才女

席佩蘭對詩的態度是非常虔誠的,她認為詩「要皆有為而非無病呻吟」,她拒絕創作是單純的「自吟」和「閒吟」,而應該「有所為」。因此,席佩蘭的詩雖溫婉但是堅強,雖清麗而內有風骨。

正因如此,席佩蘭在清朝閨秀詩人中名氣很大,她的才情和聲望被公眾所認可,很多人請她寫輓詩,她也極少推脫。比如,她在《吳烈婦輓歌》中寫道「人生百歲誰無死,死而不死唯婦耳」,可見她對節烈女性的高度讚美。

席佩蘭不僅是一個溫柔賢淑的妻子,也是一個勇敢追求詩學的「女丈夫」。這要從他拜師袁枚說起。袁枚是當時公認的詩學大家,孫原湘就曾就學於袁枚。得知袁枚的大名後,在丈夫的鼓勵之下,席佩蘭就寫詩向袁枚自薦詩才。她在詩中說「慕公名字讀公詩,海內人人望見遲……深閨柔翰學塗鴉,重荷先生借齒牙」。

△ 席佩蘭成為袁枚的閨中知己

清代女學大盛,很多閨秀開始衝破「男女授受不親」的藩籬,通過拜師學詩,唱和聯句等方式與男性詩人接觸,渴望得到幫助,以期詩學精進。席佩蘭如此勇敢自薦,讓袁枚大為驚奇,就收她為女弟子。袁枚十分欽佩席佩蘭的詩才,他後來曾為眾多女弟子編纂詩集《隨園女弟子詩選》時,將席佩蘭之作列為卷首,並且引她為「閨中三大知己」之一。袁枚甚至認為她的詩是本朝之冠,「其佳處總在先有意而後有詩」。

席佩蘭的開闊眼界和堅強性格,可以從《夫子報罷歸詩以慰之》詩中看出,這是一首歌行體,詩中安慰自己丈夫科考失利,並且勉勵他專心寫詩,不必卑微地追求功名利祿。比如她在詩中首先誇讚丈夫說「夫子學詩杜與李,不雄即超無綺靡」,李白杜甫尚且科場失利,立志學習李白杜甫的丈夫又為何憂慮呢?

席佩蘭繼續安慰丈夫說:「豐茲嗇彼理或然,不合天才有如此」,詩才優長,不代表官場得意,自古懷才不遇者多矣。席佩蘭非常欽佩丈夫的才學,將他比作「天才」,並且對他屢試不第也表達深深的同情。並且她說「人間試官不敢收,讓與李杜為弟子」,由於丈夫的才學太過高深,故而人間的試官不敢,也不能收。

△ 席佩蘭詩中有風骨

最後,席佩蘭安慰丈夫說:「作君之詩守君學,有才如此足傳矣……功名最足累學業,當時則榮歿則已。」可見席佩蘭對科舉制度戕害文人思想看得很透徹,並且勉勵丈夫只須用心詩學即可,不必為功名掛懷憂慮。並且,席佩蘭還說自己「頗知乞憐為可恥」,以此來告誡丈夫千萬不要搖尾乞憐,汲汲於名利。

由此可見,席佩蘭對丈夫的尊重、鼓勵之情,也可知她的善解人意與溫柔豁達,更可見她的凜凜風骨和遠見卓識。

公元1820年,席佩蘭因病去世,享年60歲,留下710首詩,供後人懸想她的風採和才情。

△ 一代才女席佩蘭

相關焦點

  • 清朝才女席佩蘭,寫詩送丈夫趕考,溫柔賢惠,有妻如此,夫復何求
    兩人亦師亦友,共案誦讀,孫原湘曾有詩記述這種情景,詩曰「賴有閨房如學舍,一編橫放兩人看」。這首詩寫丈夫要外出趕考,細心的妻子為丈夫打點行裝。但是夫妻情深,準備了一個月,丈夫還沒有上路。這一天,席佩蘭打定主意,一定要放丈夫遠行,故而說「今朝真是送行時」,言下之意,再不出發就永遠就永遠走不了了。但是,丈夫遠行,留給妻子的卻是無盡的寂寞。
  • 有這樣一個知己,今生足矣
    有人只是擦肩而過,有人只作點頭之交,也有人可結為畢生知己。 這輩子,我們會有很多的朋友,但知己卻是難求。 你可以和朋友把酒言歡,卻只會和知己暢聊心事;你可以和朋友共度一程,卻只有知己會伴你一生。 每個人都是一座孤獨的島嶼,人來人往,卻往往只是過客。
  • 女人一生,擁有這三個知己,足矣
    然而,真正當你身處窘境的時候,能留在身邊的人,又有幾個呢?歷經過磨難的人們,一定會有這樣的感受,人生知己不在多,而在於精。對於女人來說,更是如此,有些情真的不能留,有些愛真的不能付出,不是每個男人都值得用心對待的。
  • 有一知己,今生足矣
    知己是這個世間最暖心的情,他直指人心,直達心靈,有一知己,今生足矣。
  •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這是魯迅用清人何瓦琴的聯句,書贈翟秋白的條幅。瞿秋白曾兩度為中共最高領導人,魯迅終其一生傲然於世。然而,世人未曾想到的是,兩人因文字結伴,終成生死之交。這樣的一份情,著實是,人生的一知己足矣!滾滾紅塵,得一知己,便不再是孤單一人,從此,心靈有了歸屬,靈魂有了依靠。有人說:「過去酒逢知己千杯少,現在是酒逢千杯知己少。」的確,飯桌朋友越來越多的,但真心朋友越來越少了。無論是愛情還是友情,現在願意付出真心的人越來越少了。
  • 一生有一二閨蜜麻吉,三四知己良朋,足矣!致親愛的你們……
    我們這一生會遇到很多人,認識很多人,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推心置腹,成為知己良朋,變成閨蜜麻吉。到最後能夠與你患難與共風雨同舟的人寥寥無幾,剩下的這幾個就是值得珍惜深交的朋友。朋友貴不在多在於真,我想說這輩子到現在還能與我有聯繫,或者不常聯繫但是心裡依然關心對方的那幾個朋友,這麼多年過去了,而我們依然情誼不變,謝謝你們。在這個世界上,總是知己難求知音難覓!站在你身邊的人不一定最懂你,即便也曾袒露心聲也不一定是知己。
  • 詩詞丨君子百朋,得一知己亦足矣!
    徐時棟在《煙嶼樓筆記》中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亦佳。」人活一世,若得知己一二,就足以萬幸。獵獵風塵,有知己相伴,就足夠抵達幸福的彼岸,因為心靈有寄、靈魂有依才是最真實的幸福。真正的友情,就是如此,愈久愈醇;真正的知己,就是如此,無言亦懂。相聚總不易,聚散終有時。知己啊,面對世事,面對時間,我們總無能無力,但今宵夢短,思念情長,願時光不老,我們不散。松葉堪為酒,春來釀幾多。
  • 人這一生,有個窩,有個伴,有個知己,有點錢,有兒有女,足矣
    人這一生,需要的不會太多,擁有太多,是負擔。輕輕鬆鬆一輩子,才不枉費來世上走一遭。人這一生,有個窩,有個伴,有個知己,有點錢,有兒有女,足矣!有個窩,小一點,簡陋一點,都沒有關係,溫馨就好。人生就是這樣,有人陪你吵架,也是一種幸福。當你老了,忽然發現身邊連一個說話的人都沒有了,才是 悲哀。或者你想要和人鬥嘴,但氣嘟嘟的時候,都沒有人理會,你會感覺是「洩了氣的皮球」。也許,身邊的人,不會懂你,也不懂溫柔,一點也不浪漫,但他很真實,不捨得離開你,鬧了很久,都沒有說「分手」;苦了很多年,都沒有叫「滾開」。
  • 清代女子給別人亡妻寫詩,最後兩句甚佳,贏得袁枚誇讚
    ,而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清朝女子寫給他人故去的妻子的詩詞。一次偶然的機會豔雪得以遇到佟鈜,在詢問中佟鈜得知其身世,同時也被她的談吐、才氣以及俊秀的外貌吸引,決定贖下豔雪留在身邊為妾。趙豔雪見佟鈜風流倜儻,全無貴家子弟輕浮之氣,知是遇到賢士,於是更加悉心照料佟鈜。趙豔雪不但相貌出眾,而且精通琴棋詩畫。彼時,天津才女舉辦詩詞聚會,都要邀請趙豔雪。
  • 《陳情令.感恩.遇見》之,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要我說是「知己」!士為知己者死!知己是相互間理解和懂得,不僅僅有愛,是心與心的交融,是靈魂與靈魂的契合!是舉手投足間的默契,是抬眼回眸中的會意!個人認為僅僅是友情愛情的情感相較於知己的情感,愛情的獲得比知己更容易些!只聽說過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真沒聽說有幾個跟前任分手了不再找了!
  •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管仲故事之六)
    管仲曾經深有感慨地對人說:「當初我貧困時,與鮑叔牙一起經商,自己總是多得利,但鮑叔牙不認為我貪財,而是知道我實在太窮。我曾經幾次做官,幾次被趕走,鮑叔牙不認為我無能,而是認為我沒有趕上好的機會。我曾幾次參加戰鬥,幾次逃跑,但鮑叔牙從不認為我膽怯,而是認為我家中有老母。
  • 李世民一生見過英才無數,為何唯獨稱此人為知己?
    然而,關於李世民,卻有這樣一件事。 貞觀十二年,李世民為了紀念一個人,親自作詩一首。李世民將其引為知己,稱之為「鍾子期死,伯牙不復鼓琴。
  • 悠悠千年,詩書江蘇才女多
    從六朝的謝道韞到明清蘇州的才女群體,江蘇歷史上曾湧現出很多傑出的女詩人、女詞人、女天文學家、女科學家。今天是「三八婦女節」,本期文脈為你梳理江蘇歷史上這些傑出的女性。  「詠絮」為何形容為女子多才  《紅樓夢》第五回《賈寶玉神遊太虛境 警幻仙曲演紅樓夢》中有這樣一段判詞:「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
  • 世上人千萬,我只求一知己於願足矣,贈吾友
    有多少人在風雨過後,突然頓悟世間萬千。又有多少人為求一知己願為知己者死,不惜以性命相請。「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人間寂寞徘徊處,和知己暢談,我心甚歡。圖片來源於網絡「千金易得,知己難求。」知己從不是點點滴滴的回憶到心痛的訣別,而是時刻的牽掛與陪伴,是隨天長地久到無話不談的朋友。
  • 【劇評紀】一生一次足矣
    一生一次足矣這幾天電視壞了,藉助網絡才看完《義海豪情》。一直追這個劇,主要因為《巾幗梟雄》的緣故,當看續集。所以一開始並不特別在心,續集都是不怎麼好看的嘛,就是兩位主角很出色。黎耀祥當然很好,上一部《巾幗梟雄》能獲獎,首先是角色很討喜,很對黎耀祥的路子,一開始就是一個無賴,除了有一些小聰明之外,什麼都擺不上檯面——這和黎耀祥之前演的喜劇路子很對。後來變成梟雄,開始體現他的功底,但是主要還是劇本好——我相信TVB很多像黎耀祥這種年紀的演員如果演柴九這個角色都能演出味道。但是不是誰都能演劉醒。
  • 她是曹操的紅顏知己,一生三嫁,次次被寵愛,被稱為千古才女
    蔡文姬與李清照、卓文君、上官婉兒並稱「古代四大才女」,與李清照的卓絕不羈、卓文君的白首不渝、上官婉兒的權傾朝野不同,蔡文姬曾淪落為奴隸,飽受凌辱。世人流傳她《胡笳十八拍》的動人音樂,「文姬歸漢」被引為千古美談,卻不知她一生三嫁,遭遇悽慘。 或許我愛你,卻不得不離開你。
  • 《智囊》小故事:交友當如郈成子,智也,仁也,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既然是「群」,那就免不了要與他人接觸,因此,有比較熟識者就可以成為朋友,志趣相投者則可以成為好朋友。然而朋友可以成千上萬,好朋友也可以十數以上,但有一種朋友,卻是十分難得,甚至萬裡未必可挑一,那就是知己,所以古人常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 他才是南京最會吃的人——食神袁枚和他的《論吃貨的自我修養》
    如果有,那就兩頓。「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吃飽喝足是人的本能,但能從吃喝中獲得大滿足、大欣喜的人,都是上帝的選民。82年吃貨經驗,20個烹飪技巧,14個注意事項,326種南北菜餚飯點……乾隆才子袁枚來過,吃過,愛過,一生不羈放縱愛美食,最後留下了一本美食心經——《論吃貨的自我修養》……哦不,是《隨園食單》啦~
  • 傅恆的妻子真的是宮女嗎?歷史上真實的傅恆妻子,是清朝第一美人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我們現在總是很喜歡看宮廷劇,最近一部叫做《延禧攻略》的清宮劇,把原本在歷史故事中的傅恆帶到了人們的視線中,很多人都喜歡他,因為他是一個非常深情的男子,很多人都認為這部劇情非常的貼合歷史,但是事實上並不是這樣子的,在影片裡面傅恆非常的喜歡的女人叫做為瓔珞,而富察傅恆因為她不得已娶了自己不愛的宮女爾晴,可是歷史真的是這樣的嗎
  • 相識百人,不如知己一人
    人生一知己,足以慰風塵!相識百人,不如知己一個,何為知己?知己一定是那個最懂你的人。真正的知己,不是表面的微笑,而是心靈的陪伴,更不是因外貌而產生好感,而是因緣分產生共鳴。真正的知己,不是日日夜夜陪伴在身邊,而是一份淡淡的共鳴和懂得,是心有靈犀。真正的知己,不是朝朝暮暮的思念到心痛,而是時時刻刻都在關心和牽掛。